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biguïté entre la réalité et la fiction, entre ce qui est visible et invisible. On cherche pas l'histoire, mais le sentiment et la sensation du corps.
《盲视》《aloys》《夜行动物》《恋恋书中人》《笔下人生》这类主人公作为画家、小说家等的故事,无外乎都是自己依靠自己发达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故事和人物,两条线索交叉并行。
不管故事的走向如何,能看到最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都交叉在了一起,给观众以高潮。
《恋恋书中人》这种属于一开始虚拟世界就和真实世界混杂在了一起,《aloys》《笔下人生》《夜行动物》《盲视》就属于一开始分开的,两条线索企图交织在一起,并在最终交织在了一起。
两个世界的交织,是这类故事的必定规律。
在这些当中,导演手法最称奇的是盲视,盲人因为缺乏视觉感官,而用想象填补了自己的空白,她想象自己先生的出轨,想象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偷情,想象另一个女人和她一样盲掉,想象自己和丈夫的对峙,并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
那么,创意在哪里?
一制造虚拟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用电话和另一个人对话,从而制造幻觉的;因为知觉障碍(盲人),用想象创造一个世界的;作为艺术家,用小说来制造一个人物的;小说的人物与现实进行照应的。
所以基本上是两种,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奇幻电影)和虚拟存在的虚拟世界(现实题材);然后虚拟世界的成因和载体不同,成因可以是艺术创作(小说《夜行动物》《盲视》、电影、绘画)、科学技术(《创战纪》的电子世界、脑中世界、平行世界)、大脑想象(纯臆想《aloys》)。
这类题材的特色在哪里,关键是极大满足观众“造梦”的需求,同时代入观众本身,观众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们和主角一样生活在普通的世界里,主角进入了幻境,幻境的脑洞大开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想象,观众能够被角色带着走进这个新世界。
这种想象包括两部分:虚拟世界的神奇的世界观,以及两个世界交互的关系。
谈不上好或者不好,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精神世界(意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错,让你分不清女主到底是不是真的盲,是不是真的看不见。
她感觉世界的方式如此独特,仿佛借助直觉或者说是第六感,她就比一般视力良好的普通人更能洞悉身边的一切。
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个困惑于“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普通观众发自内心也想获取的能力吧?这个故事的背后,探讨的是情感不满、欲望不满的故事——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女主在欲望方面却不逊色于常人,她对身边男人的猜忌心也一点不比普通女人弱,她会怀疑新居的天花板高度事实上没有男伴告诉她的那么高,会怀疑男友打字是在跟网友调情(我觉得那都是来自她的想象)……正是这些看不见却让她心不安的苦恼,让她陷入巨大的孤独和恍惚。
电影里的角色颜值都一般是事实,但我觉得导演选用这些演员,就是看中他们路人甲乙丙丁的外形,来烘托“其实这种猜疑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之间”的故事主题吧?
这是部让人看完不禁大呼惊艳的电影,导演通过精彩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剪辑手法讲述了一个盲女的内心世界。
而导演另辟蹊径地通过对盲女心理世界和思绪情感的具象化处理,让整部电影在现实与幻想中交替,而在这看似两个故事的互相交替过程中,故事渐渐的融合,发生交际,并最终合二为一,从而反映出盲女的心理状态。
失明不久的英格丽始终待在公寓里,丈夫鼓励她多出去走走,学着适应,但顽固的她依旧待在公寓里,几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样的生活。
而在这单调的生活里,英格丽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她在电脑上写那些自己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故事:关于丈夫出轨和经常在上班时偷偷回家,坐在沙发里观察她;关于一个单亲妈妈,关于一个孤独而对女人充满各种各样幻想的单身男子……而在英格丽的这一人生剧本中,丈夫从网上遇见单亲妈妈,并和她在参观约会,然后单亲妈妈眼睛突然失明。
