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看了马丁斯科塞斯的新片《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2013),看完一遍欲罢不能,换了一个更大更好的电影院又看了第二遍。
我想如果能有时间再看第三遍的话,我还是会去看的。
评分8.5/10虽然电影片长三个小时,但一点都不觉得慢。
情节推动张弛有序,对话妙趣横生,剪接凌厉准确,人物性格个个鲜明。
女主角是一个澳洲模特,没演过几部电影。
但却是近几年来看电影最让人感到惊艳漂亮的,而且演出极为大胆奔放,看她就觉得值回票价,其他的都是free ride。
(附图一张)电影的主题就是“瘾”,炒股有股瘾,吸毒有毒瘾,泡bbs有网瘾,人生的各种追求荣华富贵功名利禄都是瘾,染上了就很难戒。
人生只是从一种瘾换到另一种瘾的不断循环,恐怕只有神仙才能逃出这个怪圈。
男主人公小李子刚上班的头天老板就找他谈话。
老板问他broker是干什么的,愣头青小李子说了一通为客户服务,为公司赚钱双赢什么的话。
老板叫他f*** off, broker要干的就是把客户的钱拿到自己兜里面。
客户炒股赚钱了,他要拿走买房买游艇,你就失败了。
因为虚拟的数字变成了实在的物质。
你要做的就是向他再推荐股票,让他永远留在虚拟的股市里上瘾,让他永远的买进卖出,这样你就赢了,至于客户赢不赢?
只要钱还是在虚拟的世界里,他就算是一百倍大牛也没用。
只有转换成物质才是实在的。
同样,不管在哪里赚到的钱放在银行里,放在枕头底下都是虚的,只有用光了,享乐了才是实在的,否则那些花花绿绿的纸和厕所里的手纸没什么两样。
小李子听明白了导师的意思。
他出来单干后就致力于pink市场,推荐penny垃圾股票,这种股票broker的commission是最多的。
他明知其中很多都是黑洞,但公司却越做越大。
他也知道赚来的钱消耗掉才是实在的。
结果,他没有染上股瘾,却染上了毒瘾,染上了淫瘾。
各种各样的美女跑车豪宅飞机,一片酒池肉林,喝酒磕药,荒淫无度。。。。
反正观众能想象出来的用钱砸出来的疯狂项目老马丁都让你看到了(我觉得七八十的老马丁拍这些场景的时候肯定自己也很开心)最后被联邦调查的时候,小李子其实完全可以放手公司,支付罚款,不再涉足,他有足够的钱继续过如此奢华的生活。
但他终究没有做到。
为什么?
因为小李子上瘾了,上的是功名瘾。
他享受每次出场讲话时众人羡慕的眼光,如雷的掌声,享受社会名流的盛誉,享受公司员工视他救世主般的地位。
他不甘心退出。
最后结局基本想象得到,锒铛入狱,妻离子散,财产统统没收,电影以小李子出狱后重回销售本行结束————培训基层销售人员。
真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人生一场梦。
老马丁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站在道德训诫的制高点上,重复”荒淫者受报应,执法者受荣誉“的主旋律陈词滥调。
电影给了咬着小李子不放,富贵不能淫的联邦调查员最后一个镜头是,他独自乘坐在肮脏昏暗的纽约地铁里下班,眼里有说不出道不明的酸楚。
也许他正在想着他的敌人小李子嘲笑他的一番话”我随便吃一顿的钱,够你们忙碌一整年的工资了。
“马丁反思普通人生活的主题也在之前《愤怒的公牛》,《喜剧之王》和《好家伙》等电影中多次出现。
《好家伙》中的亨利同样问父母说:难道你们将来就想让我去过每天挤地铁上班的生活吗?
是的,亨利和他的伙伴们都很自由,黑帮的刺激让他们摆脱了凡夫俗子的奔波生活,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却是注定的,入了这一行就像染上了永远戒不掉的瘾,纵然你成功了无数次,失败一次你就完了。
《愤怒的公牛》里的拳击手,《喜剧之王》里的业余脱口秀演员都有一种执着得不顾一切的疯狂的”瘾“。
他们将不再平凡,代价却是生命或是入狱。
在这一两难的选择中,男性主人公的悲剧宿命感油然而生。
究竟哪一种好?
没有答案,人生的选择都是如此。
《喜剧之王》中的主角以一句经典台词做出了他的选择::better to be king for a night than schmuck for lifetime!
