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挺美的,如果是在电影院,梦境的特效应该看起来很棒,我是在电脑上看的,感觉也很美。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普通人类小女孩和一个巨人老人,小女孩天真勇敢,老人是所有巨人里唯一的一个好心眼的人,他们由刚开始的斗嘴,互相不信任,到后来共同对抗坏巨人,再到后来齐心协力拯救整个国家,这一场惊心刺激而又充满了温情与纯真的冒险,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心灵净化之旅。
这电影很适合小孩观看,画面美,剧情有趣,对小孩子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这类型的电影有很多,这部电影在剧情,画面上都有一定创新,我给三星半,值得观看。
也许你很难想象,一个孤独者,要寻找的其实是另外一颗孤独的心。
而不是人群中特别享受热闹的人。
就像是失恋的人,马上去找另外一个新的恋人其实得不到治愈。
而是会在另外一个失恋者那里找到慰藉。
这也叫同病相怜。
《圆梦巨人》这个电影,是一个不会老死的好心巨人,和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成全了彼此的故事。
斯皮尔伯格多年前曾经拍过一部《人工智能》,一个机器人小男孩,永远无法成为人类小孩,得不到母亲真正的爱。
我曾在那部电影里,见识过了斯皮尔伯格所能呈现的极致孤独感。
这一次,又与这种孤独感久别重逢了。
当圆梦巨人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了那些孤独的孩子,他就找到了陪伴。
从前他找到过一个小男孩,可惜那个男孩被食肉巨人吃掉了。
这个孤独的老头,一身黑色披风,在夜里穿梭人间,走遍大街小巷,像个幽灵。
后来他找到了苏菲。
他能够听见蚂蚁的声音,能够听见内心深处最微小的动静,所以他才能够造梦。
把那些金色的好梦,或者恐怖的噩梦,吹进大人孩子的脑袋里。
茫茫海中,孤独者的鼻子远远地就能闻到同类的气息。
因为气味相投,所以注定相逢。
找到了苏菲之后,圆梦巨人不想再重蹈覆辙。
他的上一个伙伴,那个小男孩遭遇不幸,如果他把男孩送回安全的地方,就不会被吃掉了。
他想把苏菲送回孤儿院,可是苏菲离不开圆梦巨人。
她还是跟随着圆梦巨人,彼此陪伴。
在巨人岛上,食肉巨人们膀大腰圆,而吃大鼻子瓜的圆梦巨人像一只弱鸡。
吃肉的群体,和吃素的个体,注定了水火不容。
失去了父母的苏菲,内心回荡着想要有人来陪伴她的声音。
孤独比死亡更可怕。
于是小小年纪的苏菲,冒着生命危险,陪巨人一起造梦。
人生于世上,能有几个知己?
其实一个都够了。
但偏偏就这么一个,你踏破铁鞋无觅处。
食肉巨人们饥饿的是胃,圆梦巨人饥饿的是心。
吃肉的巨人偷孩子来吃,形容为香喷喷的人豆子。
圆梦巨人呢?
