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导自演也不容易了,不晓是不是导演头一次。
剧本结构还行,本子本身没啥亮点,可惜就是细节没抠到位,不然可看性有的,风景起码有。
可以看出,导演的生活经验欠缺,尤其是户外经验,雪天的那些情节都不符合常理,那么大屋子里还敢穿毛衣,砍柴不戴手套,四季变化也表现的很乱,人物成长潦草。
尤其打猎环节,是表现风景和人物情感机会,拍的太糊弄,完全没弄对。
整个片都很应付的样子,很少有特写镜头,这是不对滴。
俺对皮怕李印象挺深,总是跳戏。
——这是一部电影版的【瓦尔登湖】,整部电影围绕着孤寂、苍凉、宁静、无声、自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至暗时刻,别人的关怀可能是一种负担,绝望、无助,想要逃离却无法挣脱。
··女主就是这样的存在。
失去丈夫孩子的她,一直陷入悲伤的深渊,她抑郁了。
她带着远离一切的心态,独自一人跑去荒无人烟的山林里生活,企图扔掉一切世俗与牵绊自生自灭。
🌼她是不幸的,又说幸运的。
在生命垂危之际遇到猎人给了她新的生命,在之后相处的日子里,她跟着猎人学会荒野的各种生存技能,女主的伤口慢慢恢复,开始重新热爱起生活,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猎人因为生病😷离开后,她坦然面对离别,放下曾经的伤痛,再次回归社会。
··这是一部自我疗愈与救赎的影片,是一部孤独的电影,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电影里找到温暖,能够获得力量对抗人生中不平静的日子。
🌸PS:电影每一帧都像一幅画卷,宁静致远、治愈唯美。
❤️人们总说,生命无意义,但活着本身就是全部的意义。
搬到人迹罕至、茫茫深山间的一个小木屋,丢掉手机、退掉唯一的交通工具,Edee彻底把自己隔绝在了人群之外!
在一个又一个孤寂的夜里,辗转忍受着对未知野兽的恐惧、忍受着对失去至爱的思念与苦痛,带着"活下去"的承诺,艰难笨拙的学着劈柴捕鱼、锄地种菜!
尽管有充足的准备,置身荒野深山的生存,仍旧时刻面临着诸多难以预料的挑战!
倾力劈柴却弄伤了手,辛苦播撒的种子被动物刨了,仅存的罐头被棕熊抢了,饥饿难耐之际,面对远处的小鹿,却迟迟无法扣下猎枪的扳机!
终于,Edee倒在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朦胧恍惚之间,仿佛再又见到了丈夫和儿子温暖灿烂的笑脸!
就这样了吧,努力了,尽力了!
暴风雪过后,小木屋迎来了明媚温暖的阳光!
Miguel推门的刹那,阳光洒落地面,小木屋仿佛焕发了新生!
生命有时候很脆弱,一个念头往往就是生死之间!
生命有时候却又很顽强,在断定没有希望之时,却又给予我们奇迹!
在Miguel的悉心照料下,Edee的身体正在一天天恢复!
过去已无法改变,苦痛的思念仍在,只是活下来的人终究要继续活下去!
Miguel说,你总得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目标!
Edee说,look around, feeling the world!
抛开精神的枷锁,Edee开始学着拥抱这个大山,拥抱这方世界,学着种菜,学着狩猎!
山里不知日月,很快Edee便掌握了狩猎的技能!
这天Miguel如往常一样,携爱犬来到小屋,告诉Edee说,要离开一段时间,后会之期不定!
我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旅行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人,有的人或有缘可以共同走过一段旅程,然后到了路口,彼此转身说再见!
然则世事无常,说好的再见往往就是永别!
冬去春来,两年时间一晃而过,Edee俨然成了大山的主人,而Miguel却再也没有出现!
Miguel挽救了Edee的生命,也是Miguel的到来,激发了Edee的求生欲望,教会Edee大山里的生存法则!
