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喜欢这种能静下心来慢慢去感受的电影,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一点点疗愈内心,而《大地》便是这样的一部影片。
它有些像电影版的《瓦尔登湖》,风景超美超养眼,虽然对白不多,却能在观影后给予到你积极向上生活的力量,很适合一个人安静的欣赏。
和《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中一样,这部影片也是从头到尾以这种壮美寂寥的自然风景为底色!
内容上,则讲述了因失去丈夫儿子被抑郁症所困的艾德,为了让自己远离痛苦而跑进山林中,并最终实现救赎自我的故事。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如同艾德一样,在人生绝境时、对生活失望时豆曾想过逃离,去深山老林之中寻一处庇护所度过余生;但大多数人或许都没想过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影片之中,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艾德在一开始时吃尽了苦头。
劈不开木柴,不会星荒种菜,不懂得如何钓鱼打猎;每天一个人忍耐着静谧的黑夜、凌冽的寒风、窗外的暴风雪。
她的内心充满着绝望,想过zS,更是差点被活活饿死……濒临死亡之际,是猎人约瑟夫将她救回,并赋予了她“新的开始”。
他让艾德的小木屋变得更能御寒防风,教会艾德捕猎、种菜,两人经常一起唱着80年代的歌谣,欣赏着美景、吃着烤肉……可以说,约瑟夫的出现为艾德那颗空洞的心填补了温暖,也带给了她心灵深处的思考,并在2年后让她终于学会释然,再次回归社会。
这是一部有关孤独、同时也是有关救赎的影片,无论看多少次都让我很喜欢。
你总能在这种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也时常会憧憬这样的避世生活,想象着自己也能处在这样的一间小木屋中,在窗外暴风雪的屋内听着柴火作响一个人饮酒、读书,在孤独中学会与自我相处。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姐!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2部:《大地》/《land》
很多人都有“深山老林”梦,我也不例外!
一个女人,在失去了老公和孩子后,悲伤绝望的她只身一人来到了这里,而女主所处环境就是真正的深山老林。
有人说这是一部“荒野生存”+“小森林”的片子;也有人说这是女版瓦尔登湖,景色真的很美。
这是由罗宾·怀特自导自演的一部孤独治愈系影片。
有时候,真的想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呆着,把手机扔掉,与世隔绝,自己劈柴捕鱼,种菜打猎。
有足够的食物就不出门,可以拿一张椅子放在屋子前晒太阳,喝茶,看着满山的风景,什么也不想。
女主伊迪失去亲人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悲痛之中,她决定逃离之前的生活环境,斩断与原来世界的一切联系,独自承受失去的痛苦和绝望。
她突然”消失“了。
她去了美国人迹罕至的地带之一,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
深山的野兽、风雪、食物的缺少差点让伊迪丢了性命。
后来是猎人米格尔救了她,还教会了她捕猎、种植蔬菜、野外生存等技能。
是米格尔带着伊迪走出了绝望,但也不只如此,同时,伊迪也救赎了米格尔。
伊迪曾经问米格尔为什么要救她,米格尔说:接受别人的帮助,某种情况下,也帮助了别人。
每天繁杂的信息,琐碎的事情种种,能静下心来看完这部电影,也是一种缘分。
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过去,顺其自然吧!
痛苦也是顺其自然的一种。
两个伤心的人互相治愈、互相救赎!
我对类似这样题材的影片真的拒绝不了,还有之前推荐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看完有一样的心境。
如果工作不顺心、生活不顺心,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应该会治愈你。
电影:《大地》豆瓣评分:7.7分导演:罗宾·怀特上映时间:2021年主演:罗宾·怀特、德米安·比齐尔
治疗悲伤的片子很多,文艺片有《海边的曼彻斯特》 ,枪战片有《神枪手2021》等等,主题都是救赎。
很多评价说这片子简单,情节没有起伏,导演手法,运镜,剪辑都一般。
嗯,相比某些成熟的片子,这部影片确实有欠缺的地方,而这欠缺是观影后的理性思维。
在观看的当下,你能感受到的是影片完整表达了一个人情绪的递进,虽然电影表现情绪总是快速的,但是,相信经历过悲伤的人能看懂。
经历过的人会看懂这片。
突发事件后,人在极度悲伤下,放弃自我,远离人群,盼望死亡,很正常。
人人都不想痛苦,但为何有人就是能感到痛苦呢?