他和苏菲相互投喂心灵。
每个人都有可能跌入少数人的境地。
先天缺憾、后天疾病、天灾、暴富、偶发的不幸,思想的顿悟,都会带来突变。
如果你天生属于少数,你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努力的融入,另外一条是自我放逐。
融入之路,非常痛苦,需要泯灭自我。
但你割舍掉的那一部分自我,会换来活的更好更久,直到七老八十。
放逐之路,同样痛苦。
你的心一直被孤独刺激,不管是众声喧哗,还是万籁俱寂,你的世界始终只有你自己。
最要命的是,孤独者其实渴求有人明白他的孤独,渴求某一个人的契合,灵魂饥肠辘辘。
人格化的宗教之神,再崇高的精神信仰,也代替不了一个具体的人。
直到完成某种仪式。
苏菲出主意,让好心巨人造梦给英国女王,求取女王的信任和帮助,最终把食肉巨人统统转移到海上的孤岛,物理隔离。
反正这些吃肉的巨人最怕水。
出兵之前,女王设宴款待了圆梦巨人和苏菲。
当苏菲指导暗示巨人如何行礼,如何喝咖啡端杯子,如何和人类说话,苏菲也长大了。
长大最重要的好处,是在照顾陪伴他人的过程里,不再完全沉浸于孤独了。
圆梦巨人一直被食肉巨人欺凌,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小伙伴。
那个小男孩的死,就是他的噩梦,深藏哀伤和悔恨。
直到他为了救苏菲而站出来,他获得了勇气,获得了重生。
圆梦巨人和苏菲无法继续生活在一起,就像大人和小孩总归有各自的世界。
好在,知己虽然告别,友谊却会长存。
谁童年深深地尝过真正的孤独,谁就终生记得孤独的滋味。
然后,加倍强化记忆中珍稀的温暖陪伴,也加倍携带着庞大的孤独感活下去。
这无法用幸运或不幸来定义。
唯一不同以往之处,是长大后渐渐会接受这一切。
苏菲趴在窗台上得以思念圆梦巨人,就像她知道,圆梦巨人也会思念她。
沈嘉柯:著名作家、评论家。
已出版《你值得拥有这世界的美好》《沉心十年》《属于我们最好的时光》等30多本作品,逾百万销量。
登上众多畅销好书排行,入选2015年当当影响力作家文学贡献榜。
微信公众号:ishenjiake
目前观众评分比较低,6.8分,6133人评价,这是为什么呢?
我预测最后的评分,国外会高于国内。
原因就是——中国人已经基本没有梦了。
他们已经渐渐丧失感受细微、柔软、温暖情感的能力。
取而代之的是冷酷、坚硬、麻木的内心。
中国人有的是挣扎,扭曲,虚假,庸俗.....如果有梦的话,噩梦比较多。
除了自己要反思,另外一个方面看,也是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世界工厂所付出的代价。
有些人说本片幼稚,不太赞同。
对于拍出《辛德勒名单》的导演,当然知道生命和世界中的黑暗和绝望。
本片也有表现,只是不那么直接和刺激感官。
BFG虽然是巨人,但却是巨人中的侏儒和弱者。
他面对坏巨人时或者忍让,或者悔恨。
前面的小男孩当然是被坏巨人吃掉了。
他悔恨不已,因此才要把苏菲送回孤儿院。
而苏菲则从阳台一跃而下——你不带我走,死也可以。
那么,为什么?
BFG无奈只能带苏菲回家。
后来坏巨人来找小人吃,BFG拿起烧火棍奋起反抗,他实在不想再失去苏菲。
在世界上,是要做BFG一样的小巨人,还是做坏巨人?
世界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美好还是变坏?
在面对众多而又强大的恶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
这些恐怕都不是幼稚、容易回答的问题。
感谢斯皮尔伯格给我带来这样一个梦,就像片中的BFG一样,让我思考世界,思考生命
看完《圆梦巨人》,大半夜回来,上豆瓣搜一下看看能到多少分,心里预期是8分以上的。
结果却看到这样的结果。
心里很不是滋味。
难道很多人都没看出来电影的真正内涵吗?
