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来,这部电影我是主观分两次看完的。
第一次看到三分之一感觉空洞又无聊,我觉得这部片子完全不想造梦大师的水准。
但是等到我今天再次打开,想着为了斯皮尔伯格看完的时候,越往后看越对自己之前的判断感到惭愧。
这并不一定是一个我会见人就分享疯狂吹嘘它又多好的电影,但他确确实实让我感受到一个梦境。
一个不同于电影观感的纯粹童话体验。
哪怕它依然不是我心中最好的童话电影。
有人说他是属于英王室公主的一个幻象,所有的孤独和孩童想象创造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巨人国,也有人说他源于巨人给女孩造的一场梦,整部电影就是梦境全部。
在电影女孩从王宫醒来之前,我一直相信苏菲是个孤儿院女孩,最后得以留在女王身边。
但最后女孩在窗前的话让我开始意识到可能苏菲就是属于王宫的,所有关于孤独的想象都是源于现实的无奈。
但同时我特别害怕这整个最后的场景是为了暗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是假的,是不存在的,童话终归是童话。
但是最后女孩的问候得以让巨人听到,让我选择相信那个单纯简单的巨人国是存在的。
有已经被赶走的吃人巨人,词不达意的BFG,巨人可以从海上飞跃,人类却永远找不到。
BFG会每天坐在摇椅上休息,在巨大的水手床上睡觉,还会带着他的喇叭给孩子们带去美好的梦。
他会永远在那里,只是大人们看不到而已。
感谢斯皮尔伯格,给了我这一场艺术和拯救的梦。
傍晚突然想喝雪碧,其实也不是真的想喝,因为并不想喝甜的东西。
只是想看它倒进杯子时如微型喷泉似的泡泡,还有它那种透明的白色,还有那种我已经遗忘了因此无法描述的气息。
我喜欢喝的饮料很少,雪碧是其中之一,后来也不再喝了,好像已经很多年没喝过。
我记得向杯中倒的时候,喷泉升起,如果脸靠得太近,会有不易觉察的水珠喷溅的感觉。
那种转瞬即逝就像焰火在夜空中明灭,让人想要再倒出一点。
今天想起雪碧是因为前几天看《圆梦巨人》,斯皮尔伯格根据罗尔德•达尔的童话改编的。
里面的巨人喝一种自制的饮料,看起来是很神秘的绿色。
苏菲说人类喝的饮料的泡泡是向上冒的,而巨人的却向下。
巨人说人类的泡泡向上冒,那么喝下去肯定会打嗝,多恶心啊!
苏菲说那泡泡向下的话,也会从别的地方出来,更恶心。
好没说完,她就被巨大的气流震得上下弹跳。
不管是打嗝还是放屁,如果泡泡最终都变成这样的,真是很无趣。
后来他们去了皇宫,巨人给女王和皇室其他的人喝了那种饮料。
苏菲看到巨人给他们倒饮料的时候,先是吃惊接着忍不住偷笑,等着他们放屁。
结果皇室的人喝了之后,从女王开始,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惊天动地地放屁,把东西都震得位移。
大家一开始感觉自己肚子不对劲就愣住了,有点莫名其妙和紧张,接着发生了,都忍不住大笑起来,简直乐不可支。
虽然屁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那种情况下还真是让人忍俊不禁,应该还来不及变臭吧。
这个电影并不是很精彩,剧情一般,里面很多人物形象都很恶劣,而我认为童话除了美好的心灵世界以为,还要有画面的美感,人物形象可以很怪异丑陋邪恶,但不要脱离美感。
那个巨人带苏菲去了他捕梦的世界,从水里进去之后,也是和现实颠倒的一个世界,那里溢彩流光,到处飞舞着各种各样的梦境,就像星星闪烁在夜空。
有美梦也有恶梦。
苏菲抓住了自己的梦,巨人把它封禁了一个瓶子里,贴上Sophie’s desire 的标签。
捕梦巨人能听到世间万物的声音,能听到花草树木河水溪流的声音,能听到熟睡中人们的心声,他捕捉各种梦装进瓶中,在晚上的时候把梦吹到熟睡中的人身上,把他们的渴望带到梦中。
为了不让巨人国的小矮子好心眼儿巨人被其他巨人欺负,为了不让更多的小孩被吃掉,他们制造了超级噩梦,吹给女王,借助皇室的力量,抓住了食人巨人们扔到了一个孤岛之后,解救了小孩被吃的恶梦。