因为他们没有逃避避,也不会回避。
大凡直面真相的人都能感受到痛苦力量。
女主人公到达山里的小木屋,安静下来,隔绝外界,等待死亡来临。
刚开始,思念导致的幻觉一直在片中闪现,死去的丈夫和孩子,曾经的爱和快乐,在你伸手想抓住时瞬间流逝,那是幻影。
痛苦不一定非要泪流满面(这里导演处理的很好),而是内心的空洞和目标的丧失,连恐惧都没有了。
但同时人的本能是什么?
是饥饿。。。
饥饿导致女主人公需要去寻找食物,而寻找食物的中,则恰好转移了悲伤和思念。
当觉得痛苦无法排遣时,也是生存没有受到考验,安全之下,人得以集中精力去感受痛苦了吧。
影片中端,印第安人的出现救了女主人公一命,同时也教会了她打猎种菜等山里救命技巧。
对一心求死的人来说,被救,反而是懊悔和生气的事情,所以女主人公除了感谢,也拒绝继续和人来往。
如果抱着宣传人性美好什么的,很可能这里的处理就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被打动的结局吧。。。
但中年印第安人没有更多的语言,尊重女主人的选择,这,才是这片子中最核心和闪光的的地方啊。
在我看来,影片的高光不是最后的相互救赎,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哪怕知道对方会选择死亡。
按照一般套路,相互救赎的人最后会幸福的生活下去吧。
NO。
影片最后安排男主人公死去,到是有点意外。
但唯到此处,才明白男主人公8年前车祸导致妻子和孩子死去,那个痛是一直在他心头,从没散去,只怕比女主人公的痛苦更甚,因为这中间还包含着深深的内疚。
而癌症的出现和所谓发现迟,更多也是他一心求死的结果。
所以他才能真正明白女主公的痛苦,并尊重她的选择。
唯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相互明白。
到底谁救了谁?
或许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这影片确实很简单。
但片中情绪的体现是流畅的。
也可能平时看多了奥斯卡,漫威,什么什么大片,习惯了快速剪辑,跌宕起伏的情节。
偶尔看看这么简单的片子,挺好。
有时所谓的表现手法都是喧宾夺主,唯有让观众能沉浸地去感受,明白,才是好片吧
去年被科普整容式演技这个词,确实可以用在《大地》里的罗宾·怀特身上,看她这部自己导演的电影,完全不同与《纸牌屋》,更不同与年轻时的《阿甘正传》,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叫Edee的失意人,电影一开始,她想远离社会,远离人群。
于是在准备去郊外木屋置办物资时,她一甩手手机丢到垃圾桶里,让跟车拉货的老板把自己的车也开走。
决心过没有通讯和交通工具的荒野生活。
罗宾·怀特这个电影故事的氛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瓦尔登湖》,但是《大地》好看之处在于没有刻意渲染大自然之美之震撼,相反,它表现了自然的残酷,Edee尽管储备了一些工具和物资,但是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她,在开始时便很快陷入绝境,风景的确是非常美,只是看上去而已,Edee要砍柴取暖,下河取水,捕鱼打猎,每一次都是挑战,而且要应对野生动物入侵,随时受伤还要随时要从零开始。
终于在寒冬她病倒了,她最想躲避的所谓人群的出现,救了她,实际上,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始终是其他人,比如她在捕鱼时看到一对父子也在附近捕鱼,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微笑。
她在木屋受困想自杀时脑中浮现的是她闺蜜对她说,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
救她的印第安人Joseph在电影后半段不断的拜访她,让Edee适应美丽风景下的生活多了浪漫气息。
最后她下山去医院寻找已经病入膏肓并瞒着她的Joseph,在病床旁那段戏升华了整部电影。
山下的小镇没有因为Edee不在有什么改变,冷漠的餐厅服务员和医院护士,见到一直等待她的Joseph,他们相互在最后一面讲述了各自为什么选择这样生活的原因,Edee转身离开,Joseph知道自己重病只是和Edee说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很难说这不是一段爱情,然而他们在山上相处的时候甚至连拥抱都没有过,电影戛然而止,《大地》显然不是那种给人一个生活结果的电影,在罗宾·怀特眼里,答案深埋于大地中。
《大地》,一部细腻温暖的自我救赎的治愈系电影,无论是壮丽的大自然风光,还是充满哲学的人生意境。
律师Edee Mathis意外失去至亲,万念俱焚,满怀悲伤,决定让自己的痕迹从社会中抹去。
