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往往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罗尔德达尔的名字在国内并不出名,但实际上他是英国作家中热度唯一一个超过J.K罗琳的,小时候曾经看过圆梦巨人的小故事书,就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吹梦,多么梦幻的一件事情,如果说这部电影最为吸引的我的,就是在寒冷的北京让我的心升起了浓浓的暖意。
在学校看得这部片,票买晚了,只能到二楼去看,荧幕还没我的电脑屏幕大,本来打算刷刷票圈,微博,但是开场十五分钟之后,我伸出的脖子就没有缩回来过。
看完电影回来,本来觉得这部片子必然要上8了,可回来才发现评分并不理想,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能要求所有人的观影趣味相同,但是我想说的是,看电影就要寻求本心。
总有这样一群人,总是为了发现电影的缺点而去吹毛求疵,对电影的美视而不见,好在之后和人装逼时滔滔不绝:烂片一个,别看.....;总有这样一群人看个电影累的要死,生怕错过了一点槽点...一部电影只要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让人看过之后感到温情满满,有一些小小的不完美又能怎样?
但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说看这部电影智商低的人,我是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逻辑,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有的不应该是优越感,既视感,我们不是在长大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而是在不断地失去,天真,信任,单纯,友善....圆梦巨人就是开启了这样一场心灵的荡涤之旅。
故事的一开始的场景时孤儿院,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和电影《彼得潘》是那么的相似,似乎很多著名的儿童童话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孤儿院,这里的孩子们与社会接触的更少,他们更像是一个单纯的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善良的人们充满信任,对丑恶的现象毫不畏惧.....巨人的出场比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但是后面巨人在城市间穿梭的桥段确实让影院里爆发了阵阵的笑声,而后的故事其实还是比较老套的,直到BFG拿出了那件红色的衣服,BFG的眼睛里的悲伤,让我突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脏兮兮的老头。
而后捉梦的情节确实别出心裁,可谓本片的一大亮点,画面美直接上升为了精神美,宴会的环节也可谓是笑料十足,整部电影就是在笑声与感动中进行的,当BFG把索菲留在孤儿院时无奈的目光;当索菲跳下阳台时BFG接住他之后的微笑;影片最后BFG暖暖的微笑,每一次都是那么的动人,这恰恰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影片是有暗线存在的,索菲一个孤儿院的孩子居然对皇家礼仪那么了解;丢失了孩子之后的孤儿院居然安然无恙;索菲最后居然在皇宫里醒来....可能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公主,禁闭的生活让她倍感孤独,而BFG在电影的世界中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这样一个好心眼巨人,他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他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虽然不在孤儿院长大,但是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其实大部分人都是现实社会的孤儿,友谊,爱情,无论当初出多么的信誓旦旦,最终都可能化为尘埃,而真正能一直陪伴我们的就是我们心中的BFG,只要我们永葆纯真,对世界充满爱,BFG就会在美妙的夜晚为我们吹来美好的梦,而这,可能也恰恰是达尔先生想要告诉广大小读者的吧。
