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半部分的神来之笔蛮多的,细致的铺垫、摄影构图和对白节奏都颇有趣味,可惜后半部分没能延续这种萌动而俏皮的风格,还是不免落入到这类青春题材的窠臼里,比如最后在医院看电影的桥段设计就没能戳到我的泪点。
最能加分的莫过于众多向经典电影致敬和戏仿的段落,绝对能让资深影迷会心一笑,跟Michel Gondry那部《王牌制片家》有异曲同工的味道。
(以下记于2023.7.2晚)1. 又一次要说 自我吐槽 最为致命.
2. 回到高三.3. 男主被母亲逼着去见得病女孩.4. 男主坦白 找女主玩只是不想被母亲烦 所以是需要女主帮助他反而.5. 厄尔居然不是女主啊.6. 女主叫瑞秋哦 再次提示 别喝多了搞混.(00:28:35)(以下记于2023.7.7晚)7. 完成一小时播客. 申花1:0. 终于可以继续啦.8. 被情敌发现ke药啦.9. 女主用晚期病状威胁男主申请大学.10. 为女主做一部电影.11. 男主女主争吵. 男主厄尔争吵.12. 男主申请大学失败 因为最后一年一落千丈的成绩. 他变的暴躁.13. 男主一身西装 喝多了的我也不晓得所徒为何.14. 女主心跳到不济 她眼泪落下的同时开启死亡倒数.15. 女主即使身亡之中 依旧祈求大学招生办接纳所爱之人.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2015)是今年的一部赞誉度较高的美国电影。
之所以如此,除了电影技术方面值得称道,以及它巧妙向经典致敬从而俘获众多影迷芳心等原因之外,最重要一点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不落俗套的青春故事。
当然,就本片而言,“不落俗套”并非指故事本身有多离奇,而是故事设定的讲述者是一个不落俗套的“我”——本片男一号格雷格(Gregory)。
格雷格是名高三学生,擅长交际——他可使自己成为任何学生圈子中的一员,但他本性却是自我封闭的——不愿成为任何人的朋友,即使对他的死党厄尔(Earl),他也只是以“同事”相称。
故事情节可谓简单至极,一句话即可概括,即格雷格被父母要求去帮助一个患了白血病的女同学蕾切尔(Rachel)。
就这些元素——青春、一位得了绝症的女同学、帮助——来看,落入俗套的可能是格雷格在帮助蕾切尔的过程中产生爱情,并尽其所能去救助她的故事,然而,本故事并不如此顺应观众的俗套思维,“我”在影片中几次提醒观众这不是一个罗曼蒂克式的爱情故事,而出人意料之处还在于本应作为帮人者的“我”却成了一个被拯救者的角色。
格雷格是如何被蕾切尔和厄尔拯救的呢?
对格雷格矛盾性格最为了解的人当然是厄尔。
厄尔向蕾切尔解读了格雷格矛盾性格形成的家庭原因,这为蕾切尔了解格雷格并试图帮助他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
另外,厄尔也经常用当头棒喝的方式让格雷格醒悟,这对于一个自卑、厌世又非常在意别人眼光的人是种有益的帮助。
比如当他非常生气厄尔私自透露拍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时,他气势汹汹地跑来质问厄尔,厄尔的回答就直接针对他的性格弱点:“听好,没人会在意你……有个女孩看上你,你就来我这儿发牢骚……你以为真的有人关心你吗?