导演通过镜头切换表现英格丽对自己这一故事中人物的绝对控制权,她闭上眼睛,单亲妈妈就立即失明;她咳嗽,单身男子就立即从睡梦中醒来。
在这个由英格丽所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往来于现实与幻想之中。
英格丽幻想丈夫背着自己与女人调情,和单亲妈妈发生关系,并导致她怀孕。
单亲妈妈穿了件可笑的裙子去丈夫的party上找他,却发现丈夫与众多女人的淫乱……我们渐渐发现,英格丽所幻想的这个关于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甚至是丈夫的故事,并非仅仅是她无聊时的消遣,在这个故事里英格丽几乎是无意识地投入了自己所遭遇或是刚刚所经历的事情或是某个情绪,而后来那个单亲妈妈的怀孕同样是她潜意识中对自己可能怀孕的猜想。
这个幻想故事是英格丽的内心世界和那些恐惧、脆弱、恐惧与悲伤的具象化处理,它就是英格丽内心世界,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抽象思维与情感。
而在导演处理下,我们看到英格丽这个刚刚失明不久女人焦虑而充满不安的心理状况。
所上演的这些现实影像正是她内心危机的源头,也因此才导致这个幻想故事的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在于丈夫争吵的单亲妈妈突然变成英格丽自己,丈夫直接质问她。
这些发生在英格丽心中和脑海的对话被我们看见,而也通过这个假设的对话场景,英格丽渐渐看到自己的恐惧。
她所幻想的故事进入她的故事,两个故事最终融为一体,面对质问与疑惑,面对对于世界的不安,面对失明之后的生活。
在那个英格丽所不曾进入的那间黑屋子里,她那深藏着自己思绪与情感的幻想肆无忌惮,也正是这样的肆无忌惮,重拍阻碍,她才最终能走出去,面对自己内心照射的阳光。
导演新颖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那些虚实切换和镜头的剪辑几乎堪称教科书。
在这样新意和令人感兴趣的形式里,导演讲了一个面对自己生活的故事。
那些恐惧、不安与危机,都需要自己面对,或许换个角度,就能找到开门的方法。
2014 12. 22 下午
从小我妈就拿各种社会法治案件吓唬我,但我从来都天不怕地不怕。
唯有两件我始终噤若寒蝉,那就是被拐去山沟和失明。
前者是因为我至今尚未想出自救的方案且很难预防,后者则由于其残酷切断一大半对于世界的感知,此般寂寞,已经到了令人恐惧的地步。
影片《盲视Blind》即始于此。
女主角目盲,大段时间独处在新公寓里。
她开始创作小说,小说里有一个性癖好奇怪的男人,和他偷窥的窗户那段,一个年轻、热情、美丽的,十岁男孩的母亲。
“他们说我最终会失去脑内具象化的能力,但我可以让衰退过程减缓,因为我每天做想象联系,就可以保持这种能力。
“ 她的旅程,就此开始。
我开始一直以为这是两个独立的故事。
长发无业的中年男子和年轻母亲,失明的作者和丈夫。
两个故事中的人都在努力生活着。
中年男子踱步接近纸尿裤货架前的年轻母亲,故意将音乐放得震耳欲聋。
年轻的母亲听到熟悉的乐曲,惊喜地转过头来:”你也喜欢这首歌?
“”是啊。
“”在挪威,喜欢他们的人可真不多了。
“两人微笑,萍水相逢的暖意。
然而随后镜头一闪,男子的音乐依然震耳欲聋,年轻母亲却始终认真注视货架上的产品,随后转身离开。
那镜头转换的闪烁似曾相识——不,简直太熟悉,熟悉到它每天在我大脑里都要上演千万遍。
是上课时眼馋午饭菜肴半晌,忽然意识到还早后,一桌美食突然碎成黑板课桌的瞬间;是看到熟悉景象刹那恍惚想起旧日恋人,而后又意识到他早已离开多年后,同样的场景变暗成黯淡现实的刹那。
——是啊,这个镜头多巧妙,是美好期望跌回现实的最好复原。
但奇妙的是,影片的”期望“和”现实“,都是女作者脑中的意识罢了。
视觉的丧失,以及随之而来对整个世界的抗拒,让她不再信任任何无法检验的事物。
谁都有美好的幻想,正如那个精心设计又水到渠成的搭讪,但现实是她从内而外的自卑,具象化成一个粗糙、一事无成的怪癖男子,一无是处。
我看到这里,心是忽然疼了一下的。
假如世间万物都逃不开引力和摩擦,那思维必当是运动速度最快的东西。
我也常常有感,写作时总是笔跟不上脑,灵感若是到了何止泉涌,恐怕是能捉住逃逸的光的。
那么,如果思维走入歧途,也是最拉不回来的东西。
女作者的创作,开端是正常而温暖的。
她设想的年轻母亲,有疼爱的儿子,自身美丽优雅,牙齿缝隙明显,却一点掩盖不了笑起来的唇线迷人。
直到女作者的丈夫,忽然出现在了画面里。
他与中年男子在不断切换的场景中聊天,他终于介入了爱情故事的情节。
作者似乎是不确定的,她睡在他身边,一再尝试却怎么都打不消他“出轨“的念头。
她不得不用已知的事情做一检验,然而结果似乎更残酷,丈夫已对自己的身体不感兴趣,他一个犹豫的念头,就把她轰然推回了原点。
她恐怕也是知道的,这个故事的主线,要越走越偏了。
艺术手法夸张,但这些情节反而看起来如此真实。
因为这太像日常情侣相处的情形了。
女方萌生猜疑,并不能直接发问,觉得发问反而是可笑的事情——就像,谁会把”我在笑“这件事说出口呢?