走的再远,初心不忘。
看完《圆梦巨人》,大半夜回来,上豆瓣搜一下看看能到多少分,心里预期是8分以上的。
结果却看到这样的结果。
心里很不是滋味。
难道很多人都没看出来电影的真正内涵吗?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当年《少年派》的影子,还有点《小王子》所有的意境。
电影下面隐藏着这样一个暗线:英国王室小公主索菲(主角)感觉不到亲人的爱,整日单调无聊的生活让自己感觉到像生活在孤儿院一般。
她觉得女王就跟孤儿院院长一样冷酷无情。
她孤独,她讨厌身边的人——女王,母亲,侍卫。
觉得他们很虚伪。
唯一的乐趣就是每次见到身边的人一本正经的时候,心里就在意淫他们当众放屁。
她渴望平凡快乐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她的头脑中的个个意像结合在一起,让她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让她一步一步慢慢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到了自己的潜意识的想法。
慢慢地打开了心结。
当梦醒来的时候,她觉得一切都美好了。
第二种可能是这个圆梦巨人是真实存在的,他觉得英国公主不开心,便想改变她,为她造了一个梦,在梦中他们相遇,巨人一步一步为小女孩解开心结。
整个电影便是整个梦。
如一开始有几个流氓半夜游逛到孤儿院,被索菲的一番训斥吓走,整个感觉尽显皇家气派,说明虽然这是在做梦,自己的本性还是不会变。
还有第一次被巨人送回孤儿院的时候,仿佛一切都没有变样,一开始去楼下寻找食物的猫还在楼下,寝室的孩子还是一样的姿势。
如果真有孩子丢了的话怎么会一切都是原样呢。
只有女孩的梦境才会让这种情景合理。
再比如女孩将蒙灰的女王画像擦干净,象征她对自己奶奶的看法开始转变。
到最后当索菲问巨人自己的梦是什么的时候,巨人的回答为整个主题做了点睛——索菲想做平凡又幸福的人。
并说她有家人,有关爱她的人。
这些说到了索菲的心坎,使索菲的心境真的发生了变化。
但是巨人还是没回答这个梦究竟具体是什么,因为这个梦就是索菲现在正在经历的一切。
那些说不好看的一般都是习惯于商业大片模式的观众吧,只钟爱于跌宕起伏的情节。
但大师终究是大师,当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这个艺术世界而不是“电影”的时候,看到的便是一个纯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各种奇怪的形象,各种不合理的现象都不足为奇。
我们用小女孩的视角去欣赏它,去看她心境的转变。
整场电影下来,深厚的意境加上绚丽的画面,真的很享受。
10月31日更新:豆瓣写的第一篇影评就获得那么多网友的共鸣,我感觉很欣慰。
这里我回答一些对此影评和对我有质疑的网友的一些问题。
1,阴谋论网友们觉得我是水军。
注册的新号加唯一一篇影评。
在这里我只能祝福你们以后的生活能比现在多点阳光。
2,有网友说我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对于这点,第一,谁也不知道导演的本质意图,因为你们没跟导演谈过,所以你们没有根据去说我过度解读。
第二,艺术作品只有我们这些接受者去观赏,得出自己的感受之后,作品才能实现其本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艺术品获得独特感受的权利。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这样的,并且获得了审美愉悦,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就实现了本质。
无所谓过度不过度,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有待欣赏者填补的召唤结构。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的来说,你们去解读我的解读说我过度解读的你们也是一种过度解读。。。
3,有网友说我的解读跟原著小说不一样。
试问李碧华的《霸王别姬》跟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样吗?
余华的《活着》跟张艺谋的《活着》一样吗?
小说《西游记》跟电视剧《西游记》一样吗?
如果你们只满足于原著的内容而不去追求有所创新,干嘛还去看电影?
如果导演只是照搬原著而不去设计新内涵怎么体现导演对电影的主宰作用?
4,正如每个人都有去感受,解读电影的权利,每个人当然也有去不喜欢这个电影的权利。