苏菲原来很难睡着,从不做梦,自从被好心眼儿巨人抓走之后就开始了奇幻旅程,营造自己的梦境。
可是苏菲的梦太平凡了。
最后他们坐在海边,苏菲问巨人Sophie’s desire 是什么,那其实是她的未来。
巨人说那就是苏菲的梦,她会长大,会恋爱结婚,生几个孩子,过着很幸福温馨的生活。
看到这里我有点失望,觉得真是太平凡了。
或许这正是无数女人的梦,如果这能够叫做梦的话。
这么顺理成章的事情,按照既定的轨迹去走就好。
不过如果她的生活是追求爱情的结果并且永不失去爱的感觉,那也可以说是梦想吧。
当我说想喝雪碧但又没有买的时候,有人说还是喝雪莉酒吧。
想到柯南里面黑暗组织的人的代号都是一种酒的名字。
小哀是Sherry。
莎士比亚形容雪莉酒是“装在瓶子里的西班牙阳光”,我没喝过,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
只是小哀似乎并不像阳光,如果她是一种光,也属于夜晚的,月光或者星光,或者萤火虫的幽光。
比阳光更美更坚定,只是不能照耀所有人,只是对特定的少数人才发光。
柯南是小哀的阳光,而小兰是任何人的阳光,走到哪里都会给那里带去光亮和温暖。
(2016年10月23日)
在去年好评如潮的《间谍之桥》之后,史匹堡首次携手迪士尼拍了一部童话。
《圆梦巨人》改编自英国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在我出生那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好心眼巨人》,作为童话爱好者和史匹堡忠粉自然不会错过。
如果你要我问电影好看不好看,我定会坚定的回答你:非常好看!
尽管电影的影评和口碑非常一般。
以一部写给孩子的经典童话为蓝本的电影,确实没有耐人寻味的剧情,也没有发人深省的道理。
整个故事和很多我们小时候为之着迷的童话一样,只有一个简单的主题:弱小不必惧怕强大,善良一定能战胜邪恶。
但是我们渐渐长大了,我们的认知水平和人生经验让我们不再相信童话,开始喜欢暗黑系和重口味,对简单和清淡再也提不起兴趣。
拍出了《辛德勒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史匹堡,看尽人间浮华,洞穿人性复杂的史匹堡,七十岁的史匹堡,却愿意当一个吹梦巨人,为孩子编织梦想,帮大人唤醒童心。
有人说《圆梦巨人》有一股陈腐气,但是我要说,当孩子们在电影院里欢笑和流泪,大人们却在嘲讽电影幼稚无聊,只记住了放屁的女王和柯基,究竟是谁有陈腐气?
如果老派就是陈腐,那我爱这陈腐。
史匹堡是个好心眼巨人,原著中九个吃人巨人,被女王的军队用最粗的缆绳捆住,吊在直升飞机下边运回了英国,圈禁起来用于展览。
而电影里这九个恶棍却只是和一箱子大鼻子瓜的种子一起被送到遥远的孤岛,种瓜吃瓜,重新开始。
宽容和尊重,大概是史匹堡对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
当看到孤儿苏菲被好心眼巨人带回家,两人成为朋友,我七岁的小友悄悄对我说,苏菲终于有爷爷了!
晚上睡觉前,我七岁的小友问我,妈妈,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吃小孩的巨人吧?
我回答他,没有,那是童话,妈妈帮你关上窗户,拉上窗帘,你就不用害怕。
也许有一天,我的小友也会不再相信童话,但我希望她依然能相信童话里的真善美,依然能被最简单朴素的情感感动,就像现在的我一样。
多年前看过伯格导演拍的《人工智能》,看完之后的我感动了很久,也深思了很久,这样的一部让人深思的作品当年也没有什么好口碑和票房,现在的人们大多被新鲜事物,新的科技所吸引反而忘却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现在特效越好的电影越叫座,不问有没有剧情,无论它讲述些什么奇葩的故事,只要打的好看,观众就愿意买帐,就原因浪费时间去看一部看了就忘的电影!