Edee决定走出大山,打听两年前救治自己的护士,寻找Miguel的下落!
原来两年前突然的辞别,是因为Miguel得了喉癌,此时已是病入膏肓!
再次相见,焕发新生的Edee与弥留之际的Miguel,如今对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打开心结的彼此,才发现,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Edee的丈夫和儿子在一次随机扫射的枪击案中不幸中弹,而Miguel则曾是一个爱喝酒的醉汉,五年前的一次醉驾,使他在一夜之间痛失妻女!
可想,Miguel也曾经历过Edee的痛苦绝望,或在某个时刻幡然醒悟,才有后来的乐观豁然,直面对痛失至爱的思念与痛苦,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
小雷说这部片节奏太慢了,压抑无聊!
"你会这样无缘无故救助、悉心照料一个陌生女人吗?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我不知道!
有时候就是想"离开一下",在电影的世界里,细细的感受那些人世之悲欢!
我愿意相信那些没有理由的善意!
有人说,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是在后来的某个时间里,圣人的身上发生了一些令人深刻而不同寻常的事情,因此激发了圣人身上的"神性",然后他才成为了圣人!
我想那些我们认为没有理由给予我们爱与善意之人,大抵如是!
3.5 “Just the simple facts, Yoda.”以羅蘋萊特的自導自演處女作來看,其實還蠻可以的。
儘管在某些方面有點略顯生澀,但整體來說算好看的了(畢竟都入圍2021日舞影展了)而且原本以為是雞湯片(個人沒有很喜歡看這類型的片)但卻是有種類似《游牧人生》的感覺在其中。
片中的主角伊達,背負著傷痛,索性拋開物質文明的一切,回到最原始的,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起初她認為自己可以,只需要自己就好,但人終究不是獨居的生物,出現反效果,把自己搞到瀕危的險境。
在這個時刻米蓋跟艾拉瓦出現,幫了她一把。
也在伊達與米蓋的相處過程中,漸漸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很喜歡本片在羅蘋萊特的生存日常交叉大量的北美自然山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顏色的樹葉、草地與山脈,隨風而起。
搭配著鄉村配樂,讓人不自覺地,油然而生一股愉悅感,相當的舒服。
(可惡 又讓我想起以前去美國旅行時,看到大峽谷的那種遼闊中帶有點孤寂的感覺,好想再去一次嗚嗚嗚)跟《游牧》一樣,中心主旨都是在講「面對創傷」這點。
確實《游牧》表現出來還是比較好,這部某些部分會感覺劇情要求而讓羅蘋萊特刻意的展現出有創傷要放下這點,也讓結局的情感衝擊削弱了許多(但感覺被打中的還是會哭吧)感覺情感部份能夠再圓滑甚至隱喻一點就更好了最意外的是本片居然有星戰哏跟大量的狗狗,必須給讚哈哈哈
治疗悲伤的片子很多,文艺片有《海边的曼彻斯特》 ,枪战片有《神枪手2021》等等,主题都是救赎。
很多评价说这片子简单,情节没有起伏,导演手法,运镜,剪辑都一般。
嗯,相比某些成熟的片子,这部影片确实有欠缺的地方,而这欠缺是观影后的理性思维。
在观看的当下,你能感受到的是影片完整表达了一个人情绪的递进,虽然电影表现情绪总是快速的,但是,相信经历过悲伤的人能看懂。
经历过的人会看懂这片。
突发事件后,人在极度悲伤下,放弃自我,远离人群,盼望死亡,很正常。
人人都不想痛苦,但为何有人就是能感到痛苦呢?
因为他们没有逃避避,也不会回避。
大凡直面真相的人都能感受到痛苦力量。
女主人公到达山里的小木屋,安静下来,隔绝外界,等待死亡来临。
刚开始,思念导致的幻觉一直在片中闪现,死去的丈夫和孩子,曾经的爱和快乐,在你伸手想抓住时瞬间流逝,那是幻影。
痛苦不一定非要泪流满面(这里导演处理的很好),而是内心的空洞和目标的丧失,连恐惧都没有了。
但同时人的本能是什么?