《华尔街之狼》不足之处也很明显。
电影为了突出那帮暴发户的荒淫无度有时候也太过high了,缺乏对女性和残疾人的必要尊重。
全片的男性视角相当明显,女性几乎沦为玩物。
有一幕在公司的狂欢party上拿残疾人侏儒当成dart投掷,以及一群人之前取笑玩弄侏儒的片断也让人难以忍受。
另外,全片几乎每句男性对话都带有f***的脏词。
当然也会有影评认为这是为了深化荒淫主题的必要夸张,但我觉得收敛一些会让电影更加干净。
本文章非本人编写,版权归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王大拿所有©️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
(全文3765字,读完大约4分钟)1998年,美国长岛岸边的豪华别墅内,香烟和酒精的气味蔓延,年轻的男女跳进舞池中疯狂扭动,派对上一片奢靡。
忽然,一阵尖锐的警笛声传来,穿着警服的人鱼贯而入,走向正在品味香槟的乔丹·贝尔福特,将手铐扣入他的双腕。
两分钟后,人群一哄而散,只留下偌大的别墅和酒精刺鼻的气味。
乔丹·贝尔福特(Jordan Belfort),股票经纪人,被《福布斯》杂志誉为“股市中的罗宾汉”,31岁便坐拥上亿资产。
从出生平凡到亿万富翁,一个毫无金融背景,甚至只有高中文凭的人,是如何在资本世界中异军突起,并以最快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
事情还要从他的少年时代说起。
商业天才养成记1962年,贝尔福特出生于纽约市一个中产家庭,父母都是会计师,在纽约,这样的家庭不计其数。
如果按照常规家庭的模式发展,贝尔福特应该会上大学,毕业后进入企业打工,然后结婚生子,永无出头之日。
青春期的他个子矮小,又样貌平平,但是也像同龄人一样喜欢漂亮女生。
因此,他被同学嘲笑,这让他感到十分沮丧。
父母削尖了脑袋想要跻身上层社会,而终究是做无用功,母亲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贝尔福特身上,一早为他制订好进军医学院的计划。
这些都对他的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他认为,被拒绝和嘲笑的原因正是自己没有钱,于是下定决心要成为有钱人。
无可置疑的是,贝尔福特拥有与生俱来的商业头脑。
他小的时候,就主动在暴风雪后拿着铲子,敲开一扇扇大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提供铲雪服务,并收取20元美金的酬劳。
“我是个天生的商人,赚钱对我来说易如反掌,只要有心,遍地都是商机。
”16岁那年夏天,贝尔福特在长岛附近的海滩闲逛,天气很热,他发现人们想要购买冷饮时必须穿过几条街,才能找到唯一的冷饮店。
于是他灵机一动,买来冷却箱,放入大量冰激凌和饮料,沿着沙滩叫卖,吸引了不少人购买。
就这样,凭着细致入微的洞察力,他总是能抓住一些小商机,利用几个暑假的时间赚够了上大学的全部费用。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巴尔的摩牙科学院上大学,开学典礼上院长的演讲,如一盆冷水朝他兜头淋下:“牙科的全盛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如果你想要挣大钱,趁早打消这念头,因为你来错地方了。
”贝尔福特当即作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开学第一天,他立即办理了退学。
60年代的美国,拜金主义盛行,带来了残酷竞争、精神空虚和道德沦丧。
美国青年追求金钱,陷入狂热的迷惘,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贝尔福特受到了拜金主义的强烈影响,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抛弃学业闯荡社会。
自立门户狂吸金不久后,他遇到了第一任妻子特蕾莎。
为了负担起家庭的重任,他开始挨家挨户推销冷冻龙虾和牛排,基于年少时的基础和良好的口才,使他的销售量很快打破公司的记录,成为最优秀的员工。
但是这种稳定的生活显然不能满足他的野心。
他辞去工作,自己推着车贩卖肉类,凭着超凡的销售本领赚到了不少钱,然后在24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公司,当上了老板。
好景不长,由于经验不足,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公司倒闭了,他还背上2·4万美元的债务。