这部电影让我看到当年《少年派》的影子,还有点《小王子》所有的意境。
电影下面隐藏着这样一个暗线:英国王室小公主索菲(主角)感觉不到亲人的爱,整日单调无聊的生活让自己感觉到像生活在孤儿院一般。
她觉得女王就跟孤儿院院长一样冷酷无情。
她孤独,她讨厌身边的人——女王,母亲,侍卫。
觉得他们很虚伪。
唯一的乐趣就是每次见到身边的人一本正经的时候,心里就在意淫他们当众放屁。
她渴望平凡快乐的生活。
直到有一天她的头脑中的个个意像结合在一起,让她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让她一步一步慢慢地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到了自己的潜意识的想法。
慢慢地打开了心结。
当梦醒来的时候,她觉得一切都美好了。
第二种可能是这个圆梦巨人是真实存在的,他觉得英国公主不开心,便想改变她,为她造了一个梦,在梦中他们相遇,巨人一步一步为小女孩解开心结。
整个电影便是整个梦。
如一开始有几个流氓半夜游逛到孤儿院,被索菲的一番训斥吓走,整个感觉尽显皇家气派,说明虽然这是在做梦,自己的本性还是不会变。
还有第一次被巨人送回孤儿院的时候,仿佛一切都没有变样,一开始去楼下寻找食物的猫还在楼下,寝室的孩子还是一样的姿势。
如果真有孩子丢了的话怎么会一切都是原样呢。
只有女孩的梦境才会让这种情景合理。
再比如女孩将蒙灰的女王画像擦干净,象征她对自己奶奶的看法开始转变。
到最后当索菲问巨人自己的梦是什么的时候,巨人的回答为整个主题做了点睛——索菲想做平凡又幸福的人。
并说她有家人,有关爱她的人。
这些说到了索菲的心坎,使索菲的心境真的发生了变化。
但是巨人还是没回答这个梦究竟具体是什么,因为这个梦就是索菲现在正在经历的一切。
那些说不好看的一般都是习惯于商业大片模式的观众吧,只钟爱于跌宕起伏的情节。
但大师终究是大师,当真正静下心来,沉浸在这个艺术世界而不是“电影”的时候,看到的便是一个纯真小女孩的内心世界,在这里各种奇怪的形象,各种不合理的现象都不足为奇。
我们用小女孩的视角去欣赏它,去看她心境的转变。
整场电影下来,深厚的意境加上绚丽的画面,真的很享受。
10月31日更新:豆瓣写的第一篇影评就获得那么多网友的共鸣,我感觉很欣慰。
这里我回答一些对此影评和对我有质疑的网友的一些问题。
1,阴谋论网友们觉得我是水军。
注册的新号加唯一一篇影评。
在这里我只能祝福你们以后的生活能比现在多点阳光。
2,有网友说我过度解读,无中生有。
对于这点,第一,谁也不知道导演的本质意图,因为你们没跟导演谈过,所以你们没有根据去说我过度解读。
第二,艺术作品只有我们这些接受者去观赏,得出自己的感受之后,作品才能实现其本质。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于艺术品获得独特感受的权利。
我对于这部电影的感受就是这样的,并且获得了审美愉悦,这部电影对我而言就实现了本质。
无所谓过度不过度,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有待欣赏者填补的召唤结构。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总的来说,你们去解读我的解读说我过度解读的你们也是一种过度解读。。。
3,有网友说我的解读跟原著小说不一样。
试问李碧华的《霸王别姬》跟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一样吗?
余华的《活着》跟张艺谋的《活着》一样吗?
小说《西游记》跟电视剧《西游记》一样吗?
如果你们只满足于原著的内容而不去追求有所创新,干嘛还去看电影?
如果导演只是照搬原著而不去设计新内涵怎么体现导演对电影的主宰作用?
4,正如每个人都有去感受,解读电影的权利,每个人当然也有去不喜欢这个电影的权利。
但是这仅是说明你不喜欢。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你们没有权利去说这个电影本身不好。
还有最后说一点,并不是因为所谓的这些暗线这部电影才好看。
而是因为这部电影的无邪,纯真,梦境,童心,奇幻才好看。
然后最后的揭示又对整部电影进行了总体的内涵升华。
有时候往往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罗尔德达尔的名字在国内并不出名,但实际上他是英国作家中热度唯一一个超过J.K罗琳的,小时候曾经看过圆梦巨人的小故事书,就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吹梦,多么梦幻的一件事情,如果说这部电影最为吸引的我的,就是在寒冷的北京让我的心升起了浓浓的暖意。
在学校看得这部片,票买晚了,只能到二楼去看,荧幕还没我的电脑屏幕大,本来打算刷刷票圈,微博,但是开场十五分钟之后,我伸出的脖子就没有缩回来过。
看完电影回来,本来觉得这部片子必然要上8了,可回来才发现评分并不理想,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能要求所有人的观影趣味相同,但是我想说的是,看电影就要寻求本心。
总有这样一群人,总是为了发现电影的缺点而去吹毛求疵,对电影的美视而不见,好在之后和人装逼时滔滔不绝:烂片一个,别看.....;总有这样一群人看个电影累的要死,生怕错过了一点槽点...一部电影只要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让人看过之后感到温情满满,有一些小小的不完美又能怎样?