咨询了网络上的求生专家后,她“消失”去了美国最人迹罕至的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
Mathis住在木屋里,学习自己打猎、捕鱼、种植,对抗当地严寒冬天和残酷地貌,以及凶残的野兽。
但是,大自然并非如此大方地赐予,就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濒临死亡之际,她遇到了印第安人Joseph,从此,这个Edee生命中的贵人,让她开始直面内心的恶魔,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意志其实比想象的强烈。
电影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动人心魄的大自然的壮丽,还有那把Joseph喜欢坐的木椅,它就是一种象征,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心理依存互相思念的象征。
我以为电影会有一个温暖甜蜜的结尾,结果却让我潸然泪下。
人生,处处相遇,却又处处别离。
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骨子里有种孤绝的情愫。
这个世界需要孤独,只有尊重孤独,才会更加珍惜身边人。
1,当你内心很糟糕的时候,想去个偏僻的地方或者世外桃源,但是注意周围自然之美你是感觉不到的,反而看到的是自然的冷漠和残酷。
而且---2,假如去深山老林,也一定要选风景好一点的地方,那种形容成穷山恶水不能去,否则可能更容易犯病发疯。
毕竟3,如果你选择荒郊深山野外,实现那种与世隔绝的时候,你先要看看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系列片了解基本技能,另外有两部电影适合去看看再决定是否解决你的问题:一部是这部影片,另外就是《荒野生存》。
因为---4,内心孤独是一回事,与世隔绝隔绝是另外一回事。
生活状态不同,与世隔绝但不孤独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是全天全时,我的意思是睡眠时间也算,与世隔绝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
重要的是5,假如你选择独自一个人离群索居,哪怕就是在城市里一个房间独自宅居,要对自己诚实一些,要把它当做仅仅是作为解决某种问题的最初方式而已。
这并不是长期,去体验可以,毕竟沉思带来认知收获是肯定的,不过条件是真正的沉思,而且也会最后要彻底解决问题还不够。
因为---6,如果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问题,那么最终还需要在回到社会生活中以实现解决。
当你离群索居,很大问题实质是遇到寻求期待的关系(社会连接),或者更亲密一些的关系不成功而产生的。
这些关系包括理想抱负,婚姻,失业,罪恶,羞耻愧感等等。
所以7,对于这些关系,有勇气去离群索居,也留底勇气去承认它的重要,而不是否定。
大概率独自沉静的生活,有可能让你分辨带来问题的所有的表象,然后看见自己的所有问题的实质。
例如你或许不再会为某些小的伤害再念念不忘。
所谓放下,就是让自己变轻,看看剩下自己时,自己本身的重量。
因为-8 大部分人的生活中的问题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带来的问题,最终都可以治愈,前者依靠人的耐受性,后者是依靠认知疏通淤堵,精神再次流动。
离群的好处是让认知通过回想往事,对往事中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建和重新看待的过程。
也许大多数情况还需要实质的重建,慢慢的再接近生活,与原来的人,与周围的人,哪怕是陌生人的崭新的联结都有助于脱胎换骨。
当然,也需要点运气,最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9,人和人的互助,与人的连接,包括接受别人的帮助,特别是雪中送炭的帮助,要用起码以生命的高度去感谢和感恩。
要知道接受向人表达的任何善意,都实际是让他人内心善意回归其自己,反过来也一样。
如果当时你或他/她都还不能够,那你就耐心等。
因为你早晚会相信10,接受别人的帮助,其实也是帮助人。
坦然的去接受而不要想太多,你得学会让他人感觉有价值,人们在愿意去给予的时候,他们也能从中感到生活的意义。
换句话说11,接受别人的帮助,其实你不必要去想要回馈什么,你过得更好微笑起来耐心的陪人家坐坐喝茶就好,让人明白你的感谢就足够。
最后这才会让你发现12,给别人帮助,也是自助。
就是智者说的痛苦的经历通常需要刚好与之相对应的乐观情绪来治愈。
那么即便是你最困难的时候,不要沉沦淤塞于自己的内心悲惨故事中,在给别人帮助时就是意义的发现,于生命也好,于自己的善念也好,这可能就是走出阴郁的最后的希望。
