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偶然搜到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古稀之年的一位作家,生活如白水般无味平凡的一日复一日中总感无灵感与波澜;妻子及家人劝其安享晚年,但他内心总有不甘。
突然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登山的游记,自己内心顿觉被点燃,想去徒步登山。
于是买装备找伙伴,尽管妻子和家人百般劝阻但看到他如此坚持还是支持了他的行为。
多年未见好友的陪伴,俩人上路了,路上遇到过风雪、落水、被人追,甚至掉落悬崖险些丧命,但这些都不抵登高望远时看到的通透壮观景色时的豁然开朗心情。
在相伴途中他们彼此分享感悟又觉得回到三十多年前年轻时的状态,当然也不得不屈服于年龄所带来的体力及心力上的衰退,原来的坚持登顶的信念变为上路感受了就好,量力而行,收获可能更多。
当然此番经历才有这本小说和电影的诞生。
人应该适当的走出自己常态的生活环境,去接触大自然,去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哪怕每一次是挑战,经历后总会有回的新生般的感悟和活力!
可惜两人没有走完最后的旅程,剧情有些虎头蛇尾。
两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古稀之年的冒险之旅在悬崖获救后戛然而止。
他们的终点就是梭罗《缅因森林》中提到的卡塔丁山。
很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户外的装备,人迹罕至的河山,自然主义带给心灵的甘泉。
这些年习惯于机场到宾馆到会场的快节奏工作与生活,但内心深处依旧渴望过着如梭罗般隐居在瓦尔登湖畔那样离群索居的恬静生活。
如今,这份梦想可能只有何超同志才有机会实现了,加拿大与缅因州接壤,有机会替我去卡塔丁山、车桑库克湖看看?
“等我们老了,我想要住进同一个养老院,我们要一起看电影喝下午茶看逗逼老头在我们面前耍宝。
”这是我跟高中闺蜜曾经的梦想。
前几天我在琼库什台接到她的微信,聊到一个坏消息,我们有几个小时的时差,很少这样同步聊天,一般都是想到什么聊什么,想不到这一次的话题离死亡这么近。
这一次也算幸运过关了,我们再一次约定,等下次回国要一起去旅行,去哪里都行,带着我们的孩子不顾一切出去走走。
“等我们老了,临终的一刻,我希望你在。
”“等到60岁,就在一起好不好?
”
这是很多生命中所谓曾经无比靠近的路人甲,关于天长地久,持续到老年的谎言,不过当初我是相信的,只不过此刻我已经不在乎他们怎么想,毕竟只是路人甲,不值得继续浪费生命了。
这几年在路上,确实遇见过一些年纪大了,选择长期在路上的人。
最常见的是各种五颜六色的大妈,不限于红色围巾和绿色上衣,相同的是吃过死小孩的红唇,以及大墨镜,以及处于夕阳游鄙视链顶端的持长枪短炮的摄影大爷。
“你知道二十几年的时候,我是坐专列来的这里,那时候,哪有什么旅行团。
”
“我们去尼泊尔的时候,遇上了地震……你看看这张照片,这是喀拉峻,对了,雨崩你去过没有吗?
哎呦,哪里不去太可惜了。
”卧铺车上的北京大爷,跟旅行团里的上海大叔操着同样的大嗓门聊起他们的光辉过去,我忍不住想起那个跟我约定一起自驾去西藏的老友。
印象里那个爱画画的少年,是否终究在遥远的未来,变成这样一个大嗓门的寂寞大叔,为什么我们一定得等到我们老了,才去做一些事,而且是我们特别想去做的那些事呢?
《林中漫步》大约就是这样一部浪漫主义的夕阳游之作,我从不觉得他是拍给老年人看的,毕竟在去塔县路上,哪怕拉稀也觉得无所谓的68岁大叔,还计划着有生之年要去楼兰看看,他们怎么可能接受片中那些吐槽老年人体力不支,只能半途坐车折返的结局,这分明是吓唬年轻人的穷游宣传片。
你看看,如果你再不出门去看看。
只能年纪一大把,跟早就断联几十年的瘸腿发小,来一场林中漫步,看着一个个擦肩而过的精神小伙,吐槽一句,傻b,还不敢太大声,毕竟连逃跑都只能来个狼狈的屁股蹲。
老了,老了,不但体力不支,胆量也所剩无几,再好的美景也不如找块石头坐下歇歇来的好,只能自嘲一句,我们没有什么目的地,只不过是走到哪算哪的林中漫步,这本来就不是一场比赛嘛。
等老了,我是谁,你是谁都不重要,我爱你,你爱他也不重要,都老了,离什么最近,什么最奢侈,谁都明白,难道不是吗?
