•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我要上学

我要上学

主演:邱雨梦,肖建新,陈姗姗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4

《我要上学》剧照

我要上学 剧照 NO.1我要上学 剧照 NO.2我要上学 剧照 NO.3我要上学 剧照 NO.4我要上学 剧照 NO.5我要上学 剧照 NO.6我要上学 剧照 NO.13我要上学 剧照 NO.14我要上学 剧照 NO.15我要上学 剧照 NO.16我要上学 剧照 NO.17我要上学 剧照 NO.18我要上学 剧照 NO.19我要上学 剧照 NO.20

《我要上学》剧情介绍

我要上学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电影《我要上学》反映 的是一个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故事,讲 述了一位13岁女孩求学的感人故事。 小山村女学生赵小莲因父亲不幸 离世和家庭贫困而辍学,后在二喜叔 和学校老师、教育部门以及乡亲的帮 助下重回学校。为回报故乡,大学毕 业后赵小莲回到山乡成为了一名支教 老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秒速5厘米人民公仆第一季索命寒路虾球传异形:无路可退疯狂大劫案请叫我乌雅氏死钻倒影第一名超神保镖米尼里昂黑帮龙珠Z:复活的弗利萨超萌时空宝贝劳拉现身储灵空间雨中消失的向日葵浴火凤凰相合之物终结者2018我来自北京之扶兄弟一把纠结之旅圣斗士星矢圣斗少女翔你是我的命运恶魔骑士临床爱情教学!王尔德的婚礼我这一辈子绝望写手第三季终极忍者

《我要上学》长篇影评

 1 ) 离家出走的母亲和离家出走的父亲

还有几个小时,2022年奥斯卡就要拉开帷幕了,玛吉·吉伦哈尔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暗处的女儿》在拿下包括威尼斯、金球等多项提名及荣誉后,又获得奥斯卡三项提名:最佳改编剧本(玛吉)、最佳女主角(奥利维娅·科尔曼)、最佳女配角(杰西·巴克利)。

首次执导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说不定以后大家提起吉伦哈尔,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脸庞是玛吉而不是杰克了。

《暗处的女儿》讲述了大学教授Leda(奥利维娅·科尔曼饰)在海边度假,目睹一个年轻母亲(达科塔·约翰逊)带着女儿和一家人度假的情景,使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被家庭所累离开两个女儿的往事....奥利维娅·科尔曼将一个母亲的愧疚、矛盾与不安演绎地丝丝入扣,当Nina问起她女儿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时,Leda竟想不起来,“没有一个母亲不会记得自己的小孩。

”面对他人的道德指责,Leda只能选择逃避。

这种荒诞感让我想起《局外人》,儿子因记不得母亲去世的时间等“荒诞”行为被判有罪,成为了与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影片里Leda抛下女儿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自由,她的举动有悖于当下世俗道德标准,因此同样被人所不解,她自己也因缺席女儿的童年时光而难以释怀。

虽然现在男女平等的呼声很大,但是女性因拥有生育能力,从古至今在家庭生活中都被认为应当承担更多抚养责任,人们对一个离家出走的母亲的谴责比父亲要多,单亲父亲也比单亲母亲更让人同情。

娜拉的出走之所以被人赞美是因为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而Leda的出走则完全从自身角度出发,她是为了专心做学术,为了追求爱情而离开。

就算后来Leda取得了再高的成就,她也很难接纳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说完了离家出走的母亲,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个离家出走的父亲。

这部小说很短,我用午休时间翻完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对老年夫妻度假回到家,发现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丈夫私藏的情人照片也不翼而飞,到底是谁干的?

这个家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小说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书信体,写信时间为多年前,妻子控诉了离家出走的无情丈夫;第二部分是丈夫的自白,叙述顺序为正述+回忆,丈夫讲述了他和妻子的晚年生活,以及年轻时候的出轨原因;第三部分则从女儿角度阐述,时间线回到现在进行时,揭秘了原来家里没有遭遇抢劫,这一切都是儿女为报复貌合神离、相互欺瞒的父母的“恶作剧”。

小说的结构很精巧,画面感十足,读者们就像法庭上的八卦记者一样先把话筒交给原告,再听被告怎么为自己辨护,最后两个证人意外出场,讲述了这场案件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精彩的结尾让这篇小说变得不落俗套。

我看书看电影一般不做计划,全屏直觉,读完《鞋带》这本小说的之后一天突然很想看文艺点的电影,就看了《暗处的女儿》,观影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故事的内核惊人的相似!

一个讲述离开的父亲一个讲述离开的母亲,且故事都发生在那不勒斯,《鞋带》这部小说里用“系鞋带”这个意向象征父亲与儿女的羁绊,《暗处的女儿》则用削橘子皮来代表母亲对女儿的爱。

电影里的众多闪回镜头和小说结构很相似,对女性的心理刻画也和小说一样细腻。

于是,我查了一下《暗处的女儿》的主创信息,才发现编剧之一是埃莱娜·费兰特,她就是写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神秘作家,至今身份都是谜,有学者认为她是安妮塔·拉哈,也有最新研究认为很可能就是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最新的研究报告《埃莱娜·费兰特是谁?

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文学谜面》)。

在这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到随手看的小说和电影竟然能产生这种联系,这种发现真让人愉快!