……你把那女孩当作负担了……”当然,厄尔对格雷格的帮助并非本片重心,但他是故事情节展开的关键所在,因此是影片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对于蕾切尔,我们似乎明白了这个道理:对于绝症患者最大的帮助并非让他单纯接受帮助,而是让他从心理上觉得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
格雷格成了蕾切尔这种心理帮助的来源,虽然他对此未有真正的意识。
格雷格性格弱点非常奇特,他像个隐于市的大隐者,在心理上拒绝跟任何人成为朋友。
蕾切尔以接受他的帮助为由,首先成为了他的朋友。
漂亮女生对于格雷格而言犹如洪水猛兽,他认为自己稍不注意便会像丛林中的花栗鼠被驼鹿踏得脑浆崩裂。
蕾切尔便命令他陪她一起在学校食堂吃午饭,且有意选择跟漂亮女生坐在一起,虽然这让他非常尴尬,但蕾切尔成功地打破了他苦心经营了8年的“隐身术”,从此,他不得不面对女生以及和“仇家”周旋,正因为这样,才有了他后来的独创电影和与同学大打出手,显然,对于蕾切尔来说,造成这种局面也好过让他有意避世。
他毫无理由地讨厌自己,因而拒绝申请大学,蕾切尔以癌症晚期病人的请求为由要挟让他当场申请了大学,即使后来出现波折,但这为蕾切尔进一步帮助他提供了基础。
即使上述这些,也只能表明是蕾切尔在帮他由被动转为主动,但并不是他出于本意的主动。
格雷格之所以不能积极主动面对一些人和事,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害怕承担责任。
当麦迪逊(Madison)建议他为蕾切尔拍一部电影时,他只敢含糊其辞,害怕明确答应后的责任,更不敢直接告诉蕾切尔,虽以“不告诉为了给个惊喜”为由,其实就是害怕万一拍不成后不好交待。
蕾切尔希望他可以积极主动地为她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求将有关她的电影完成。
虽然这也可认为是一种“强迫”,但至少可以让他敢于面对责任,而且也扭转了他和厄尔一直通过模仿或“恶搞”经典影片来拍电影的路子,这让他首次独创性地拍摄了一部有关蕾切尔的电影。
要不是因为蕾切尔的这一逼,他恐怕要一直“恶搞”下去,直到这一爱好被永久地放弃。
以上似乎足以证明格雷格是被蕾切尔拯救了。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能证明蕾切尔就有这些功利的意图。
事实上,蕾切尔在格雷格申请大学受挫后写信到大学招生办替他说情,她便表达了她的助人意愿:“我希望这有用,因为这说明我死后还是有在天之灵的。
”此外,按照本片结束时所表达的那位历史老师的观点,人的生命可以在他人的记忆中得以延续,而能做到如此,唯有展现你值得别人记住的东西——你为别人付出的爱。
所以说蕾切尔是有意要成为施与帮助的人而非相反。
格雷格最终也认识到他成为了被蕾切尔拯救的人。
当他最后来到蕾切尔的房间泪流满面时,我想他应当认识到了这一点,他的眼泪决不仅仅因为痛失朋友,更多缘自这份爱。
当然,电影似乎也通过影像暗示格雷格决不会辜负故人,当他带着蕾切尔的枕头和那本雕刻着他们共同记忆的书走出房间时,他的前方呈现了一座拾级而上的阶梯(桥?
),这是否意味着格雷格在蕾切尔的帮助下正走向他新的人生?