不如还趁没有彻底躺平,一起去林中漫步,随便走到哪算哪吧。
很久以前,一个无聊的下午,无意中打开了这部电影《林中漫步》,本没有抱太大期望,结果却出乎意料。
这是一部平淡又温馨的电影,整体的基调是慢慢的,缓缓的,很舒服。
故事说的是一个生在美国,在英国生活了10多年作家Bryson,有一天上了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他为何不写写自己国家风土人情,参加了朋友的葬礼之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住所附近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徒步路径-阿帕拉契亚小径的起点,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双脚徒步走完这个长达三千多公里的山林小路在发出了无数个邀请给身边认识的朋友后,收到的多数是嘲讽和不理解,只有一个被转告的年少小伙伴一—Kates 愿意陪着他冒险。
而这位哥们,把大半辈子都花在了酗酒和泡妞的事上,当他看到Bryson房间里各种奖章和荣誉的时候,内心既是喜悦又是落寞。
而这位爷爷级人物是一个身材胖胖,爱吃零嘴,腿上还装了一副假肢的家伙,看他的身材只能一个想法,这能行吗?
(摘自豆辦)但不管行不行,他们开始了。
就像所有的旅行一样,同行者会碰到各种突发情况一一他们得面对年轻人不解的目光、碰到一个古怪、爱挑剔的话唠、不慎落水、露营中遭遇灰熊、不小心从山上摔下来、有时天公不作美,突然下雨下雪、投宿时还可能只有不干净的床位.他们没有想过放弃,但是Kates想过偷懒一—租车旅行,然后 Bryson制止了他哈哈哈。
如果开车走完这段路,那将没有任何意义。
于是,他们继续徒步旅行。
真正地见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影中最震撼我的一幕,是他们边向前走边争吵拌嘴,然后前方是一片开阔,举目望去是山峦疊嶂,顿时两人都闭了嘴,镜头拉远,只剩下渺小的人与壮阔的山。
电影的最后,两人不慎坠山,所幸山下不是悬崖,几米之下有岩石拖住了他们,但他们还是被吓得不轻。
那个晚上,他们聊了很多,最后他们决定回家。
第二天早上,路过的年轻人拉了他们上来,然后他们坐着车,回家了。
其实,这个结局很让我惊讶,因为,一般的电影,肯定会让他们走完的,可是这对老人却只走了一半不到,便回家了,因为他们想家了。
但我并不觉得很遗憾或者失望,正如Kates 所说的:“我们经历了夏天的炎热早春的风雪,我们走到脚底流血,我们曾经在阿巴拉契亚山道上徒步。
看完这部电影,既被影中的自然美景所打动,也被两位老人的友谊所触动。
希望等我老了,也有这样的伙伴,能陪我去,徒步旅行。
在两位老人徒步穿越阿巴拉契亚山后,布莱森满脸释然的问卡茨:你想回家了吗?
“ 眼里满是对家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满意。
他们虽然没有看到最后的卡塔丁山,但他们一同经历了烈日、暴风雪、在夜晚遇到两只高大的熊,走到双脚都流了血,还在途中遇到了善良的人们,在他们滑下悬崖的时候,在危险之时,也最终明白了生命里对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他们望着满天数不清的繁星:“世界的另一面还有人向我们一样,仰望着如此美丽的星空吗?
” 答案是肯定的。
影片中表现的,真正的远足就是「在路上」,只是为了更好的折返,找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目的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段路,这些风景,身边的好友,以及心里,最思念的那个人...整部影片,都在贯彻两位老家伙的乐观心态,特别是卡茨简直是搞笑担当,不管两个人遇到怎么样的陷阱,他们都可以用幽默来化解。
掉进河水里时——这下子可精神多啦;掉下悬崖时——下次再这样能不能提前告诉我一声?
;就连卡茨把唯一的逃生希望的绳子挂在树上,布莱森也没有责怪,相反他们一起看到了最美的星空。
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走上了同一条美丽的风景。
即使人生不同,两个人的善良和坚毅品质,以及豁达的心态却如出一辙。
最让我感动的是卡茨最后的明信片,我看到弹幕说,这两个人可能是这辈子最后一次见面了,我感到很伤感,但是影片中的两个人并没有为此而感慨,甚至没有拥抱,对于同行半年的人,他们只是简单的说了再见,就像明天早上还能看到彼此从帐篷里爬出来一样。
相信自己的人,才能完成想要完成的事,并永远保持着好奇心,正如卡茨的最后一张明细片:” 我很好奇,接下来做什么呢?