 2 ) 母亲不是天然的

虽然母亲是自然赋予的角色,但没有一个母亲是天然的母亲。

看完后我主要想说的是…为母则刚,希望承担母亲的责任,享受孩儿伏在膝上的温暖也好; 不舍自由,热爱独处,害怕麻烦也罢。

这两种选择都没有错误。

需要避免的是“违心”和“善变”…女人要清楚自己什么时候想要什么,不要心中向往自由却又早早生下孩子,财力不佳却意外诞子,这是违背人心的。

如此,你不会快乐,孩子或许也不会快乐。

就像片中主人公一样不舍的追逐梦想 时刻觉得孩子是累赘……也不要过于善变,一会想要抛弃孩子,一会又想念他们…时机总是不对 错过的时光也不会倒回 你永远在后悔。

 3 ) 打call要打在奥斯卡之前

三年缺席,一生负罪的母亲借刀向自己复仇,不死一回到天涯海角都找不到peace and quiet;抛妻弃子的男人们却一辈子坦然潇洒倜傥放浪形骸,会煎条鱿鱼就能自觉是个暖男,心中还惦记着自己教会了两个孩子游泳。

“我真是个好父亲”,他们说。

正如Craig Mason说的,吉伦哈尔家的孩子可不用咱们操心了,姐弟俩都厉害。

这是今年我心目中的最佳改编剧本。

 4 ) 人生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选择的无助!

好莱坞最性感男星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玛吉·吉伦哈尔,在出演《疯狂的心》(Crazy Heart)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数十年后,于2021年执导了这部《暗处的女儿》,本片正是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The Lost Daughter》。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写出火遍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Lost Daughter》的小说。

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好莱坞最性感男星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玛吉·吉伦哈尔,在出演《疯狂的心》(Crazy Heart)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数十年后,于2021年执导了这部《暗处的女儿》,本片正是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The Lost Daughter》。

截至目前,《暗处的女儿》已经斩获了2021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31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突破导演奖;第8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奖。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第79届金球奖上,本片也获得了电影类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

“演而优则导”的Maggie是如何在大银幕上展现埃莱娜·费兰特的文本,从而在颁奖季屡受褒奖的呢?

玛吉·吉伦哈尔&杰克·吉伦哈尔1、一个女孩的“自我”觉醒 爱尔兰女演员杰西·巴克利(Jessie Buckley)饰演年轻的Leda,在事业还未获得突破之前,选择和相爱的男友结婚并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或许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很幸福的一个家庭,但Leda对自己要求很高,她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们的同时,也一直没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兼顾这两者对年轻的Leda而言,又异常困难。

导演用很多细碎的事件和一些小的家庭冲突,交代了这些背景。

紧接着,两个陌生的背包客因淋雨而被Leda男友热情的招呼到了家里。

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年轻的Leda表现出了对两位背包客的异常羡慕,因为男背包客放下了(抛弃了)自己的三个男孩,选择了和女背包客结伴同行浪迹天涯。

而两位背包客也表现出了对Leda某种意义上被婚姻束缚的同情,尤其是他们得知Leda在翻译叶芝作品时【备: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将这种对Leda才华的赞美和由衷的喜爱通过语言和情绪表达了出来。

导演用很多脸部特写镜头,将此部分中人物眼神和肢体之间的交流,用更细腻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

再往后,Leda因其作品被召唤至伦敦,在那里她结实了在文学界更有名望的一位学者,通过晚宴他们迅速了解并找到灵魂high点,而后发生关系也就顺理成章。

这部分内容,同样在影片中是被切开并交叉剪辑在主线故事中的,但因为那个有名望的学者在影片里都没出现姓名(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注意到),这说明导演安排此人物出场,更多是刺激Leda其后选择离开家庭的一种方式,而非决定因素。

这一点在Leda离开前与男友的争论中,也做了交代,男友认为是Leda出轨后想要与那个人生活在一起才要抛家弃女,但Leda否定了这一点,说自己离开与这个出轨对象无关。

籍此,导演完成了对Leda这个人物“前世今生”的完整交代,而这些穿插在主线里的片段化叙事,也基本展现了一个女孩是如何完成“自我”觉醒的。

影片中年轻的Leda有想法、有美貌、有被路人(背包客)赞叹羡艳的学识、也有被权威人士(学者)欣赏与肯定的才华,但他没有正经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所以她才会在被家庭和小孩羁绊的生活中,最终选择突破自我,走上了一条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主动放弃家庭和孩子——尤其是两个孩子——这些她曾经认为没有自己事业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部分里,也就是Leda的前半生中,她是没有后悔过的,是相当之决绝的。

《C》杂志2019年10月 / 玛吉·吉伦哈尔2、作为“母亲”的身份焦虑 凭借《宠儿》斩获奥斯卡影后的奥利维娅·科尔曼,在片中饰演中年Leda,也就是故事主线里独身来希腊海岛度假的Leda,她原本只想安安静静享受一个人的假期,不想和任何人做过多交流,结合她的性格大概就是奉行一种——“我不想麻烦任何人、所以任何人也最好别打扰我” 的处事原则。

很不幸,一大群家族游客“入侵”了Leda独自安享的沙滩,如果这是一部剧情片或者惊悚片,接下来的情节就可能要向《伊甸湖》的方向发展了。

但Leda却意外注意到这群游客中的一对母女,当听到母亲的名字叫Nina时(由《五十度灰》的女主角 达科塔·约翰逊 饰演),迅速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这其实是一个很“反常”的行为。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因为导演在整部电影中通过很多场戏,反映和展现了女主角——中年Leda的“反常行为”。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Leda在游泳的时候看到远处又开来一艘快艇,上面至少又有十来号人,而领头的正是Nina的老公Toni。

于是Leda回到沙滩想要继续晒太阳,但由于该家族人口庞大,他们想围住沙滩开个家庭party之类的,于是一个孕妇(Toni的姐姐)来找Leda希望她能挪开一点,但Leda坚决的say no,这紧绷的关系似乎令矛盾一触即发。