但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说看这部电影智商低的人,我是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逻辑,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有的不应该是优越感,既视感,我们不是在长大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而是在不断地失去,天真,信任,单纯,友善....圆梦巨人就是开启了这样一场心灵的荡涤之旅。
故事的一开始的场景时孤儿院,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和电影《彼得潘》是那么的相似,似乎很多著名的儿童童话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孤儿院,这里的孩子们与社会接触的更少,他们更像是一个单纯的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善良的人们充满信任,对丑恶的现象毫不畏惧.....巨人的出场比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但是后面巨人在城市间穿梭的桥段确实让影院里爆发了阵阵的笑声,而后的故事其实还是比较老套的,直到BFG拿出了那件红色的衣服,BFG的眼睛里的悲伤,让我突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脏兮兮的老头。
而后捉梦的情节确实别出心裁,可谓本片的一大亮点,画面美直接上升为了精神美,宴会的环节也可谓是笑料十足,整部电影就是在笑声与感动中进行的,当BFG把索菲留在孤儿院时无奈的目光;当索菲跳下阳台时BFG接住他之后的微笑;影片最后BFG暖暖的微笑,每一次都是那么的动人,这恰恰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影片是有暗线存在的,索菲一个孤儿院的孩子居然对皇家礼仪那么了解;丢失了孩子之后的孤儿院居然安然无恙;索菲最后居然在皇宫里醒来....可能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公主,禁闭的生活让她倍感孤独,而BFG在电影的世界中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这样一个好心眼巨人,他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他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虽然不在孤儿院长大,但是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其实大部分人都是现实社会的孤儿,友谊,爱情,无论当初出多么的信誓旦旦,最终都可能化为尘埃,而真正能一直陪伴我们的就是我们心中的BFG,只要我们永葆纯真,对世界充满爱,BFG就会在美妙的夜晚为我们吹来美好的梦,而这,可能也恰恰是达尔先生想要告诉广大小读者的吧。
走的再远,初心不忘。
圆梦巨人 (2016)6.82016 / 美国 英国 / 奇幻 冒险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鲁比·巴恩希尔 马克·里朗斯😆😆😆😆😆😆😆😆😆😆😆😆😆😆😆😆😆🤗🤗🤗🤗🤗🤗🤗🤗🤗🤗🤗🤗🤗🤗🤗🤗🤗🤗🤗🤗🤗🤗🤗🤗🤗🤗🤗🤗🤗🤗🤗🤗🤗🤗🤗🤗🤗🤗🤗🤗🤗🤗🤗🤗🤗🤗🤗🤗🤗🤗🤗🤗🤗🤗🤗🤗🤗🤗🤗🤗🤗🤗🤗🤗🤗🤗🤗🤗🤗🤗🤗🤗🤗🤗🤗🤗🤗🤗🤗🤗🤗🤗🤗🤗🤗🤗🤗🤗🤗🤗🤗🤗🤗🤗🤗🤗🤗🤗🤗🤗🤗🤗🤗🤗🤗🤗🤗🤗🤗🤗🤗🤗🤗🤗🤗🤗🤗🤗🤗🤗🤗🤗🤗🤗🤗🤗🤗🤗🤗🤗🤗🤗🤗🤗🤗🤗🤗🤗🤗🤗🤗🤗🤗🤗🤗🤗🤗🤗🤗🤗🤗🤗
订票前我在售票网上看见这样的画面,这是一场奇遇的开端。
果然看完《圆梦巨人》后,我在影院出口踢到一个玻璃罐子。
仔细一看,是电影裡的罐子没错,在电影中,这个罐子是好心肠的巨人拿来装梦用的。
人们为什么会做梦?
因为巨人在梦的国度里捕捉梦的因子,把它们装进玻璃罐,再吹进人们的睡眠中。
一定是谁忘了把罐子收拾好。
都说好莱坞是梦工厂嘛,原来所谓的电影放映,就是躲在暗处的戏院人员“啵”的一声拔开盖子,把罐子里的梦释放到空气中,可能通过中央空调还是什么的。
肯定是这样子!