随即你将在与他人的连接关系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那是你内心能起到的光亮,让你能离开和看穿那些你认为的阴暗。
以至于13,在荒野,能自己唱出几首歌的时候,让歌词和音乐,找到原始一些的力量,那能陪伴你的生活。
对,一辈子都应该有几首给自己的歌。
还有--14,要相信一个人所有的认知都是可以变化的,对他人可以不抱有信心做到,但对自己就务必要有。
人嘛,所有行动的本质都是最追求自己向好的,获得性的。
向好,可能是获得平静和解脱,当你重新发现,让你涌动出开始有意愿改变自己的主动性,而不是逃避。
这就是领导自己面向未来,有所希望。
你需要总能记得15,“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 这句话是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说的。
既然有了智慧,还怕治愈不了什么呢。
电影中的自然风光壮丽无比,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完美的映照,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大地》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荒芜的大地上学习生存,更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和重生的心灵之旅。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无论是对于喜欢剧情片的观众,还是对于关注人文关怀和自然环境的观众来说,《大地》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影片开头艾迪坐在心理咨询室内,妹妹艾玛推荐她来看咨询师,因为咨询师有“魔力”,艾玛希望艾迪能够快点好起来,但这种催促给了艾迪很大的压力,她坦白自己来看咨询师完全是因为艾玛,而自己感到跟人相处和分享很难,因为别人根本不明白,人们他们只想让她好起来。
谁都知道艾迪很痛苦,但就是没有人懂。
有一天艾迪切断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可能,买下来大山深处的一个房子,一个人住了进去。
在路上她丢掉了手机,到了地方让搬家公司把自己的车子也开走了。
艾迪的自救艾迪带了很多的罐头食物,按照书本生硬地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她去溪边打水把桶弄丢了,种的菜被野兽毁了,劈材劈不开……食物尚且充足的时候,这些都不紧迫,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自己的怀恋和痛苦里,大自然原始又安宁,完全不打扰她。
冬天来临,她的屋子受到了黑熊的造访,除了惊吓,黑熊还把她的食物糟蹋得所剩无几,没有食物,也没有任何取暖的材料,为了生存,艾迪冰天雪地里去溪边钓鱼,尝试打猎,但都没有成功。
陷入绝望的艾迪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想到艾玛,她停止了自杀,她把妹妹的名字写在墙上,提醒自己要活着。
但是荒蛮的大自然并没有善待她,风雪天艾迪再一次从外面空手而归,推门的霎那被暴风雪直接甩在了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重生就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一个路过的猎人,米格尔发现了她,他从山下找来了女护士救助艾迪。
温暖和食物帮助艾玛醒了过来,但是她拒绝下山医治,也拒绝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只说来到山里是自己的选择。
女护士觉得可疑,而米格尔却认为应该尊重她的意志,就让她留在山上,体检的采样和报告由自己来递送,并且照顾艾迪,直到她好起来。
恢复行动能力的艾迪依然拒绝与人交往,她希望米格尔不要再管自己,即使饿死,也是自己的选择。
米格尔告诉她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觉得饿死是一种死法,有更好的死法。
就像《黑暗荣耀》里那句“孩子,水太冷了,我们等到春天再死吧” 善待自己一点点,哪怕是这件事上。
米格尔决定教艾迪野外生存的方法,他说等艾迪自己学会找食物了,就不再来打扰她。
冬天他们设陷阱抓猎物,春天钓鱼,夏天收集野果,秋天打猎。
不知不觉就是一年,艾迪的生存技能不断增长,餐盘变得丰富,她学习建造牢固的菜园,种植新的作物,一个人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米格尔不时上山与艾迪结伴而行,除了简单的交谈,还可以围着篝火一起吟唱。
懂得和尊重米格尔问艾迪在山里会不会孤独?