但这毕竟不是剧情片,导演很快就化解了这个矛盾——没多久,孕妇端着生日蛋糕来找Leda以示和解,Leda虽然给大家感觉“难搞”但也并非不懂人情,所以借坡下驴也表达了歉意后两人相谈甚欢。

这次谈话,导演给到观众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点:Leda有两个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

但当孕妇问Leda孩子们的更多信息时,Leda的神情开始变得紧张,尤其是当她看向远处的Toni等人时,这些人也似乎在凝视着自己——这个镜头,很显然是Leda自我情绪的投射。

导演通过女主Leda的微表情变化和其主观投射镜头的双重电影语言表达,开始为观众展现一个深陷于对“母亲”这一身份自我怀疑的女人,而Leda作为“母亲”的身份焦虑,正如前文所说,体现在她每一个反常行为中。

不同于导演用总时长不多但分散的场次穿插剪辑来交代年轻的Leda,对中年Leda作为一个“不完整的母亲”的来龙去脉的交代,导演用前半个小时便充分展现。

残酷的是,导演很直接的将这部分里面的中年Leda和年轻时的Leda做了对比,48岁的中年Leda有社会地位(哈佛大学的教授)、有不错的收入(从美国波士顿飞到希腊旅游),但她已经没有年轻时的美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缺失了一个身份,一个作为“母亲”的身份。

而这一身份,恰好是她年轻的时候曾经拥有过的——但被她丢弃了。

奥利维娅·科尔曼 饰演的 中年Leda3、“丢失的” 女儿们埃莱娜·费兰特的原著名为《The Lost Daughter》,电影沿用了这一书名,豆瓣将其翻译为了《暗处的女儿》,但无论怎样翻译,都离不开观众一个反问:女儿呢,她们去哪了?

影片前半段,中年Leda口述了自己有俩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但当孕妇追问她们在哪时,Leda用一个尴尬的微笑回避了这个问题。

这份难言之隐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孩子们长大后出去工作联络少了居无定所之类的,但只有Leda知道这类问题对自己而言那就是在扎心。

于是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也是影片后半段贯穿于终的线索——Elena的玩偶丢了。

当然这不是恐怖片,导演也不会让剧情发展成《安娜贝儿》。

丢失的玩偶很快就出现了,就在Leda的包里,她坐进车里发现玩偶在自己包里的眼神跟观众的眼神一样是惊讶和意外的——这说明她是在慌乱中把玩偶塞进了自己的包里,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她怎么不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啊?

导演在这里有意和观众“做对”——因为这个玩偶对Leda而言太重要了。

Leda小时候的玩偶名叫“Mina”,而当年轻的Leda把这个玩偶交给自己的女儿Bianca后,却因孩子在玩偶上面乱画而迁怒,随将玩偶扔出窗外,并摔了个稀碎。

所以当中年Leda第一次在沙滩上听到Nina这个名字时,她便将这个名字顺手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由此导演也给之前Leda的“反常行为”做了第一次注解。

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令Leda意外得到了Elena的玩偶,于是她将这个玩偶视为了自己的“Mina”。

所以她开心的招呼来海滨小屋暑期打工的小哥哥Will一起晚餐,并在席间向对方讲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她一改之前面对孕妇时讳莫如深的态度,宛如两个女儿和自己关系很正常的样子给Will讲的十分动情。

而后的剧情中更是处处表现她对这个玩偶的爱恋与不舍。

她抱着玩偶一起睡觉,她去儿童店给玩偶买新衣服鞋子,即便是因被海水泡过而从玩偶嘴里冒出的蛆,也被她清理掉了——这跟影片开头她看到落在枕头上的飞虫而害怕的行为可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也有因看到寻物启事后想要把玩偶还回去的纠结。

但却又因偶遇Nina和Will搞婚外情,继而联想起年轻时自己出轨的行为而作罢。

还有在儿童店遇到Nina和孕妇后,同样因联想起年轻时自己对待两个女儿的种种行为,而一度崩溃。

影片整个后半部分,除了回忆的穿插,几乎都着墨于Leda的不安与恐惧、纠结与崩溃。

当她终于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去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们,陪伴她们一起长大时,她已经没了机会,她看到Nina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她想更多的劝导Nina但她又无法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和活法的权利,她无疑是影片里最尊重这一点的女性了。

所以她只能将Elena的玩偶据为己有并拒绝归还,以求得部分独处时刻的心灵慰藉。

当然也因为她和Nina袒露心扉,从而将压抑多年的情绪释放出来了一些,但也因此差点殒命。

在某个时刻,Leda可能觉得Nina能够觉醒,同时也希望Nina永远不要觉醒,她面对自己和面对Nina时的心态是一样纠结和不确定的。

然而,人生总是无法兼顾所有,Leda的痛苦和无助,正是普世间大部分女性曾面临过、正在面临、或将来终会面临的。

所以回到片名:The Lost Daughter,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丢失的” 女儿们,或者“被母亲遗弃”的女儿们,因为无论Bianca、Martha现在实际过得怎么样,我们都无法否认,在Leda的认知中,她就是将自己的女儿们弄丢了。

否则,她根本不会那么痛苦。

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演技时刻4、和解其实,我更相信,真实的故事在上一段结尾就应该结束了。

但影片还是给观众留了个更温和的结局————Martha:“妈妈?

我给你发了很多短信,我以为你死了!

”Leda:“死了?

不!