好心眼儿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小老头,他抓走看见他的小孩怕被人类发现这种牵强的理由几乎不会有人相信,他的孤独和寂寞不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
就像他重复了两遍苏菲说的“巨人国度”一样,一个国度居然没有一个可以交流谈心的朋友,这是多么凄凉的事情,对其他9个食人“怪物”的厌恶,对人类世界的好奇,他想找个能说话的人,他喜欢和小豆子们交谈,所以他一刻都没有考虑的就抓走了小主人公。
开始苏菲是非常害怕的她只想逃走,好心眼儿给她读书,带她去洗澡,笨手笨脚的给她烘干,给她找衣服,给她打扫住处,甚至用噩梦去吓唬她,这些温柔可笑的行为都只是无言的挽留,他需要朋友,即使是个没有自己巴掌大的小豆子朋友。
他带苏菲去看自己的工作室,满屋子的“梦”像小虫子一样被放玻璃罐里,五颜六色,如梦似幻,它们犹如焰火一样不停的变换形态,这一幕就连我这位银幕前的大朋友都被惊艳到了,更何况是个可爱的小豆子那!
他带苏菲去梦的国度去捉“梦”,他喝大鼻瓜坐的汽水逗苏菲笑,他用精良制作的噩梦去请求女王的协助,无不都是为了这位善解人意的小伙伴,他们的友谊触动了我们浮躁的内心,把美梦吹进了我们的心窝!
大多数导演都不敢去拍儿童片的,儿童片不能过多的将导演自己的情感带入进故事之中,也就是这样导致会拍儿童片的导演寥寥无几,而斯皮尔伯格确实很独特的避免了这一点,他能一下就抓住这篇原著童话的主旨情感把书中苏菲和好心眼儿纯真的友谊真实的搬到观众面前,并且将这个故事暗线描述成只是小女孩做的一场美妙的梦,结尾的一声早安和一个和蔼的微笑,就这短短的几个画面却抓住了每个人内心的温柔。
再我看来这部电影是成功的,因为我也希望做一个同样的梦,最好醒的晚一点……😊
圆梦巨人海报图片
看了评论有很多人说电影烂,说不好的人我只能说恭喜你长大了,罗尔德的《好心眼儿的巨人》,这是一部属于孩子的书,该书1982年获英国儿童图书奖1985年 获德国青少年文学奖-最佳儿童书等荣誉,这个电影恐怕也是一部属于孩子的电影,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清楚的记得我上小学,现在回过来看这部电影必有不一样的感受,长大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对事物的最美好最善良的判断,失去了与生俱来的最宝贵的天真,本片跟原著基本上完全一致,如果您有时间的话,我建议可以读读这本书,再来看这部电影也许会更加可以接受,总之这是一部好的作品,我有幸偶尔读到,深感荣幸,这样一部批判大人的电影,感谢罗尔德.达尔先生写出来,感谢斯皮尔伯格先生拍出来,感谢你们让“我不再变老”。
我觉得老美的片子无论特效演技还是剧本都会比国内的良心,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只是单纯评价电影。
回家后翻看了原著,是一个简单的中篇童话。
简单得就像小时候看格林童话一样简单。
然而童话总是会充满恶意的,把小哥哥的骨头埋在树下,把肢解的姐姐又重新拼起来,穿着火烧红的鞋子跳舞跳到死之类的。
然而只有成人才会对这些片段更加细思恐极。
人的心,和感情是太细腻和丰富的东西了。
小朋友不能正确地理解那么多复杂的感情,我想我还是倾向于慢慢引导他们去摸索和体会。