但是这仅是说明你不喜欢。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你们没有权利去说这个电影本身不好。
还有最后说一点,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这些暗线这部电影才好看。
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无邪,纯真,梦境,童心,奇幻才好看。
然后最后的揭示又对整部电影进行了总体的内涵升华。
在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 我特别爱看童话 有一段时间几乎是非童话不看我想不到比童话更适合小孩子看的文学体裁了 干净 梦幻 温柔 跳脱开平庸无聊的现实 永远有美好的结局不过嘛 小孩子都会长大的 所以我真的没法给这部电影很高的评分柯基很萌 场景很梦幻 剧情非常有爱 CG也很棒 充满了有趣的 跳脱的 没有逻辑的想象力非常棒的儿童片 所以如果你觉得无聊 其实也很正常 因为这不是给成年人看的电影剧情贫乏低幼 发展缺乏逻辑 叙述平淡无味豆瓣有个评论说得很对“只是看电影的年纪不太对”我不觉得这有啥悲哀的 不觉得大家都没有了童心 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我永远都记得那个捧着童话书放不下的小姑娘 但这不代表我要永远迁就她的品味:)
文/梦里诗书精湛的特效令《圆梦巨人》不枉为一部迪士尼为孩子勾勒的纯真之梦,但对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从成片来看,其固然维系了自己一贯的执导风格,技术层面上的无可挑剔惊艳依旧,却怎奈败于了这其故事自身的平乏低幼,使电影所能感染到的只有孩子。
同《爱丽丝梦游仙境2》一样,这是一部非常美轮美奂的作品,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所赋予这个童话的则是更为出色的制作,无论从年代背景还是细微的人物面部表情,《圆梦巨人》都带有着鲜明的“斯皮尔伯格”标准,但同样如若说《爱丽丝梦游仙境2》败于了怪诞,《圆梦巨人》则输在了平庸,斯皮尔伯格在画质上尽善尽美的同时,却忽视了故事才是一部电影最好的奠基。
在电影打造的这乍看斑斓的奇幻世界里,其笑点从头至尾能令人映像稍显深刻的只是那三只柯基犬,剧情的拖沓冗长又匮乏高潮,对于曾有着《ET》般同为儿童作品的斯皮尔伯格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这或许是原本小说的桎梏,也可能是斯皮尔伯格太过专注于了感观视觉从而忽视了对剧情上的创新改编,但不得不说犹如看了一场豪华版《天线宝宝》般的不对等,成为了电影难掩的尴尬。
《圆梦巨人》的低幼,并非单只源于斯皮尔伯格的执导,个人所见如若换一个导演或许会拍的比现在还要糟糕,这部作品最大的偏差在于希望令观众在电影中找寻到童真的美好,却并没有告诉观众寻觅童真的脉络,电影在巨人国之后剧情上的信马由缰,非但没有突显斯皮尔伯格所打造的梦幻世界,反只是让这个故事变的尤为荒诞低幼,诚然原著是一个美好的睡前故事,但改编却并未能以合适的创新转化为光影的艺术。
无论是原本的童话,还是电影的改编,都只能算差强人意,而即便是斯皮尔伯格也未能用何般天马行空的奇想,将二者有效的衔接于一,那老气横秋的颓势,使电影虽有着纯真的美好,却并没能用电影演绎出一场动人于心的童话。
《圆梦巨人》中,苏菲站在二楼的窗台上看到巨人时,我的脑里闪现出的是我童年的记忆。
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那时春节都是一大家子回乡下奶奶老家过年。
我老家那个村的人都姓丁,村子往最里走有个「丁公庙」,供奉的是我们村的祖宗「丁家老爷」,每年春节都有一家人或者几家人凑钱接丁家老爷路过自己家。
然后我的童年记忆里有这样一件事,那时我守岁总是守到10点多就坚持不下去要睡觉了,爸妈就带着我回二楼的房间睡觉了。
乡下夜里总是很黑的,加上那时我年纪小,压根不敢一个人走动。
可那一次不知道怎么的我在深夜里醒了,听到外面热闹的炮竹声,我就走出门去。
我站在二楼的走廊上,看到比二层楼还高的丁家老爷就站在坪中,他周围灯火通明,夜里的空气像是冒着火焰的金色。
看完电影回家路上我还在想着童年的这件事。
曾经也仔细回想过很多次总觉得经不起推敲,为什么那天就我一个人醒过来站在走廊上看到了呢,如果我家接了「丁家老爷」,至少爸爸一定会起来等着吧。
而且那晚之后我再也没跟大人提起过这件事情,只是在此后的每一年除夕夜里期盼着再次见到高而巨大的「丁家老爷」。
所以这个记忆只是来自儿时的一个梦吗?