我还活着~”文 / Done_ 禁止转载。

该片OST很赞,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一直单曲循环着这首歌曲👇Leda(from"TheLostDaughter"soundtrack)专辑:The Lost Daughter (Soundtrack from the Netflix Film) 歌手:Dickon Hinchliffe 作曲 : Dickon Hinchliffe

 5 ) 费兰特访谈:玛吉·吉伦哈尔拍出了真正的电影,她相信影像(译文)

一位母亲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问题萦绕着埃琳娜·费兰特的所有小说,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中,它成了压倒性的核心主题。

48岁的比较文学教授勒达·卡鲁索在海边租了一套公寓过暑假,在那里她努力工作,并反思自己与两个女儿的关系。

她有没有辜负她们?

她在乎吗?(本文译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在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勒达由奥利维娅·科尔曼和杰西·巴克利(在闪回中)饰演,两人共同捕捉到了书中的一些怪异和暴力:母性的粗糙边缘,以及其中残酷和愤怒的时刻。

这是费兰特的第一部英语改编电影,吉伦哈尔的剧本惊人地忠实于原著,结构上更像惊悚片,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奖。

导演的选角安排更加不拘一格,其明星阵容还包括达科塔·约翰逊、因《正常人》而崭露头角的保罗·麦斯卡、艾德·哈里斯和彼得·萨斯加德(吉伦哈尔的丈夫)。

要将一本充满隐喻、讲述不可靠叙述者狂热梦想的书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吉伦哈尔曾说,她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时,她想,这“多么令人兴奋和危险啊”,于是开始给费兰特写一封长信。

人届中年的勒达被在同一海滩度假的一个年轻女人(约翰逊饰)迷住了:一个坏妈妈注视着一个好妈妈,好妈妈宠爱着她的女儿,而女儿宠爱着她的洋娃娃。

小女孩短暂失踪后,勒达偷走了洋娃娃,给它买了新衣服,从它嘴里抽出一肚子海水和一条虫子。

洋娃娃是费兰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隐喻——堕落的孩子,失踪的女儿。

这本书只有140页,具有费兰特后期作品中较少出现的清晰和克制的特点。

它也可以很有趣,吉伦哈尔和科尔曼倾向于这样做。

勒达屈服于她最离经叛道的冲动:她抛弃了她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欺骗了她的丈夫,偷了一个孩子的东西。

但她并不后悔。

“多可怕啊,这是为什么?”当勒达说她离开了她的女儿们时,一个女人问道。

她回答说:“我很累。

”吉伦哈尔在2018年获得了改编权,费兰特当时表示,她会让吉伦哈尔自由发挥:“我们在男性的笼子里待得太久了——现在这个笼子正在坍塌,女性艺术家必须完全自主。

”她补充说,她不会给男性导演同样的自由。

所以我开始问她和吉伦哈尔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暗处的女儿》2018年,你写道“玛吉·吉伦哈尔是我喜爱的演员”。

你对她的作品了解多少,你们是如何合作的?埃琳娜·费兰特:在电影《秘书》之后,我想我几乎看了她在意大利上映的所有作品,包括电影和电视剧。

玛吉·吉伦哈尔很棒,她有一种独特的美,在银幕上的表现充满了智慧的能量。

当我得知她对《暗处的女儿》感兴趣时,我立刻认为她会做得很好。

我对此很确信,读了她的剧本后,我给她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让自己被类型片(危机中的情侣、惊悚片、恐怖片)的规则所束缚,要坚持一种“略微狡猾的现实主义”。

遗憾的是,我们的来往太少了,不足以开始一段更复杂的关系,即使只是书信来往。

你还写道,吉伦哈尔可以自由地把《暗处的女儿》拍成她自己的——“即使她只是想把它当作自己创作冲动的跳板”。

她有多忠实于原著,或者说她的创造性如何?埃琳娜·费兰特:我通常避免根据电影对书的忠实度来称赞它。

一部好的小说是难以捉摸的,作为电影制作人,你不可能真正拥有它,你只是对它有了一个想法,然后你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当然,这丝毫不能证明那些电影制作者是对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把一本书想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

草率地低估小说的策略往往会导致混乱,结果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在叙事方面。

那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是一部根据好书改编的好电影?

它捕捉到了写作的每一个冲动,并找到了方法将其转化为影像。

这种努力需要的不是忠实,而是创造,而且往往是背叛。

我们的目标是抓住这本书的核心,或者至少是编剧和导演对它形成的想法。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最不忠实的电影可能会神秘地接近原著。

吉伦哈尔就是这样。

她的电影看起来非常接近小说,正是因为它对背叛忠贞不渝:这是最有成效、最令人惊叹、最难以做到的一种忠诚,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哪一点?

在这个你自己的故事中,有没有什么地方给你不一样的印象?埃琳娜·费兰特:说实话,我喜欢整部电影。

吉伦哈尔拍出了真正的电影:她相信影像;没有画外音来帮助故事发展;对话是暗示性的;手势饱含感情,即使只是暗示;过去在此刻的闪现是令人信服的;一些小事件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种越来越紧张的氛围。

而且,她能将书中意象转化为有着自己风格的影像,这一点非常奇妙:闪烁的灯塔光束、一碗美丽却已经腐烂的水果、枕头上的蝉、削成蛇形的橙子皮、藏在洋娃娃肚子里的虫子,等等。

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模棱两可的,揭开又藏起来,藏起来又揭开。

因此故事流畅,却又沉入其黑暗面,在内部挖掘。

是的,这是项了不起的工作。

片中有一个时刻——确切地说,有两个时刻——在我看来有一种罕见的强度。

在第一个时刻,年轻的勒达——杰西·巴克利饰演,我们不应该错过她的表情——向她困惑、惊慌的情人承认,她和女儿们的电话让她厌烦,也让她们厌烦。

第二个时刻,也是最可怕的时刻,由无与伦比的奥利维娅·科尔曼扮演的勒达,控制不住地哭泣着承认,当她离开孩子们时,她真的感觉很好。

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在银幕上,它以一种令人痛苦的力量冲击着我。

你说过这部小说比你的其他小说更冒险——你是在“没有救生衣的情况下冒险进入危险的水域”。

为什么这么说?

