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整部剧,你是否觉得幕后的凶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
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网络现象吗?
标题永远是耸动的,故事永远是夸张的,民众的反应永远是盲目狂热的。
“娱乐至死”、“乌合之众”、“景观社会”……这些上世纪的经典社论,精准预言了我们当前的社会环境。
每当一个新闻爆发成热点,真相是什么,我们真的在乎吗?
没有多少人关心真相。
我们只想要一个迎合我们情绪,宣泄我们情绪的娱乐景观。
面对严峻的社会议题,我们戏谑、冷漠,面对和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声音,我们嘲讽、谩骂。
所有的热点新闻,都仿佛一场热闹的集市。
这里面有人表演,也有人鼓掌。
我们总是风风火火地来了,又一地鸡毛地散去。
这确实是一个人均「变态」的社会。
网络上充满戾气的发言,与现实生活中的一片苟且“祥和”,互为对照。
我有时候甚至觉得,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看上去温和可亲的人,在背地里很可能是另一副模样……
所以很显然,《模仿犯》中的那位「变态」杀人魔,更像是一个“拟人化”的隐喻。
他的形象,其实就是我们网络现状的一个缩影。
可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这位变态杀人魔能够如此精准的操控舆论?
他才是那个制造苦难的人,却打着“公平”“正义”的旗号,到处耀武扬威。
他向社会散布恐慌,煽动民众不满情绪,只是为了给真正善良,被迫害的人继续「施压」。
如此变态,究竟图什么呢?
「施压」的本质,是权力欲的释放。
「施压」和「虐待」一样,都是通过伤害别人,来确证自身的优越感。
就像在古罗马时代,上至皇帝,下至暴民,都具备同样残暴的人性。
他们挑选奴隶和死刑犯,在角斗场贡献一场场刺激,血腥的娱乐演出。
是的,无论皇帝还是暴民,都将别人的苦难视为自己的享乐。
当他们舒适、安全地围绕着角斗场排排坐,看热闹的时候,角斗场里的苦难反而更加突显出他们自身的优越感。
“我让你去死,只是为了找点乐子,但你无法反抗,只能服从。
”
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快感。
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所有受害者均为女性。
然而,女性在这里仅仅只代表一种性别吗?
不,它还代表一种固有印象,一种特质。
女性给人的感觉,总是“柔弱可欺”的,女性在这里隐喻了实质上的弱势群体。
男性与女性,施暴者与受害者,他们也构成了一对权力关系。
而权力压迫的作用,就是转嫁苦难。
施暴者把对生活的不满,甚至把对自身懦弱无能的不满,统统嫁祸到受害者身上。
他们伤害了别人,却能叉着腰说:“你看,都是你们弱,都是你们自己造成的恶果,是你活该。
”比如所有关于女性被强奸被暴力伤害的新闻,总有网民会先去指责女性。
仿佛指责别人,就能转嫁掉自己的恐惧不安。
仿佛崇拜强权,屈服强权,就能成为强权的一部分,就能免于承认自己的懦弱。
是的,当一个人无法战胜一种力量的时候,他就渴望成为这种力量本身。
我的意思是,当有些人恐惧苦难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就会试图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先对别人展开施暴。
转移苦难,制造苦难,煽动苦难,并成为苦难的一部分……就是大部分网民获得片刻心安的精神胜利法。
然而,这种盲目的网络暴力,并不能真正免除苦难。
就像权力并不能使人真的强大,权力只能使人“显得”强大。
权力只是一个掩饰。
它掩饰了人们心底的自私怯懦,虚伪短视。
当一个人主动用权力对别人施暴的时候,他其实隐蔽了真实的懦弱的自我,同时,又享受到了一种赢得虚假胜利的自我。
这部剧的名字起得多好,「模仿犯」。
那么,究竟是谁在模仿谁?
谁在崇拜谁?
施暴者的权力是不是真的很诱人?
你要主动去模仿他吗?
每个人都自以为是权力的主人,结果到头来每个人都沦为了权力的奴隶。
杀死受害者的从来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凶手。
因为在病态的社会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模仿犯」。
每一个人都可能是「帮凶」。
模仿犯 (2023)7.4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悬疑 犯罪 / 张荣吉 张亨如 / 吴慷仁 柯佳嬿
又是一部把观众当智商低能的剧。
首先检察官和警察明知道谁是凶手,连个跟踪观察都没。
你说跟丢了也罢,实际警察勇哥却可以随时找到凶手,一顿无脑输出想用蛮力解决问题,哪怕有最基本的智商也不至于啊。
更何况是警察?
