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誓
Pagten,The Pact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
主演:碧尔特·诺伊曼,西蒙·本尼杰格,安德斯·亨里奇森,Nanna Skaarup Voss,Asta Kamma August,Marie Mondrup,库尔特·德莱耶,Jytte Kvinesdal,Mikkel Kjærsgaard Stubkjær,Téo Lepetit,Susa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年份:2021
简介:63岁的凯伦·布里克森声誉正隆并有望获得下一届诺贝尔文学奖。17年前,她的生活濒临崩溃,于是她不得不放弃自己在非洲的知名农场,回到丹麦。感染梅毒、失去一生挚爱的凯伦改写人生,在文坛一炮而红。然而,她依然孑然一身,直到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30岁的天才诗人。她向他承诺,只要他不惜一切代价,无条件地服从她,她就会助他名利..详细 >
前期铺垫有点少了
#BJIFF 2021 No.13,影中偶尔出现的“信誓”二字让它看起来像个拙劣的命题作文。说教意味过浓,全程仿佛看到了个大型PUA现场+三流狗血剧情,一直没搞清楚男主哪里值得被爱,从一开头妻子坚持要回家接孩子,他坚持留在这里就确认他不配。多一星给唯一清醒的妻子(没看过书只针对电影)。全场最佳是最后的字幕,祝我明天上班快乐。
奥古斯特也是拍两性关系的老手,权力的易位,控制与顺从的男女角力克制又细腻地呈现,一种厚重的古典韵味扑面而来。老太先赢后输,情人只是炮灰,妻子最终赢家。男主?根本不存在任何主观能动性,高级工具人罢了。
7分,演员表现没得说,拍得也很有质感,看了才知道是传记片,除非是拍疯子的人生,不然故事也不可能很飞或者很奇情,就平平整整一故事,亮点不多,但性别置换的角度看,真的挺有意思的,男主人公在莫可名状的诱惑面前亦步亦趋,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差距不容小觑,搁现在,就凭阅历差距权势差距和手段差距,男主人公怕是早就被压制得尸骨无存。映后有观众问男主的扮演者如果他是年轻的诗人他会怎么选,他说我没那么纠结,直接搬去和女作家住。ps,女主l的扮演者的受访镜头状态真的好优雅20210921保利影城天安门店
#BIFF2021# 一定要痛苦才能写作吗?肯定不是这样的。
一般吧
月下两人达成信誓时的光影也太美了叭
我不理解这一切。画面还不错,有些部分就像iPhone 13电影模式的广告
BJIFF2021打卡!1.似乎略略领悟了加缪所说的“荒诞的自由”,男主被女作家循循善诱所追逐的自由是什么东西,一些由某个更高一级的存在给予的自由能是什么东西。在庄园也好,在德国也好,他确信他的行动是自由的,但事实是一切都与自由相矛盾。讽刺的是,男主在追求所谓的自由的过程中并不自由,当打破信誓、回归家庭和责任时,才真正自由。而女作家看似强势,看似控制一切,实际上她才是那个害怕沦为配角、不敢反抗、不敢打破信誓的人。2.班妮迪克特问男主:“爱是什么?是付出和给予,还是享受快乐?”女作家和Grete对男主的爱是付出和给予,而班妮迪克特对男主的爱是享受快乐。3.得知丈夫出轨后,Geret说:“她爱你是因为她需要你,而你要考虑清楚,是否要被她利用。”本以为Grete是个小白兔,没想到能说出这么深刻的话
根据真实人物改编,有一些问题的讨论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艺术和家庭天然矛盾,但可惜导演并没有深挖人物的性格,所以很浅薄地把它拍成了狗血伦理剧,当然北欧的风景还是很美的。