于是她必须用一些事情来检验。
有时是追问”你还爱我吗?
“,有时是故意抱怨生活期待安慰,假如丈夫看不到她这样做的缘由反而漫不经心回应,那么猜疑便更加深了。
她会悲伤,会哭泣,会怒不可遏地送他一记肘击。
而男方则莫名其妙,成熟者沉默应对,若也是年轻气盛的男子,大抵会怒骂着吵作一团的。
就像是《盗梦空间》中柯布将妻子致死的最后原因一样,意念一旦植入,是根本不可能被移除的。
这个道理,无论男女,应该都很容易想通吧?
她根本无法停止想象他的丈夫以健身为名私会了网上认识的女人,他们相谈甚欢,他的眼神温柔得有了温度。
她停止不了脑中的情节,他对面的女人要碰他的手了,他要回握过去了…… 不!
如果不能让情节停下来,我还可以改变情节!
于是那女人的世界,忽然失去了光明。
情节依然在近乎畸形地发展着,而那个女人也仿佛性格大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她突然变得恐慌,害怕丈夫看到自己越来越多的故事。
她怕的并不是他看到自己阴暗的性癖和想象的极端,而是在文字中暴露出来的残忍。
中年男人的戏份少了,更多的矛盾只凝聚在丈夫和失明女人的纠葛身上。
她想让丈夫摆脱她,可她知道故事不会在这里结束,失明女人不允许,更准确的说,她自己也不会答应。
故事和现实的交汇,是那支双红线的验孕棒。
她怀孕了。
事情已经发展到了她根本无法控制的地步。
她的身体里多了一个新生命,她完全无法想象丈夫的反应会是什么。
那么,假设是丈夫婚外情的女人怀孕了呢?
她试穿了新裙子,画好妆,盘起头发去了男人所在的聚会。
脱去外套的刹那,整个会场和屏幕前的我都惊呆了——邋遢的暗红色内衣暴露在廉价白色纱裙里面,黑色丝袜因此若隐若现,插在洁白高跟鞋里无比凄凉。
然而这是女人和自己的女儿、同事反复确认过的结果,他们都说这裙子美极了,妆也稳妥庄重。
她就这样跌跌撞撞地把怀孕的事情告诉了他。
而身旁,滥交聚会上的猥琐男毫无顾忌地窃笑,孩子的父亲也循循善诱道:”我尊重你一切决定,只是你就希望你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失明吗?
你要知道,你永远不知道你的孩子长什么样子,你永远看不到他!