(文/石板栽花 2015年9月22日)
没有过分的煽情 没有过分的友情 也没有俗气的爱情。
最近美国电影用了很多这种旁白模式 像怦然心动 纸镇 。
感觉就像加了声音的弹幕 让我们听到了人物内心的os 。
打动我的不是剧情而是里面的一些镜头一些细节。
误嗑药后看到的奇怪景象,还有那只三色的冰棍,把辣妹(都没瑞秋漂亮)比作麋鹿自己却是一只仓鼠。
男主人公格雷戈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有个唠叨的过分的妈妈,有个天天在家看各种电影做各种奇怪食物的社会学家父亲。
还有一个有着很凶狗狗的哥哥的合作伙伴厄尔。
第一次被逼着去找瑞秋玩的时候就爱上了她的房间,充实的太阳,森林花纹的墙纸。
有三分之一的影片是在瑞秋的房间拍摄的 这个画面的切换和色调都十分柔和。
好吧我并不懂这些,只知道在一个门外汉眼里真是爱死她的房间和画面的色调了,瑞秋的服装和房间也超配,整个颜色调配的很好。
格雷戈和厄尔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拍电影,模仿各种名片拍摄,有43部,虽然他们称之为烂片但是拍摄手法之奇特还是让人不禁莞尔。
格雷戈还脑补了休杰克曼金刚狼的对白也是让人哈哈了。
贯穿整部电影的就是各种著名电影和各种电影的配乐。
最好的一部大概就是他们为瑞秋拍摄的吧,内容不是各种烂大街的你加油,you can do it ,god bless you。
不是各种煽情,而仅仅就是各种色调的画面各种细微的表情仿佛只是向瑞秋展示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一件事情而已。
当看到格雷戈还是穿上燕尾服要去参加每部美国青春影片都会出现的舞会时,我真的叹了口气,连那辆车看起来都像是屌丝男主人公成功吊上美少女之后坐的。
幸好不是舞会现场也没有狗血的舞蹈,看到的只是一家医院以及一件从头到尾格雷戈都在欺骗我们的事情或者说我们愿意被格雷戈欺骗的事情。
然后眼泪就止不住的出来。
Mr.麦卡锡说我们也能从人死了后去了解那个人的人生。
格雷戈说挺古怪的但让他感到安心。
虽然影片最后还是回归了美国青春电影一贯的套路,主人公得偿所愿有好的大学好的朋友好的妹子当然这部电影的妹子dead了。
虽然不是鸡汤电影但是吃了点鸡肉,偶尔我还是很乐意吃点的。
这可能是我近期看过的最可爱也最有意思的电影了。
——「我和厄尔以及将死的女孩」如同片名所描述的一样,电影的故事主要集中在三个人,我,主人公Greg,是一个电影迷,青春期综合症患者,有些自闭也神经质,表面上看似与各种圈子的同学们保持各种关系,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朋友。
Earl(厄尔)是唯一的好友,然而他却历来只称为“同事”,因为他们总在一起饭拍电影。
将死的女孩叫Rachel,这个夏天她被确诊为白血病。
为了借这样的机会让Greg可以open一点,Greg拗不过母亲的各种无端鼓励或央求,硬着头皮以点头之交的印象开始去问候并结识女孩Rachel。
当然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并且在相处之中,Greg也渐渐多了很多自我的认识和变化。
在Greg的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一次自我的洗礼的过程。
我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青春期时代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这部电影中,Greg这个人物身上,那种自我厌恶又厌恶周遭的心理我个人觉得刻画的非常形象。
