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大地」(Land),自然想到电影「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
两部电影的主旋律,都是一个人面对莽莽的自然。
二者截然的不同之处:①「大地」中的女主Edee是被迫的自我的放逐;「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的男主Teddy是主动的自我的寻找。
②前者是虚构故事。
后者是真实故事的改编。
二者相似之处:①比如黑熊的闯入。
②比如面对困境从不安惶恐到安然享受的过程。
③一个外力的介入——教会Edee和Teddy生存下去的人。
④面对死亡。
Edee和Teddy都遭遇和生命中的贵人的生离死别,从而为电影赋予了哲学的意义。
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骨子里有这种孤绝的情愫。
电影里所展现的画面,我爱到无以复加。
饰演Edee的罗宾·怀特Robin Wright,是「阿甘正传」里令阿甘魂牵梦萦的珍妮。
电影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动人心魄的自然的壮丽,还有Miguel的那把木椅。
那是一个道具,更是一种象征。
我设想的是一个温暖的结尾,结果却令人潸然。
人生啊,处处相遇处处别离。
「在西伯利亚的森林中」格局明显要大些,就在于主动与被动的区别。
对于自然,全然的欣喜的投入更为理想。
那种被迫以大自然为疗伤的对境格局还是要局促许多。
虽然,被动的投入也无可厚非。
片中的插曲采用The Staves的歌,首尾各一首。
片首是I’m on Fire,很清新,三重唱好听。
看这个片子和影评之前,大家要先对制片人和导演做些功课, 罗宾·莱特/罗宾·怀特饰 Edee (自导自演)(演技高超)等等可以安利的好评。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大地》是一部离开喧嚣世界的作品,又像是一部所谓“心灵救赎”,或者它适合抑郁症患者,看看森林看看内心期待的场景和故事。
为什么叫做“大地”,而不是别的名字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站在真正孤独者身上去思考:一个人所作所为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前提需要经历什么然后需要多少时间酝酿(内心自我挣扎),才能做出一个独断,可尝试的决定,并且放弃很多,忠于自己。
假如,你可曾有过“越不去的坎”让你产生放弃的念头,你又是经历了多少“挣扎”。
看到《大地》的宣传照我才决定付费观看,这些镜头(本身我对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都比较喜欢)体现的大自然,体现真正做出离开的决定,需要多少勇气(压力)。
这是自我救赎的剧情,没错。
如果有影迷像我,基本是个自我封闭又孤独的人而且还能苟活好长时间,这么长久的感受,从小到大都在沉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导致,情感迸发,然后可能突然决定干点别的。
有的人不合群是因为过度活在别人的空间里,有的人则是活在自己的空间里。
但我觉得片子在最后, 罗宾·怀特饰 Edee在前往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 住所的途中,汽车上发生的情节被删除了还有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离世和老歌没有更多的展现。
这部影片类似《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剧情片 》。
我是个孤独者+自律者,但我否认“孤独者患者”这样的名词,我所做的重大决定和我所经历的后悔的事情还有每天都在询问自己的内心。
只要我遵循内心,我就能付诸实践。
主动和情感切割,能让人感到安全,这确实不“饱满”,但对自我而言,可行。
只要遵循内心,在此,祝福那些仍然在犹豫中的“生活使者”可以遵循内心。
影片开头艾迪坐在心理咨询室内,妹妹艾玛推荐她来看咨询师,因为咨询师有“魔力”,艾玛希望艾迪能够快点好起来,但这种催促给了艾迪很大的压力,她坦白自己来看咨询师完全是因为艾玛,而自己感到跟人相处和分享很难,因为别人根本不明白,人们他们只想让她好起来。
谁都知道艾迪很痛苦,但就是没有人懂。
有一天艾迪切断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可能,买下来大山深处的一个房子,一个人住了进去。
在路上她丢掉了手机,到了地方让搬家公司把自己的车子也开走了。