“ 她仓皇而逃。
而女作者,终于穿着与婚外情女人一模一样的衣服,笑着站在了丈夫的面前。
镜头边缘塌陷,墙皮剥落。
她再也无法支撑幻想世界的重压,梦境戳入现实,一切爱和因爱而生的猜疑,终究必须咄咄相逼。
面对丈夫的逼问,她终于袒露心声:”没有人想和一个有焦虑问题的人交往,至少没法长期交往。
“ 中年男子抬起头来,原来他也是她。
所有自卑的畅想都是如此。
正如一个短评所说的那样,”除了镜子和相片,你永远无法看见你自己“,因而对于自身的设想其实都是有偏差的。
自卑者对自己的定位永远粗陋平庸,性格最深处的阴暗被放大成主要性格,她多么期望理想世界里的他能得到幸福,但她下一秒就会意识到这不是现实。
这种循环往复的心情,我再熟悉不过了。
少年时代我极少被人喜欢,假小子的作风,落到具体事情又不够慷慨潇洒。
身边充斥着太多被男生趋之若鹜的姑娘,我渐渐习惯丈量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差距,然后试图笨拙模仿,却弄巧成拙。
初识时热情,长久接触后会厌倦或者矫情;性格加上身高导致特点偏男性的成分占半,但一旦涉及感情就过分优柔寡断;不过分追求物质条件,却会因为与友人或恋人家庭背景相距甚远而迅速自卑;成绩向来好,但面对重大考试心态永远严重失衡,从而一再失利,抬不起头来。
我根本就没有学会接受自己。
年少时我希望笔下的女主角永远获得幸福,但年岁越长,反而越不奢望了。
从影片进入尾声开始,我就一直提心吊胆,担心她做出什么伤害自己、伤害爱人的事情。
但恐怕自己内心深处最害怕的,还是看到她所设想的悲剧,其实都是现实吧。
我在她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太多,以至仿佛等待审判般,等待结局的来临。
还好,在她得到丈夫回应之前,她已经做出了决定。
女性固有的特点(往往在恋爱关系或艺术作品中着力表现),在这部剧中以“盲“渲染得淋漓尽致。
我们必须一再确认情感,就像失明者必须一再用机器确认衣服的颜色一样,两者其实完全相同。
盲者必须依赖身边的人才能正常生活,而前提是她完全信任这个世界。
一旦有一个人选择欺骗她,给即将出席晚宴的她套上一条轻佻廉价的薄纱裙,她也会浑然不知,直到被人耻笑而发觉些什么。
而恋爱关系也正是如此。
双方关系得以延续的最重要基础,就是他们彼此信任。
然而信任之后,一切欺骗都变得太过唾手可得,她发现不了他的变心因为她看不到,直到整个世界都目睹了他出轨的事实,而你是最后一人,淹没在耻辱的窃笑里。
那么,你会选择信任吗?
会。
她终于穿上丈夫买来的裙子,推开门,走了出去。
一切如常,路人友好,空气清新。
丈夫在得知她怀孕的消息后,做出的反应太犹豫,其实算不得完满,放到从前恐怕又要引她一阵猜疑了。
只是她早已是新的她,她愿意等,等到他露出熟悉的,温暖的笑容。
在如释重负般出了一口气之后,我开始羡慕起女作者来。
不是所有爱情都经得起一再检验。
人与人间关系之脆弱往往难以想象,任性的美往往只存在于偶像剧中,现实里是要受到惩罚的。
但也有爱会破例,因为它本身还意味着宽容。
即使你执意缺席我的重要典礼,即使你对我时冷时热飘忽不定,即使你已盲视,我依然愿意爱你,愿意等你从自己的梦里醒来。
正是失明本身的厄运性反衬了这段感情的至上纯洁。
我依然羡慕她,和她是否残缺已无关系。
此刻她得到的宽恕和深爱已经太幸福,幸福得令健全人都忍不住唏嘘了。
这可比任何狗血梦幻的偶像剧,都要完美得多啊。
像是小女生明明自己犯了错却扑在年轻恋人怀里撒娇的推卸责任一样,她这样想: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他多一点幽默感。
“ 她终于和这个世界和解,以稍显抱怨的口吻。
但还有更多人尚未走出迷途。
他们兜转绝望,来不及开一个玩笑。
文/张悦芊转载注明来源即可。
===================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編劇艾斯基.佛格(Eskil Vogt)自編自導的《盲》,一如片名所示,故事主角是一位名喚英格麗(Ellen Dorrit Petersen飾)的盲眼女人。
不過,與其說導演關注的是生理性的盲,我倒認為電影中的盲多了一個層次,是心理上的盲,尤其是指在愛情裡的盲。
電影伊始,英格麗站在門口送丈夫出門上班,看似親暱且溫馨的夫妻日常舉動卻在兩人幾乎零互動之下進行,彷彿預示兩人關係的疏離。
丈夫走後,英格麗倚靠觸覺為自己泡了一杯茶,並在窗邊的椅子上坐下;一旁的舊茶包提醒著我們,這是英格麗日復一日的生活。
由於英格麗的眼盲,其他的感官遂變得更為敏銳,讓她得以接觸周遭事物。
在英格麗靜得異常的一天裡,各種聲音格外突顯。
就像《聽風者》強化聲音,突顯盲人的聽力一樣,即使再細微的聲音都能進入英格麗的耳朵。
這些聲音點綴英格麗的日常風景,卻也反映出她的孤寂與不安。
些微的碰撞聲,讓敏感的英格麗以為早已出門的丈夫仍在家,有趣的是,她的下個動作竟是打開收音機,讓整個空間充滿聲音。
這個舉動令人不免猜想,英格麗是否意圖遮掩所有聲音,害怕她的想像會化為真實?