你重读过它吗?埃琳娜·费兰特:没有,自2006年这本书在意大利出版后,我就没有重读过它。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初稿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末。

但从2003年开始,我重写了很多次,我似乎不知道如何结束它。

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有必要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巨大的痛苦中放弃自己的孩子,感到的不是内疚,却是轻松、全然的快乐。

我想描述那种喜悦感并没有消失,即使这个女人回到家,被她自己的矛盾打败,并在母职和工作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

但荒谬的是,作为叙述者,我自己却感到内疚。

我很不安,因为我在钻研那些素材,但我越想停下来,就越高兴地继续钻研下去。

这本书是以意大利南部为背景,而电影是在希腊拍摄的,由美国人执导,英国人主演,还有一个国际演员阵容。

你觉得改编过程中有什么得失吗?埃琳娜·费兰特:我刚提到的背叛就包括这些以及其他一些方面。

有些对我这个作者来说是痛苦的,它们可能导致叙述机制的严重简化,更糟糕的是,导致角色缺乏可信性,但这并没有发生。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一种力量,与地点变化以及“意大利风情”和“南方风情”的丧失截然不同。

你怎么看待奥利维娅·科尔曼对勒达·卡鲁索的诠释?埃琳娜·费兰特:你知道,当你写作的时候,人物的身体特征是确定的,但又是可变的。

词语可以界定某个东西,但也会使之模糊不清,这就是每个读者都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私人书籍的原因之一,甚至作者心中也有一个与出版版本仅有少部分重合的文本。

一旦把它拍成电影,事情就明显变得复杂起来。

电影是用身体制作的,而这些身体的特征不可避免地被明确界定。

另一方面,写作和阅读则跳过一些内容,明确另一些内容,并为不确定的内容留出广阔的空间。

吉伦哈尔打算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得承认,我当时想的是:她本人演勒达会非常合适。

后来我得知饰演勒达的是我非常喜爱的奥利维亚·科尔曼,我高兴极了,于是我逐渐摆脱了对吉伦哈尔版勒达的想像,谨慎地靠近科尔曼版勒达。

我时不时把它当做一项试验,等待电影的上映。

今天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科尔曼是这个用影像讲述的故事的真正力量。

如果说闪回部分是如此自然地流动,这不仅因为巴克利很出色,也因为科尔曼赋予了勒达复杂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想法、感觉或记忆不会在她的脸上、在她的眼睛里、在她的手势上闪烁,哪怕只有一瞬间。

是的,她是一个非凡的勒达。

还有没有其他表演让你印象深刻,或者让你感到惊讶的?

埃琳娜·费兰特:杰西·巴克利,她和科尔曼融为一体,跟两个孩子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时刻——更不用说非常艰难的时刻了。

但说真的,我对他们所有人都很满意。

达科塔·约翰逊和奥利维娅·科尔曼在勒达给尼娜别针的那场戏中尤其感人。

你有没有和别人一起在电影院观看过你的作品?

你有没有过冲动,想要公开说:“那是我的作品!

”就像你的某个角色可能会违背他们更好的判断那样?埃琳娜·费兰特:这种经历反复出现过。

第一次发生在25年前,当时我看了马里奥·马托内(Mario Martone)根据我的小说《讨厌的爱》改编的电影。

看到它极其感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影界——我非常高兴,并为这个成果感到骄傲。

我喜欢这点,即这部电影源于我的作品,我经常向朋友和家人夸耀它。

但仅此而已。

《讨厌的爱》海报电影《暗处的女儿》与小说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在闪回中勒达的母亲缺席了,艰难的母女关系也没有出现。

你觉得遗憾吗?埃琳娜·费兰特:在吉伦哈尔选择的含蓄节制风格中,对母亲有短暂提及,还有母亲送给勒达的洋娃娃,在我看来已经足够了。

然而,我的确为这些缺失感到遗憾:勒达两次怀孕的差别,一次容易,一次困难;重点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还有那个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完美妈妈的家族友人,羞辱了勒达;以及我故事结尾那句简短的话:“我死了,但我很好。

”不过,这部电影已经时长两个小时了,而且它本身就很好。

母性的黑暗、暴力背景仍然有力地浮现出现。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失踪的洋娃娃展开,这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个意象是从哪里来的?埃琳娜·费兰特:我想我玩娃娃玩得太久了。

甚至到了13岁左右,我还总是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很难与它们分开。

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复杂的,可能在我写作时也在起作用,我不知道。

但在我的故事里,娃娃确实是我小时候的样子:不是玩具,而是我的女儿、我的朋友、我的敌人,有时是我的母亲,全都沦落到服从我的地步。

Netflix也在改编你的最新小说《成年人的谎言生活》(The Lying Life of Adults),将在那不勒斯拍成八集连续剧。

你会参与吗?