#11th BJIFF# 主竞赛。国际首映(放映事故:画幅错误,上下应该都被裁了,可能是16:9硬放成2.35:1了,字幕不完整)。可能题材和方法老旧一点,但比利·奥古斯特水准还是在线的(水平大致是个柏林的展映片)。这个三重PUA故事讲得准确,细腻,生动,而且讲究。视听语言虽然没啥特别值得一说的设计,但还是胜在准确。的确非常值得一看。应该不至于再给大奖了,目测至少编剧男女主都很有竞争力吧。
#BJIFF2021 北影节观众的素质再次让我吃惊
故事和人物关系都挺简单的一个浮士德式的故事,单场景表现的情感密度很高,但又不花哨,演员也不错哈,能装得下那些骤然压缩的纠结,难得的看着不烦的古典小说样儿的片子。至于诗人的艺术深度和对应什么更多的理论的事情可以放放,这几个人不需要提供更多的东西,并且也应当到此为止,再多了的话,多的东西会让有些人感觉不适。导演很懂“点到为止”
20210925北影节。这部片子的人物关系真的很难以理解,尤其在对人物的文学成就和背景关系本身不熟悉的情况下,影片中又没有做足够的背景铺垫,导致看完整个故事觉得充斥着那种对艺术家刻板印象般的荒唐,又觉得哪里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作为人来说行事不该如此,且某些复杂晦涩的感情明明可以刻画得更好。但总之成片这个样子,我也只能说对得起初衷买票是为了欣赏丹麦风光吧。(北影这破翻译让观众听了好久天书。能不能有点长进。
#2021 BIFF 第七部# 看过《走出非洲》的书和电影,再看《信誓》,拍的真好啊,光线、角度,家具的布置,都很舒服。“爱,是满足自己,还是成全他人?”,人的欲望啊真是一团火。生活了4年的国家,看到丹麦的海,草地,森林,庄园,自行车,打扮精致的老太太,浅黄色墙壁,病房门口的矮凳,听到God Morgen,Tak,要哭了。
空镜构图和配乐一流 北影节外挂翻译令人窒息
不知是否是翻译原因,一个想写成《浮士德》的故事最终变成了无聊老太的无聊游戏,毫不高级且含金量低。电影通篇没有任何关于艺术提升的内容,只有自由牺牲等毫无深度的探讨,若是庸人去学习,这种追求只会是一地鸡毛。男主妻子真是艺术家的(癔念)理想型了。
BJIFF2021#改编自人物自传。丹麦国宝级女作家和男性诗人之间因创作契约而产生的微妙感情关系。牵带到关于性别 年龄 权利 阶层 道德和情感的复杂问题。欲望是压抑的源头,创作又无法完全摆脱欲望达成艺术与生命自由层面的追求,而家庭观念和道德意识会将人捆绑在选择的岔路口上,创作者很敏锐地抓住了这敏感又富有魔力的戏剧性,在改编过程中让男爵夫人以自我人生为喻,增加“魔鬼契约式”的角色演绎,造就了影像中层次丰富的文学气质。也许因为故事发生在1950s,关于女性角色的塑造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桎梏,但不影响影片整体协调的古典艺术调子。对结尾的过度解读,是否真的回归需经历此般痛苦才知自生所求?那曾拥有波澜究竟是一种遗憾之美,还是生之滥灾。
虽然女主是一名大家,虽然她很善于启发艺术家的灵魂,善于激发艺术家内心对新奇和刺激的向往,但这不能否认她煽动男主婚外情且强占男主不让人回家的事实🤷🏻♀️感觉男主对女主是精神出轨,对已婚妇女是肉体出轨,感觉男女主还挺配的,可能艺术家的世界我不懂吧!
本来以为是一个寓言故事,看到最后才明白是一个男人的爱情故事。原本不知道是小说改编的,只是看的过程中觉得很像小说的文本。导演还是很善良地让诗人回到了原本的生活轨迹,拥有这样的妻子,大概是所有搞艺术的男人理想的婚姻。视听语言很丰富,但总觉得文本上不够有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