「什麼是真的並不重要,只要我能清楚想像就行。
」或許是孤寂與不安吞噬英格麗的理智,也或許愛的激情本來就使人盲目,想像逐漸掩蓋過真實,電影的敘事也不斷在兩者間跳躍。
導演以兩對男女的交錯,反映英格麗的真實世界與想像世界,紊亂卻巧妙的剪接讓觀眾頓時如墜五里霧中,摸不清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透過這樣的表現手法,觀眾得以輕易感受到英格麗的心理衰弱,甚至是分裂。
從電影的脈絡來看,艾納(Marius Kolbenstvedt飾)和艾琳(Vera Vitali飾)既可看作她筆下的人物,也能視為她自身分裂後的投影。
片中,英格麗對丈夫騷首弄姿,極盡挑逗之能事,在展現性欲的同時卻又自嘲:「就算是自己的太太,被盲女口交應該很怪吧?
」顯示兩人之間的疏離,或者至少可以說眼盲(殘疾)的英格麗為自己設立起框架。
如同她全裸貼在玻璃窗上,即使已將自己完全展露出來,仍存在一道透明/看不見的隔閡。
因此在她的想像世界裡,艾納只能藉由上網看各式的A片、窺視、跟蹤這些方式來滿足性欲,就連躺在身旁的丈夫,英格麗也認為他在上聊天室和別的女人調情。
英格麗的想像幾近病態,不過激情本來就是理性的對立面,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和歐依根.舒拉克(Eugen Maria Schulak)的共同著作《愛、欲望、出軌的哲學》(Wenn Eros Uns Den Kopf Verdreht,2005)提到:「占有欲、執著和嫉妒盤據了日常生活,抹煞了自在平靜的氛圍,而那卻是溫柔和愛的存在條件。
」愛是雙面刃,既能使人美麗,亦能醞釀出嫉妒、偏執和恐懼等情緒,不僅如此,愛還能瓦解我們,使自己不再是自己;至少不是熟悉的自己。
在丈夫的要求下,英格麗/艾琳就算心中不願意,最後還是出席參加宴會,卻是以怪異的服裝和妝容現身。
這一幕暗示我們:倘若為了愛而迎合另一半,反而會看不見真實的自己,最終只會顯得怪裡怪氣。
電影末尾,英格麗為了去藥局買驗孕棒,終於走出家門,這象徵著她跨出自己所設下的框架,願意去探索、感覺這個世界,而不是只躲在家中。
人唯有透過感覺才能認識自我,此舉更讓英格麗得以整合自我、找回自己,並開啟與丈夫互動的可能。
因此當英格麗自慰時,一旁的丈夫不似先前只顧看著電腦工作,而是直視著她。
觀看,讓彼此存在,這也是愛的前提。
愛,早已不是什麼特殊的命題,艾斯基.佛格卻透過「盲」作為譬喻,輔以細膩的敘事手法、獨特的劇情架構和巧妙的剪接,賦予愛情故事一個嶄新的面貌。
《奥斯陆,8月31日》的编剧之一埃斯基尔•沃格特(Eskil Vogt),以编剧身份跟:约阿希姆•提尔(Joachim Trier)已经合作过两次,明年两人还有一部英文片《比炮弹更响Louder Than Bombs》即将面世。
在此之前,今年埃斯基尔•沃格特独立导演的首部长片作品《盲视》,以“今敏式的风格,阿特伍德式文本”黑马跃出,横扫了欧美不少电影节,获奖如挪威国度影展雅曼达奖(Amanda Awards, Norway )的最佳导演、演员、剪辑和音乐;柏林电影节的欧洲电影标签奖(Label Europa Cinemas);圣丹斯电影节和雅典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哥本哈根电影节(CPH:PIX)的年度新人奖,以及伊斯坦布尔电影节的金郁金香等。
除了十个奖项,提名更有五项之多。
女主Ingrid失去视力之后就久待家中,开始靠一种纯幻想来构建生活。