艾迪的自救艾迪带了很多的罐头食物,按照书本生硬地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她去溪边打水把桶弄丢了,种的菜被野兽毁了,劈材劈不开……食物尚且充足的时候,这些都不紧迫,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自己的怀恋和痛苦里,大自然原始又安宁,完全不打扰她。
冬天来临,她的屋子受到了黑熊的造访,除了惊吓,黑熊还把她的食物糟蹋得所剩无几,没有食物,也没有任何取暖的材料,为了生存,艾迪冰天雪地里去溪边钓鱼,尝试打猎,但都没有成功。
陷入绝望的艾迪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想到艾玛,她停止了自杀,她把妹妹的名字写在墙上,提醒自己要活着。
但是荒蛮的大自然并没有善待她,风雪天艾迪再一次从外面空手而归,推门的霎那被暴风雪直接甩在了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重生就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一个路过的猎人,米格尔发现了她,他从山下找来了女护士救助艾迪。
温暖和食物帮助艾玛醒了过来,但是她拒绝下山医治,也拒绝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只说来到山里是自己的选择。
女护士觉得可疑,而米格尔却认为应该尊重她的意志,就让她留在山上,体检的采样和报告由自己来递送,并且照顾艾迪,直到她好起来。
恢复行动能力的艾迪依然拒绝与人交往,她希望米格尔不要再管自己,即使饿死,也是自己的选择。
米格尔告诉她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觉得饿死是一种死法,有更好的死法。
就像《黑暗荣耀》里那句“孩子,水太冷了,我们等到春天再死吧” 善待自己一点点,哪怕是这件事上。
米格尔决定教艾迪野外生存的方法,他说等艾迪自己学会找食物了,就不再来打扰她。
冬天他们设陷阱抓猎物,春天钓鱼,夏天收集野果,秋天打猎。
不知不觉就是一年,艾迪的生存技能不断增长,餐盘变得丰富,她学习建造牢固的菜园,种植新的作物,一个人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米格尔不时上山与艾迪结伴而行,除了简单的交谈,还可以围着篝火一起吟唱。
懂得和尊重米格尔问艾迪在山里会不会孤独?
艾迪说“我确定我在外面比这里更孤独”,米格尔表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样。
他们轻松地相处,不询问不打探对方的过往。
有一天米格尔说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在几年前的车祸中丧生了,艾迪说“我很抱歉”,米格尔说“我也是”,艾迪听了感到奇怪,但是没有追问。
有一天米格尔来了,告诉艾迪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狗留给艾迪帮忙照顾就离开了。
可是这一次一离开就是一年多,艾迪越来越觉得不安。
“她从来没有离开这么久”她会自言自语。
终于这份挂念驱使她决定下山找米格尔。
救赎艾迪通过当年救护过自己的女护士找到了米格尔,他已经癌症晚期。
米格尔感谢艾迪,说因为她,自己才能够优雅地死去,艾迪非常不解,因为对她来说,自己只是一味地索取,应该是她感谢米格尔才对,因为米格尔,她才觉得生活值得再过一次,自己获得了重生。
临终前,米格尔向艾迪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当年正是自己酒后开车出了车祸,造成妻子和女儿死亡。
因为自己的过失,米格尔一直以来背负了很深的愧疚。
对艾迪来说,没有了家人活着太难了,而对米格尔来说,想到死去面对妻子和女儿更让他懊悔自责。
这两个独自痛苦的人在大山深处相遇,在相互理解和陪伴中得到了救赎。
最后米格尔优雅地飞升了天堂,艾迪拨通了艾玛的电话。
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YZBX_ZX1《拥抱大地Land》疫情之下治愈心灵的感人故事
我已经很久没看过这么感人的电影了。
如果你看过《无依之地Nomadland》,那么这部《拥抱大地Land》看起来更像是她的姐妹篇,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是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选择亦或结局。
片头女主(Robin Wright兼导演,《阿甘正传》里的Jenny)的心理咨询预示着女主显然经历了某种遭遇而造成了心理重创,而心理咨询并没法帮助女主的问题,女主依然选择想逃离人群,逃离文明社会,独自到深山老林里生活。
