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法则之一就是平衡,这一点应该是不错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和别的某种或某些生物存在各式各样的关系,除了猎食者和猎物这样的对抗关系外,合作的关系就只有共生和寄生。
很多人应该会觉得寄生并不属于合作关系。
生物学上来说,寄生确实不属于合作,因为寄生物只是一味的榨干寄主的养分,并不会为寄主带来任何好处,绝对谈不上是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但是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们站在所谓上帝视角,来看待寄生这个问题。
假如菟丝子和天竺葵都会说话,他们对他们彼此的关系,又会有什么看法呢?
这部故事情节和人设都非常简单甚至有些老套的小电影《呼吸》,看起来只是又一个女生间的撕逼戏,却四两拨千斤地探究了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
两个性格和家庭背景迥异的女生,从快速升温的友情到急速冷冻的撕逼,一直到最后的爆发,观众站在C的视角,清晰地看到了C的心路历程,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对C抱有不小的同情,甚至当C最终弄死了S,也许有不少人都会觉得大快人心,并不会觉得C的做法有多么极端,哪怕有那也是被S的逼的。
当然当我们再去细细探究一下这部电影,就不难发现S不见得像想象中的那么可恶,C也谈不上是什么白莲花。
我们修正我们之前结论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我们转换了视角,站在S的视角上,她自然也有她的苦处,C亦有不少错处。
然而这部电影的引发的思考并不应该仅仅是视角转换的必要性,更应该是真正意义上视角转换的可能性。
我们常常讲换位思考,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感同身受从来都是不存在的,而这种可能性的不存在的根本就在于视角的缺失。
即使在我们只是某一事件的第三者的情况下,where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上帝视角来看待这一事件,但我们所以为的上帝视角难道就是事件的全部真相么?
人不是神,哪怕你以为你全程参与了某事件的旁观,也不意味着你一定就关注到了事件的全部细节,甚至是许多关键细节,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
人类自身与完美之间的差距,使得人人都得以有一套自己的说辞,将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他方区分开来。
这样的角色区分显然不是无意义的,却也显然不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答案,而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源头。
有人说过,真相在产生的一瞬间就已经变质,因为真相是相对人而言的,而经过人脑的内容是不可能不被过滤的,自然人所以为的真相也就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真相了。
既然如此,所谓伤害,所谓受害,所谓无辜,无非是人为自己justify的身份标签,并不说明什么问题。
而视角转换的说辞,更是反面说明了世上没有什么真正的客观,无非有时我们所谓的“客观”看到的比“主观”更多,但是多出来的内容也不是让“客观”大于“主观”的真正合理的理由。
当然这样的说法看起来非常相对主义,没有标准的世界也显然是危险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谓的标准之中本来就存在着诸多值得被怀疑的内容。
说到底,我们遵奉某项标准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我们觉得这项标准是对的,实际上只不过是因为遵奉这项标准是有用的罢了,尽管我们通常都认为我们是在做我们觉得对的事。
这样去理解事物的意义不是要去变成一个极端的怀疑主义者,也不是要去变成一个相对主义者,而是要去明白,大自然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就是平衡,这个世界最完美的平衡就是由最极致的极端造就的,而所有事物的终点,都必须是平衡。
这种平衡谈不上好坏,只是像呼吸一样,是无法改变的既成实在而已。
理论上来说这部电影的意义并没有多么复杂或者宏大,但是其中的启发性,还是足够意义了。
第N次重刷后才发觉中间那段鸟语是英语,法国人说英语的口音可真是。。。
法国人就老老实实说法语吧好多人都说Sarah是菟丝子,接近Charlie吸干她的精气。
重刷之后感觉其实Charlie才是吧,有好多小细节表明Sarah还是很在乎Charlie的,帮她拉裙子、在她喝吐的时候帮她挽头发、吻她的手。。。
结果换来一句 你好恋狗狂魔小保罗,这位是我的同学S! 同学你妹啊,老子对你这么好就只是个同学!!