比如,想象她的丈夫Morten回到家中,坐在角落,偷偷观看她的生活。
比如Morten和偶遇的朋友Einar在咖啡馆闲聊。
幻想自己拄着拐杖上街,步步维艰。
想象中丈夫看网络色情片,和一个单亲母亲Elin成为网友后约会。
突然之间,Elin也盲了,意外怀孕她穿着窄小敞露的可笑衣服,去一个聚会上找Morten,而Morten正在小屋子里群P,被人嘲笑的Elin,又突然和自己高度合体,与丈夫当面对峙。
本片最革命性的元素,就是电影语言的彻底“想象性自由”。
相较于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给予摄影机的自在,此片堪称更进一步的“电影大脑”。
既定的框架逐一被打破,幻想和现实在一种跳接中非常冷静的切换。
观众也分不清到底某一段是女主的脑内的自动编排,还是现实。
当然,这种“真亦是假、假亦真”让一切都无需讨论了,出色之处恰在环环相扣的虚构中的虚构。
知道不是真的,而一切又以纯真实的方式呈现——全片都在这根晃荡的平衡木上精彩的摇曳。
“盲”的设计是为了表现一种孤独和不安全感的极致,身体的限定,而思维又是极端发散的。
女主感知骤然敏锐(影片声画镜语完美的体现了这点),她的脑补功能相当之强大,脑内的世界堪比matrix——场景,人物,对话都在慢条不紊的变幻、进行着。
思维如普鲁斯特般行云流水,不受阻碍。
镜头不带感情的平移在街头巷尾,咖啡馆,电影院,电车和室内。
她似曾相识的旁白和不靠谱叙事,女性的身体,色情展示,以及冷调的配乐,交织成一种如冰水以下的失联生活。
用镜头完全坦诚了内心深处的不安全和恐惧,完美的“感觉派”体验。
可以设想,这种意识流的小众情节如果变成拉大叙事张力的剧情片,其力度将会如何振聋发聩。
完
盲视,看完了。
爽完就删视频哈哈哈哈哈哈。
看挺花哈哈哈,我记得好像是黄阿丽讲过一个段子,当你年纪小开始看片,你的口味就会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你想看到的画面也更污更变态,但是没关系,互联网永远跟得上你的需求。
后现代性的欲望与颓靡。
你乍一看会觉得这片尺度这么大,肯定比大佛普拉斯剥削,但其实肯定没有,因为它没有把女性客体化,也没有把男主角写成纯粹猥琐的屌丝,我觉得大佛普拉斯的导演未必没有作者自觉,但呈现的方式真的有待商榷。
作为一个戴眼镜的人,我总觉得摘下眼镜后听力会变差。
这片的剪辑真是灵性,无论是那个好几个女生背影构成的镜头,还是从咖啡馆到公交车的瞬间切换。
我尤其喜欢那个谈着喜剧剧本窗外突然动起来的镜头,一瞬间就像咖啡馆动了起来一样,我原以为只是两个场景直接通过正反打和一句话做了无缝衔接,但后面的剪辑更是魔幻。
太特么牛逼了,这个虚实的呈现,这种对盲人生活的想象真的是平时根本想不到注意不到的角度,那种错乱与不安全感。
整个形式可比推拿要牛逼啊。
看起来猎奇但恰恰是去猎奇化的。
我知道这个电影主要是因为盲视那个小说,虽然从故事上二者没有关系,但在一些概念上还是很有关联性的,这就是从盲视者的视角看世界啊。
“吓死我了,还以为是灯灭了,原来是瞎了。
”这里面这些人似乎更在乎722里的爆炸,但国内似乎更关注722里的枪击。
哦原来是女主写的小说,哇塞…这个文本…完完全全的影像魅力…音效做的也很好,金发女再张口就有键盘声了。
整个虚实设计相当有层次,四个人一环套一环,每个人的关系中都有魔幻的部分。
看到一小时去上了个厕所,感觉自己瞎了一样,明明看得见,却像是看不见。
这短发男幻视维伦纽瓦哈哈哈哈哈哈哈。
(又幻视拉斯冯。
)嗯?
这男的和女的都叫英格丽?