“
旅行,身体无休止的在路上,性爱,酗酒,甚至大麻……这是八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名词, 他们可以把他叫做精神的放逐。
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无力与逃避。
两个老男人的对话也一一呈现了这些要素。
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何要在路上。
这一路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就像一个微缩的世界,最后在陡峭的绝壁之上,在璀璨的繁星之下,他们终于在失去之前明白了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当两个老男人终于想家了,想到了爱人,我知道这段旅程也结束了。
我脑子里的配乐是《let her go》。
——Well you only need the light when it's burning low只有在朦胧黯淡时才念及灯火光亮Only miss the sun when it starts to snow只有在冰天雪地时才怀念阳光温暖Only know you love her when you let her go只有在已然放手后才始知那是真爱Only know you've been high when you're feeling low只有在身处低谷时才遥想过去峥嵘Only hate the road when you’re missin'home只有在乡愁涌动时才痛恨旅途遥远Only know you love her when you let her go只有在让她走之后才始知那是真爱所以旅行的意义是什么?
遥远的路途,它像是一个微型世界,纵使再美的星空,也不如家里脱皮的天花板。
童话故事里,森林里住着各种动物,故事里的兔子愿意耗费两天和乌龟赛跑,猴子愿意去捞月亮,黑猫警长抓老鼠却不为了吃掉它......小时候的森林是个有不停歇故事的宝库,即便长大后不再有童话,你会不会好奇森林里有什么?
《林中漫步》,电影根据游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很简单,讲了两位零户外经验的菜鸟老头相约徒步穿越2118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的故事。
最开始是被电影海报吸引的。
俩老头站在岩石上像聊天、像争论、像两个人要闹翻了、像一个在慷慨陈词另一个哑口无言......对,是因为好奇。
俩人失足滑落被救起后结束旅程,在回程的路上有一段对话,很精彩:“我们离目标还远着呢。
”“你说什么,我们做到了呢。
”“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去看一眼卡塔丁山。
”(遗憾)“另一座山?
你到底要看多少山才满足?
在我看来,我们已经走完了阿帕拉契山径了,我们走过了烈日,走过了风雪,我们走到双脚流血,我们在阿帕拉契山径远足过,布莱森。
”(自豪)“或许你说的对。
”喜欢胖老头说的这段话,他乐观地说出了一些捉摸不透的道理——你为什么要远行?
电影开始,布莱森说他想“探索自然、寻找自己的根”,真实的是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媒体轻浮地挖苦,因为参加老友的葬礼的尴尬言论,因为他搬回故土却又种种不适应。
他的远行想回避也希望找到生活方向。
这也同样是大部分人的远行起因。
故事里最大的抗争是老头们夜晚遇到了两头熊和最后失足滑落无奈等待被救,当然老头们没有走完全程,甚至没有走完一半。
俩人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分开二十年各自的生活,也开玩笑也像顽童也老夫聊发少年狂......摄影机安静地呆在一旁,记录没头没尾的谈话和自顾自说的回忆(对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用先入为主地赞同谁的观点)。
被风雪大自然洗礼后,在等待被救的夜晚,一个想起了从不缺席的集市一个想起了爱了二十年的妻子,俩人明显不是在对话,是在自己的情绪里,说给自己听。
旅途或许没有答案,但一定有关于答案的线索,不是吗?
电影走到这里,是极具共鸣的。
我停下来回想每一次远行,很多人事都模糊了,可是记得累到崩溃继续爬山的兴奋,记得深夜闹情绪窝在沙发里不睡,记得和朋友聊很久聊出的坦然,记得自说自话把自己感动得不得了,记得我说过我要忘记要有改变......所有的所有在后来潜移默化,我总有改变。
看,每一段经历都有意义,是不是很神奇。
长大后,我们不期望森林里有很多瑰宝,只希望看到一棵枯树旁长出了新芽,看到小路尽头有人走的脚印,看到黑夜里除了熊出没还有微光......或许,这是远行的一种意义。
假期最后一天,看了A Walk in the Woods的改编电影《林中漫步》。
有些电影是不适合先看完书再去看的,像把甘蔗渣再嚼一遍那么无趣。
从文字中看到的森林总是比摄影机镜头装下的更宏大无边,作者花大量篇幅夹叙的美国东部自然史、社会史也很难在短短的电影台词中传达。
一个有趣的改编是作者在书里一直又害怕又默默期待着遇到熊。
在书里,他买了一本防熊手册,手册里专家说遇到熊千万不要跑,要大吼大叫,勇于跟熊对抗,被他吐槽说你行你上啊,反正我是要跑的。
然后在书的最后几章,他终于在夜晚宿营时遇到了熊。
他和同伴找了半天瑞士军刀没找到,只能握着指甲剪瑟瑟发抖……好几页惊心动魄的心理描写之后,熊,高冷而不屑地,默默转头走了…… 在电影里,他们是这样的:
然后我忽然想起一个月前去附近hiking时看到的告示:
遇到美洲狮,要努力表现得比它更猛!
如果它攻击你就打回去!