年岁久远的事情总是经不起询问。
就像我小时候分明记得有三色的彩虹碎在了外婆家的院子里,也清楚地记得我和妈妈在竹林下面的溪水里抓小鱼,我非要翻开一个破碗说里面有鱼,结果里面真的有两条五彩斑斓的扁扁小鱼,大为吃惊。
只是前者除了我没有目击证人,而后者是和我妈一起做的因此得到了久远的认证。
童年那些美好如梦境般的瞬间,二十多岁再回忆起来,无法说服自己那不是在梦里。
电影看到后半段,我猜想这部电影就是苏菲做的一个美梦吧,就是好心眼儿巨人抓到的她那个金色的美梦。
因为当好心眼儿巨人带苏菲去看一个小男孩的梦,小男孩梦到他和美国总统聊了好久好久,他的爸爸妈妈都惊呆了,那么苏菲为何不能梦见她和英国女王聊了好久好久呢。
苏菲在梦里对好心眼儿巨人说她从来不做梦,所以噩梦来得更加恐怖。
我想同理,她的美梦也会来得更加美妙吧。
还有一点我最在意的:苏菲终于带好心眼儿巨人去皇宫见英国女王了,女王招待他们用早餐,干杯时苏菲说道「我相信好心眼儿巨人」,略显突兀的话语像是在梦境中对意识的强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想起我在高中时代做过的一个美梦,我就是在路上向着黎明日出的方向走去,反复高喊着「我们相信有精灵」,看电影时突然想明白了当时那个梦里我为什么要不断喊着这一句。
至于我看了其他评论里说到的bug,例如好心眼儿巨人居然向女王臣服、好心眼儿阴谋对抗他的九个巨人同伴等等,我只想说,我相信电影里的这些都是以梦中苏菲的想法为前提的,苏菲在梦里认为故事这样发展对好心眼儿巨人最好,于是便这样了,所以大家不要想太多了。
而且我们的梦境不也就是这样的吗:美妙惊险刺激,总是有潜伏而来的悲伤,却总是能化险为夷。
虽然醒来后觉得梦里缺少逻辑,但是在梦里却觉得十分合理。
正如最后的结局是九个巨人被扔到了一座孤岛上种苦瓜,按道理说,以巨人的脚力,几下就可以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但这就是苏菲梦的结尾,她在梦认为这是完美的结局。
这也说得通,因为我们总是在梦快编不下去的时候醒过来,不是这样子的吗,哈哈。
总之,作为一个时常醒来还清楚记得梦的内容的、时常对梦境蓄意投奔的我,我要给这部电影打101分。
我觉得老美的片子无论特效演技还是剧本都会比国内的良心,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只是单纯评价电影。
回家后翻看了原著,是一个简单的中篇童话。
简单得就像小时候看格林童话一样简单。
然而童话总是会充满恶意的,把小哥哥的骨头埋在树下,把肢解的姐姐又重新拼起来,穿着火烧红的鞋子跳舞跳到死之类的。
然而只有成人才会对这些片段更加细思恐极。
人的心,和感情是太细腻和丰富的东西了。
小朋友不能正确地理解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我想我还是倾向于慢慢引导他们去摸索和体会。
看着同族的巨人被捆起来绑走了就乐呵呵地笑了这样的画面我还是不要再看了。
英国皇室的美好,高雅和教养令人觉得舒服,也许仍然是因为好得不真实,有点抗拒这样的洗脑。
不能信任一个小孩,却可以信任一群人。
现实生活中,如果真这样做,他的种族也许瞬间就灭绝了,也许立马被送往什么研究所,成为研究对象了,何况他们还有和地球差不多长的寿命,这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多年前看过伯格导演拍的《人工智能》,看完之后的我感动了很久,也深思了很久,这样的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当年也没有什么好口碑和票房,现在的人们大多被新鲜事物,新的科技所吸引反而忘却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现在特效越好的电影越叫座,不问有没有剧情,无论它讲述些什么奇葩的故事,只要打的好看,观众就愿意买帐,就原因浪费时间去看一部看了就忘的电影!
好心眼儿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小老头,他抓走看见他的小孩怕被人类发现这种牵强的理由几乎不会有人相信,他的孤独和寂寞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
就像他重复了两遍苏菲说的“巨人国度”一样,一个国度居然没有一个可以交流谈心的朋友,这是多么凄凉的事情,对其他9个食人“怪物”的厌恶,对人类世界的好奇,他想找个能说话的人,他喜欢和小豆子们交谈,所以他一刻都没有考虑的就抓走了小主人公。
开始苏菲是非常害怕的她只想逃走,好心眼儿给她读书,带她去洗澡,笨手笨脚的给她烘干,给她找衣服,给她打扫住处,甚至用噩梦去吓唬她,这些温柔可笑的行为都只是无言的挽留,他需要朋友,即使是个没有自己巴掌大的小豆子朋友。
他带苏菲去看自己的工作室,满屋子的“梦”像小虫子一样被放玻璃罐里,五颜六色,如梦似幻,它们犹如焰火一样不停的变换形态,这一幕就连我这位银幕前的大朋友都被惊艳到了,更何况是个可爱的小豆子那!
他带苏菲去梦的国度去捉“梦”,他喝大鼻瓜坐的汽水逗苏菲笑,他用精良制作的噩梦去请求女王的协助,无不都是为了这位善解人意的小伙伴,他们的友谊触动了我们浮躁的内心,把美梦吹进了我们的心窝!