剧场里超强的戏力。
本来是没有对这片有任何想看的,因为知道它和我看的小说不是一回事,但最近看模仿,查盲视时看到这片,意外发现换海报了,点进去一看,居然是个裸女,完全和我想的不一样(因为之前那版黑色海报看着像底特律,完全没想到是和性有关的电影),友邻评分还很高,于是找来看,真是很惊喜,剪辑手法相当牛逼,翻友邻短评,胤祥居然是意外看到这片,他写“有时意外捡到宝的感觉真好”,同感。
6分。
最后结尾有点软。
(第六十八期)大隐小众电影小组观影会
当我们不能向外观察时,才开始转向内心的审视。
这原来是一部心理片,通过虚实参半,如梦如幻的镜头语言刻画出女主的内心戏。
其实也可以书就说整部电影都是女主的内心戏,是自己和自己斗争与接纳的过程。
导演用一种印象派似的或动漫分镜似的技巧,通过快速闪现与切换场景营造环境的氛围,女主一边写自己的故事,一边演自己的故事,一边回忆渐渐消失的自己的过去,即出现了三个时空的交错,处处都有伏笔和溯源。
片中完全由女主创造的两个人物,一个丑陋、有性瘾、害羞、却内心善良,一个年轻、漂亮、有性吸引力、却丑态百出,他们都是女主内心的投射。
她怜悯焦虑害羞的男性角色,给了他善良的心肠,而嫉妒年轻讨丈夫喜欢的女性角色,给了她百出的状况。
导演把女性内心的细腻、敏感、不安、焦虑、恐惧、纠结、患得患失和胡思乱想都较为深刻的表现了出来,让人欲罢不能最后发现,去和自己内心的念头博弈,揣测他人的行为和意图,都是行不通的。
而接受自己的想法,并全然投入其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的方法
(芷宁写于2014年11月5日)挪威影片《盲视(Blind)》是一部有着实验色彩的电影,流淌着一些意识流影片的特点,遍布着相对模糊的界面,充斥着隐晦的心路历程,所幸影片的处理手法(特别是剪辑)妥帖,不流于虚幻缥缈,不过度天马行空,故而不妨碍观影。
以光影语汇再现一个特定人物的脑部思维,让现实与虚构不存在不同时空的差异,并叠加拼接得严丝合缝,从而使得现实和幻想完全融合,令影片整体呈现出有一种吸引人仔细咂摸的味道,第一次执导长片就做到这种程度,可见该片的编剧兼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有着不俗的光影水平。
曾写过一篇由埃斯基尔·沃格特担任编剧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的影评,有感于其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也有感于影片所流露出的较高的文学性,而片中人物的敏锐善感,也仿佛经由无处不在的触角被光影捕捉到,片中画面色调沉寂而抑郁,也与男主人公安德斯的心理状态达成了一种高度契合,同时,关于片中角色偏执心理的具象化,也被表述的十分到位,所有这些特点,观众在这部《盲视》中,均能体会得到。
《盲视》的镜头画面也如前作般纯净冷寂,只是故事的切入视角显得更为独特——不同于安德斯在自我消亡的世界里的强烈诉求,《盲视》女主人公的诉求虽然也是强烈的,但这种强烈存在于意识流的世界里,比自杀者更为自由的是后天遭遇黑暗者的意识,是大脑皮层在受刺激后所产生的应激反应,这种强烈超脱了时空的桎梏和束缚,如瀑布般自由倾泻,而黑暗仿佛一个足够衬托一切故事画面的背景,彰显出思维的自由和乖张。
出色的剪辑让该片在叙事结构上显得精确而流畅,在整体的完成度上达到了一个高标,例如片中几次场景的转换,都以一种即稳妥又大胆的方式捕捉着意识的流转。
影片采用了一些旁白,即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与其说独白,倒不如说这是女人公心性焦灼且迷失的写照,与其说这类旁白是在引领观众了解剧情、洞悉走向、触摸女主人公独特的内心世界,倒不如说它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或者渴求,在很大程度上起着和揭示人物真实状态相驳的作用,不过这种“误导”,恰是影片所需要的,因为这种表现方式让观众很容易发现女主人公的纠结所在,从而接受了这种独特的叙事,并渐渐沉浸于此种光影叙事的魅力中。