电影很有意思的一个设定是Greg与Earl都是一个超级的电影迷,电影中也置入了大量的迷影桥段,Greg与Earl一起翻拍了大量的经典电影,而且基本是很有性格的片子——「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罗生门」、「现代启示录」,也有他们几个人都异常喜爱的在电影中反复以各种形式出现的「四百击」。
这个感觉还是挺酷的。
电影以“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画面,也有“我”的大量画外音独白,我一向对这样的电影是充满好感的。
何况这个电影所讲述的故事,贵在一个词——“真实”。
尽管整个片子的剧情是建立在一个女主患有白血病的基础之上,故事侧重的更多也是Greg与Rachel之间关系的变化。
但电影丝毫未有你所以为的那些青春片中的“狗血”,既没有设定他们中间产生爱情,也没有在Rachel逝世时弄些煽情的东西。
这是很有新意的,电影虽少了些戏剧性,情绪上被挑起的起伏不大,唯有最后电影结局时切换了到Rachel的视角,看着有些动容。
但正是这样平常而有趣的表达才最难能可贵。
很喜欢这部片子中的一个片段,Greg与Earl意外摄入了一些“违禁药品”,两个人迷幻又神经,稀里糊涂的来找Rachel,然后三个人咬着冰棍,坐在路边的石梯上滋溜滋溜。
这个画面觉得好棒,两个神经质出现各种幻觉的迷影少年和一个将死的女孩,就那么肆无忌惮不顾旁人的随意坐着聊天打趣,一派悠然自得。
尽管未来有那么多未知和成长的烦恼,生离与死别就要发生,还是觉得这一刻有种很青春很美好的感觉。
文/突突订阅号/movie-s
作为今年圣丹斯电影节“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委会大奖”与“剧情片观众大奖”得主,《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被福斯探照灯公司以1200万美元高价买下发行权,创下了圣丹斯史上卖价之最。
要知道,今年的奥斯卡黑马《爆裂鼓手》也是出身于圣丹斯,同样也斩获了双料大奖,这不免让我们对这部电影抱有更多的期待。
电影根据杰西•安德鲁斯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就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一目了然,讲述了高中生Greg与他唯一的朋友Earl以及将死女孩Rachel之间的一段故事。
故事发生在匹兹堡, 17岁的高中男生Greg,有点自闭甚至有点神经质,像其他孩子一样,害怕自己无法融入周围的环境所以很努力地展现自己开朗的一面,小心翼翼地与学校里的各种圈子和同学保持友好关系但拒绝结交朋友,就连和他一起长大的Earl,Greg也以 “合作者”加以描述。
作为电影骨灰级发烧友,Greg和Earl把大部分业余时间都花在了恶搞经典电影上,直到Greg心不甘情不愿带着妈妈的命令去看望患癌女同学Rachel之后,一切发生了改变,Greg心中最脆弱、最美好、最温柔的部分一页页翻至开来,渐渐地,他们成为了朋友,Greg在这种变化之中找到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而又不得不面临Rachel的离开。
这个故事关于友谊、关于疗愈、关于死亡、关于迷茫的青春和迷影少年的梦想,没有国内青春电影狗血的堕胎和繁复的情爱关系,甚至没有多余的煽情岚语。
它包着美式青春片的外壳,锁着一颗喜剧的心,以一种似曾相识的方式传递出如织锦画一般的质感,清新中带点荒诞、治愈中带点思考,幽默中真诚的操控观众情感,让你甚至在应该哭泣的时候发笑,但仍可正击你小心脏中最柔软的地方把你感动的一塌糊涂。
这是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的大多数人的青春,友谊永远比爱情来得早占据的多,没有任何强加的男女之情,纯粹又真实。
导演讲故事的手法独特,以一种碎碎念的单元模式展开,闪切的手法压缩时间,粘土动画给Greg的内心世界代言,轻快的音乐、不饱和的清新色泽、独特的感觉、节奏、气氛融合交织就如一副手作一般吸引住了我们的灵魂。