大多数导演都不敢去拍儿童片的,儿童片不能过多的将导演自己的情感带入进故事之中,也就是这样导致会拍儿童片的导演寥寥无几,而斯皮尔伯格确实很独特的避免了这一点,他能一下就抓住这篇原著童话的主旨情感把书中苏菲和好心眼儿纯真的友谊真实的搬到观众面前,并且将这个故事暗线描述成只是小女孩做的一场美妙的梦,结尾的一声早安和一个和蔼的微笑,就这短短的几个画面却抓住了每个人内心的温柔。
再我看来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因为我也希望做一个同样的梦,最好醒的晚一点……😊
圆梦巨人海报图片
深夜,索菲在孤儿院的小床上睁大双眼看向窗外,墨色铺染过的天空,空旷的街道上醉醺醺的酒鬼,索菲大声喝退了吵闹的他们,终于寂静的深夜,她遇见了与她一样孤独的BFG。
看完影片,久久徘徊在脑海中的,是索菲趴在窗台上说:“当我孤独的时候,当然不像以前那么孤独”。
因为她知道,BFG在他的石头房子里,在摇船床上,在五光十色、晶莹剔透的美梦玻璃杯旁,都能听到她的心事和想念。
就这样在一个在角落里的陪伴就好,知道你在那里过得幸福就好。
因为听见你孤独,所以可以遇见,因为知道你难过,所以选择陪伴,相互温暖。
这部影片是斯皮尔伯格式的典型的童话故事,改编自罗尔德-达尔的全球畅销小说《好心眼巨人》,是好莱坞著名编剧梅丽莎-马西森的遗世之作。
讲述了孤儿院女孩儿索菲遇到一位喜欢收集美梦的“好心眼儿巨人”,联手对抗“食人坏巨人”保护人类世界 的故事。
童话故事里,两个孤独的灵魂,关于陪伴,关于信任,关于温暖,关于怎么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相互偎依取暖。
在影史上,能够9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导演,只此一人。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美国电影学院评选影史100部最伟大的电影,他独占5部,是所有导演里最多的。
他在1975年拍摄的《大白鲨》,以900万美元的成本,拿下全球4.7亿美元的票房,成为大规模上映发行概念的第一部电影。
当然他创下的票房纪录远不止此。
此后的《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更是盛况空前,屡次刷新纪录。
除了商业上的成就,他执导的《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更是两度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
某种程度上,他的叙事,奠定了现今好莱坞商业片的风格。
有人说这部影片是给孩子看的童话,没有血腥没有欺骗没有跌宕起伏,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斯皮尔伯格老矣。
其实不然,你认为这部影片幼稚,其实是你没看懂。
这部影片被第二次搬上荧幕,畅销书的童话故事改编,不能说童话本身不好,而是我们没有理解故事背后的东西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
索菲在孤儿院长大,内心一直想要叛逃,熟悉逃跑的路线和深夜躲避孤儿院修女的巡查,总认为怪兽会在凌晨3点出现,于是深夜失眠,只是为了等一个其他人不知道的秘密。
真的让她遇见了,那个颀长,内八字脚,拿着喇叭和行李箱的吹梦巨人。
他只有7米,是巨人国里的矮子,他去dream country 捉梦,然后又在深夜里听到人们的心声,把好梦吹进人们的梦乡。
索菲看到她,躲起来,却还是被从窗口伸进来的大手抓住了,场面一度惊险。
然而,巨人并没有吃了她,反而将她保护的很好,不惜与吃肉块的巨人们周旋。
也许只是因为孤独,他想起了曾经穿着红色夹克的小人豆男孩,也是这样与他遇见,被他带回了巨人国,却被坏巨人们吃掉。
他一直保留着小男孩的卧室,书籍,衣服,直到遇见了索菲。
索菲知道了他的秘密,称他为BIig Friendly Giant ,索菲央求BFG带着她去工作,去到dream country捉梦,于是他们经历了巨人国里的6个巨人的戏弄,险些被发现小小的索菲。
索菲看到BFG被他们欺负和无奈的忍受,为BFG愤愤不平。
他们在dream country 里捉到了金色的索菲的梦,BFG说这是难得的纯净的梦。
索菲感到很开心。
回来的路上,BFG听到一位母亲的哭泣,原来她的孩子被坏巨人们吃了。