这也说明了为何影院里的冷气总是特别强劲。
我看的是午夜场,散场时灯箱都已经关了。
一辆货车停在阴暗的后门。
我连忙躲在花台后面,看见打开的货厢卸下一篓篓叮当作响,装着梦的罐子。
货车悄声无息地开走。
回家路上,我发现冷清的马路上偶尔会驶过一模一样的货车。
我想不只是电影,不只是斯皮尔伯格,包括安东尼.高蒂、乔布斯、马丁路德.金,他们都是巨人国里的人。
他们造出了电影之梦、建筑之梦、科技之梦,还有和平之梦。
所以虽然他们的梦不时在马路上奔跑,我们平常却很难碰见造梦的大师。
要不这些巨人真跑来我们面前的话,我们只能在人家靴子底下逃命。
还有不能忘记苍井空老师,她是春梦大师。
事实上,她是绝地五十呎女巨人。
回家后看着手里的罐子,发现今晚的遭遇还给了我一个启示。
电影中的罐子比人还要高,但我手里的罐子却一只手就能拿住。
这代表什么呢?
代表此处、这里,这个乱糟糟的房间,这个平庸的场所可能也是梦的国度,而且在不远的某处,有一群睡眠中的小人正嗷嗷待哺。
我把这个启示用比例尺画给你们看:
秒懂了呗?
原来我也是一个巨人啊!
——相对于那些我看不见的小人而言。
我顿时沮丧了起来。
虽然身为一名巨人(在尺寸相对的理论上),但我好像从来没制造过什么梦给人家?
从小到大,我只会吞食别人送给我的梦。
风吹来一串竖琴声。
家家户户的灯都熄了,我看着小区边缘的红砖屋顶,梧桐树后面是面向马路的高楼,再过去是天天跑步经过却不常进去的徐家汇公园。
我想到电影中捕梦的地方是长着大树的池塘。
我抓着罐子跑出门。
就像圆梦巨人。
我手提牛皮旅行箱(其实是便当袋),披着褐色的披风(打折后299的优衣库夹克),以五米一个蹦跳的步伐来到公园深处的池塘。
公园椅上倒卧着一名醉汉。
除了我,没人看见池中的倒影飞窜着梦的因子。
我深吸一口气,带着罐子跳进去。
虽然吃了几口水,虽然很狼狈,但周围的水流慢慢变成了空气。
我的身体在倒影中旋转过来(希望醉汉现在不要醒来,不然撞见这一幕他肯定会吓死的呵呵。
)满天梦的因子像战斗飞行的萤火虫,我抓住一团的灿亮的焰火,紧紧将它压进了罐中。
我爬上岸。
罐子里暖暖的,我心想以后夜里都不必再点灯啦。
可是梦并未被我带走。
因为我低头看见了一个小人。
这个小人绝不像电影中的萝莉那么惹人怜爱。
他是一名暴躁的少年,满脸青春痘,手里抓着一粒沙(虽然在他眼里那可能是一颗足以砸破另一个小人脑袋的石头)。
他彷彿看世间万物都不顺眼。
超讨厌的,真想一脚踩死他。
可是当我威胁地把脚抬起来的时候,我愣了一下。
那个人,是我。
对,那个小人儿是我。
自然不是现在、此刻,淹没在茫茫人世,许多年不曾造出梦来的我。
而是过去的我,以为青春用不完,未来还很远的我。
小人闭上眼睛躺了下来。
我在心中大喊:“我是你的未来,未你麻痺起来嗨。
”我打开罐子,把梦吹给了他。
他在草丛里渺小地翻滚、做梦,快乐得像一名傻逼。
回家后我把罐子洗一洗,放到窗台上。
豆瓣上有人说《圆梦巨人》很老土,斯皮尔伯格装进罐子里的梦是过期的。
说得没错,尤其他过度乐观的美梦过去不只装进《E.T.》这类的儿童电影,还装进纳粹历史、二次大战,和美苏冷战的场景里。
但我想起杨德昌最后一部电影的最后一句台词。
它说明了我之所以喜欢《圆梦巨人》,或许是因为:“我也老了。
”我对着空空的罐子发呆起来。
我捡到它肯定有什么特别的原因。
就在这时候,我感觉院子里的草皮沙沙作响,细微深处有什么动静。
悠着来,不要急。
我对着看不见的小人儿说。
我侧耳倾听,等待梦的因子再次飞到窗边。
大概写这篇之前,已经做好了挨骂的准备。