艾迪说“我确定我在外面比这里更孤独”,米格尔表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样。
他们轻松地相处,不询问不打探对方的过往。
有一天米格尔说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在几年前的车祸中丧生了,艾迪说“我很抱歉”,米格尔说“我也是”,艾迪听了感到奇怪,但是没有追问。
有一天米格尔来了,告诉艾迪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狗留给艾迪帮忙照顾就离开了。
可是这一次一离开就是一年多,艾迪越来越觉得不安。
“她从来没有离开这么久”她会自言自语。
终于这份挂念驱使她决定下山找米格尔。
救赎艾迪通过当年救护过自己的女护士找到了米格尔,他已经癌症晚期。
米格尔感谢艾迪,说因为她,自己才能够优雅地死去,艾迪非常不解,因为对她来说,自己只是一味地索取,应该是她感谢米格尔才对,因为米格尔,她才觉得生活值得再过一次,自己获得了重生。
临终前,米格尔向艾迪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当年正是自己酒后开车出了车祸,造成妻子和女儿死亡。
因为自己的过失,米格尔一直以来背负了很深的愧疚。
对艾迪来说,没有了家人活着太难了,而对米格尔来说,想到死去面对妻子和女儿更让他懊悔自责。
这两个独自痛苦的人在大山深处相遇,在相互理解和陪伴中得到了救赎。
最后米格尔优雅地飞升了天堂,艾迪拨通了艾玛的电话。
陈丹青在接受ARTDBL的采访时说到:“你撞上哪个时代,跑不了,就得扛着。
”是的,我们都是时代的人质。
而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时代”的大语境,同样也适用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大大小小的“事”。
所以今天我想聊的不是我们的大时代,而是撞上的“事”。
电影《Land》的女主角在一顿崩困后,扔掉手机,只身来到偏僻的山里,基本整个观影过程观众都会带着这个疑问,“她到底遇到了什么事?
”过程中她幻觉出现过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小男孩钓鱼的场景,还有几十张男人、男孩、和她的照片,基本可以猜到是关于他们。
影片最后,女主角才对救赎她的猎人说出了她不愿提及的伤痛——“我的丈夫和孩子在音乐厅被随机射杀了。
”是的,很多事情的发生没有铺垫、也没有原因,它是那么随机、那么偶然,碰上的人没有一丝丝防备。
故事到这里,我们对女人的不理解一下子得以释放,变成了代入她的心境,因为这不仅仅是电影里才会发生的桥段,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活中这样的不确定,只是遇到的“灾难”有大有小,但没有人会预判什么样的事情会临到自己的头上。
在研一的文艺美学课上,我导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一直印象深刻记到现在,当时大概只有我给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
“7岁的孩子和70岁的老人临到死亡的概率谁高谁低?
”乍一听很容易就觉得“肯定70岁老人高啊”,但其实“是一样的”,当然这是哲学意义上的,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
因为无论我们多少岁,我们自己乃至身边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人,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痛苦、崩溃,无法走出的黑暗,甚至自我伤害,大多数人面对女主这样的处境,可能都逃不掉这样的情绪。
但如何获得救赎呢?