看着同族的巨人被捆起来绑走了就乐呵呵地笑了这样的画面我还是不要再看了。
英国皇室的美好,高雅和教养令人觉得舒服,也许仍然是因为好得不真实,有点抗拒这样的洗脑。
不能信任一个小孩,却可以信任一群人。
现实生活中,如果真这样做,他的种族也许瞬间就灭绝了,也许立马被送往什么研究所,成为研究对象了,何况他们还有和地球差不多长的寿命,这对人类的吸引力是多么巨大。
转自时光网如果要说当今全球影响力最大、所获殊荣最多、产量最高且部部都能获得商业与艺术双丰收、涉猎题材之丰富、最具传奇色彩于一生的导演,恐怕非斯皮尔伯格莫属了,这位迄今为止荣膺4次奥斯卡桂冠、13此奥斯卡提名、金棕榈奖、金狮奖、电视金球奖、黑泽明奖等更是拿到手软的电影大师几乎无人能与之比肩,全球无以计数的观众早已将“斯皮尔伯格出品,必属精品”的宣传标语印上了全球通行的免检商标,人们将这位大师捧上了仰之弥高的神坛,推上了永不褪色的顶峰,可是对于斯皮尔伯格自己来说,却并没有被这些前赴后继的辉煌冲昏了头脑,而是永葆一颗对电影永不厌倦的赤子之心,继续航行在电影世界五彩缤纷的奇幻世界中乐此不疲地探索。
是的,在我看来,斯皮尔伯格从来都没有将电影当做一项奋斗终生的事业,而是像一个孩子一样把电影当成了自己爱不释手的玩具,当他沉浸在玩具的世界里忘记外面的一切,那些纯粹的美丽故事便从此间自然流露,仿佛一道天降的甘露,点点滴滴的润泽处尽是令人惊叹的瑰丽。
所以年过七旬的他仍旧能够拍出只有孩子才能编织的烂漫童话和奇思妙想的盛景,如果当你业已腻烦于成人世界的纷繁复杂,不妨去看一看这部《圆梦巨人》,据说,若你没有被感动,那是因为你丢失了纯真。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叫苏菲的小女孩与一个叫“好心眼”巨人之间发生的友谊。
苏菲爱做梦,爱幻想,爱渴望,但心思单纯,心地善良;因为父母双亡而不得已被送进了孤儿院,可是她讨厌孤儿院,这里并不是她童年成长中应有的生活环境。
于是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多看了巨人一眼的苏菲被其带走,由此进入了一个五颜六色的奇幻梦之境。
但影片并没有着力去渲染梦的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相反却处处立足于梦醒后的残酷现实——“好心眼”被凶残的同伴欺辱而忍气吞声、巨人吃人的凶残狰狞可怖、苏菲被追逐时巨人们的暴戾恣睢、穷凶极恶的样子以及上一个被吃掉的小男孩的偶尔的影射。
当这些问题被一一曝露出来之后,当这些破坏美好的东西被一一曝光出来之后,聪明的苏菲和善良的“好心眼”开始担当起他们除暴安良的使命,最终在英国女王的帮助下成功送走了这些肆无忌惮的瘟神,将他们流放到一座与世隔绝的荒岛上,苏菲和好心眼成功守护了巨人世界原本的美好宁静和谐幸福。
作为人类女孩的苏菲终究是要回到人类的世界,这就好比我们每个人都终究要长大,要告别那个无忧无虑的童年一样,这是一件无可奈何又刻骨铭心的遗憾,不过告别并不等于永别,长大也不意味着人格分裂,只要我们能时时保持着一颗“亭亭净植”的童心,时时勤拂拭心扉上落满的尘埃,即使荏苒光阴虚度,白了少年头,又何尝会自怨自艾地“空悲切”呢?
正如影片中苏菲和“好心眼”坐在夕阳西下的草地上,在即将离别之际,苏菲小心翼翼地问“好心眼”“那你还会听见我的召唤吗?