索菲决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可是巨人们还是发现了索菲,周旋过程中拉下的毯子泄露了索菲的味道。
于是他们闯入BFG的家里,将他的工作成果毁坏,搜索索菲的痕迹,惊险之余,无意间索菲闯进了曾经在巨人这里停留过一段时间的小男孩的树洞卧室,小小的床,小小的书页,小小的画纸,还有小小的衣服。
赶走了坏巨人,索菲无意间看到女王的照片,灵光一闪,BFG的吹梦能力可以帮他们惩罚坏巨人。
于是他们去找女王,将坏巨人吃小孩的梦境吹到沉睡中的女王梦里,女王被惊醒,发现这不只是梦,是真实的。
索菲站在窗台上,央求女王不要伤害BFG,呼唤着BFG过来见女王,刻意练习的见面语被BFG磕磕绊绊的讲出来,索菲哭笑不得。
善良的女王用丰盛的早餐款待了BFG和索菲,并派出空军协助他们回到巨人国惩治坏巨人们。
BFG毕竟是巨人国的一份子,在最后一刻,不忍心将噩梦吹到他们的梦境中,拉下的喇叭也许是故意的。
索菲拿起那“做错的事情不被原谅”的梦之混合,来到呼呼大睡的巨人中间,正当她要打开瓶盖,巨人嗅到了她的气息,惊醒过来。
一场惊险的恶战展开,将影片推向高潮。
童话毕竟是童话,结局不会是血腥的斩杀或者灭族,巧妙的避开了人类与巨人之间的冲突,将坏巨人们空投到一个遥远的小岛,给了他们。
索菲最后被女王收养,BFG在自己的树洞小屋里安详的生活,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酿造爱喝的frobscottle 。
整个电影没有特别暴力的情节,就是一个睡前故事。
很多人都觉得,故事过于平淡。
在经历过蒂姆·波顿的黑暗童话洗礼,对这种纯真的童话,反而失去了兴致。
斯皮尔伯格只是把一个美好的故事拍出来,用了电影叙事的手法而已。
往往一个故事会引起共鸣,是因为里面流露的感情和情绪是人类共有的体验。
既然是童话故事,它做倒了充满奇幻、刺激、幽默和完整。
去捉梦的场景,美轮美奂,仿佛每一帧截图下来都可以当桌面。
从水上的世界倒水下的世界,迷雾森林般的奇景,还有坏巨人们将汽车作为滑板,差点压扁了在里面的索菲的惊险刺激,皇家柯基的呆萌,干了一杯frobscottle后噗噗的绿色的雾气,女王的迷之尴尬却又简单开心但当你知道这是罗尔德·达尔为纪念自己七岁夭折的女儿,写下的故事,可能感受就会不同。
这个童话,可能比你想像的还要简单。
巨人,隐喻的就是成人。
这就是一个孩子和一个大人之间的故事:巨人国就是成人的世界,而好心眼巨人就是罗尔德.达尔。
他有一个女儿,在7岁时候夭折了,这个童话故事,是他送给女儿的礼物。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女儿,他是她的好心眼巨人,他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听到她的呼唤,她的心声,她的幸福。
也许是他知道女儿在天堂的寂寞,在某一个时刻感应到女儿的呼唤,所以写下这么美好暖心的童话,只是为了纪念和表达。
好心眼巨人最后对苏菲的话,让人泪目:总有一天你会长大,结婚,拥有自己的小小人豆子,你会拥有许多成功和欢乐的时刻,但那都不应该是在这里,你会度过很长很好的一生。
这段话,罗尔德·达尔多么想亲自告诉她的女儿,可他再没有机会。
因为听见她的声音,听见她的孤独,所以在远处想念,在这里祝福。
他只能通过好心眼巨人,在童话故事里,说给在天堂的女儿。
这是一个父亲,通过故事,表达对女儿的思念,也是留给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好慰藉。
BFG的人物形象,我看到的第一眼就特别亲切,他像我已过世的外公。
闪亮的眼睛,笑起来深深的法令纹,还有乱糟糟的头发,大耳朵,直挺的鼻梁,最重要的是看向索菲的眼神,温暖而包容,带着一份宠溺。
六岁以后,都是外公早上叫我起床,给我挤好牙膏,我站在洗脸台前刷牙,他在窗台抽烟,和路过早起上班的年轻人打招呼,笑嘻嘻的看着外面天青色的晨霭,我背着书包,他的大手包裹着我的小手,我们走在乡间的小路,清晨的露珠和空气,清润得仿佛肺叶被洗过一般。
童年和小学,都在外公的陪伴下长大,渐渐地他年级大了,不再陪我去上学,站在窗口目送我,我越来越大,他越来越远。
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BFG像外公一样温暖,有一个人可以在天边听到我的心事,感受我的喜怒哀乐,祝福我有美好的一生,陪伴我成长,很温暖很窝心,不是吗?