Alfonso Gomez拍摄的手法更加天马行空,他偏爱“诗化的”运动拍摄,喜欢手持拍摄的自由感和晃动产生的自然效果,用活泼的镜头叙事风格微妙的操纵我们的视点,搭配旁白进入一个个场景,有那么点神秘有那么点期待,同时将我们带入电影叙述的核心,相知初期用广角镜头拉远人与人的距离,大量特殊角度和镜头拍摄甚至完全倒置的构图,在或缓或急的运动中给画面烙印上一种轻松诙谐的调子,这种独特的情感视角及风格迫使我们对所看到的内容作出特定的反应,感受被放大的荒诞奇思。
和导演把玩镜头的方式一样,电影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是活泼轻松的甚至带点抒情式的,细腻充盈但不过火煽情,用最普通的感谢承载着巨大的感情分量。
电影青春生机勃勃的气息和烂漫的色彩贯穿始终,在治愈和被治愈中寻找自我,虽然有矛盾有不确定,但这些正是青春期的茫然之所在,Greg因为Rachel而发生的可能是很微妙的内在变化,但是深刻改变了他的外在行为及生活方式,Greg温暖了Rachel最后的时光,而Rachel也改变了Greg的一生。
在入学论文时,Greg神经兮兮地写道“我真的很想读大学,我在高中一点都不合群,因为我啮齿动物一样的外表,也因为我一直改不了说脏话的习惯,我早已面目全非,你只要看我一眼你的狗眼就会立刻瞎掉”, Rachel改成了“读高中的时候,我一直不习惯展示真实的自我,事实上我一直都不太喜欢自己,但是我觉得这是因为我还不够成熟,而大学可以帮助我成长。
”在影片的前半段,Rachel已经开始真正走进Greg的内心,看他的电影,了解他,影片没有解读Rachel的小宇宙,直到她死后Greg才明白了Rachel把玩的剪刀是用来创造什么,在导演不故作煽情的氛围里,看到这里泪腺才开始放松,伴随着Rachel的旁白,我们看到了一个富有灵性的女孩儿,她的梦想是变成一只松鼠,渴望跑进森林,人的生命是有延续的,在她死后,Greg发现了那么多关于她的新东西,纸雕、松鼠还有她口里的“在天之灵”。
很喜欢电影里布景的搭配着色,家具布置装饰都很棒,清新的粉黄绿蓝,成长的颜色,视觉效果统一贴合主题,后期则用低饱和度的或迷离的光影色彩,表现细腻亲密的关系。
电影的迷影情节更是让热爱电影的小青年们着迷,迷影情结的设计恰好是对电影主题诠释的一个有趣的角度。
我想,每个迷影人内心都有一个Greg,都希望会有个Earl那样的“合作者”和Rachel那样的“观众”。
导演很着重细节,影片处处有巧思,比如Greg给Rachel第一次打电话的时候,电视机上放的是《出租车司机》,Travis也在给Betsy打电话;比如休叔真的来搞了把音串;比如最后的推镜头包括构图,对2001太空漫游的致敬。
男女主都演的出色,对男主的旁白有种绕耳的溺爱,作为表现温度的手段,前期的孩子气和后期的温柔感慨结合的完美,听声音就觉得Grey帅气了起来。
Ps,Greg给Rachel拍摄的影片后面我理解为血液和细胞,抽离重组就像是渴望新生的小生命,暗喻了对Rachel“血癌”治愈的一丝温暖的希望吧。
有人认为这部电影担不起圣丹斯双料大奖的荣誉,我倒觉得它是我今年看过最perfect的独立电影,非波澜万分,却丰富饱满细腻动人。
最后感叹一句,玩艺术的小青年真特么迷人啊!
这跟“星运里的错”真的完全没关系,星错说的是爱情和生命,这部说的是小青年们的成长,真的要来个总结就是片名:我和厄尔和将死的女孩,没别的了。
就算这个把它和星错联系起来的癌症其实也纯粹只是一个标签,一个引子而已,癌症和死亡本身并不是本片重点。
这是一个或者几个美国小青年的故事,他们在青春期敏感又叛逆,傲娇又幼稚,处在三观建立中的小人类如何在群居中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的同时又建设好自己真的是个很大的课题,处在同样阶段的天朝小青年们基本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没劲,所以我们拍出来的青春电影真一个无病呻吟,根本没什么好吟的,略过。