看了很多圆梦巨人的影评,无一例外都是觉得电影表现纯真的一面让人觉得美好,小姑娘有着一颗勇敢的内心,好心眼巨人的性格有着金子般的美丽。
对于电影的CG表现也让人眼前一亮等等,然后就是硬要套上一个经典的套子。
说到童话故事,安徒生和格林的童话故事被改编的次数最多,有完全忠于原著改编,也有反方向改编的。
里面的女主们,无一例外都表现出勇敢,大爱,无畏这类积极阳光的样子。
最后都是对社会真善美的歌颂。
但是这类的童话改编确是有好有坏。
白雪公主,小红帽,灰姑娘,美人鱼,长发公主,豌豆姑娘在每一个时期改编的形象或多或少都带着时代鲜明的特征而被人认同接受。
说到圆梦巨人剧情忠于原作,一个好的童话故事也许并不适合改编成电影。
因为少了想象的空间,少了自己去意会的空间。
小姑娘的演技,我先暂且不论,但是电影的整个基调对于观影效果来讲,的确是平实不堪。
哪怕有原著的珠玉在前,影片的部分改编,真的很平淡,的确是那个情节,也是那个表现,但是少了某些该有味道。
从开始的遇见,中间的捕梦造梦,最后的胜利,都是平淡的。
影片的某些场景很美,但是美的太工业化,让人觉得就是90年代影楼拍婚映照后面那布景。
有人说比奇幻森林还好,在看奇幻森林的时候,你会有代入感,你会觉的那个森林真实存在的。
你就在那里生活一样,很熟悉。
但是看完圆梦森林之后,估计只有对那个难吃的鼻涕瓜有点印象,对于巨人岛,你会记得吗?导演是位大师,导演过无数经典的作品。
但往往太过天才的人所表现的东西,是平凡人无法理解的。
对于一部好的童话电影而言,忠于原著的改编,加强情节的对比,真善美的结局才是观影人乐于见的。
毕竟长大后 才会知道,童话都是骗人的。
傍晚突然想喝雪碧,其实也不是真的想喝,因为并不想喝甜的东西。
只是想看它倒进杯子时如微型喷泉似的泡泡,还有它那种透明的白色,还有那种我已经遗忘了因此无法描述的气息。
我喜欢喝的饮料很少,雪碧是其中之一,后来也不再喝了,好像已经很多年没喝过。
我记得向杯中倒的时候,喷泉升起,如果脸靠得太近,会有不易觉察的水珠喷溅的感觉。
那种转瞬即逝就像焰火在夜空中明灭,让人想要再倒出一点。
今天想起雪碧是因为前几天看《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根据罗尔德•达尔的童话改编的。
里面的巨人喝一种自制的饮料,看起来是很神秘的绿色。
苏菲说人类喝的饮料的泡泡是向上冒的,而巨人的却向下。
巨人说人类的泡泡向上冒,那么喝下去肯定会打嗝,多恶心啊!
苏菲说那泡泡向下的话,也会从别的地方出来,更恶心。
好没说完,她就被巨大的气流震得上下弹跳。
不管是打嗝还是放屁,如果泡泡最终都变成这样的,真是很无趣。
后来他们去了皇宫,巨人给女王和皇室其他的人喝了那种饮料。
苏菲看到巨人给他们倒饮料的时候,先是吃惊接着忍不住偷笑,等着他们放屁。
结果皇室的人喝了之后,从女王开始,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惊天动地地放屁,把东西都震得位移。
大家一开始感觉自己肚子不对劲就愣住了,有点莫名其妙和紧张,接着发生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简直乐不可支。
虽然屁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那种情况下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应该还来不及变臭吧。
