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画面的冷色调,那是个没有爱的世界。
一个充斥礼节,礼貌,性,审美趣味和格式化的生活节律和一切人类该有的文明及这种文明下感官世界。
似乎人类文明的越来越完善的同时,却淡漠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世界。
诸多细节,像对小孩的怀念,不败的躯体,母语般哼吟,生殖器般的洞口及阴道般的内壁,冲破母体的欲望,对美味的诱惑,洞口外的暖色调世界和这边冷色调的对比,以及车厢中如婴儿般的蜷缩,强烈诠释对最本源的生命气息的向往。
人类在进化的同时,真的过的比以往更幸福吗?
主角是一个不在这个世界控制体系里的人。
也许是敏感也许是比其他人更清醒,一个没有办法欺骗自己安逸生活的人。
一个压抑的城市没有感觉没有味觉没有爱情没有痛苦快乐的地方,甚至没有死亡没有结束,也没有办法逃脱,除了欺骗自己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的地方。
大家都避免谈论这里带来的压抑。
但是男主角没有办法欺骗自己继续生活。
所以他不是这个体系所期待的人。
人间的生活他无法接受选择了死亡,死亡后的超完美的地狱城市也让他无法接受。
最后他没有可以存在的位置。
在片尾。
车尾箱后面那一片寒冷的冰雪世界是哪里通往哪里,这一切是绝望还是希望。
没有人可以解释。
一个很具悲剧的电影,一个对现实生活讽刺,和少部分清醒的反省生活的人状态的暗示。。
很奇怪影评里居然把这部片子评价为喜剧。。
这里是超完美的,但请不要忘记,这里是地狱.极为诡异奇谲的林奇式开场:荒无人烟的戈壁,天边驶来了一辆风尘仆仆的公车,载着风尘仆仆的你,当司机示意你这里是终站而必须下车时,你才发觉自己一直如此孤零的坐在车上来到这里.而这更不是终点,而只是你进入一个世界的起点,这个世界绝非梦境.一位看上去十分睿智的老者将你载到了"家",你是个再平凡不过的发达国度里再平凡不过的中产阶级:舒适的家居,稳定体面的职业.除了有时你会不认识洗手间镜中自己那张脸,有时长久对着电脑屏幕机械的敲击键盘会烦厌.而你由戈壁到都市的过程,有那么重要吗?而地狱的最大特点是,它能悄无声息的的弑掉人的生命.正像这里会不时有从牢笼一般的大厦里坠下,刺死在铁栅栏上的尸体,被利落的迅速擦掉满淌大街的血迹,内脏.而旁人面不改色的路过,甚至发出的笑声,让你怀疑是否那句尸体只出现在了你一个人的瞳孔里.毋需怀疑,这里就是地狱.在买醉的酒吧,却换来的只有更加清醒的酒精,而周遭的一切,或是一堆呕吐污秽的便池,或是过于清醒的来自未知的觉醒式抱怨,都在勾引,撕扯你自我的判断和思想.这个地狱运转的就像那裁纸机一样精确,齐整,冰冷.千面如一的纸可以被裁剪的十分美观,如果手指放其上,换来的只有无人理会的血淋淋.而最残酷可怖的,莫过于它会不经你同意的自动为你修复好手指,让你曾经亲历过的痛苦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般,这里是完美的.比你想死又死不掉的地铁隧道更幽深的地下,有那个你以为不属于这个地狱的温馨之声引诱你去掘地三尺,最后你只得承认越是完美的地方,越充盈着彻底的绝望难道每个过于清醒的人,都注定是这个超完美地狱的局外人.
高福利欧洲社会的完美写照。
看来导演也觉得这样的社会没有灵魂。
我还以为欧洲人没有这种感觉。
画面很美,讲故事的节奏也恰到好处。
所以即使故事并不新鲜,也愿意一听。
地铁卧轨那段可悲的喜感很加分。
很独特的世界观设定。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在这个男人的完美天堂里不存在麻烦女人;反推之,如果女人都零麻烦了,男人世界也就完美了 如果生活没有痛苦,没有悲伤,没有迷茫,没有徘徊,没有抉择,没有艰难,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好,这就是完美了吗?
但同样的,也没有激情,没有快乐,没有感官,没有情感,这或许就是地狱了。
都市的生活总是容易使人麻木也变得虚伪,电影放大了这种麻木与虚伪,一个不麻木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就如同
里面他找了漂亮老婆又和美妞劈腿,不知道他们做爱是不是也像喝热巧克力一样"没味道"?要是没有感觉为什么他切断手指知道疼?导演假设的这个世界是不成立的啊
这不是让人愉快的电影,当然不是。
看到他手指被切掉的那一刻,我把屏幕黑了,因为我一个人在家,看这样的电影让我很难过。
为什么不看一些爱情喜剧片,然后感动一通,擦眼泪的面纸一堆?