这里我先分析下电影给出的答案:1.回归生命本身,与大地连接。
梭罗的《瓦尔登湖》描述的田园自然生活曾令无数人心生向往,觉得读这样的文字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在瓦尔登湖旁生活的梭罗似乎也远离了喧嚣,专注于自己和生命本身。
但看完《Land》这个电影的前半部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打消独自去山间田园生活的念头,这种山间田园可不是今天开发得非常成熟的山间民宿,是真的人迹罕至的森林里。
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去创造,就类似于罗滨逊漂流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当吃饱穿暖成为每天的头等大事,现代社会里的其他焦虑可能确实真的一下就不复存在了,但生存的焦虑足以轻易压垮我们不堪一击的肉体。
女主的身材已经算魁梧的类型了,但你看她劈柴的时候依然还是会觉得这小身板哪里劈得动,特别心酸无助的一幕是,天寒地冻的雪天,一头熊出现了,它饥肠辘辘,庆幸的是它没吃掉女主,但把女主带来的罐头全都掠夺一空,这个季节大自然里的食物本就匮乏,生物之间都在互相觊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女主去尝试了钓鱼钓不上来,去打猎她也没这个能耐,吃完最后一个罐头、等再捡起床底最后的残渣,她已没有任何指望了,身为女人,我太理解在自然面前,她的弱小。
她已奄奄一息……2.“give ”and “take”,与人链接。
我这里用英文是因为我觉得翻译过来对应的词都不足以表达那种链接感,因为take对应的“索取”在中文语境下并不是一个太正面的词,但我恰恰认为“索取”不仅救了她的性命,还救赎了她的灵魂。
奄奄一息时,碰到她的那个人很清楚她接下来只有“索取”,而猎人男主角作为“give”的一方,也从未想过让她回报什么,叫来护士诊断输液用药、数日地悉心照顾、不断运送来物资,女主的身体已经向好,给他钱他也没要,反而他还想给她精神上的希望,想要了解她更多,想让他跟外界链接,教她打猎、野外生存技能,这一刻猎人“man”极了,没错,他不断“give、give、give”。
猎人说,这次我要离开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还能再见不确定,他把自己的狗留给了女主、说是让她帮忙照看,实则是代替自己陪伴她。
不想离开木屋半步,也不想知道外界任何消息的女主,独自过了一段“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念头里还是想到了“他这次离开得有点久了”,于是她背起行囊、带上狗,离开木屋、下山来到了镇上,寻到了他的家里,原来他得了癌症没有告诉她。
最后,他们俩的对话,确实是互相救赎,看似一直在给予的猎人却无比感激女主,说她让他过上了一直想过的生活。
女主感激猎人“虽然我一度希望你当时没有救我,让我死了算了,但此后,你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所以,“give ”and “take”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日常性的给予和付出,他们互相都在那个当下互相在给予,又互相在索取,没有谁好、也没有谁坏,一切都出现得刚刚好,你甚至无法定义这段关系为“爱情”,全程也没有肉体欲望的掺杂。
女主拿着猎人给她留下的载满他自己的音乐的iphone,拨通了她妹妹的电话,这一刻,她走出来了,她有了生的欲望。
电影给出的两个答案,在现实中其实很容易用逻辑消解掉,虚拟的自然主义——也是这部电影受诟病的一点。
我自己看的时候,是觉得猎人这个救赎者的形象依然是非常男权的,女主失去了两个最爱的男人,女性的弱小无助在他入住山林木屋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她的救赎者刚好是一个有力量、有野外生存智慧、温柔细心又无私助人的男人,这何尝不是另类的玛丽苏啊。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现实地讲,普通女性在生活中如果面临打击性事件,这样被救赎的途径几乎为“0”。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救赎是被安排好的,很多人也都在向死而生。
但我们今天跳脱开电影,要谈的是撞上不确定之“事”的时候,如何让自己一点点看到“亮光”。
我这里借用陈丹青的话给出我的理解。
“你撞上了这件事,跑不了,就得扛着”,对,话糙理不糙,你不扛着,就是用死去逃避。
但这两者都不容易。
我觉得最容易的是“顺服”,顺服这个“偶然”,顺服这个“随机”,不要生出“这件事情为什么会临到我头上”的怨怼情绪,那个当下可能会有怨,但不要让这种情绪主导你接下来的行为,因为你想不明白为什么,所以你只能接受,这里面有我们看不透的因果,但它恰恰是你这次的人生必修的一课,你把它当成你要学的功课,学会了、学透了,你今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如果你学不透,还是要返回重修,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件又一件同类型的事情。
这样,你就接受了一切在那个当下接受不了的事情,然后此后的人生也不会因为失去的太重而漫漫无目的了。
其余的,就是技巧性的事情了,怎么改变、怎么克服,互联网已经有太多这类课程,不管怎么样,只要你想,就能克服,关键是第一关——不要丧失人的“精气神”。
坦白说,我说这么轻巧,可能我目前也做不到,所以人生路上,你我皆是修行之人啊。
一场意外的灾难,让她失去了挚爱的家人,也没了家。
这种痛没法用言语表达。
她脑子里总是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还活着?