看来,从1996年到2019年,专家的观点还是很一致的嘛。
该片讲述两个多年未见的童年玩伴退休后的某天邀约一起进行徒步旅行的故事。
两人因为多年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大不相同,加上固有的印象影响,同行中多有摩擦;而一路走下来,慢慢更了解对方,从而也改变了自己看法。
影片各方面都没有太出彩或感人之处,但依然给了四星,因为看完感受到平静、温暖和释放,而且很生活、真实、自然。
最重要是某些时刻引起了我对自己的思考。
看主人公对人事物的感受和转变,很自然可以把自己代入其中。
感觉影片也藉此表达跳脱固有视角再看身边的人和事也许有意外的收获,这是一种生活启示吧。
不同的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开始都会经历无所适从;但改变也给了自己放下固有观念而去重新了解、认知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
都说失去后才更懂珍惜,那未免有点残忍。
或许我们有时从固有生活模式中抽身,再回头看周边的朋友、亲人、所得,也会更加惜福吧!
旅欧十年后的成功作家,写了一本畅销游记书,接受电视媒体的采访,好不春风得意,不料主持人的一个提问,才发现自己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美国,认识甚少。
参加了老友的葬礼,才知道岁月无情,自己已是临近垂暮,无论如何在故土上远足一次,不让自己生命留有遗憾,成为了自己的执念。
不畏家人的劝阻,寻得多年前老友,并肩远足,终于成行。
旅途中的两位老人,虽之前生活境遇大相径庭,一个是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一个是孤身漂泊,终日泡妞酗酒,一路上却生死与共、欢笑相随,共赏佳境,共同经历后才知生命中的爱情、友情、亲情,是自己最幸福的拥有。
影片采用线性叙事,无复杂花哨的镜头、无眼花缭乱的剪辑,用极简轻松的叙事风格,让观者与两位老人一起远足,一路上山景迤逦、绿荫葱葱,有如春风拂面,两位老人或幽默对话、或相互打趣、或回忆往事,或吐露心事、或作弄对方、或耍小聪明,桥段轻快却露真情,对话浅白却蕴哲思,这也许就是繁华落尽后的归真,是执着追逐后的醒悟,是年华逝去后的豁达,虽两人最终不得不屈服于年老疲惫的体力,没有完成旅途计划,但远足的意义或许就在此吧
我理解不走普通叙事节奏,但是你到底想说啥.还有演员哪里找的够奇特.
看不明白
这演员算不算特型演员啊
一坨屎
讲的啥?????
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还欠一些力道。
南美的高山区自然风光美如梦境。故事个人感觉包含了很多文化冲突的隐喻。如果选个好看一点的主角估计评分会高一点,但是感觉演员的畸形也是隐喻的一部分。太像南美洲被殖民的历史缩影了。
分两天勉强看完了,好几次昏昏欲睡,说真的没几年脑血栓拍不出这电影,你说他好吗?我实在找不出理由,要说他不好,真是一大堆,很多镜头你也不懂他要表达什么,纯粹糊弄?科幻也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这雾不是电影里雾,而是吹给观众们的雾吧,让所有观众云里雾里。
一个头好像被挤过的人,长的像动画片。独自在山上,照顾个盲人。
抛弃正常叙事,视听形式突出,多视角镜头、环视运动镜头、特写,低沉的悬疑感的音效。印象深刻的是哥伦比亚高山苔原奇异景观:在长镜头、特写镜头里绽放魅力,植物、果实蕴蓄着湿漉漉的神秘和诱惑,张着嘴,裸着心。更愿意把主角看作南美山区幻化出的守山山鹰,巡视、自省、恐惧、幻想,入侵者的破坏、当地原生文化的退缩,令人困惑迷惘。最终淋湿的翅膀,并不能让守护者飞升至幻梦天堂。
原谅我没看懂,剧情抽象,演员抽象,拍摄手法也很抽象。就是如此抽象的一部电影我却挑不出疵儿来。。。。
贫瘠穷困以及群山冷酷的禁欲环境中,只有当身体欲望和性兴奋感出现时才会激发出明亮艳丽色彩。那些在峭壁和岩石间发生的爆炸与洪流,是令涌动的激情从地下浮涌出来的途径。白布掩盖下的丰盛水果,奶牛臀部,裸体的农妇。不和谐的奇异魔幻仿佛后现代主义绘画中出现的荒谬和挑衅象征,是现实与幻想的交叠带来的非理性和异化。
太美了
#25th-PÖFF 视听不错。
?阅读理解十级都写不出这样的剧情简介谢谢。
又一部“记录一个梦”式隐喻片,全名“云山雾罩,着三不着两,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这个电影是很个人很先锋的 更像是作者本人的赞美诗 其中包含了很多宏大高深的主题 宗教 生死 性 环保 战争反思 加上清冷的风景 此片值得一看
药店飞龙
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写给父亲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