埃琳娜·费兰特:我的角色是阅读剧本,如果我觉得有必要的话,就会介入。

对几乎所有由我的书改编的电影作品,我都是这样做的,这是很费心费力的。

有时我对别人的作品很满意,有时我想自己从头写到尾,再重写。

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我并不看守我的小说,我自己也经常提出书中没有的场景。

事实上,我希望有更多的创造。

我不能接受的是,在没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我的文本被颠倒过来,因此我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主要是因为我担心影视化的版本能否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我的建议是一丝不苟、非常坦率的,这与其说是由于我的性格,不如说是由于我缺乏安全感。

参与剧本不是我的工作,我同意做这个是因为我很好奇,也因为我一直对电影充满热情。

我很快就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把你的期望建立在剧本上是有风险的,你必须等着看电影。

看初次剪辑版的那一刻是我最害怕的,是我最沮丧的时候,也是我最兴奋的时候。

但我想说的是,即使我在合作剧本时是个大麻烦,如果有什么东西能让我这个观众着迷,我就会被迷住,我对缺点是宽容的。

迄今为止,与我合作过的导演都知道这一点:马里奥·马托内、萨维里奥·科斯坦佐、爱丽丝·洛瓦赫、丹尼尔·卢切蒂。

我最喜爱的时刻——可惜很少——是电影将书籍从我心中抹去的时刻,那一刻我成为了观众,被银幕上的画面所吸引,爱上了电影,就像我一生中所不断经历的那样。

本文译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发表于公众号“界面文化”。

原文链接:https://www.newstatesman.com/culture/books/2021/12/true-cinema-trusts-in-images-elena-ferrante-on-maggie-gyllenhaals-the-lost-daughter

 6 ) “永远不会好的”

近期看过最窒息的电影。

孩子如同恶魔一样吞噬、占有、破坏着母亲的一切,站在无法被丢弃的可能上恣意妄为。

没有带着审视批判的想法去看Leda拿走娃娃,就像处于彻底崩溃状态的Nina没能注意到的那句“永远不会好的”;也没有指责父亲的缺席,简直要习惯这些失踪,尤其其家族的人都带了一些不好惹的感觉(不论这部分的强调是客观还是leda从现实的延伸主观臆测),暴躁的情绪和骂人的话对身边的人更不会少,那些让Nina游走在悬崖边缘的帮凶。

娃娃被Leda翻来覆去,被涂画(如同Leda曾经的娃娃被她的女儿如此折腾)被隐藏又被擦净归还;开头与结尾和女儿的两通电话并没有明显的情绪区别,她始终在隐藏自己的情绪,只有这个被拿走的娃娃承受着——她品尝破坏的快感与痛感,又在阳光下感受Nina的崩溃,如同照镜子一般看着年轻的自己,被挤压被侵占,于是depressive于是偷情,逃离责任逃离家庭,在新的肉欲与爱欲、背叛与重构间再次膨胀起自己的灵魂。

Leda与Nina,现在的Leda(未来的Nina)与现在的Nina(过去的Leda)如同母女版的岁数差,可现在的Nina无法共情Leda,也无法预料未来的自己,于是将被赠予的温柔善意刺向成熟的腹部(细节是腹部,一方面二人处于坐姿,这是最顺手也最隐蔽的位置;二是崩溃的根源“子宫”所在。

或许是过度解读了)。

处于暗处的是母亲,道德、情绪、规范习惯的暗处——坠入黑暗的边缘,但片名却是lost daughter,身份的交错,是因为暗处的devil是女儿,或是如同宿命一般重演曾经的加害者亦是/也将成为受害者,还是女儿是处于暗处的人安全的避风的渴望的身份和位置?

 7 ) 全景式展现母职惩罚

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清晰、具体和完整。

你相信吗?

妈妈是可以不爱孩子的,甚至可以讨厌孩子,甚至恨自己的孩子。

不爱也没有关系的。

费兰特三十多年来执着于在写作中探索母女关系,布娃娃的意象在ta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仅仅是女儿的化身,也凝聚着南泉社会赋予我们的身份。

偷来的塑料娃娃,嘴里流出粘液和蛆。

这幅了娇小美丽但了无生气的躯壳,就像我的女儿,她即将步我的后尘,在家庭——这黑色的粪坑里沉沦——我好不容易才从这里爬出去。

在眼泪干在脸颊上之前离开家。

--抛弃你的孩子们生活,你有什么感觉?

--fucking amazing.偷情的话要用非母语(意大利语)说出来。

她已经结婚了,所以不能由他来主动吻她,他要等她,一个有夫之妇,由她来主动吻遍他全身,引导他进入她,他才不算失德,他才可以放过自己。

Aka 知识分子如何体面地偷情。

费兰特笔下的女性还没能够脱离与男性的关系而存在,她们是母亲、女儿、妻子、情人、姐妹等,我想到杨荔钠导演的作品,里面的女性已经可以不需要依附于男性给予她们的身份而真正独立存在,杨导那句“我对所有的男性不感兴趣”仿佛仍在耳边。

观看不同时期女性创作者的面向,就足够令人振奋了。

 8 ) 感觉女主其实是死了,几个影射的猜测

女主把娃娃拿走影射自己年轻时的离家出走,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

帮助娃娃把脏水吐出甚至吐出一条虫是在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

妮娜刺她代表她的女儿们并没有原谅她,而是很恨她。

出车祸后到海边其实是幻想,幻想女儿们原谅了她,电话里有说有笑。

女主也并不是只离开了女儿们三年可能就是根本没有回去。

因为女主回忆里面完全没有女儿们长大的影像,都只是她的口头表述而已,也仅限于女儿们现在的年龄。

她不小心触碰到手机大女儿Bianca的号码,拨出去接通的确实妮娜。

说明她根本没有女儿的联系方式,但是潜意识把妮娜当成自己的女儿了。

其实女主可能患了脑癌,开车时候发作出车祸了。

因为在玩具店里怀孕的女人诅咒谁拿走了娃娃谁就得脑癌,这是个暗示。

而女主经常很快起身就会头晕,也预示着她有隐疾。

继续讨论Lost Daughter里面教授和女主偷情的这段。

很明显教授和女主是精神上先互相吸引的,然后教授采取主动想和女主上床的时候为什么会和女主说,因为你有家庭所以要你主动,结果再滚床单?