连朋友两字都没高攀上啊!
Sarah那个脸当时就僵了。
还有后面,Sarah晚上跑来找Charlie,眼神情意满满,结果Charlie说我困了我想睡觉!
看得我尴尬症都要犯了,真心热脸贴着冷屁股不要不要的!
Sarah好几次都给了Charlie台阶下,也主动示好,结果Charlie呢,蹬鼻子上脸完全不考虑人家的感受。
还要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样子!
拜托哦明明是你冷漠脸不理人家,还不许人家和别人一起玩,这个占有欲也是好强!
最后彻底闹掰,Sarah说我不跟你一起玩了,就被Charlie活活闷死了也是太惨!
结尾Sarah说的那段也是大实话,真正的好朋友或爱人在一起就是开开心心,她爱你如同你爱你自己,她仿佛世界上的另一个你。
Charlie从头到尾一副自己受到伤害的样子,也是小孩子脾气,想怎么来就怎么来,看看那些旧朋友的下场。
揭了人家老底还要一副至高无上脸,脑子里从来没有别人的感受怎么样,只管自己舒服,小婊砸说的就是她!
两个性格极端的女孩 友情来的很快但却是建立在谎言的基础上,随着故事的发展 双方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真相也慢慢浮出水面。
女主无条件爱着女配,就像她妈妈一直纵容他爸爸一样,有句台词:我根本就没有别的办法...大实话,眼里心里都是她,所以对身边关心她的人反而爱搭不理。
而女配看似潇洒 实际脆弱的不堪一击。
整部电影触动班机的那一幕就是从 女主跟别人介绍女配是她的同学开始,双方之间的美好开使逐渐现实起来,女配破碎的人格 阴晴不定若即若离,一方面羡慕女主拥有的一切,另一方面害怕谎言被揭穿后的一无是处。
她想要活成别人眼中的样子,以为这样可以把她从破碎的家庭中解放出来 但其实这就是她最大的包袱,是触动她所有反应的根源。
女主和女配间的关系其实是女主父母间关系的缩影 内敛隐忍的妈妈和放荡不羁 若即若离的爸爸。
整体剧作挺好,整部片子也就80分钟。
故事将不平等友谊带来毁灭性的伤害,主题阐述的也比较到位,但是整体观影的感受,并不让人享受。
整个片子最大的问题在于细碎,情境细碎,可能是因为导演刻意追求生活流导致的,反之,看看《燃烧女子的画像》,你就会发现《画像》真的很干净,线索、情节都很整洁。
剧本第二个问题就是人物众多,人物没特色,你根本看不清这些人之间的人物关系。
除了主角之外,次要角色不断登场,但每一个都如印象主义画作一样模糊,而且每一个人物其性格都不突出,再看《画像》,其中人物很少,但每一个都有用。
其实看看欧美电影,越是次要角色性格越明显,突出,因为这些次要角色出场次数太少,必须得给它一些标志性人设,才能让人记住。
(这点想想周星驰的电影就能想明白)第三个问题,人物有点被动,她是到后面才开始有反抗,争取的意识,这就让人感觉有点沉闷,主人公前面主动一点,或者哪怕她本来就被动,但为了喜欢的朋友而克服自身障碍,主动去交往也比现在这个更好。
下期预告:《丹麦女孩》谈谈腼腆人设如何吸引观众
影片拍的很好,代入感很强,主要是自己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初中的时候,比较内敛,经常受欺负,至今记得初一一个男生,经常欺负我,在我午休的时候把我弄醒。
应该是初三的时候,有个男生在我背后诽谤我,没有影片中那么恶劣,起因是我把眼睛偶然间弄坏了,他让我拿到县城去修,可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县城很遥远,是没有零花钱去的,就一直拖着,他就不爽了,在宿舍里说我坏话,然后我的朋友告诉了我,当然,我也没用把他怎么着。
上高中后,就好了好多,大家都比较和气,不会专门针对谁,欺负谁之类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就是c的缩小版:冷漠,自己生闷气什么也不说,别人问我,我就一幅我很生气然后说没有事情的样子,装作一个受害者。