”时,巨人指指自己呼哧呼哧的耳朵,哈哈大笑:别忘了我的耳朵。
其实巨人就是我们童年时代所共有的想象力、善良、勇敢、天真等一系列美好元素的总和,这些元素一直都在,从未离开,只要我们需要,它们就会开出最美丽的花朵来!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近年的电影作品拍得越来越有一种教科书式的沉稳,叙事、运镜、剪辑、美术、音乐,都是业界标杆的高水准,仿佛一件华丽的电影外衣,却呈现出绝世高手站立顶峰的云淡风轻。
所有情绪的激荡在这件外衣下,隐约闪现。
自2011年起,除了那部让我在影院痛哭流涕的《战马》之外,《林肯》引而不发,《丁丁历险记》波澜不惊,《间谍之桥》哀而不伤,片子都很好,感情都隐忍。
一副商业味道尽数抖落的大师气质,又终究难逃一个“沉闷”的罪名。
到了这部《圆梦巨人》,依然如此,技术上,几乎毫无瑕疵;情感上,又不失纯真和童趣。
我从不觉得这样的片子沉闷,我很是喜欢。
闷与不闷,关键是看心境。
若带着看超级大片的心情,期待狂轰滥炸的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悬疑,难免会失望。
若是以寻回童真为目的,能为会心一笑而开怀,我便真诚推荐这一部。
美国已故著名评人罗杰·伊伯特如是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盒子里,电影则是盒子上的窗口。
……在所有的艺术中,电影是最能唤起我们对另一种经验的感同身受,而好的电影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这话出自伊伯特影评集《伟大的电影》前言,《圆梦巨人》当然不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却不失为一部好电影。
作为横跨七八九十年代的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深谙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商业法则,曾数次夺下影史票房冠军,如今却常常将商业片拍得不那么商业。
我不觉得这是能力的退化,或是工业流水线的随手打造,也许只是因为在这个越来越快速的现代社会,想要寻找丝毫慢下来的至纯至真,都有难度吧。
若我试图用短短千言说明这部电影有多好,都终将徒劳。
若我尽力论述一部电影如何让我成为更好的人,皆会是痴人语。
我只能说,这部电影,让我知道了梦从何处开始。
现代科技让许多人觉得一夜无梦才是好睡眠。
可没有梦的睡眠就像失去了梦想的人生,多么无趣。
梦里的飞翔、驰骋和自由,都是梦中专属。
当然,也有噩梦,这是难免的。
可偏偏世上会有一名造梦巨人,能送给你各式各样的美梦。
在他手中,梦这个我们从来抓不着看不见的东西,变成了一件又一件瓶装宝物。
这是何其美妙的一件事。
将梦物化,当然不是斯皮尔伯格的独创,是因为有著名作家罗尔德·达尔的儿童文学名作打底,又有著名编剧梅丽莎·马西森的妙笔担保。
三十多年前,梅丽莎就为《外星人E.T.》注入了影史中不可磨灭的美好,如今却等不及电影上映就因病离世。
生活中没有圆梦巨人,无法阻挡生死的步伐,却可以让我们在生而为人的有限时间里,多一些梦幻色彩。
所以,当圆梦巨人将小女孩带到五彩斑斓的梦之源头,当他们遇见难得的美梦,他们是多么迫切地想要把美梦抓住。
梦之所以美好,不是因为梦有多华丽,而是因为有你陪伴。
跨过高山,越过海洋,藏在被窝里的小小幸福,面对欺辱时被激发的抗争,快乐与悲伤,多亏了有你同行。
就算这场相遇本身就是梦,长大之后会消散,但毕竟在那个梦开始的地方,有那么璀璨难忘的繁星丽天,有森林的呼吸和大地的静默,有梦的柔软与轻微,有一起同行的争执与喝彩……梦让人敢于幻想,陪伴让这幻想有了寄托。
就算天各一方,依然拥有彼此。
很多时候,我觉得一部好的电影就是一个不忍醒来的梦。
看着看着,沉醉其中,不知不觉,湿了眼眶。
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不在别处(dongguazaibiechu)
有时候往往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罗尔德达尔的名字在国内并不出名,但实际上他是英国作家中热度唯一一个超过J.K罗琳的,小时候曾经看过圆梦巨人的小故事书,就深深的被这个故事所吸引,吹梦,多么梦幻的一件事情,如果说这部电影最为吸引的我的,就是在寒冷的北京让我的心升起了浓浓的暖意。
在学校看得这部片,票买晚了,只能到二楼去看,荧幕还没我的电脑屏幕大,本来打算刷刷票圈,微博,但是开场十五分钟之后,我伸出的脖子就没有缩回来过。
看完电影回来,本来觉得这部片子必然要上8了,可回来才发现评分并不理想,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不能要求所有人的观影趣味相同,但是我想说的是,看电影就要寻求本心。
总有这样一群人,总是为了发现电影的缺点而去吹毛求疵,对电影的美视而不见,好在之后和人装逼时滔滔不绝:烂片一个,别看.....;总有这样一群人看个电影累的要死,生怕错过了一点槽点...一部电影只要能让人感受到温暖,让人看过之后感到温情满满,有一些小小的不完美又能怎样?