因为此处教授代表的还是男权社会,他欣赏女主作为唯一的杰出女性在他们的学术圈,他希望和女主发生关系的时候他的立场是希望女主是不守妇道的,因为他要享受这个不守妇道的成果和甜头。

然而,在后面几次他们发生关系的时候,他对女主表示女主应该要顾及家庭,因为这个时候他作为男权世界的一份子觉得女人就应该守妇道,应该在出轨的同时还要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是女人的职责。

是不是很双标?

男权世界对女人的要求就是这么残酷。

女人是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的,因为男人主宰这个世界,为了更好的主宰这个世界,男人必须让女人屈服,肉体上的征服加上思想上的统治,才能让男人占尽好处。

虽然教授看上去是女主老公的对立面,但是从男权的角度,他们明明就站到了一起,才显得女主更加悲哀。

另一方面教授也没有想和女主真正有将来的打算,所以他和她偷情的前提是不拆散她的家庭,这个听上去非常道貌岸然,潜台词其实是,你要抛弃你的家庭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和我无关,我不背这个锅。

所以女主最后离开了家庭仍没有和教授在一起,这个结果太正常了,换我的话来说就是:我是因为你而离婚,但不是为你离婚,聪明的男人也应该明白其中的区别。

 9 ) 关系

我发现全世界的女性(不包含战争、贫困国家等等)面临的问题似乎出奇的一致:我到底是谁?

我是某个家庭的女儿,像女主说的,“从我那个烂环境里出来”。

可能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意味着要承担生育,以及绝大部分的养育。

可能我是某个人的情人,当生活像不断尖叫着打断你的孩子那样拽着你的头发,你只想抓一个温存的时刻,这个时刻让你对自己重新获得了掌控感。

可能我是某个人的母亲,意味着我要毫无怨言地承受这个极不成熟的人带来的一切:无休止的尖叫、不间断的打闹、源源不断的精力、人的嫉妒自私霸占等等恶习。

那我到底是谁?

以及这么多的角色,谁给了他们定义,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在孩子打我的时候永远保持微笑吗?

我是不是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泄气和疲惫?

我是不是一定要做那个家庭的牺牲者?

——如果一定要有人“牺牲”的话,如果“牺牲”意味着牺牲自己作为进化到成熟人类好不容易拥有的东西:时间、事业、金钱、容貌、等等等等,来抚育另一个从0起步的不成熟人类?

女人好像永远在这些角色里挣扎,就像电影里的每个女人,都想被困在某个无形的笼子里。

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抛弃家庭?

女主因为工作离家三年,她为此止不住地流眼泪,她说那段时间fantastic,但为什么哭呢?

为自己感觉fantastic而认为自己不该有那种想法吗?

女人为什么永远的矛头对准的都是自己的心脏?

我猜测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太低了,而对女人的要求太高了。

“社会”的要求,让你说不出来是谁在要求,要求来自哪里,但是你,你自己,你丈夫,你婆家人,你娘家人,你朋友,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都在心里暗示自己说,如果我这么做,ta一定会谴责我。

去谴责男人吧。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成熟的大人通过被无知的小孩一直敲脑袋才能换来下一代的成长,为什么不能敲父亲的脑袋?

我那天看到有讨论,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与其他的恋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一样的,也 应该有关系的认知、讨论、实践,但是人往往认为这是天然的。

我认为“天然的母爱”也是一种绑架。

美国电影已经在这种关系上的讨论向内求索至此,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有这种讨论?

女主非常棒,非常有电影演员的美,无关年龄,无关身材,就是真实的美。

 10 ) 你能勇敢地承认你和她的联系吗?

莱达告诉妮娜:“我太爱她们了,在我看来,这种对她们的爱阻止了我成为我自己。

”导演拍的很细腻,很多点都挺妙的(海边 夫妻间的争吵 丢失的小女孩 偷情的母亲 小女孩的娃娃 橘子),矛盾又和谐。

我觉得最后她在海边和女儿打电话、削橘子的场面是她所期待,但无法实现的,因为她已经死掉了。

《暗处的女儿》居然和《我的天才女友》的作者是同一个埃琳娜·费兰特,挺意外又挺合理的,很细致。

有网友戏称这是一部恐婚恐育的电影,而我觉得这是摆在面前的现实。

女性的弱势,不仅来自于身体,还有社会的约束。

小孩很可爱,但也很闹腾,当你分身乏术长时间走不出来的时候,那根弦就很容易崩断。

当女性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走向事业而抛弃孩子时,她自己是有愧疚 亏欠和过不去的。

可男性没有这种烦恼,因为女性会去照顾孩子。

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男性在拼事业的时候也很心力交瘁,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的责任感。

而女性变成母亲之后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道德束缚感,养育孩子似乎是女性必须做的事情,不过现在已经好很多了。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利,女性可以选择事业或居家,男性可以选择居家或事业等等。

Q:很多时候,人们很难喜欢莱达。

你想让观众喜欢她还是仅仅理解她?

玛吉·吉伦哈尔:我希望你能有各种感觉。

我希望你有时喜欢她,有时不喜欢她,有时理解她,有时忍无可忍。

观众面临的挑战是:你能勇敢地承认你和她的联系吗?