全片以c为视角,虽然c明明也有想回应,可是她没有表现出来。
那在s看来,那就是冷漠与生闷气。
s跳出来了那么就去找其他朋友让她开心,“不要向我发泄你的坏情绪,我来这里只是开心一下。
”可是c越陷越深。
之后的跟踪s在我以c的视角看来也是出于关心s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恰恰就是s那么要面子的人的底线。
说到底就是自以为是。
如果那时候c知道了她的家庭如此,在聚会上不是说出来而是抱抱她亲亲她的脸是不是这段关系就可以回去了呢。
但是没有如果。
最后s的那一番话让我彻底跳出c视角,恍然大悟。
s也是c冷暴力的受害者。
我也曾经是冷暴力的施害者。
真心感谢导演最后的视角转换。
不用去问别人爱不爱,也不用问自己爱不爱,愿意主动付出时间的人,就是施爱者。
所有的事情,没有爱又哪来的恨。
只不过,不是每段感情都会善终,曾经的快乐会是一生的回忆。
无怨无悔的青春。
正因为时光无法倒流,固执的转身,都是那么浪漫。
如果…人生没有如果…人生是勇往直前…
因为疯女人的舞会才找这电影来看。
Mélanie导演的作品真不错,两次和Lou合作了,期待第三次。
带着夏莉的影子装着莎拉的样子生活着,这也许就是看完这部戏给我最大的触动,当夏莉向她的朋友介绍莎拉时用“同学”而非“朋友”时莎拉生气的模样,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想知道自己究竟在对方的内心是什么样的地位。
“同学”“朋友”“好朋友”“死党”“闺蜜”这些词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关系的亲密程度。
但关系到达一定的程度,彼此之间太过于熟知是一件好事吗?
也许未必,彼此的成长环境和内心的模样始终是难以改变的。
在一个不相同环境下生活成长的两个人,也许在某个语系里可以聊得来,但是否都装着一颗善良的心就未必了。
一段关系要么上升到亲情的成分而不至于破碎,要么在彼此知悉彼此的秘密,在某种阴暗面的驱使下急转直下,成为关系的破裂点。
只觉人心叵测,再聊的来的未必能成好友,还是要看是否真善。
(芷宁写于2015年4月6日)片名为《呼吸》的影片可真不少,韩国、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均有制造,可见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充满了人类所必须的东西,而这部由法国女演员、年轻的梅拉尼·罗兰执导的《呼吸(Respire)》,则将镜头聚焦在了高中女生身上,为观众奉献了一回“残酷青春”的法兰西版。
作为罗兰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呼吸》在剧情架构和叙事技巧上比上一部《收养》显得更为成熟,虽然故事以小格局的模式构建,但背景和人物情绪都呈现得更为丰满,对人物心理变化的描摹、推进也有着不小的进步,从而将整个故事表述得饱满了许多,虽然影片的部分段落有拖沓之嫌,手法有待精进,但在此仍为罗兰感到高兴,并为她有耐心和能力做到对情绪、情节的铺排堆积,表示赞赏。
片中的女孩charlie患有哮喘病,呼吸对她而言显得尤为重要,17岁的她在读高三的这一年里,不仅面临着很多这个年纪的女生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还因家庭、性格、交友等诸多因素,而面临着更多不堪负荷的境况。
在很多时候,性格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当charlie遭到密友Sarah的疯狂攻击和报复的时候,一贯内敛沉静的她所做的只有忍耐,然而通常出人意表的事、出人意表的青春极端案例,都是由平日里看着安静规矩的人做出的,当事情触及底线时,爆发便来的猛烈且不可遏止。