文/坐听落花素有“电影织梦者”之称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造梦工厂”迪斯尼的这次强强联手,为全球影迷献上这部奇幻冒险巨制《圆梦巨人》,加之老斯为了圆自己这场“巨人之梦”的十年等待,御用好莱坞金牌制作团队以及奥斯卡最佳男配马克·里昂斯的倾情加盟,着实期待这次梦幻之旅会给大家带来一场怎样奇幻瑰丽、美轮美奂的视听神游。
梦之本身,就有种奇幻的魔力,那些现实生活中匪夷所思的,妄想不达的,飘在云端的,毫无根据的,都能完美融合在一处叫做“梦境”的地方。
人之思就像是幻灯片,人之脑如同放映机,不同的人,总会有不同的梦,为那些在现实中的畅想与期盼找一个落脚点,先验体尝下握在手中的幸福,也许醒来不过黄粱一梦,可那种陶醉其中的真实感受,着实可以麻痹神经,美美地给自己打一针幸福麻醉。
所以,不管是好心眼的巨人,还是吃人肉块的巨人,谁会在对自己说晚安的时候祝自己做个噩梦呢?
美梦总是会令人幸福、微笑、安心,没有人会拒绝。
整部影片色调略显黑暗,总有种《格林童话》的阴森感,那暖暖的光与希望,也是经由那幽暗的森林深处隐隐地透射出来,点点星光,是一种冷色的温暖。
其实,最初的童话都是血腥、暴力、黑暗的,类似于中国的《聊斋》吧,用女巫、魔法、爱与阳光来拯救黑暗中孤苦无依的弱者,给人以希望,亦如《聊斋》中用怪力乱神把黑暗勾勒得妖绝鬼魅,再用仙人法力拯救那些善良无助。
所以,你会看到在《白雪公主》的经典童话里,也会有挖心的鲜血淋淋,在这部《圆梦巨人》里,吃人肉块的巨人为了那美味的小孩“人豆”,丧心病狂地集体出没在黑暗中。
总有种感觉,整部片子就是生活在孤儿院的小女孩苏菲的一场梦,在一个感受不到温暖的地方,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的梦也会是孤独而黑暗的吧,可那毕竟是孩子的梦,梦里总会有渴望的温暖与希望,和那个能帮助自己呵护梦想的好心眼的巨人。
苏菲坐在好心眼巨人的肩上,看他把一个美梦吹入了一个男孩的梦境,那是一个男孩子最幸福的梦了吧,跟总统电话聊天,而平时称自己为小屁孩的父亲母亲,却丝毫搞不清状况地抓耳挠腮,看着男孩和总统相谈甚欢,摸不着头绪,好得意,好开心的梦。
而苏菲的梦,就是带着她的圆梦巨人,为了拯救全国的孩子与女王殿下共同商议拯救计划,还有女王为她和她的BFG(Big Friendly Giant)举行的盛大招待宴会,从此苏菲在女王殿下的呵护下幸福地生活。
这应该是一个孤独无依、生活悲苦的孩子最幸福甜美的梦了吧。
印象最深的是那场好心眼巨人带着苏菲去捕梦,原来那幽暗的森林深处,如镜般平静的水面之下,就是那梦存在的颠倒梦境,走进去,那星星点点如萤火般闪烁的斑斓微光,就是那美梦的色彩与组成,手持一张捕梦的网,伸手去抓住那萤火虫般灵动跳跃的梦,把这最美的瞬间装入透明的水晶瓶中,从此这些将都是善良姑娘的梦之元素,再没有黑暗、孤独、阴冷,只有幻彩、陪伴、温暖。
那些坏坏的巨人,对付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剥夺他们享有美梦的权力,从现在开始,我就是那个伟大的梦之制造者,你的梦境由我主宰,为了惩戒你的不善良,我会吹一个恐怖的噩梦伴你入眠。
当然,影片最后是以一个happy ending 结束,好心眼的巨人得到了想要的平静,巨人岛恢复了温暖、花香与祥和,坏心眼的巨人们被发配到了孤岛,每天只能以大鼻子瓜为食,善良、勇敢的苏菲也生活在女王身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还是期望这就是最后的结局吧,总是担心这只是苏菲众多失眠之夜难得一做的一场幸福美梦,那么是不是越是美丽的梦最后醒来越是会落寞失望呢?