反而是凶手如入无人之境,想杀谁杀谁。
想干谁干谁,想知道什么秘密就知道什么秘密,无所不能。
凶手更像警察。
还有那个自首的田,所谓为了保护残废的老板,被威胁自己抗下杀人罪进去坐牢。
大佬!
明知道谁是杀人凶手,报警都抓起来不就保护老爸了吗?
反而自己坐牢就保护了?
更搞笑的是最后的坦白和自杀,既然都敢坦白谁是凶手了,为啥要以写信的方式?
电话不行?
约见不行?
既然都不怕威胁了,为啥还要自杀啊大佬?
不合常理啊,导演你是脑回路比别人长,九曲十八弯后找不到东南西北了?
还有,最后前女友,一个心理学博士,像个傻白甜也算了。
明知道和平是最后的凶手,怎么能让他进自己家里杀了自己的?
多脑残才得让别人得手?
前面警察勇哥就被针对了,检察官猜不到自己这么刺激凶手不会被针对?
总得有一个正派这边有个人有点智商吧?
不得不说还真有一个智商在线的,那就是马主委了,通情达理,豁达大度包容,单凭一通电话,一台电视机,一本书就猜出大部分警察日思夜想,日夜加班查找各种线索都猜不到的关键。
警察还不如吃白饭的。
不想吐槽了,只希望以后的嫌疑局部,能真把观众当正常人。
生气到爆!
浪费我六个半小时看完 剧情拖沓拉垮,接下来要讲的会涉及剧透,介意者慎看,但是奉劝别看,听人劝吃饱饭!
1、第一次发现命案,找到酒吧这个地点,没有查酒吧的工作人员,大忌,一个两三年前的案子,一个现在的案子,中间隔那么久,酒吧有几个做那么久的?
这个线索不追?
2、凶手的车已经出现,车上还有受害者头发,车主以及行车记录,包括监控录像不追?
不查?
当你那会儿没有监控,车主信息之类的不查?
相关目击人员不走访?
自己不查,等着天上掉证据?
3、凶手让马伯伯干什么就干什么,最后还是把怡君杀了,刑警女儿被抓后,刑警也照杀人犯说的做?
老刑警都没自己的判断力与分析力?
OK,fine,你可以跟我说关心则乱,但是作为一个刑警,女儿失踪了,你不去查酒吧的人,只会去酒吧喝得酩酊大醉,闹事,无能狂怒,等着杀人犯自曝?
4、已经查到了十几年前有个校园霸凌案件受害者脸上有目前连环杀人案死者脸上同样的标记,也不往下查这个十几年前做恶的人?
不顺着胡建和这条线往下走?
5、已经确认沈嘉文是重大嫌疑人,也不派个人盯梢?
这头被抓进警局问话,那头就出去虐杀彤妹,中间不派人跟着?
OK,fine,彤妹内心os:球球了,你们别查了,等我自己逃出去算了6、把袁子晴尸体砍头后丢公园最高的滑滑梯上摆好姿势,在晚上七点前,这么大阵仗没有目击者?
OK,当你没有,当你就这么牛7、已经确认陈和平是凶手,为什么还是不派人盯梢?
就这样让他肆无忌惮再杀俩?
强行降智推动剧情?
姚雅慈被害后现场没有找到凶器,也不查?
尸检也不做?
不推断是什么凶器?
已经确认是陈,胡允慧也知道他,为什么能让他入室杀人?
现场也找不到任何蛛丝马迹?
这俩是为了死而死?
8、彤妹住院后,站岗的女警离开一会儿就变得异常激动,凶手就这么坦然自若得长驱直入?
一个目击者都没有?
9、为什么不派人盯梢陈和平?
而是一个一个确认身边人是否安全?
这是在干嘛?
强行降智让他干掉胡允慧吗?
离谱10、已经搞成这样了,就当他很厉害吧,最后却是演戏让他在直播的时候自曝自己是凶手,怎么?
收不了场,只能这样写吗?