但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说看这部电影智商低的人,我是实在不能理解他们的逻辑,成年人在孩子面前有的不应该是优越感,既视感,我们不是在长大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而是在不断地失去,天真,信任,单纯,友善....圆梦巨人就是开启了这样一场心灵的荡涤之旅。
故事的一开始的场景时孤儿院,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种感觉好像和电影《彼得潘》是那么的相似,似乎很多著名的儿童童话故事的发生地点都是孤儿院,这里的孩子们与社会接触的更少,他们更像是一个单纯的人,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对善良的人们充满信任,对丑恶的现象毫不畏惧.....巨人的出场比我想象的要快了很多,但是后面巨人在城市间穿梭的桥段确实让影院里爆发了阵阵的笑声,而后的故事其实还是比较老套的,直到BFG拿出了那件红色的衣服,BFG的眼睛里的悲伤,让我突然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个脏兮兮的老头。
而后捉梦的情节确实别出心裁,可谓本片的一大亮点,画面美直接上升为了精神美,宴会的环节也可谓是笑料十足,整部电影就是在笑声与感动中进行的,当BFG把索菲留在孤儿院时无奈的目光;当索菲跳下阳台时BFG接住他之后的微笑;影片最后BFG暖暖的微笑,每一次都是那么的动人,这恰恰就是影片的魅力所在。
事实上,影片是有暗线存在的,索菲一个孤儿院的孩子居然对皇家礼仪那么了解;丢失了孩子之后的孤儿院居然安然无恙;索菲最后居然在皇宫里醒来....可能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个公主,禁闭的生活让她倍感孤独,而BFG在电影的世界中是否存在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心底都住着这样一个好心眼巨人,他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他就是我们的影子,我们虽然不在孤儿院长大,但是影片似乎在告诉我们,其实大部分人都是现实社会的孤儿,友谊,爱情,无论当初出多么的信誓旦旦,最终都可能化为尘埃,而真正能一直陪伴我们的就是我们心中的BFG,只要我们永葆纯真,对世界充满爱,BFG就会在美妙的夜晚为我们吹来美好的梦,而这,可能也恰恰是达尔先生想要告诉广大小读者的吧。
走的再远,初心不忘。
如果说现在的童话电影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这些改编电影都在某种程度上“少儿不宜”。
当下的主力观影人群需要的是情爱秀和暴力秀,而现代的童话电影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这种倾向,添入尽可能多的成人要素和社会热点,而非保留故事本身的稚真色彩。
虽然我们总是吐槽许多电影不够成熟,显得太过幼稚,但对于童话电影和儿童电影来说,从来都不嫌太幼稚。
而即便是同一导演同类题材,也难免出现水土不服。
克里斯·哥伦布努力提升《波西杰克逊》系列的趣味性,却忽视了现在的青少年已经成熟到《饥饿游戏》的水准;蒂姆·伯顿的现代异色童话曾经所向披靡,但在《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之后持续失去准星,难以再续前缘。
有趣的是,童话的标签在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身上从未失色。
即将步入古稀之年但依旧保持了惊人的创作频率,在这个年龄段上,只有纽约老文青伍迪·艾伦能与其相提并论。