和charlie不同,转学生Sarah以她的开朗热情活泼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她主动和charlie做朋友,并很快融入charlie的生活,分享着charlie的秘密,甚至和charlie的妈妈也成了朋友。
然而一旦情感走得太快,友谊来得太猛烈,便会出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变数,外出郊游归来后的两人,因期间发生的一些微妙的事产生了隔阂,继而心照不宣的疏远了,即便在学校里,善于表现的Sarah还在笑脸相迎地面对charlie,但其中的内容已经变了。
接着真正的破裂来临,在青春的年纪,很容易将一件事看得特别重要,一旦破碎就无法复原,而且只可能由着性子任其变得更糟。
回头看这两个女孩家庭状况,就不难理解她们遇事的处理方式,Sarah的母亲常年酗酒暴力,Sarah为了给自己的家庭一个体面的形象和谈资,美化了母亲的职业,也让自己显得见多识广无所不知。
charlie的父母则刚刚闹分手,父亲的离家让一贯温顺的charlie内心产生了罅隙,健谈的Sarah的出现,似乎弥补了这个罅隙。
然而,没有被母亲好好对待过的Sarah,其内心世界是冰冷的,这点从两人闹掰后,Sarah各种不畏余力的攻击就可见一斑,特别当charlie在操场跑步因和Sarah斗气而突发哮喘时,周围围拢来了同学们关切的脸,终于Sarah的脸也出现了,但那是冷漠的,甚至在目睹了charlie的状况后,嘴角轻轻浮现出一抹若有似无的笑,然后离去。
故而当charlie以为能和Sarah和好如初的时候,她只能失望了,Sarah对于曾经“背叛”自己的人是冷酷无情,这其实是一个极其没有安全的人的应激反应,Sarah的行为举止仿佛在嘲弄charlie的天真和一厢情愿,于是一颗脆弱纯真的心被另一颗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伤着了,导致了不堪回首的后果。
片中两位年轻的女演员表现不俗,一个演出了Sarah的迷人魅力和那股隐私被侵犯后的狠劲儿,另一个则胜任了内敛沉寂的charlie的心绪变化,特别在最后一场戏中,Joséphine Japy将情绪极端化的charlie拿捏得丝丝入扣,伴随着几乎窒息的喘息声将内心激烈变化的层次感再现分明。
宣传的是百合,结果还是在讲人性(性格),开始不懂为什么她们俩互相喜欢(可能也不是真的喜欢),受不了女二作的性格,看到结局觉得她们喜不喜欢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作的性格是怎样把一个沉稳内敛的正常人逼疯的,另作的人性格也是有原因的,以作的人视角看女主也是难受。
不同世界的人真难相处,于是想到那个彻底闹崩的以前的朋友,闹崩后从来不怀念,看了这个片子突然想给她看。
雷震子好傻,从头傻到结尾,一点改变都没有,都不成长的吗?导演什么意思!!
刚刚才看了一点点。。抢红旗那里,好瓜哦。一点军人气魄都没有,就像一群追名逐利的人。
起个名好难?
前半段还好 后面越看越没意思 于震演得还行 故事一般般
于震现在真是抗日神剧代名词啊
喜欢。好看。有惊无险。
气到我老婆了
不正经
算不上抗日神剧,想给个五分吧。在我家的电视文化就是我爸看神剧全家人跟着。这剧里每一个角色都有点蠢,最常见的戏码是葫芦娃救爷爷。我不禁一次说,算了,为了这剧能拍下去,他只能这么演啊…
哎……抗日神剧哦
我看电视上的名字叫结义风云啊 一查豆瓣没有 还好我找到了原名 要不这一星都没着落了
这个名字,真侮辱我心目中的西部片经典
小女孩复仇的故事吗>3<
6666
完全降智商啊喂,绝绝对对的失败范例好吗,主角完全没有智商好吗……或许唯一可看的是服装?
都说男人能顶半边天 所以 我打算娶两个老公
就不能自己起个名吗
冯远征是被骗来的吗?
挺好的
累成🐶的一个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