最后的最后,男主全程很忙,也不知道在忙什么,就像我工作一样。。。
一群吃干饭的,看得窝火。。。
就这样了,奉劝大家不要去看。。。
我现在看完了,气得睡不着,窝火。。。
在印象中,检察官可以直接在早期就介入重要刑案,好像是韩国特色。
韩国检察官的强势地位,让其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介入案件的时间和程度。
在我们这边,除非由检察院交由警方协助调查的案件,一般的刑案通常前期是由警方独立负责侦破和聆讯,在掌握基本情况和犯罪事实后,再决定是否交由检方立案起诉。
警方和检方分工明确各管一段。
另一部高分侦破剧逆局里,湾的警检合作也跟我们这边类似。
但是本剧里,郭检察官不但很早就介入案件,而且近乎全程主导案件的侦破,更像是韩国的以检带警的模式。
所以又有点搞不懂了,如果有熟悉湾的警检合作模式的伙伴,来帮忙解个惑。
因为同期有另一部20多集的割喉碎尸的破案剧做对比,模仿犯故事主线比较清晰,没有把注意力过度分散到跟主线无关的情节上,这点挺好,至少不会看着看着把最初的目的忘记了,莫名其妙插入很多跟主线无关痛痒的剧情来。
案件本身而言,并没有太多的悬疑,可以说反派暴露的比较早也比较明显,剧情的起伏和紧张程度也不如逆局。
最后结局也收的有点过于简单和匆忙。
最大的反派隐藏那么久,然后就突然情绪崩溃自我暴露了,这也有点过于简单草率了。
而且侦破的大部分环节都是检察官一个人的调查和推理,警方似乎没起到什么实质性作用,这点有点说不过去。
无论在湾还是韩国还是别的什么地方,系列恶性凶案频发的情况下,压力最大的必然是警方和当地执政者,而检察是不会作为公众视野的第一责任方的,所以这里感觉有点悬浮了。
总体来说,7分剧,推荐一看。
看到最后还是不知道跟《模仿犯》这个名字有什么关系,好像只是照搬书名过来保留一些知名度。
整个剧情想覆盖的方向太多了,却又没办法把所有因素合理地关联起来,导致后面变得混乱没有重点。
主角自身的创伤和前几位受害者与原生家庭的矛盾,媒体的加害和舆论的导向作用,以及对于善恶的定义,每个单独拿出来都是很值得展开深入的话题,但在剧中又完全没有一个侧重点,几个因素缠绕在一起让人更不明白编剧想表达什么。
前六集在视觉上还是一部惊悚的鬼片,凶案现场的画面和bgm都很够味,将杀人视为创作的艺术犯罪色彩也挺吸引人的,第四个受害人断头尸开始凶手的作案风格就跟前面割裂了。
前三个受害人尸体被发现的方式都是凶手精心设计过的“作品”,怎么到一半突然就开始乱杀,而且莫名其妙就执着地跟男主对峙。
最后凶手被冒充的Noh激怒破防自爆才勉强叩了一下题,就像我写作文到最后发现跑题了赶紧掰两句救回来。
男主这人设要是换个人来演会被槽死,全程被凶手牵着鼻子走推理全靠第六感。
几个女性角色更是毫无存在感,到点按时被噶拿命推动剧情。
(1-6) 其实很多人都说这剧的悬疑梗被用烂了,但我每次看到这种情节还是会收到触动。
无非是原生家庭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问题。
很简单,却又很复杂。
在镜头进入夜店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知道真凶是谁了,电视剧也在第五集正式揭开了真凶的身份。
每每情绪失控,他都会想起那个披头散发,穿着碎花裙的小姑娘,小姑娘叫沈嘉雯,他说,他才是沈嘉文。
“你连名字都是和别人借来的。
” 没有脸的姐姐,成了他的梦魇。
记者和检察官并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他们只是推动故事发展的角色,二者真正故事的主角,是沈嘉文和胡建和。
胡建和的疤在脸上,沈嘉文的伤在心上。
伤好了,疤还在。
最后害死他们的,是那个早就已经不存在的沈嘉雯。
“死者身份是叫胡建和,救他出去。
” 此刻的胡建和和沈嘉文都已经死了,检察官却只说,“救他出去。
” 尔后,允慧问郭检,“你觉得我弟是凶手吗?
” 胡建和在这故事中,小时候是个弱者,沈嘉文保护他。
长大后,沈嘉文惹了麻烦,胡建和说要保护他。
胡建和没有杀过人,但他是凶手吗?
他不过是想帮自己的朋友而已,他也在劝他回头。
只是他是最早知道沈嘉文是凶手的,死者家属说他是杀人帮犯,这句话,是错的,也是对的。
沈嘉文不过是畸形原生家庭的产物,他母亲是产后抑郁症,女儿的死亡将她的内心扭曲,似乎大家都是恶人,可所有的恶,都有迹可循,说不清到底恶的根源是什么?