如果这只是一场梦,那么衷心希望这是一场永远不要醒来的梦吧,至少在梦中苏菲永远是幸福的。
对于巨人国以及好心眼的家想象力好丰富啊。
好心眼家里的一切都搞得非常逼真,一个个梦想仿佛触手可及。
索菲的小眼镜与好心眼手指的对比好可爱。
捉梦的风景更美,一个个梦像精灵,像蝴蝶。
那棵闪闪发光的树和阿凡达里那个心灵树好像啊,仿佛地球上的一切都同呼吸共命运,只不过平时我们的心太粗糙了,感受不到这一切。
想起我自己一个遥远的梦,也是很仙很美的地方,我在哪里晃荡,空中飘满了仿佛水木一样的东西,洋红色的,我伸出手去,轻轻接住了一个,冰冰凉的感觉。
当时做这个梦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现在想来,和这个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半段煽情,没啥好看的了。
超低龄向,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都会觉得无聊,只有巨人在女王寝宫的视觉奇观还算有趣。
儿童片跟家庭片的区别就是家庭片能照顾到大人儿童片低龄化太严重
场景和音乐是用心做了的 但是坐我旁边一个小哥从头睡到尾 电影散场了也还是睡的根本停不下来
小時候我看過一本書,它的名字叫《吹夢的巨人》
斯导钟爱大家伙,心中藏着小公举
最喜欢BFG奔跑的段落(瞬间回到童年有木有),和女孩金色的梦。(家庭,有个小豆子。有些悲伤,但最后只记得那些美好的时刻)。
应该是看过的,很好看
画面舒服,童心洋溢。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史匹堡的电影
感觉挺好看的,不像有些评论那样不好啊
斯皮尔伯格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的作品都堪称经典,这次的奇幻儿童片也不例外。本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讲了一个非常奇幻、搞笑、积极又感人的故事。我很希望有一天也可以编出这么有趣的故事画出绘本给很多孩子看。当然,老斯这次挑选的小主角也是非常可爱,看来又一个“斯女郎”要走红未来的影坛了。
还是斯导精于算计的拍法,每一处都丈量得很准确,所有细枝末节,包括技术包括表演甚至包括感情。当感情表达都已被计算好,那电影和人心的屏障便早已树立起来。
斯皮尔伯格就是圆梦巨人。
和地球一样历史的巨人...愿意为英女王效力?这意淫得太厉害了。当然,是儿童片,我就不较真了...4星还是可以给的。
节奏很奇怪,真·催眠良药。话说配乐是不是约翰威廉姆斯老爷子?听着就很像星战和hp的世界。
真是闷死小朋友的节奏。
柯基放屁萌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得停不下来
不吹不黑。随便看看——尤其是对内地十月档期,还有可以带小朋友的观众。电影太低龄童梦了。昏睡一段时间,醒来就到了英国女王段落,还挺有意思。算是真正放大了巨人这个人物设计的幽默好笑,但一接上巨人国还是跳。前半段围绕苏菲和BFG的对话太多,清浅直白了点。作为“梦”本身,并不令人着迷。
故事老套。
其实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梦,因为这个梦你觉得不孤单了,因为这个梦你经历了一场现实生活中无法经历的冒险,因为这个梦你有了一个懂你的朋友,因为这个梦未来多了些许期待和憧憬。相信这些是真实,生活也许会更快乐。太儿童的儿童故事,那份飞逝的童真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
我还满喜欢这种朴实的童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