是饥饿。。。
饥饿导致女主人公需要去寻找食物,而寻找食物的中,则恰好转移了悲伤和思念。
当觉得痛苦无法排遣时,也是生存没有受到考验,安全之下,人得以集中精力去感受痛苦了吧。
影片中端,印第安人的出现救了女主人公一命,同时也教会了她打猎种菜等山里救命技巧。
对一心求死的人来说,被救,反而是懊悔和生气的事情,所以女主人公除了感谢,也拒绝继续和人来往。
如果抱着宣传人性美好什么的,很可能这里的处理就是苦口婆心的劝说,最终被打动的结局吧。。。
但中年印第安人没有更多的语言,尊重女主人的选择,这,才是这片子中最核心和闪光的的地方啊。
在我看来,影片的高光不是最后的相互救赎,而是尊重对方的选择,哪怕知道对方会选择死亡。
按照一般套路,相互救赎的人最后会幸福的生活下去吧。
NO。
影片最后安排男主人公死去,到是有点意外。
但唯到此处,才明白男主人公8年前车祸导致妻子和孩子死去,那个痛是一直在他心头,从没散去,只怕比女主人公的痛苦更甚,因为这中间还包含着深深的内疚。
而癌症的出现和所谓发现迟,更多也是他一心求死的结果。
所以他才能真正明白女主公的痛苦,并尊重她的选择。
唯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相互明白。
到底谁救了谁?
或许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这影片确实很简单。
但片中情绪的体现是流畅的。
也可能平时看多了奥斯卡,漫威,什么什么大片,习惯了快速剪辑,跌宕起伏的情节。
偶尔看看这么简单的片子,挺好。
有时所谓的表现手法都是喧宾夺主,唯有让观众能沉浸地去感受,明白,才是好片吧
还是落入俗套,用另一个失意的好人,给当下的失意者带来救赎。
但是坦白说,人生就是这样,当我们落入绝望中的时候,不是和另一个绝望的人抱头痛哭,或是一起寻死,而是需要一个走过我们这一段路的人,带我们走过去,然后就好了,当低谷的那段时间过去了,就好了,也许是两个月,也许是两年,但是总会过去的,这是导演给带来的希望。
另外一个《羞耻》的导演则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详见今天我的另一篇影评。
两个做一下对比也挺有意思的。
《羞耻》里的法鲨在现代的、人潮汹涌的城市里,居然找不到带他走过那一段路的人。
但是女主在荒山野岭中,反倒遇到了一位好人,成为了走出阴霾的幸运儿。
唏嘘感叹,也许这就是人生、命运与机会。
3.5分,剧本节奏非常符合好莱坞标准。
演技情感到位,但是有点新瓶装旧酒,还是那个自我救赎的西部公路方式,只是从公路换成荒野。
此笔记包含剧透🥚电影名字:大地开篇我是有一点懵的,因为不知道具体讲什么,但其实主题很简单。
一个丧子丧夫的女人,放弃人类社会,去到了人迹寥寥的地方独自生活。
她不想呆在有人的地方,甚至心里已经没有了求生的欲望。
中途在一次暴风雪中,在昏倒在家之时,遇到了两个印地安人经过此地,救治了她,男的还教了她生存的必备技能,而最后,男主得病死去,两个在最后彼此救赎。
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节奏循循渐进,让人很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特别是在看到Eddie(女主)从几乎毫无野外生存技能,到中途崩溃大哭说“This isn’t working.Nothing‘s working.”拍头大哭想自杀,真的很共情,非常能理解她寻觅此地想缓解伤痛,却在大自然的残酷之下更加难以承受的心理折磨中试图寻死...(而当时弹幕真的很刻薄,嘲笑女主没有准备好就过来,以为玩儿呢?