难道是引起这一切的沈嘉雯吗?
如果她不死,母亲不会把他当姐姐,他不会病,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郭晓其如果不叛逆,就不会遇到阿宏,郭晓其一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他们知道我们的痛苦吗?
” 郭晓其的舅舅这样说。
所以一切痛苦的来源,是恶吗?
是因为罪人犯下的罪行吗?
这社会就是这样子,你没有错。
一切的恶的根源,是痛苦。
而痛苦的根源,是更为痛苦的不幸运。
那么,不幸要向谁问罪?
向天吗?
谁是真的犯人?
拿刀的那个?
还是造成一切的那个?
还是说,沈嘉雯。
在恶与痛苦中的人。
都是沈嘉文。
7-10幕后主使陈和平喜欢被关注喜欢掌控一切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姚雅慈打开了陈和平罪恶的开关。
“我不重要?
” 我们总是说,天地万物之间,自己最重要。
这句话无非是在劝,要爱自己,而陈和平将所谓的“爱自己”扭曲为,所有人都要爱我,我是所有人生活的主角。
他将杀人视作一种创作,所有以恶为名的Noh,都只是他的模仿者,他享受着所谓原创杀人所带给他的至高无上。
就连临死前都在嚎叫着他是这个世界的主角。
可是,杀人并不是什么伟大的创造,杀人只是一种罪恶的复制,本质上,他也不过是一个模仿犯。
我们常说的模仿犯,将其定义为对别人犯罪手法对模仿或复制。
陈和平并不是所谓罪案的“创作者”,更不是世界的主角。
复制罪恶与痛苦,粘贴到别人身上的,才是真正的模仿犯。
熬夜看完了模仿犯,好看到让我这个很懒的人都想写点什么,我是一个非常爱看悬疑剧的人,这部剧和普通悬疑剧的感官刺激不同,让人看到更多的真实,看到不同人的内心。
看这部剧的时候总会想到另一个我心中类似题材的TOP1电影《踏雪寻梅》,他们都探寻了真实的犯罪心理,深层的人性,以及真实压抑的社会。
这部剧让人看到一种“天生的表演型恶人”,他们完全没有一点人性,不会被亲情羁绊,从小就会在众人面前表演善良,感到不被重视时就会发疯,用一起起血腥案件,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恨(有时也不发泄什么,单纯就是为了爽),同时用真人秀式的“剧本”报道方式,引起众人关注,引导舆论继续sha人,享受控制生命并站在世人之上的兴奋感。
联想到近些年的“恶小孩”事件,他们残忍的笑脸立刻浮现在脑海,他们是还小,但他们真的没有心。
他们的恶,与原生家庭,与成长环境无关,根本没有什么童年阴影,就是天生!
当然,剧里的善良、正义、信任等等情感也都是真实的让人触动,并没有无脑的不符逻辑的情感,父亲真的会为了女儿去杀人,警察也不是在面对极恶之人时还能保持理性。
剧中还有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应该无条件的爱你”,是呀,活在这现实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很累,即使ta是父母,是爱人,但他们与我们一样,也是活在烦恼与痛苦中的人,无法时刻给予我们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所以,不要让自己的任性,错过心中重要的人。
不想拉踩同期有“烂尾”嫌疑的大陆剧,只能说台剧对人性的恶与现实的社会挖的太深了,太真了,太大胆了,让我们真正的相信,人不都是善良正义的,也不都是会知悔改的,那些天生的恶,很可能存在在我们身边,窥伺着我们,精心伪装,策划他们可怖的演出。
也让我们看到,社会中有许多无形力量,总会阻碍寻找正义的道路,但这种对抗也许就是心中大爱的存在意义,仅是想象到受害者们的嘶喊,也会想拼尽全力地去救他们,尽管是陌生人,也会为他们感到切身的痛苦。
写到这里,突然很想感谢那些保护我们的可爱的人们,也为你们感到心疼,请你们也好好照顾自己。
最后,再强烈推荐一下这部剧,近期心中TOP1,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好剧!