这个电影并不是很精彩,剧情一般,里面很多人物形象都很恶劣,而我认为童话除了美好的心灵世界以为,还要有画面的美感,人物形象可以很怪异丑陋邪恶,但不要脱离美感。
那个巨人带苏菲去了他捕梦的世界,从水里进去之后,也是和现实颠倒的一个世界,那里溢彩流光,到处飞舞着各种各样的梦境,就像星星闪烁在夜空。
有美梦也有恶梦。
苏菲抓住了自己的梦,巨人把它封禁了一个瓶子里,贴上Sophie’s desire 的标签。
捕梦巨人能听到世间万物的声音,能听到花草树木河水溪流的声音,能听到熟睡中人们的心声,他捕捉各种梦装进瓶中,在晚上的时候把梦吹到熟睡中的人身上,把他们的渴望带到梦中。
为了不让巨人国的小矮子好心眼儿巨人被其他巨人欺负,为了不让更多的小孩被吃掉,他们制造了超级噩梦,吹给女王,借助皇室的力量,抓住了食人巨人们扔到了一个孤岛之后,解救了小孩被吃的恶梦。
苏菲原来很难睡着,从不做梦,自从被好心眼儿巨人抓走之后就开始了奇幻旅程,营造自己的梦境。
可是苏菲的梦太平凡了。
最后他们坐在海边,苏菲问巨人Sophie’s desire 是什么,那其实是她的未来。
巨人说那就是苏菲的梦,她会长大,会恋爱结婚,生几个孩子,过着很幸福温馨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有点失望,觉得真是太平凡了。
或许这正是无数女人的梦,如果这能够叫做梦的话。
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按照既定的轨迹去走就好。
不过如果她的生活是追求爱情的结果并且永不失去爱的感觉,那也可以说是梦想吧。
当我说想喝雪碧但又没有买的时候,有人说还是喝雪莉酒吧。
想到柯南里面黑暗组织的人的代号都是一种酒的名字。
小哀是Sherry。
莎士比亚形容雪莉酒是“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我没喝过,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
只是小哀似乎并不像阳光,如果她是一种光,也属于夜晚的,月光或者星光,或者萤火虫的幽光。
比阳光更美更坚定,只是不能照耀所有人,只是对特定的少数人才发光。
柯南是小哀的阳光,而小兰是任何人的阳光,走到哪里都会给那里带去光亮和温暖。
(2016年10月23日)
《圆梦巨人》中,苏菲站在二楼的窗台上看到巨人时,我的脑里闪现出的是我童年的记忆。
一九九几年的时候我还是个小孩子,那时春节都是一大家子回乡下奶奶老家过年。
我老家那个村的人都姓丁,村子往最里走有个「丁公庙」,供奉的是我们村的祖宗「丁家老爷」,每年春节都有一家人或者几家人凑钱接丁家老爷路过自己家。
然后我的童年记忆里有这样一件事,那时我守岁总是守到10点多就坚持不下去要睡觉了,爸妈就带着我回二楼的房间睡觉了。
乡下夜里总是很黑的,加上那时我年纪小,压根不敢一个人走动。
可那一次不知道怎么的我在深夜里醒了,听到外面热闹的炮竹声,我就走出门去。
我站在二楼的走廊上,看到比二层楼还高的丁家老爷就站在坪中,他周围灯火通明,夜里的空气像是冒着火焰的金色。
看完电影回家路上我还在想着童年的这件事。
曾经也仔细回想过很多次总觉得经不起推敲,为什么那天就我一个人醒过来站在走廊上看到了呢,如果我家接了「丁家老爷」,至少爸爸一定会起来等着吧。
而且那晚之后我再也没跟大人提起过这件事情,只是在此后的每一年除夕夜里期盼着再次见到高而巨大的「丁家老爷」。
所以这个记忆只是来自儿时的一个梦吗?