女主为啥会有这样的选择,观众带着疑问跟随女主一起开启远离人群的独居生活。
电影的前半段看起来更像是风光片加上荒野生存,你会为镜头里的美好风光所动容,如果可以逃离城市来到女主独居的地方来休假真的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女主显然不是来度假的,那种黯然神伤的感觉显然和这美丽的自然风光是格格不入的,女主是来修行的么,你也不禁会问。
尽管做足了长期独居的准备,显然女主低估了荒野生存的艰难,老天爷的喜怒无常,大自然野兽的侵袭,各种意想不到。。。
如果看过荒野生存之类的真人秀,你就会理解这样的生活有多么的艰难,毕竟不是人人都是贝爷。
就当女主奄奄一息的时候,一个猎人救了她。。。
这也是女主人生的转折。
猎人不光救了女主的命,还隔三差五的传道授业解惑,让女主首先学会了生存,慢慢重拾生活的希望,女主可以应付自如时候,猎人像朋友般,别无两样的告别,只不过这一次猎人告诉女主可能是一次比较长久的告别。
当冰雪消融,女主望着房前猎人专属座椅,她才意识到了什么。
2《拥抱大地Land》本片哀伤的音乐几乎贯穿整部电影,从开头音乐响起的那几个画面,你就知道这是一部好片。
当然你可以感觉音乐里也带着一丝希望。
一个人活着可能不易,但是也不能草草的结束生命。
救助一个人的生命可能容易,治愈一个人的心灵绝非易事。
直到影片最后,女主和猎人都是有故事的人,那一刻你会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
生命,生活,人们多么美好。
相比《无依之地Nomadland》,两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个人都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感受,不同的选择。
《拥抱大地Land》疫情之下绝对值得观看的治愈心灵的感人故事。
o")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知伴行:YZBX_ZX
与知:如果你是一个电影,音乐,书籍,摄影或是绘画等艺术的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你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好地方,让我们一起成长。
伴行:无论你是一个你造么(吃货), 或是旅游达人,或是运动健将户外高手,还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家,看看我们有多么的热爱生活。
Eventfinda:这里为您发布各种大中小型的活动信息。
比如大的音乐会,展览,当地的组织社团活动信息,甚至个人自建的活动,让您的生活丰富多彩。
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
陈丹青在接受ARTDBL的采访时说到:“你撞上哪个时代,跑不了,就得扛着。
”是的,我们都是时代的人质。
而这句话不仅仅适用于“时代”的大语境,同样也适用于每天发生在我们身上大大小小的“事”。
所以今天我想聊的不是我们的大时代,而是撞上的“事”。
电影《Land》的女主角在一顿崩困后,扔掉手机,只身来到偏僻的山里,基本整个观影过程观众都会带着这个疑问,“她到底遇到了什么事?
”过程中她幻觉出现过一个男人带着一个小男孩钓鱼的场景,还有几十张男人、男孩、和她的照片,基本可以猜到是关于他们。
影片最后,女主角才对救赎她的猎人说出了她不愿提及的伤痛——“我的丈夫和孩子在音乐厅被随机射杀了。
”是的,很多事情的发生没有铺垫、也没有原因,它是那么随机、那么偶然,碰上的人没有一丝丝防备。
故事到这里,我们对女人的不理解一下子得以释放,变成了代入她的心境,因为这不仅仅是电影里才会发生的桥段,可以说我们每天都要面对生活中这样的不确定,只是遇到的“灾难”有大有小,但没有人会预判什么样的事情会临到自己的头上。
在研一的文艺美学课上,我导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我一直印象深刻记到现在,当时大概只有我给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
“7岁的孩子和70岁的老人临到死亡的概率谁高谁低?
”乍一听很容易就觉得“肯定70岁老人高啊”,但其实“是一样的”,当然这是哲学意义上的,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
因为无论我们多少岁,我们自己乃至身边对你来说最最重要的人,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痛苦、崩溃,无法走出的黑暗,甚至自我伤害,大多数人面对女主这样的处境,可能都逃不掉这样的情绪。
但如何获得救赎呢?