Greg这个略傲娇的有智商青年,通过和一个得了晚期癌症将不久于人士的女孩的交流过程中完成了这个成长过程。
Greg的傲娇点应该是导演的小心机,让影迷们会心一笑,这些逗逼改编片名和桥段真的笑死我了,虽然我没有全部看过,但是作为一个初期影迷已经可以找到一点笑点,所以各个层面的影迷多少都可以有点共鸣而开心开心呗。
也许是我比较low,前半段差点看不下去而想弃了。
之后就是greg答应要为rachel拍个片子的时候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直到greg穿着礼服要去参加舞会却把车开到了医院开始,我的眼睛就再没离开过屏幕。
所以,看到不少影评在说前半段好看,后半段不咋地时,我也只能掩面:也许是我不懂艺术。
真正感动到我的是在rachel死后,greg在她房间的那段。
一直以来,都感觉是greg在为rachel不断付出:陪聊,陪玩,还陪拍电影,rachel只负责生病,负责被照料,负责流泪,负责放弃治疗。
但是,greg在房间里发现的一切把之前散乱的线索都集中起来,原来rachel也在感动,也在努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感谢greg。
历史老师的那句话很有寓意,你可以在一个人死了之后继续了解他,这句话似乎就在说房间里的greg。
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说,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
隐隐觉得,在面对某些重大的时刻,人的情感能得到最大的渲染。
管他兵荒马乱,谁又在乎这倾国倾城。
有你在身边就够了。
想这爱,是浮世万千中能相互搀扶相互支撑,并排除万难走向终点的唯一。
我倒觉得,爱,并非是拯救你出艰难处境的奇迹,也并不是你抵御这个世界所谓恶意的盔甲。
而是,在我们成为一个完善独立人格的同时,锦上添花的一味甜。
每个人都难逃孤独,只是面对未知的以后,谁都渴望有一个人并肩。
在此之前,我看过活在当下,星运里的错,还有国内的分手合约,被偷走的那五年,滚蛋吧肿瘤君。
可能相对这些温暖的故事,更喜欢像抗癌的我,绝命毒师这些稍微有些暗色的影片。
一座城的倾倒,两个家族的争斗,以及现在最常见的癌症,在这些原本平静生活里突如其来的变故中,人们的感情也变得丰富满溢,我想珍惜这最后一刻与你在一起的时光,是这世界不公平,总有理由将你我分开。
也是这般,给无数的影视作品一个很好的出入口,男女为彼此做尽了浪漫事,与苛刻冷酷的现实相比,这份爱如此高光又富满意义。
因此,我总感觉,这是一种莫名的讨巧。
平淡生活,更能现真情。
试想,撤销了这些藩篱,两个人只不过是在某天回家的凉风傍晚,街角恰巧碰到。
抬眼轻轻看,好像早早就认识了你。
看过Me and Earl and the Dying Girl,心里多少有些暖意。
很多人都把它定义为迷影版星运里的错,我觉得,可能不必跟星运里的错扯上关系。
一个高三的大男孩,他内向有点害羞,迷恋电影,尽力与学校的社团保持合适的距离,他的生活也会混乱,也会伤心绝望,但是他却无比真实。
他不去掩饰自己是被母亲逼迫才去跟Rachel做朋友,也在最后,切切实实走进了她的世界,感受她的喜怒哀乐。
整个电影,都以明亮的色彩,欢快的方式将这个简单却不俗的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在Rachel离世的那一刻,心里还是咯噔一下,但是,Greg心里早已背负起了她的内心世界,这个如花年纪里,有如小松鼠般活泼的女孩子。
顶着粉红色假发的Rachel,让我想起迷失东京里的斯嘉丽约翰逊。
而影片莫名让我难忘的一幕,是Rachel带着粉红色假发打开白色的房门,然后张大嘴巴满脸搞怪的样子。
葬礼过后,Greg离开Rachel的家。
从窗子我们看到他的背影,以及涂鸦的台阶。
我愿在天上保佑你,未来即使平淡也可以幸福。