”发现痛苦没法诉说,周围人的安慰反而让她觉得更折磨。
她需要找一个地方,彻底发泄自己的情绪。
她选择了逃离,也许这就是她直面痛苦的方式。
有些路,必须一个人走,无论路有多长,夜有多黑,都得一个人默默走下去。
她是大雪中的孤独旅人,努力挣脱悲痛的枷锁。
她在大自然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却还是抵挡不住思念的侵蚀。
她倒在雪地里,任由身体被冰雪吞噬。
上天总是会在你绝望时给你一线希望,让你重新审视生命。
她恢复了意识,遇到了给她第二次生命的人。
他们都是受过苦的人,都需要救赎。
他们彼此扶持,重新相信生命的意义。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们获得了自由。
她曾听到一位法师说:“没人是为了烦恼而来,也没人是为了苦难而活。
生命中的曲折,或许是提醒,或许是鞭策。
当你茅塞顿开,或者在压力下豁然开朗,你就活出了生命的意义。
”电影结尾,她再次面对生死,却显得坚强而淡然。
这并非冷漠,而是在自我涅槃后对生命的从容。
她感恩重获新生,感恩遇见了他。
在人生的长河中,我们未必能明白生命的意义,但一定要继续寻找。
当你竭尽全力前行,相信总有一束光,穿越乌云,为你指明方向!
想在山里泡澡….忘记一切
Why are you helping me? You were in my path.
啥
总统夫人的退休生活…
一不小心处到那种环境下,又如何生存下去,在纸醉金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虽然心很累但如何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到荒无人烟风景如画不能当饭吃的去
It's not a very good film.but is a nice movie.it make me believe it's a truth.dont juge this and it touch my heart
人内心有痛苦,外在是一定会以肉体的、现实的痛表现出来的,不然不足以消除。这是一部只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才能明白的片子:放手,向痛苦臣服,才能真的迎来新生。
独处是为了认识自己,放松自己,治愈自己,然后再次融入集体中去。人到底是群居动物,孤独只会迷失在世界中。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目的企图心的影片,可以说片中一切元素都不讨巧,故事也是简单至极,但是偏偏喜欢在那个境地中的细节描述,人的情绪变化,不煽情是最好的表达,
我在想,同样是表现悲痛,跟我们说着同一种语言的那些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千篇一律;而我们喜欢的那些欧美演员们,每一个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我们既能够认出他们自身,也能感应到他们的痛心。
作为户外youtuber骨灰级观众,认为这个打野真的是业余之极,近年流行的惨兮兮配乐也让人作呕。这是个虚伪而浑不自知的时代。
孤独的人都有相似的味道
看似极简的剧情其实包裹了宏大的内核,人与自然、人与人是如何相互影响,人又是如何释怀和宽恕自我。绝美的怀俄明州的森林,极孤立的与世隔绝的女子,逐渐找到生活方向的内心。人只有度过了最绝望和无助后才会重燃信念的走下去。最后男子躺在病床离世,女子走出门外宽慰的表情,一下就泪崩了。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哪儿什么跨不过去的坎儿。
最近几年,我时常也想什么都不管,去山里生活。离开那些劝我结婚生子,劝我赚钱创业的熟人们。我想要安静和治愈。
自相矛盾的小资鸡汤,Erin Dignam是一位可怕的编剧。
〈三星半〉这样的风景这样的人,这样的发展有些可惜。相互治愈来得“轻巧”又突然,或许是因为死亡让原谅变简单了。
拍的很美
好美,也是我想要避世居住的地方,开门即见山川,自食其力,后来还有了只狗狗。女主几场戏还是很动人的,那种伤心绝望人设一下立住了。不过感觉可以更好,比如至少两年的时间跨度但森林就只有秋天和冬天,再比如救赎还是有些生硬。整体还是蛮喜欢的,适合现下我这个打算裸辞的人看。
我们在钢筋都市里每日持续竞赛追逐,偶尔看到这样的电影,内心会充满敬佩和羡慕。而如此珍重郑重的道别,是件礼物。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重头戏,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没有鸡汤和做作的矫情,它适宜的恰到好处。
创伤。丧失。PTSD. LOST.林海里的曼彻斯特。被拯救与拯救,互为救赎。GIVE and TAKE.一部并不那么孤独的据说是拍给最孤独的人看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