《吹梦巨人》是《丁丁历险记》乃至《人工智能》之后的一次回归,而斯皮尔伯格以娴熟的技巧将这个显得单薄和过时的故事表现得如梦似幻。
但也很可能仅止于此。
《吹梦巨人》不仅是一个制作精致的工业产品,也有着个人情怀的展露。
但“成人不宜”的原作剧情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改观,斯皮尔伯格和已故的梅丽莎·马西森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罗尔德·达尔的童话精髓,但也保留了短篇小说拉长成标准长度时带来的填充感,令人遗憾不已。
一个好心眼儿巨人能够照亮一个孤女的平凡生活,但仅有一个好心眼儿巨人并不足以照亮一部电影。
<图片1>虽然出版于1982年,巨人的设定上也有着大卫击杀歌利亚的经典延伸,但《好心眼儿巨人》却和20世纪初的《长腿叔叔》和《安妮》分享着相同的故事和人物结构以及思想观念,满满都是孤儿少女对世界的美好臆想,以及甜的腻人的happy ending。
梅丽莎·马西森虽然在过去20年间都没有作品出现,但却依然保持了相当充沛的状态,典型的三幕剧结构赏心悦目,女孩索菲和BFG之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发展和关系考验层次分明,无论是对白还是情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而在美术和摄影上,斯皮尔伯格金牌团队一如既往地保证了极高的标准和艺术水准,年代质感一流。
而CG特效刻意保留了动画质感,如巨人的头发,以凸显影片的童话性质,同时在面部表情的捕捉上惟妙惟肖,马克·里朗斯尤甚,从眼神到轻微的肌肉抖动都得到了完美复制,而反派方面以模仿大师比尔·哈德尔首当其冲,丰富的面部表情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充分证明了同样是特效,在斯皮尔伯格手里就能为电影本身提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而在《神战:权利之眼》这样的粪作轰炸机里,只是徒劳地浪费资源。
表演上,《吹梦巨人》延续了斯皮尔伯格的高要求,马克·里朗斯俨然成为了继汤姆·汉克斯和汤姆·克鲁斯之后的下一个御用演员,在挖掘小演员方面也依旧是慧眼识玉。
虽然不够惊艳和经验,但鲁比·巴恩希尔在某种程度上深得《E.T.》时代的德鲁·巴里摩尔的精髓,不遑多让。
叙事流畅堪称完美,斯皮尔伯格透过《吹梦巨人》再次展现了教科书式的大师级导演水平,达到了《巨人捕手杰克》这类平庸之作远远无法企及的高度。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吹梦巨人》就是最好的巨人电影,也提供了电影史上最棒的fart joke。
《吹梦巨人》有着《七宝奇谋》和《E.T.》等片最美妙的要素,甜得发腻的童趣满得要溢出画面来,显得格外舒适。
《吹梦巨人》之于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就相当于《雨果》之于马丁·斯科塞斯。
然而即便如此,缺少defining moment,成为了《吹梦巨人》的致命弱点。
故事本身就如同一碗素面,好吃是好吃,但并没有多少滋味可以回味,也没有太多新概念值得观众去“WOW”。
简言之,《吹梦巨人》虽然很classic,虽然很antique,但对当代观众,尤其是主力观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剧情和人物皆是如此。
首当其冲的问题,便是情节和动机不明,使得主人公苏菲相比其他角色缺少角色塑造,电影从未解释过BFG带她去巨人国的真正原因,使得整个冒险历程缺乏意义。
《吹梦巨人》最大的毛病在于巨人食人的直观内容无法展示,使得电影没有重要情节,没有冲突和问题需要解决。