甚至觉得她是活该。
看到这样的弹幕也真的是很伤心愤怒,人心确实难以互相理解,但代入女主境况,是真的很为她担心和忧虑的。
) 被陌生人拯救了,心里也还是没有生存的欲望。
而在男主Joseph的陪伴下,以及教她生存的技能,她一点点在生存的各种需求中忙碌,种菜、捕猎、修补屋顶、设陷阱,她开始好好生活了。
只可惜Joseph生病了,佯装暂时离开,再也没回来,留下了他的狗陪伴她,Eddie开始面对过去的伤痛继续生活,在天空下泡澡那一刻真的是热泪盈眶,她在痛苦前变得平静,真的度过了太多的煎熬。
她开始期待Joseph会回来,并感觉到异常后,一次次背着包带着狗去找他。
也在他临死前最后时刻,彼此诉说了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是怎么离开人世的。
这一刻,彼此都不再需要说其他,生命之间以心灵交流,用心灵拯救了彼此。
Eddie也将当下与过去连接,不再掩埋过去。
朋友对我说: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更加明白其中的意义。
电影中的自然风光壮丽无比,与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完美的映照,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
《大地》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展示了主人公如何在荒芜的大地上学习生存,更是一部关于自我救赎和重生的心灵之旅。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与希望。
无论是对于喜欢剧情片的观众,还是对于关注人文关怀和自然环境的观众来说,《大地》都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之前看过这片,昨晚想起来要写个记录,然后就翻到了主演的照片,80年代到90年代到现在,心中不免有些悲戚——多美呀,美好总是易逝呀。
然后今天顶着7月的阳光去单位,出门后突然意识到:任何东西都不是永恒的,小到美好的容颜,大到我们的宇宙;生命可以凋零,死亡可以创生;物理规则被不断发现和改写,社会秩序被不断推翻与重建———个体面对这些是多么无力呀,我们不如从现在开始就去欣赏美和带来美的东西,这才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不是吗?
之前无数次想到并认同过这样的观点,但这次我却实实在在感觉到了认知将改变行为———这是从心底的信服。
一路上,口罩下的我止不住嘴角上扬,走路的步态也变得格外放松,同时夏日午后毒辣的阳光也似乎变得可爱起来,正如路上可爱的妹子们———让我忍不住多打量两眼。
快乐易逝,但我想,我仍会努力去放开、去拥抱这个变化着的世界。
以上,大段与原片没太多关系的唠叨。
看这个片子和影评之前,大家要先对制片人和导演做些功课, 罗宾·莱特/罗宾·怀特饰 Edee (自导自演)(演技高超)等等可以安利的好评。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大地》是一部离开喧嚣世界的作品,又像是一部所谓“心灵救赎”,或者它适合抑郁症患者,看看森林看看内心期待的场景和故事。
为什么叫做“大地”,而不是别的名字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站在真正孤独者身上去思考:一个人所作所为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前提需要经历什么然后需要多少时间酝酿(内心自我挣扎),才能做出一个独断,可尝试的决定,并且放弃很多,忠于自己。
假如,你可曾有过“越不去的坎”让你产生放弃的念头,你又是经历了多少“挣扎”。
看到《大地》的宣传照我才决定付费观看,这些镜头(本身我对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都比较喜欢)体现的大自然,体现真正做出离开的决定,需要多少勇气(压力)。
这是自我救赎的剧情,没错。
如果有影迷像我,基本是个自我封闭又孤独的人而且还能苟活好长时间,这么长久的感受,从小到大都在沉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导致,情感迸发,然后可能突然决定干点别的。
有的人不合群是因为过度活在别人的空间里,有的人则是活在自己的空间里。
但我觉得片子在最后, 罗宾·怀特饰 Edee在前往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 住所的途中,汽车上发生的情节被删除了还有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离世和老歌没有更多的展现。
这部影片类似《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剧情片 》。
我是个孤独者+自律者,但我否认“孤独者患者”这样的名词,我所做的重大决定和我所经历的后悔的事情还有每天都在询问自己的内心。
只要我遵循内心,我就能付诸实践。
主动和情感切割,能让人感到安全,这确实不“饱满”,但对自我而言,可行。
只要遵循内心,在此,祝福那些仍然在犹豫中的“生活使者”可以遵循内心。
我想看的是离世隐居,但注定会看到荒野生存,但其实明明可以不让我看到伤心人的精神互助、最终走出决绝孤立、回到人间!把独自疗伤进化成对孤独的主动索取,不是更好吗?(我知道,这样想的人,大概只有我。。。。
可惜了这好题材 好风景...