但过了5分钟,又忍不住看下去。
人啊,好奇心使然。
虽然看似荒诞,但每一个场景,细想一下,的确是存在的。
这样的想法令我觉得难过,因为我不想承认世界有个角落是如此地冷,人心有时是那样的漠然,但实际上,就是这样的。
只是导演选择把这样的感觉抽象地用,直白地,集中地展现出来。
当他最终逃离那个城市,却进入一个冰天雪地的地方.他是逃离了,但不代表他更快乐。
《超完美地狱》是一部反乌托邦精神之作。
男主为了寻死决定卧轨,于是来到地狱,地狱的生活刚开始让他以为很美好,无偿提供的工作、住宿;同事们的友好;开放而有钱,又不麻烦的暧昧对象...但不久他就发现所有人物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虚假中,公司同事每日摆着同一张脸,干同一件事。
女人看起来开放、性感、独立自主,但实际上却无趣枯燥、只知日夜研究装修,滥交,穿白色制度的社会工作人员不是来给社会送温暖的,而是冷漠、如机器一般无言的。
感受到危机的男主人公不禁去寻找“出口”,他先是再次寻死,却变成僵尸,不果后于是转而去挖一个秘密的地洞。
最后敲砸发现的一个透着光的洞象征着他们的出路,临门一脚却被警察抓走,最后带到一个冰天雪地中。
受他们的民族文化影响,北欧电影是冰冷、荒诞、后现代的。
此片从结构和剧情上来说非常完整成熟,具备了反乌托邦拥有的符号,对立元素,一些黑色幽默(舌吻)也蛮有意思,充斥着对现代精神文明的嘲弄。
但我最为看重的超现实和荒诞元素又不像罗伊安德森那么大胆,没有什么新意,对乌托邦主题的探讨又没有更进一步,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
另外说实话,不论是中产阶级的困惑(如《第七大陆》)还是反乌托邦,我都难以产生同理心。
毕竟你们嫌弃的那个地狱,正是底层人梦想的天堂。
比起失去自由我更害怕失去灵魂,比起邪恶黑暗我更害怕了无人性,比起无尽的痛苦我更害怕一马平川的蟑螂人生。
一个没有梦想,没有未来,人如蟑螂一般活着的社会。
一个没有道理的社会,一个走向极端好的地狱。
道可道非常道,主义是从万事不成。
善与恶都存于人性,天堂与地狱都有路径,这才是一个有道理的世界。
伟大的世界不需要圣母般的政治正确,不需要不劳而获的完美生活。
每个人能够用脑子选择自己的路和用脚走向这一定能有的路才是自由与公平,平凡安定的生活或者野心四溅的屠戮,一切都靠自己的本事并且承担自己的后果,这才是真正的美好。
任何一个想要追求的完美最终只会在通往完美的路上被恐怖吓醒,任何一个方向的极端都是最残酷的折磨。
当一切变得没有色彩,美丽在刹那间惨白,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快乐?
没有波澜的水面也不会有自由穿梭的鱼,没有轻拂的风也不会有花的香气。
就运动和静止来说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运动的静止,每日的忙忙碌碌,终日的西西索索,到最后发现自己在一个完美的场所里停滞,天堂还是地狱,不需要什么答案,过的真实才是自我。
片头的接吻就像在啃猪头极为用力在狂野中接头,风景不错新工作是会计自杀者插在栅栏上,肠子都出厕所里男人的抱怨,什么都没味了。
听半地下室里的声音被切了手指,奇迹般好了。
探究,重回接应点。
新人占据他的位置,聚会,女人(很漂亮),做爱,装修房子出轨耍了前女友,结果这个并无深情又重回地铁站,同样的场景,啃猪头接吻的男女自杀,被反复碾压但死不了。
半地下室中的奇怪声音开始挖掘被解雇挖掘,通向另一个世界,抓了一块蛋糕,有滋味。
被抓,送到冰天雪地的地方。
结束。
别做人了。
3.5
用它另一个名比较贴切“麻烦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好地方有坏地方,鱼与熊掌不能兼得。麻烦的人既想享受当下好的地方,又想让当下坏的地方变回过往好的地方,所以没有哪个时代能让男主满意,片子最后给他送到风雪凛冽的....冰川时代?这属于扣着科幻帽子的生活文艺片,类似的片还有《另一个地球》《余烬
翻垃圾养活自己的人,最得意的就是破口大骂:饿他们三天,看他们还矫情不。喜欢喊这句话的,是一群被剪韭菜而不自知或者自知但也自知无能为力的傻逼或懦夫挣扎着意淫自己生存的意义的可怜人而已。
当男人最喜爱的神秘洞穴,变成水泥墙上的裂缝般冰冷无趣时,这个世界必然是索然无味的了,so,回到子宫似乎才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
永生也是一种诅咒。
这里是大多数人感到快乐的城市~
欧洲人,我不懂你。
衣食无忧、生活舒适的北欧人,竟然觉得生活在地狱,那么好,你可以去非洲,来中国也行。
6/10。低饱和冷色调、淡漠疏离的影片质感,是典型的北欧电影风格。机械式亲吻、惨遭火车蹂躏却不死不灭的乌托邦世界固然荒诞,但爱情无心、食物无味的设定不够新奇,且整体太平,全片最有趣的还是海报上的卧轨。配乐加分。
不太理解,也不认同多数人的理解
立意有意思
UUU
故弄玄虚
电影本身没啥,但一看主创的立意,妈呀,是过的太闲了是吧,自己空虚就怪自己怪高福利干啥,想要hard想要痛苦想要你所谓的不空虚换本护照就好了,搞什么中二病凡尔赛味众人皆醉我独醒。
任何环境人一但生活的时间长了就会厌倦,从而渴望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上学的时候在家躺了一个月,非常想开学,但是开学了,我又想回家一样
电视广告中的人生拓展版。
人的五层需求
一个人又死不了,过着要啥有啥的生活有啥不满意?非要爬墙洞,非要看小孩子,吃面包?最后被抛弃在苦寒之地
英文字幕看的迷迷糊糊,配乐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