片中所表述的“盲”,看似是一种生理性的,实则是心理性的,即人们对自我认识的“盲”。
影片通过盲眼者的意识流所要揭示的,也恰恰是人们对自身欲念和缺憾的“盲”,只是这种“盲”在一个内心丰富敏锐的盲女写作者这里,显得尤为清晰。
自从失明后,女主公Ingrid的内心世界变得敏感多疑,想象力也变得激越蓬勃起来,她在黑暗的世界里,幻化出了虚构的人物关系和典型事件,仿佛一种对生理缺憾乃至此后所产生的各种精神压力的反弹,她一边依据往昔经验不断填补着虚幻的空间和空涸的内心,一边用措置的回忆延展出纷繁的情爱困局,甚至因在现实中无法疏解的需求,塑造出了一个代表着欲念的男性形象Einar,而Einar借助于网络的种种生理上奇葩猎奇需求,则代表着一种见不得光的按捺不住的难以抑制的欲望。
这一切的臆想创作源于女主人公遭遇失明的生理变故后所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对安全感的缺失,于是,她幻想出的女性形象Elin,处于不幸的失婚状态,Ingrid甚至让Elin和自己的丈夫Morten纠缠不清。
关于这部分幻想与现实的拼接,影片做得十分洗练,Ingrid躺在床上,而丈夫还在用电脑工作,Ingrid便无法控制地幻想出丈夫在用电脑与Elin聊天勾搭。
在塑造Elin这个人物时,Ingrid常常会加入自我的代入感,即幻想和现实产生混淆,说明陷入到虚构创作中的她已经分不清现实和幻想的界限了,比如,Elin和Morten约会时的突然失明,再如,让幻想中失明的Elin也陷入到怀孕的困局中。
这种转换仿佛将关注的视角从Ingrid转移到了Elin身上,从而也令观众的视角有了一个转换。
就某种意义而言,Elin是Ingrid的组成部分,就像意识塑造出的男性形象Einar也代表着Ingrid的一部分一样。
片末,一直冷寂的画面终于趋于暖色系,幻想中失明了的Elin和偷窥过她的Einar得以远距离“相见”,Elin按照女儿的提示,将脸部和眼睛朝向Einar的方向,轻松一笑,至此Ingrid臆想的两个组成部分坦荡地面对了,这个收稍做得漂亮又文艺,令影片的寓意深远,且余味袅袅。
(杂志约稿)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接受无能。
意识流肆意流淌,看着没劲
探索感受一种叙事手法。
这才叫电影啊!!
把一个简单的故事拍那么长,不闷才怪。
没有安全感的幻想堆积而成的巨大黑洞将自身吞噬,五感之一的出离与回归。
没看懂,演员也丑哭了
题材小巧别致,手法略新颖。我瞎猜的:当代观众对“剧中人的幻想”这回事已经很熟悉,影片也就不多费笔墨解释,效果很好→盲女听到大巴声,她幻想中的丈夫随即从咖啡馆里无缝切换到公交车上,观众既感新奇又不会误解。近期火了很多略文艺又挺通俗的欧洲小清新片,新新约龙虾公羊本片,大陆品味进步了?
看到女主背面那一头金发忍不住觉得,Jesus, they should call on Kirsten Dunst
神神叨叨的电影,豆瓣上这评分打得有点太高了。
亦真亦幻 亦幻亦真 导演你一定看过今敏对不对!
谁又能知道呢
讓我一個人在家,會發覺原來自己內心邪惡是怪獸。
4 太屌了!拍成这样太屌了。中间有部分太闷,但整体来说第一次看到这么完整这么具有冲击力的想像力重现。场景转换很自然太特别了。那种想要爱的恐惧害怕和强烈的向往,非常直接的投射和映照在我心上,好棒。
惊艳程度可媲美12年的登堂入室!今敏式的转场,欧容式的心理暗示。虚构与现实,欲望与幻想交织,后半段看得下巴掉下来!可能是今年最叼的电影之一!9/10。
看着挺神乎的,但是也很累,对这种电影欣赏无能。不过倒是能体会电影要表达的盲了的女主内心的不安、矛盾和恐惧,用这种手段来展现是挺好的~
挪威人可以把任何电影拍成让人无法产生任何欲望的情色片。
"后来他失去了看那些激烈片子的欲望,转而在他意淫的对象上寻找一些日常而平凡的痕迹。"
CTN地,电影拍成这样都不如高数课本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