这里我先分析下电影给出的答案:1.回归生命本身,与大地连接。
梭罗的《瓦尔登湖》描述的田园自然生活曾令无数人心生向往,觉得读这样的文字能让自己安静下来,在瓦尔登湖旁生活的梭罗似乎也远离了喧嚣,专注于自己和生命本身。
但看完《Land》这个电影的前半部分,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打消独自去山间田园生活的念头,这种山间田园可不是今天开发得非常成熟的山间民宿,是真的人迹罕至的森林里。
一切的一切都要自己去创造,就类似于罗滨逊漂流记,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当吃饱穿暖成为每天的头等大事,现代社会里的其他焦虑可能确实真的一下就不复存在了,但生存的焦虑足以轻易压垮我们不堪一击的肉体。
女主的身材已经算魁梧的类型了,但你看她劈柴的时候依然还是会觉得这小身板哪里劈得动,特别心酸无助的一幕是,天寒地冻的雪天,一头熊出现了,它饥肠辘辘,庆幸的是它没吃掉女主,但把女主带来的罐头全都掠夺一空,这个季节大自然里的食物本就匮乏,生物之间都在互相觊觎,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女主去尝试了钓鱼钓不上来,去打猎她也没这个能耐,吃完最后一个罐头、等再捡起床底最后的残渣,她已没有任何指望了,身为女人,我太理解在自然面前,她的弱小。
她已奄奄一息……2.“give ”and “take”,与人链接。
我这里用英文是因为我觉得翻译过来对应的词都不足以表达那种链接感,因为take对应的“索取”在中文语境下并不是一个太正面的词,但我恰恰认为“索取”不仅救了她的性命,还救赎了她的灵魂。
奄奄一息时,碰到她的那个人很清楚她接下来只有“索取”,而猎人男主角作为“give”的一方,也从未想过让她回报什么,叫来护士诊断输液用药、数日地悉心照顾、不断运送来物资,女主的身体已经向好,给他钱他也没要,反而他还想给她精神上的希望,想要了解她更多,想让他跟外界链接,教她打猎、野外生存技能,这一刻猎人“man”极了,没错,他不断“give、give、give”。
猎人说,这次我要离开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还能再见不确定,他把自己的狗留给了女主、说是让她帮忙照看,实则是代替自己陪伴她。
不想离开木屋半步,也不想知道外界任何消息的女主,独自过了一段“丰衣足食”的生活后,念头里还是想到了“他这次离开得有点久了”,于是她背起行囊、带上狗,离开木屋、下山来到了镇上,寻到了他的家里,原来他得了癌症没有告诉她。
最后,他们俩的对话,确实是互相救赎,看似一直在给予的猎人却无比感激女主,说她让他过上了一直想过的生活。
女主感激猎人“虽然我一度希望你当时没有救我,让我死了算了,但此后,你让生活变得可以忍受。
”所以,“give ”and “take”的关系已经远远超越了我们所理解的日常性的给予和付出,他们互相都在那个当下互相在给予,又互相在索取,没有谁好、也没有谁坏,一切都出现得刚刚好,你甚至无法定义这段关系为“爱情”,全程也没有肉体欲望的掺杂。
女主拿着猎人给她留下的载满他自己的音乐的iphone,拨通了她妹妹的电话,这一刻,她走出来了,她有了生的欲望。
电影给出的两个答案,在现实中其实很容易用逻辑消解掉,虚拟的自然主义——也是这部电影受诟病的一点。
我自己看的时候,是觉得猎人这个救赎者的形象依然是非常男权的,女主失去了两个最爱的男人,女性的弱小无助在他入住山林木屋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于是她的救赎者刚好是一个有力量、有野外生存智慧、温柔细心又无私助人的男人,这何尝不是另类的玛丽苏啊。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只是现实地讲,普通女性在生活中如果面临打击性事件,这样被救赎的途径几乎为“0”。
当然没有任何一种救赎是被安排好的,很多人也都在向死而生。
但我们今天跳脱开电影,要谈的是撞上不确定之“事”的时候,如何让自己一点点看到“亮光”。
我这里借用陈丹青的话给出我的理解。
“你撞上了这件事,跑不了,就得扛着”,对,话糙理不糙,你不扛着,就是用死去逃避。
但这两者都不容易。
我觉得最容易的是“顺服”,顺服这个“偶然”,顺服这个“随机”,不要生出“这件事情为什么会临到我头上”的怨怼情绪,那个当下可能会有怨,但不要让这种情绪主导你接下来的行为,因为你想不明白为什么,所以你只能接受,这里面有我们看不透的因果,但它恰恰是你这次的人生必修的一课,你把它当成你要学的功课,学会了、学透了,你今生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如果你学不透,还是要返回重修,你可能还会遇到一件又一件同类型的事情。
这样,你就接受了一切在那个当下接受不了的事情,然后此后的人生也不会因为失去的太重而漫漫无目的了。
其余的,就是技巧性的事情了,怎么改变、怎么克服,互联网已经有太多这类课程,不管怎么样,只要你想,就能克服,关键是第一关——不要丧失人的“精气神”。
坦白说,我说这么轻巧,可能我目前也做不到,所以人生路上,你我皆是修行之人啊。
罗宾怀特的自导自演的影片,让我想起《阿甘正传》里珍妮的故事。