年岁久远的事情总是经不起询问。
就像我小时候分明记得有三色的彩虹碎在了外婆家的院子里,也清楚地记得我和妈妈在竹林下面的溪水里抓小鱼,我非要翻开一个破碗说里面有鱼,结果里面真的有两条五彩斑斓的扁扁小鱼,大为吃惊。
只是前者除了我没有目击证人,而后者是和我妈一起做的因此得到了久远的认证。
童年那些美好如梦境般的瞬间,二十多岁再回忆起来,无法说服自己那不是在梦里。
电影看到后半段,我猜想这部电影就是苏菲做的一个美梦吧,就是好心眼儿巨人抓到的她那个金色的美梦。
因为当好心眼儿巨人带苏菲去看一个小男孩的梦,小男孩梦到他和美国总统聊了好久好久,他的爸爸妈妈都惊呆了,那么苏菲为何不能梦见她和英国女王聊了好久好久呢。
苏菲在梦里对好心眼儿巨人说她从来不做梦,所以噩梦来得更加恐怖。
我想同理,她的美梦也会来得更加美妙吧。
还有一点我最在意的:苏菲终于带好心眼儿巨人去皇宫见英国女王了,女王招待他们用早餐,干杯时苏菲说道「我相信好心眼儿巨人」,略显突兀的话语像是在梦境中对意识的强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想起我在高中时代做过的一个美梦,我就是在路上向着黎明日出的方向走去,反复高喊着「我们相信有精灵」,看电影时突然想明白了当时那个梦里我为什么要不断喊着这一句。
至于我看了其他评论里说到的bug,例如好心眼儿巨人居然向女王臣服、好心眼儿阴谋对抗他的九个巨人同伴等等,我只想说,我相信电影里的这些都是以梦中苏菲的想法为前提的,苏菲在梦里认为故事这样发展对好心眼儿巨人最好,于是便这样了,所以大家不要想太多了。
而且我们的梦境不也就是这样的吗:美妙惊险刺激,总是有潜伏而来的悲伤,却总是能化险为夷。
虽然醒来后觉得梦里缺少逻辑,但是在梦里却觉得十分合理。
正如最后的结局是九个巨人被扔到了一座孤岛上种苦瓜,按道理说,以巨人的脚力,几下就可以又回到原来的地方了,但这就是苏菲梦的结尾,她在梦认为这是完美的结局。
这也说得通,因为我们总是在梦快编不下去的时候醒过来,不是这样子的吗,哈哈。
总之,作为一个时常醒来还清楚记得梦的内容的、时常对梦境蓄意投奔的我,我要给这部电影打101分。
只有女王那部分还可以,其他时候都很无趣。是老斯老了,还是我老了?
超低龄向,稍微大一点的小朋友都会觉得无聊,只有巨人在女王寝宫的视觉奇观还算有趣。
2016-12-23 完美的面质,谈谈剧情,展开较慢,整整一个小时让我感觉有点疲劳,而且矛盾冲突点出现的给人感觉有点不真实,所以要说高潮我是没有感觉到的。谈谈内核,有一定呼吁关注儿童心理的成分,以及苏菲帮助BFG战胜自己的内心这一过程。不过冲着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来看的电影,未免有点点失望大于期望。
每人都有一个梦,你的梦是什么的?影片特效好,颜色绚丽,情节很感人!
还是英伦味的呢乏善可陈。看的2D但能感觉到画面视效如果3dmax一定很棒
其实到不了5星。两个孤独的人成为朋友。平日苦恼于词不达意,妙手偶得一个贴切的大词就会欣喜万分。女王剧情及其起居细节在这部幻想片里极具现实感,因而是点睛之笔——单纯的幻梦好比甜味,加一点点现实的盐反而更甜,也有“醒”的作用;若无这部分,最高只能4星。
不太喜欢居高临下自我标榜的东西。
相当无聊,120分钟连个高潮都没有,不痛不痒的就把故事讲完了。唯一的看点也许只有女王放屁吧...
老斯老套了?故事特别旧创意也太传统了。可惜了,技术那么好 故事只能给十岁看的。间谍之桥的老爷爷长得真好看!
有点老气横秋的80年代童话适合喝了咖啡的早晨观看!
挺一般的
中途睡着,醒来之后发现好像也没有影响剧情。
细节很用心。作为一部成人看的童话相当温暖。
斯皮尔伯格就是圆梦巨人。
老斯拍出了自己80年代的感觉,前十分钟还是很棒的,之后确实疲了。
还是斯导精于算计的拍法,每一处都丈量得很准确,所有细枝末节,包括技术包括表演甚至包括感情。当感情表达都已被计算好,那电影和人心的屏障便早已树立起来。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有童真童趣,虽然比不上E.T的影响力,还是一部佳作。有的人是不是对斯皮尔伯格要求太高了,才会贬得那么厉害,不至于呀。
相当低幼。也就女王那段能笑出来,柯基抢镜王23333
史匹堡大名也挽救不了这部低幼儿童片,还是去看天线宝宝吧...适合人群为0到5岁...特效很赞...故事和女主都太让人抓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