有时候她很残忍,即使是在很小的方面。

但在她之后会感到抱歉,即使她没说出来。

如果我们诚实的话,我们的某些部分有时是残酷的,当你对某人怒吼时,你会有一秒钟表现得像个混蛋。

也许你羞于承认这一点。

看到别人因为自己曾经的残忍行为而感到尴尬、抱歉或羞愧,这是人之常情。

——百度

《我要上学》短评

同届威尼斯的这部更配《平行母亲》的片名。多种母性具象在不同时空 平行剪辑中形成对照,娃娃-红杏出墙的欢愉;观影-罔顾家室的独食;水蛭-偷欢后的负作用;松果-遭遇惩戒的痛楚……隐喻借代一一对应女主内心对曾经迷失母性的内疚和愧对。梦魇往事主题的电影做不出特定的花样就不好看了,不过很显主角的演技,《算牌人》是这样,这部也一样。

3分钟前
  • 科林
  • 较差

演员好~但故事真的看到晕死...

4分钟前
  • NidomeAoki
  • 还行

科尔曼演技了得,把妈妈的内心演活演出来而又不流于表面。作为一名妈妈对孩子有期盼,又有无尽的悔之晚矣,后悔没能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6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推荐

音乐不错,是我对Maggie期待过高了😓

8分钟前
  • ᑐᑌᑎᕮ
  • 较差

女主女配真的是演的好,尤其是奥斯卡影后科尔曼一如既往的稳啊,但除此之外没有一处是喜欢的,非常别扭和矫情的拍摄手法,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表达的那么复杂又卖弄。也不要说什么女人作为母亲不容易了,生孩子的时候两个人就应该做好准备,否则就不要生,别得了便宜卖乖。

12分钟前
  • Jonathan
  • 较差

女性主义外衣下的无聊剧情。

17分钟前
  • 五角飞碟
  • 较差

为玛吉.吉伦哈尔点一个大大的赞!拍得太好了,完全看不出新手的样子。虽然是一个跟当年的“自己”相遇这样不怎么新鲜的框架,但依然可以借着一个略带悬疑的主线故事被讲述得细腻至极。奥利维亚.科尔曼值得另一个奥斯卡提名,全片的大近景完全没有妨碍她的表现,反而更让人看到她在细微表情处理上的高超。

20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不太确定导演是否知道自己要什么。和拉扎罗用同一个摄影,和兰斯莫斯的宠爱/normalpeople用同样的演员,如此强大的处女作阵容,制作出来如此散碎的叙事,实在让人难以啃下这块资本的蛋糕。无处不在的扰人配乐,为沉重而沉重,为压抑而压抑,女性力量不是抱怨谴责或娇嗔,我们有我们不依附于男权中心社会的活法。

24分钟前
  • valen
  • 较差

一个笨拙但工整的首作,毫无瞩目的个人风格,内聚焦,情感很饱满。与阿莫多瓦相比,玛吉才是成功塑造了”不完美的母亲”的那一个,她母职困境刻画到入木三分。室内戏和室外戏在空间上形成对比,进而产生的情绪上张弛,那种明明灭灭的悬疑感是做的最棒的地方。音乐、虫子/水果的符号隐喻、与叶茨的互文…这些都太无新意了,更适合流媒体。

28分钟前
  • 德小科
  • 较差

精神病的都是直接0分

29分钟前
  • 我被淘汰
  • 很差

C-. 简单的故事,幽微的情感,却完成得捉襟见肘而一地鸡毛。科尔曼游荡,科尔曼崩溃,科尔曼回忆,再用看似压迫实际毫无情感意义的特写镜头串起来,就成了本片。希望导演们能明白,表达微妙复杂的情绪,不是要全程怼着脸才能拍的。

32分钟前
  • 双晚
  • 较差

英国女王与查尔斯王子

34分钟前
  • zephyr
  • 推荐

是真他妈烂呀,拍的实的不能再实了。

36分钟前
  • 刘庆龙
  • 很差

埃莱娜·费兰特 各种元素排列组合

37分钟前
  • .
  • 较差

非常理解女主的每一个行为 👍🏻

40分钟前
  • hang 🍬
  • 力荐

这片把彷徨无助焦虑崩溃边缘刻画得太到位了吧,以至于我晚上睡梦中还会想起各种生活细节,路人的私语和眼神,动物植物都在针对你,电影院的无助,人群的喧嚣欢笑.友善伪善不怀好意的常驻NPC..p.s.Nina这个角色我觉得眼眸好漂亮,看完发现竟然是Dakota,她完全演成了另外一个人以至于认不出来,值得夸一下

44分钟前
  • 胡克
  • 推荐

这...

45分钟前
  • 呼啦
  • 较差

母亲和女性,在当了妈妈的女性身上,这两个身份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对立的。鉴于妈妈和孩子之间特殊的最亲密的依赖存在,一旦撕裂,覆水难收。钢琴配乐大赞,加上奥利维娅·科尔曼的细腻丰满的表演,让全片始终充斥着令人不安和紧张的情绪,透过荧幕压过来,避无可避。

50分钟前
  • 水水
  • 推荐

女性题材刚好赶上了这两年的影展红利,女性导演处理女性角色也远比男性导演做的更狠,很少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母亲形象。女演员转去做导演,果然在演员表演的状态上很出色,连来客串的阿尔芭·罗尔瓦赫尔都异常迷人,三位女演员的表演给这部电影加了不少分。导演的层面上其实就是行活,在剪辑的加持下,完成了一个节奏上很工整的作品,同时也带着不那么欧洲艺术电影的好莱坞独立电影套路。

5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nyff看完Q&A才发现Jake Gyllenhaal带着小女友坐我后面🤭!!圆满了

54分钟前
  • boomboomboo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