阿甘故事里的女一号,同样是怀特饰演的。
在那个故事里,珍妮是最像过客的女主。
《大地》的故事不但重现了珍妮的忧郁气质,印第安男主似乎也重复了珍妮故事的结局。
Freud曾这样解释哀伤和忧郁的异同:家庭成员之间一直存有敌意,它受到了长久的压抑。
但倘若家人真的发生了不幸,个体精神世界就会以自责的形式排斥和惩罚自己。
在面对类似的丧失之时,哀伤者一般仍然维持着自我的完整,且知晓失去了什么;而忧郁者的自我则走向破碎,开始丧失掉感觉和表达的能力。
《阿甘正传》中的珍妮是忧郁的。
小时候受到父亲的侵害,她年幼的心灵不得不面对“父亲”之“爱”的实质丧失。
成年的她始终在流浪中寻找,但她并不真正知晓自己丧失了什么,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地尊重自己。
放浪形骸者的痛苦不在于求而不得,而是不知何求。
《大地》中的Edee融合了哀伤和忧郁。
现实生活的悲剧之于她的强烈作用,也不仅在于失去挚爱之人,也在于她的职业(律师)。
在超我的秩序下,律师身份通常要求更多的情感压抑和更多的理性判断,阻止了力比多的向外投射,制造出足以自毁的精神之力。
影片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她的坟墓,或再生之地。
如同弗洛伊德理论中口欲期连接着自我认同那样,她的精神转变是从食物开始的:猎取食物、贮藏和处理食物,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另一套秩序。
走入荒野不是求死,而是寻找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印第安人是中介角色,正如阿甘是珍妮回归家庭的中介那样。
印第安朋友的不幸亡故,如同一个仪式,正如珍妮的亡故也是一个仪式那样。
前者意味着,觉醒后的忧郁者必须顽强地生活下去;后者意味着,大智若愚的阿甘,必须承担起继续养育孩子的责任。
就这样,有关忧郁者的故事,祛除了观众的忧郁。
大自然确实很治愈。
但我老是担心主角的生存问题。
钱还有吗?
工具带够了吗?
受伤了咋么办?
这个地方虽是在山林中,但和人类世界没有脱离关系。
更好的是,还有善良的朋友过来救人、陪伴。
现实世界没有这么理想化吧。
这是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乌托邦。
没想到主角和导演、制片,是阿甘的珍妮。
一大惊喜。
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温情、自省、美丽的景、善良的人,生动的表演。
不愧是阿甘的珍妮。
坚强的小花。
影片基本破除了很多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在森林木屋生活并不等同于在精品民宿度假,它是生存技能挑战。
因为木屋人迹罕至,所以没有电,没有水,厕所是室外的茅坑。
屋顶漏雨要自己修,喝水要自己去河边打,做饭要先自己劈柴,吃肉要去打猎布陷阱,要吃蔬菜要自己种,一开始女主还没有经验,导致种下的种子都被动物刨掉了。
现代人看多了诗和远方的旅游宣传,好像对山中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就跟一些慢生活综艺呈现的那样:远离世俗纷扰,饮酒聊天好不快活。
可那个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都过着“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的生活啊, 到了冬天没有酒,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和柴火,更没有厚衣服穿冷得不行。
因为我们只要想活着,就无论如何都需要付出劳动去得到衣食和住所,只是想要的多就得付出多,想要的少就付出的罢了。
当前生活的诸多不易,让人一心想去远方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这当然也是一种选择,只是既然都愿意抛弃一切了,在离开之前,可以先试着减少一些物欲,让生活尽量变得简单点,然后量出为入地去劳动,说不定也能收获心灵治疗奇效,毕竟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
虽然影片的后半段,个人不是那么喜欢,一来觉得为了治愈而安排的情节多少有些轻巧和刻意,而来影片叫大地,然而女主并不是真正从大地中汲取救赎的力量也让我觉得有些遗憾,但总体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影片还是女主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很厉害了。
一个因意外失去丈夫和爱子的女性Edee,心灰意冷,离群索居,去了北方远离人迹的山区一个人生活。
有次病苦交加之际,偶遇一位猎人搭救。
后来猎人常来看望Edee,教她打猎钓鱼设套捕捉小动物,重新点燃了Edee的生活勇气。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突然告别离开,很长时间不再露面,Edee挂念,到山区小镇寻找,原来猎人因癌症已卧床多时,猎人弥留之际,感谢Edee让他优雅死去。