罗宾·怀特乍一看还以为是个男生的名字,结果却是一位女演员女导演,这部片子她自己拍,自己演,远离人群去接触自然疗愈自己,险些就那么死掉。片子的季节跨度很大,春夏秋冬,在那个美丽的森林公园里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很平淡生活,更重要的或许也是生存问题。原本那些可能发生在小说中的历险经历,在这里变得习以为常。住在森林里,需要打猎,需要自己种菜劈柴生火煮饭,会真的碰到黑熊与狼狗…这放在现代化的社会,有多少人可以过这样的生活呢?人类活的越来越科技化,各种用机器释放双手,一旦回归,身体哪里扛得住呀?!就拿这几年的口罩来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我曾经一个人看着自己的双手就在想,这细皮嫩肉的,面对一点小划痕就出血留疤,面对大灾大难怎么办呀?或许人真的该好好去想清楚,什么才是自己最想要的生活…去自然中思考,去大地探求
西恩潘的妻子,阿甘的珍妮,天堂岛的女武神,自导自演~~
还以为是啥硬核荒野求生的电影,其实是讲关于失去后的疗愈。在受到创伤后,经常会陷入一种我想放弃一切,孤独死去的循环里,不想与任何人联系,害怕一切关系,但其实真正能走出来的方法是建立新的连接。我想这应该是电影想表达的意思吧。
一不小心处到那种环境下,又如何生存下去,在纸醉金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虽然心很累但如何有勇气迈出这一步到荒无人烟风景如画不能当饭吃的去
本来以为是一部都市白领作死的荒野生存,却发现是两个茕茕孑立的幸存者的相互救赎。
生存/避世/原谅/超脱。 节奏刚好,类似荒野生存,拔叔的一个人的那种生存,但是没这么坎坷,也不觉像其他评论说得很慢看不下去。很平和很自然。故事比较简单。突然我想到了我也有看不下去的片,比如小森林,张震的那个什么刺客,我都觉得慢,但是在大自然下我觉得正好。然后我得出一个结论,每个人都是有频率的,太快或者太慢都可能超出接受的阈值,身体就觉得不舒服。
“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认为饿死是一种死法”,西方人的《无依之地》,户外人会羡慕的日子,欣然地从自然或他人那里taketaketake也是一种能力。
你不必成為什麼「大師」,活出你內在自性之中的良善與愛,自然就是「照亮其他人的光」!!!+多加一星,為大自然的療癒能量、印第安土著的薩滿傳統。生命存有本身就是全部的意義,端看你活出了什麼品質~~~
相比来说我更喜欢西伯利亚 主动追求和被动逃避的区别
It's not a very good film.but is a nice movie.it make me believe it's a truth.dont juge this and it touch my heart
景色让我脑海只有我们大美的新疆
我喜欢,我就给满分
看不下去
这是一部没有任何目的企图心的影片,可以说片中一切元素都不讨巧,故事也是简单至极,但是偏偏喜欢在那个境地中的细节描述,人的情绪变化,不煽情是最好的表达,
比豆瓣搜不到词条的那部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山在那里,云在那里,晚霞很美,人生没什么实际意义, 有爱的时候珍惜爱
充满力量的救赎!建议有一定人生阅历后再观看。
不怎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