这种抓不住重点的感觉在电影的最后30分钟终于得到了些许改观,但有技巧的处理并不能挽回固有缺陷。
《吹梦巨人》传达了一些模糊的温暖感觉,马克·里朗斯的舞台经验也带来了相当不错的表演效果,但电影缺少压力感和迫在眉睫的威胁,动摇了整个故事的根基,令得整个对抗和冲突显得完全不重要。
尤其是跟随原著走出来的英女王情节,尴尬程度直逼《安妮》中的罗斯福总统,如果是寻常电影,这样的一个超级存在会对情节有着破坏性效果,所幸童话电影可以一言蔽之。
将完人一样高大上的女王和周遭愚化的一系列人等同屏对比,甚至有着谄媚和献媚之嫌。
同时,约翰·威廉姆斯为本片打造的主题音乐平淡无奇和缺乏新意,甚至在有些时候显得过于吵闹。
考虑到年龄原因,老人拍老片,很容易就显得能量过低,自然而然趋于保守,节奏不徐不急,也不会调戏和挑逗观众,倾向个人情感表达而非感官刺激,更适合一家团圆热闹之后围坐在电视机前享受天伦之乐。
我们很乐于看到斯皮尔伯格高质量高效率的电影作品,但有的时候,也不妨碍心生愿景,希望有朝一日斯皮尔伯格也能和乔治·米勒一样,拍出属于他自己的《疯狂麦克斯4》——《夺宝奇兵5》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谁都想忘掉《夺宝奇兵4》不是。
<图片2>《吹梦巨人》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作品中属于中等的作品,但就其质量来说依旧非常可观,满是惊人的CG效果和良好的表演,看上去面面俱到,却少了点睛之笔。
电影有着斯皮尔伯格标志性的孩子气的好奇与成人化主题,而捕梦的情节也显得如幻如痴,在一段时间内都很难有在美术水平上能超越它的画面了。
不幸的是,《吹梦巨人》的故事完全架空了。
作为一部冒险电影,情节上缺乏风险,完全缺乏冒险的感觉,没有危机感。
在某个时间点上,电影似乎发现了这个问题,也试图主动改变这一点,却未能成功。
但毕竟,这是斯皮尔伯格电影。
既然同样要闭上脑回路享受电影,和那些技不如人的残次品相比,干嘛不试试斯皮尔伯格呢,是吧。
<图片3>
看到这个分数,我太特么讨厌豆瓣这个口味单一的文艺青年打分平台了
本来很期待的片子, 但是完成度太低, 故事也太简单
即使世界上有90%的巨人都是吃人的,也还有10%的巨人是好人。愿世人永远是小孩,永远被温柔以待
两个小时 我真的坐不住了 真的好无聊
我还满喜欢这种朴实的童真的。
一个大写的无聊。
最喜欢BFG奔跑的段落(瞬间回到童年有木有),和女孩金色的梦。(家庭,有个小豆子。有些悲伤,但最后只记得那些美好的时刻)。
I do fall into sleep and have no dream.
斯皮尔伯格就是圆梦巨人。
想起了小时候去农村的外婆家玩,隔壁有一个独居的聋哑孤寡老人,每次看到我总是笑眯眯的,有天中午看到他在自家菜园摘菜,我站在旁边好奇的看,后来他炒菜做饭,招手喊我来吃,我就糊里糊涂的跟着他吃饭,后来外婆和我妈来找我,我才吃的饱饱的回家,还被外婆骂了一顿。又过了几年去外婆家,发现那个老爷爷家门窗紧锁,才知道不久前他在铁轨上捡垃圾,因为聋哑又躲避不及,被火车撞死了。。。苏菲和他在路口分开的场景,我居然看哭了。
巨人mumble的时候有点儿可爱,终归是拍给孩子们看的,最后在皇宫的一段真是有爱。
想跟你干一杯frobscottle 也想分担你的snozzcumbers
最出彩的就是白金汉宫那段了~
儿童片跟家庭片的区别就是家庭片能照顾到大人儿童片低龄化太严重
一种“还不困,却被按在床上强行讲睡前故事”的感觉。
挺好看的,女主角很有灵气,英国女王那段挺有意思的。简单的故事却不乏新意。
和三十四年的《E.T》遥相呼应,斯皮尔伯格心里一直住着个孩子。
真是闷死小朋友的节奏。
感觉挺好看的,不像有些评论那样不好啊
还是斯导精于算计的拍法,每一处都丈量得很准确,所有细枝末节,包括技术包括表演甚至包括感情。当感情表达都已被计算好,那电影和人心的屏障便早已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