原来猎人以前常酗酒,有次醉驾出车祸,家人身亡,猎人万念俱灰之际,遇到Edee,帮助Edee的日子,让猎人也走出了心结。
电影末尾,两个天涯沦落人最后得以心灵契合!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是Land,翻译为大地也算贴切。
电影情节相对简单,讲述了一个中年女人在失去丈夫和孩子之后,因为悲伤,选择远离人群,独自在深山生活,最终走出伤痛的故事。
整体节奏相对舒缓,在特定状态下,确实有让人治愈的能力。
人生苦短爱憎恨,贪嗔痴,各种烦恼如影随形,充斥着人生的全程,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远离他人,或许可以短期逃避因人事纠葛而引发的烦恼,但人终究无法离群索居。
中国古代有隐士的说法,像陶渊明之类,厌倦政治斗争,逃避山野。
自然似乎可以给人一种力量,但那是生产力不甚发达的年代,人的需求也少,在山野之中可以获取。
我总觉得在现今人已被物化的时代里,去山野之中或许可以获取短暂的清静,但无法长期居住。
电影里的女主角,最初选择山中木屋的时候,并不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反而是靠一个陌生人的帮助才生存下来。
这个陌生人教会了她捕猎等一系列的生存技能,这些技能对在城市居住的我们而言,更多是炫技的成分,因之这种野外生存技能似乎被现代的生产力排除在外,不像文字、图像处理或者视频剪辑以及商务谈判技巧一样可以带来价值变现的能力。
而当这个女主角获得这些野外生存技能之后,她与那个陌生人之间也建立了一种交际的纽带,习惯于这个新的朋友定期到来,与她相伴狩猎或者给她带来必要的物资。
而当有一段时间没有见到这个新朋友之后,女主角终于尝试回到城市,去打听这个新朋友的下落。
因为一个新朋友的失踪,女主角最终回到了现代社会,她重新获取了一部手机,然后与自己的姐妹联系。
手机似乎就代表着现代的社会,因为当女主角离开城市,决心离群所居的时候,就将手机扔到了路边的垃圾桶里,这意味着她决心与城市中的交际圈城市中的交际圈彻底分离。
耳刀他回到城市之中,他又重新获取了手机。
手机似乎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现代人类的生产效率。
但从另外一个层面,手机背后的移动通信网络,就像一张网,将现代社会中的人牢牢的困住,就像这张“网”原本的英文名称cell network,也被译为蜂窝网络,人就像身处在蜂窝之中。
看完电影,我其实很好奇促使女主最终回到城市的动力是什么?
是那个新朋友的罹患癌症,稀释了她失去亲人的痛苦,还是她因为新朋友的即将离开,对未来的山居生活心生恐惧。
或者积极一点儿,因为山区时光让她找回重返人群中的信心。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到野外,用燃油车带着自己的肉体远离城市,用不看手机的方式,让心灵不再喧闹。
似乎在自然环境中有一种力量,能抵消人在城市中吸收的负面情绪。
但这样的逃离终究是短暂的。
电影的名字大地,是很美的。
大地承载着其之上的各种生灵,也希望自己可以承载各种生灵的喜怒哀乐。
我在想,同样是表现悲痛,跟我们说着同一种语言的那些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千篇一律;而我们喜欢的那些欧美演员们,每一个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我们既能够认出他们自身,也能感应到他们的痛心。
‘’与其在无休止的痛苦中沉沦,不如带着悲伤负重前’‘
当风景片看吧。很俗套。
心灵有净土,无谓野与市,都能得安宁。
福利一好,人就飘渺
今年看到的很舒服的治愈系电影。说设计过重的想想自己每天是不是仪式感也过重?谁不想吃饭的时候用个好看的碗呢。如果大自然和受过伤的共情还不是解药,别的还有啥能代替。你不懂一个想死之人离群索居的决心和支撑身体的勇气。
我们在钢筋都市里每日持续竞赛追逐,偶尔看到这样的电影,内心会充满敬佩和羡慕。而如此珍重郑重的道别,是件礼物。我很喜欢电影最后的重头戏,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没有鸡汤和做作的矫情,它适宜的恰到好处。
很好
看不下去
风景是好看的,剧情看不了一点。
论两个女导演是怎么在一年之内拿到一样剧本拍了充斥着一大堆简直一毛一样镜头的两部电影之平行宇宙。对了,连电影名字都只差一点点
以后这种类型的电影下面应打上一行字幕:“非专业人士请勿模仿。”
某段时间一直出现在主推页就看了 没太看出是咋回事
真是个风景mv赏析(日常想念dolomiti)
人吃不饱的时候烦恼只有一个,一旦吃饱了烦恼可就多了去了
山在那里,云在那里,晚霞很美,人生没什么实际意义, 有爱的时候珍惜爱
真的不行
人不是害怕孤独,只是害怕没有人可以共度孤独
生存
Why are you helping me? You were in my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