电视剧看到第五集,小说读了五分之一。
目前发现的一个改编策略(只针对台版,日版的电视剧我没有看过)是,受害者虽然是叛逆少女,但是没有真正的道德上的瑕疵。
比如一个女孩,她不听父母的话,但所做的事其实是追求梦想,只是梦想不被父母认可;另一个女孩晚上在迪厅领舞,警察觉得伤风败俗,但观众看来也觉得还好,算是靠本事吃饭。
但是在小说原著中,女孩的问题就相对比较大,卖淫,援交,对父母漠视,在第一个受害者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大量因为她们私德有问题所以断定是被客人给杀害了的传闻。
这让我想起之前的喜剧片保你平安,一个女人死之前希望把自己和未婚夫葬在一起,但是后来传出她有道德问题,做过鸡,于是未婚夫的家人就把儿子的坟迁走了。
故事主题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但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一个女人的清白就那么重要?
她不清白,她和未婚夫的爱情就是假的了吗?
只有所有人不把这件事看得那么重要,这件事才不能再伤害到其他人。
但是改编的时候采用了这种保守的策略我也能理解,看电视剧的观众多少会有一些速食心态,想看到一些不需要动脑思考黑白界限清晰的内容,而不是需要自己去深思的灰色地带。
一个卖淫女被杀害,她的亲人也悲伤难过,电视剧又没有足够篇幅就展开一个人如何走向堕落,这样剧情就会显得少了一口气。
在小说中,我们知道这些女孩怎么长大,怎么一步步走向她们的死亡,我们有耐心去了解她们,并且能对她们人生中的错误抉择产生共情。
这大概就是小说和电视剧的区别吧。
一些吐槽,带严重剧透。
有让您不舒服的,就是您对。
我一小孩子,什么也不懂,说着玩的。
从断掌案引出一宗旧案,再到发展成无目的连环杀人。
检察官从案件遗留的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最终揭开真相,抓住真凶…了吗?
焦点不明,推进生硬是我认为《模仿犯》的最严重的问题。
在我曾接触过(为数不多)的推理类作品中,对于推理的呈现往往像是在开篇中公园提到:从不确定的情况中,找到特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行为模式。
这样的好处是,作者能通过操纵笔下的凶手,设计出一条完整的线索链,带领侦探和观众的视角,不至于漫无目的,大海捞针。
观众也能参与推理,大大提升代入感。
从公园断掌的拇指脱臼,到旧案中找到同样拇指脱臼的江案,回到江案的事发地,老宅的房门被打开,开启下一宗案件的线索。
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线索。
但是,当案情继续发展,秦案、彤妹案,新的受害者继续出现,当所有的线索都指向KINK酒吧时,推理戛然而止。
为什么新的受害者是他们?
他们和前面案件的关联是什么?
案件忽然一筹莫展,凶手(作者)让我们把视角聚焦到了KINK酒吧,却让推理停留在了KINK酒吧。
我们像勇哥一样,能做的,只能到酒吧中闹事,期待凶手在哪天大发慈悲,自投罗网。
连环杀人案在推理中是再老套不过的事,但为什么连环杀人?
往往这个才是同类作品的重点。
凶手通常存在某种犯案的规律,找到规律,在凶手犯下下一宗案件前,抓住凶手,这是同类作品中对故事铺开的呈现方法。
有可能是手法的新颖,凶手需要完成这种手法,他需要什么条件?
也可能是价值观的讨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对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我一度认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讨论,原生家庭?
女性?
流量?
随着剧情的推进,这些话题一个一个被提及,又再模糊,揉成了一团,他好像什么都讨论了,但又什么都没有讨论。
焦点的丢失,让我对后续的剧情也失去了兴趣。
(出于来都来了的想法,最后还是看完了)他偏偏选用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解题的关键,从下一位受害者是什么人?
变成了——凶手是一个怎样的人?
尽管剧集中有心理学博士的权威加持,对凶手的性格画像有一个清晰的描绘,但是,毕竟是一个人隐藏的个性,再清晰,我们作为观众也不得而知。
于是乎,作者不得不把凶手主动揭露,告诉我们,每一个嫌疑人真实的一面。
剧情推进,也由侦探带领观众层层挖掘,到我们束手无策,等待作者开估。
推进生硬的问题也就此暴露。
最后的结局对于我而言已经毫不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即便告诉我凶手是舅舅我也不会奇怪了。
1.过程和结果哪一个更重要?