不是为了感谢,不是为了肤浅的安全感,是在这段时间的陪伴里,你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生活。
想必你也会有同样的收获。
那么,就请一并带上我的梦想,勇敢的生活吧。
还好,这份感情超越友谊,但又没有刻意去深化所谓的爱情。
这段时间,我也正好走到了相同的境地。
生活中一位尊敬的长辈,被查出了癌症。
她的家人,包括我,从一开始被这份情绪浸染的无比悲伤,到现在慢慢明白,有些事总应该顺其自然。
起码现在可以每天陪伴,起码可以举起相机留下每一个开心的时刻。
事实是,每一个人都将走向灭亡。
活在当下,珍惜所爱,不是么。
总会有很多人,觉得套上爱的名义去为别人做一些事情,是神圣而有意义的。
也会觉得一句我爱你,仿佛是一生一世的约定。
要知道,爱并不是所有一切的终点,生老病死同样不是。
这些,只不过是浩瀚生活里,一个个小小的节点。
你不能奢求所谓的爱情可以帮你排除万难,也不能永远沉浸在某人离世的悲伤中,你需要担负需要面对的,远比这些要沉重庞大的多。
当你在穿山越岭的另一边,我也不曾孤独。
國二那年,我在如今已寥寥無幾的租片店,偶然發現一部電影,故事是在講述一位幾乎沒有朋友的電影狂男高中生,和一位生命所剩無幾的絕症少女的奇妙友誼;看封面似乎是個有趣的輕喜劇。
然後看到最後,我哭得無法自己。
自此,我再也無法遺忘這部電影一分一秒。
原本,如果我中了這輩子都只能看一部片的詛咒,我不會選這部。
因為那股無與倫比的感動與溫暖,我很害怕被次數沖淡。
但今天和朋友們一起重看後,我意識到自己是多麼的愚笨。
因為《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不管看幾次,幾歲看,你都不會感到乏味的。
第一次看,你會愛上,之後的次數,你則是在觀察前面沒發現的東西。
狂粉如我,已經看了第四還是五次了,我驚訝地發現到,雖然這部片早已登上我「人生最愛片」的榜首,久久不下滑分毫,我卻還是有許多東西,是過往的觀賞沒發現到的。
不用說,《我們的故事未完待續》最過人的地方,在於「情感」。
不用濫用悲情配樂(雖然還是有用一點),或是靠「後來的我們什麼都有了,卻沒了我們」這類優美又假掰的對白。
透過一個兩人對看的靜止畫面,它就能傳達比上述手法更加豐沛真摯的情感。
沒錯,「真摯」,這是許多同類型的絕症題材電影理應做到,卻很缺乏的。
面對「失去」,不用靠相擁爆哭一波才叫悲傷。
看著故人留下的事物,邊落一行淚,邊露出欣然一笑,不夠悲傷嗎?我覺得超悲傷的啊!雖然是帶著陽光的悲傷。
但在這次重看,我才意識到,除了上述的情感,它作為一部「電影」有多精雕細琢。
闡述主角葛雷的心理狀態時,除了一開場就有過的小布偶戲,在之後不停地造出麋鹿踩爆花栗鼠的逗趣畫面(雖然葛雷比較像土潑鼠),還有嗑藥時運用攝影機的移動,製造天旋地轉的效果,甚至身後還出現巨大玩偶,以及手機上的黑科技全像投影,表現出他失序的腦內狀況。
瑞秋與葛雷在片中首次正面相遇時,連同一個畫面都無法相容,只能透過雙向剪輯對話;進了房間後,總算處在同一空間裡,卻仍然距離遙遠(鏡頭要馬是一個人大一個人小,就是兩人處在畫面左右端);隨著交情愈來愈好,畫面上的距離隨著內心的距離一起拉近,但由於瑞秋的鬱鬱寡歡,兩人中間仍隔了個嘔吐桶。
後來因為瑞秋決定放棄治療造成葛雷的憤怒,兩人又恢復成一大一小。
直到最後,葛雷帶著為瑞秋量身打造的「毫無技巧,全是感情」短片造訪醫院病房,兩人才終於拿走了那最後的一點隔閡,一同躺在病床上欣賞這個送給瑞秋最後的禮物。
我最喜愛的細節是當瑞秋死後,葛雷進到她的房間。
他這才發覺,這個自己在過去半年多進出過無數次的空間,仍有著從未被注意到的許多小事物。
用大學指南刻成的紙雕,吃著冰淇淋的小人偶,牆上的畫的松鼠,無數把小剪刀,這些都是瑞秋曾與葛雷經歷的,或是曾經提到的,甚至是當她死後才經由他人讓葛雷知道的。
前面那些看似插科打渾的笑料或舉動,都在最後被全部帶回,成了觀眾情感的催化劑。
到頭來,本片其實就是葛雷一人的傳記片,敘述他從「不相信自己」到因為一個女孩而「相信自己」的過程。