不记得在哪一个电视剧里,看过这样一句台词:“只要结果是好的,过程可以不择手段”,当时觉得,这句话未免也太过偏激了。
但当这句台词放在《模仿犯》里,就显得特别应景和合理。
一味地追求程序的公正,与迟迟不能结案导致受害者人数的攀升,显然放弃前者才更加明智。
因此,匆匆露面,几句台词的许有为,许检成为全场MVP。
连下棋都要用“过河炮”收尾的人,我相信他跟郭检讲的“布局”是真的。
毕竟,他完全没有因为被郭检捉进去就针对他,反而还“一语惊醒梦中人”地点醒他,帮他结案。
姜还是老的辣,油条还是老的香啊!
2.职业底线和道德底线,哪一个更重要?
刚出场的雅慈姐,职场精英的刻薄与利己裹满全身,她在自己的独家栏目里长袖善舞,擅长借力打力地谋划话题,制造热度,累积资本。
另一方面,她又坚守记者对“真实报道”的底线,即使自己团队里的人,去了对手团队,她也能真心送上祝福和善意的提醒。
陈和平对郭检的愤怒在于“被打断”“闭嘴”的忽视,但对于雅慈,全然因为她戳穿了他的面具,看透了他内心的本质,达成了真正意义上地“暴击”。
我欣赏她作为一名女性,敢在公众场合去呼吁大家撕掉职场女性特制的标签,也欣赏她遇事理智、冷静,有独自消化负面情绪的强大内心。
她落泪并不是因为恐惧死亡,而是因为愧疚,自己又要对儿子食言了。
3.知天命,不言弃外公这条线,我真的会哭亖。
罕见的不固执己见的老人他说,我信签文所写,早有预料,但难的是接受。
外公大跳“预言家”命运有时候经常给我们开各种玩笑,意想不到的,意料之中的,桩桩件件都是经历。
要怎么才能把经历换成阅历,堆积起人生的厚度?
或许就像外公这样吧,即使已知结局,也要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
*BTW,此剧不必作为悬疑/推理剧来看。
因为第三集就可以盲猜出凶手,所有答案都被编剧喂到嘴边,哈哈。
其实我还挺喜欢开头那段告解:并非是镜子的不锈钢的反射下扭曲模糊的自(幻)己(想);也挺喜欢最后领带和锁链交相辉映,以及忽然抚摸过白纸的手…但是中间感觉,探究和情色都不算彻底,就有点不上不下,最后上去演讲自己的画那段的表演和台词也不是很喜欢不过这片子整体风格化还挺好的,这种片是不是不太能追求节奏?刚开始总觉得有三个主要角色是黑人但是脸盲又感觉好像只有两个,导致现在都不知道到底是谁和那个白人艺术家小哥。另外都违法了怎么还有人纠结SM的自愿原则…如果这片子只是为了讲人性本动物和出轨的人总有一天遇到鬼,感觉就很没意思了(不喜欢最后演讲就是在这里)
烂
摄影和音效还可以。弹幕的方式展示短信有想法。但是发现了一两处剪辑失误。前面拖沓了快一个小时才进入正题,然后就十几分钟就结束了?
又是一部Breaking Glass Pictures发行的片子,这个厂牌意外的很和我的胃口hhh,个别片源有删减,所以自己注意一下Marcus Bellamy真的太帅了,就是现实中太过于可惜了,拍完几个月不到因为磕嗨把男友杀了,就进去了。片子将镜头对准了黑人gay这一很少看到的群体以及racial fetish,感觉挺好的,整体展现了约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男主夫夫的chemistry还可以,但是种族歧视方面感觉谈的比较浅显,但是确实无处不在,尤其是警察上门录口供那段看的人心梗🤬男主大概是陷的太深了,以至于看不到别的东西了
我承认 我低俗了。但tm没想到是gay片 玩牛魔啊!
伪GV剧情片吧,啥都没漏!差评!就是有点刺激
地下室里的性奴
就觉得很做作 但是做作的无聊
有些刺激还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就好,真搞了,身心疲惫!
剧情有点奇怪
成性奴之后哼音乐那段还是拍的很不错的,很有dom. sub的氛围不过其他部分就比较无聊了。
男主将电影搬进现实了。
只有诱惑,没有肉,让人痒的难受
从小都是优,要怎么从良
要啥没啥,片名属于是诈骗级别了。
0 只是找不到从良的理由罢了
乱七八糟的
贵圈真乱
没啥尺度,虽然满足了小朋友一点点的性幻想
搜诱种搜到了这部育种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就看完了,感觉有点云里雾里的,讲了艾斯爱慕,一个黑人渴望被白人征服?尺度还可以,主角倒是漏了个蛋蛋,其他的就是网聊发来的dio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