初登場的葛雷自暴自棄,對於社交與生活不抱一絲興趣,甚至認真打算放棄上大學;但在和瑞秋成為朋友後,他開始對未來已所期待,對生活有熱忱。
反倒是瑞秋對自己的絕症有些灰心喪志,甚至還是葛雷想說服她保持正向。
可以說,過去的葛雷什麼都不在乎,瑞秋卻在這短短數個月內成為了他唯一在乎的事情,而且未來還會一直在乎下去。
對,這真的不是一部愛情電影,但這樣的設計卻比我看過的任何愛情片都更加有力道。
如葛雷自己所述,直到瑞秋真的走了,葛雷才意識到,或者說才承認她真的會死。
在此之前,他不斷地向觀眾強調「瑞秋會活下來」,或是不爽厄爾提前告訴瑞秋,兩人要為她製作電影的事。
這些都是為了讓自己忽略瑞秋真的正在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終點。
但到了最後,即使那個有些俏皮的短髮少女永遠不會再對著自己笑了,葛雷還是被她推向了流露光的那端,讓他明白「生活」是值得去期盼的。
瑞秋用自己的生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對於一個已逝之人,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没看完,根本欣赏不了
一个头好像被挤过的人,长的像动画片。独自在山上,照顾个盲人。
这演员算不算特型演员啊
这个电影是很个人很先锋的 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赞美诗 其中包含了很多宏大高深的主题 宗教 生死 性 环保 战争反思 加上清冷的风景 此片值得一看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
无论是魔幻还是奇幻还是科幻,本质不应是把故事做实和画面刺激的极致,而是给到充足的想象空间,从而探讨更广或更深的认知边界。期待一个Remux版本!
我理解不走普通叙事节奏,但是你到底想说啥.还有演员哪里找的够奇特.
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还欠一些力道。
美丽风景下,一个人的独自哀愁,孤独之下,参杂战争,环保,宗教的宏大母题,云山雾罩,看不清表象,也听不见背后的故事…
看不明白
从无序的生活中剥离出的静谧的70分钟后发现,世界消失了,这一切关我们屁事呢?我们真的存在过吗?
#25 POFF# 平淡的故事,寂寞的父子,被遗忘的角落
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贫瘠穷困以及群山冷酷的禁欲环境中,只有当身体欲望和性兴奋感出现时才会激发出明亮艳丽色彩。那些在峭壁和岩石间发生的爆炸与洪流,是令涌动的激情从地下浮涌出来的途径。白布掩盖下的丰盛水果,奶牛臀部,裸体的农妇。不和谐的奇异魔幻仿佛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现的荒谬和挑衅象征,是现实与幻想的交叠带来的非理性和异化。
南美的高山区自然风光美如梦境。故事个人感觉包含了很多文化冲突的隐喻。如果选个好看一点的主角估计评分会高一点,但是感觉演员的畸形也是隐喻的一部分。太像南美洲被殖民的历史缩影了。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
一坨屎
抛弃正常叙事,视听形式突出,多视角镜头、环视运动镜头、特写,低沉的悬疑感的音效。印象深刻的是哥伦比亚高山苔原奇异景观:在长镜头、特写镜头里绽放魅力,植物、果实蕴蓄着湿漉漉的神秘和诱惑,张着嘴,裸着心。更愿意把主角看作南美山区幻化出的守山山鹰,巡视、自省、恐惧、幻想,入侵者的破坏、当地原生文化的退缩,令人困惑迷惘。最终淋湿的翅膀,并不能让守护者飞升至幻梦天堂。
还不错,鲜明的异域风格
这拍的啥呀,纯粹让人怎么不适就怎么拍了,这里的许多人看着都好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