但是他毫不气馁,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美国金融的心脏,华尔街。
华尔街充斥着投机取巧,发财心切的股票经纪人,而对于贝尔福特来说,股票和冻肉没什么两样,都是把产品卖出去而已。
由于没有金融背景,他被分配到最底层的职务,也就是联系员,整天跑腿打电话。
经过半年努力,他考取了股票经纪人执照,准备干一番大事业。
1987年10月19日,是他上班的第一天。
当天下午四点,公司忽然警铃大作,整个欧洲国家股市崩盘,跌到了508点,那天被人们称为“黑色星期一“。
贝尔福特所在的老牌股票公司,一个月后竟然宣告倒闭。
就这样,他成为富人的美梦再次破灭。
失业后他进入一家仙股交易公司,并在那里发掘了巨大商机。
仙股特指低于一美元股票,投下去的钱通常泥牛入海,所以它也被称为“垃圾股”。
懂行的有钱人不会购买垃圾股,贝尔福特就致力于攻下那些底层人群。
要知道卖出仙股的佣金有50%,而蓝筹股的佣金还不到1%。
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支仙股,他可以从中收取一半的高额佣金。
但是在美国法律里,向弱势群体售卖仙股是违法的,属于典型的金融诈骗。
被欲望冲昏了头脑的贝尔福特以身试法,拨打了人生中的第一个诈骗电话。
2分钟后,他得手了,并获取高达2000美元的佣金。
初次试水成功后,他开始肆无忌惮地推销仙股,将垃圾股说得天花乱坠,骗过无数个电工、邮递员、司机,利用他们想一夜暴富的心理发了一笔横财。
不久,他不仅还清所有债务,还拥有了7万美元的资本。
左边的是Danny Porush,乔丹·贝尔福特最初的创业伙伴贝尔福特的成功秘诀,就是永不妥协,永不满足。
他再一次辞职,与住在同间公寓里的家具推销员阿佐夫另起炉灶,自立门户。
渐渐地,他的团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然而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向弱势群体推销垃圾股违法,而富人又不会购买垃圾股,如何权衡两者呢?
只赚穷人的钱,公司显然无法做大,而且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聪明绝顶的贝尔福特决定对公司进行彻底改造,这一次,他瞄准了美国1%的有钱人。
他的目标,从小鱼小虾变成了食物链最顶端的富豪。
1989年,他注册成立斯特拉顿·奥克芒公司,向员工传授柯达推销术,首先推荐让富人获得利润的蓝筹股,以此为诱饵,抛出垃圾股。
这个方法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不少人上当受骗,金钱源源不断地涌入他的口袋。
“我们只要敢想,就可以把整个公司捧入云端!
”在疯狂的扩张下,他每周进账6万美元,拥有豪华别墅,跑车和私人飞机。
这种肆无忌惮的敛财引起了相关部门的警惕,美国证券委员会派出专家调查,但当客户名单摆上来时,调查人员也无能为力,因为名单上全是身家数百万的富豪,而美国法律只规定了不许向弱势群体出售垃圾股。
首次调查草草收场,最后,委员会只得找了几个鸡毛蒜皮的理由,向奥克芒公司开出10万美元的罚金。
这些钱,对于贝尔福特来说只是九牛一毛。
这次警告贝尔福特全然没放在心里,他继续扩张自己的商业帝国,用尽一切手段敛财。
有一次,证券委员会的调查人员正在公司进行查账,贝尔福特却面不改色的坐镇办公室,指挥经纪人哄抬股价,创造了3分钟内入账1250万美元的奇迹。
如此藐视法纪和商业道德,但所有人都对此束手无策。
此后,他更加没有顾虑,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开派对,酗酒,嗑药,甚至纵容员工一起参与,请来大群美女到办公室里为员工助兴。
他渐渐迷失在自己亲手构建的帝国大厦里,滑向罪恶的深渊。
但他不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特工柯乐曼已经盯了他很久。
柯乐曼多次向奥克芒公司的员工探听消息,不料每个人都守口如瓶,不得不说贝尔福特拥有笼络人心的超高手段。
调查进展缓慢,但贝尔福特却先自乱阵脚,柯乐曼穷追不舍的坚持让他十分忧心。
于是他决定主动出击,哄骗第二任妻子的婶婶在瑞士银行开户,然后将大笔资金非法汇入其中。
贝尔福特的第二任妻子Nadine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次,他失算了。
洗钱正是柯乐曼最擅长的领域,最终柯乐曼搜集一系列证据,说服以严守客户信息著名的瑞士银行出示,然后用充分的理由逮捕了贝尔福特。
一夜之间,贝尔福特变得一无所有。
公司倒闭,亿万身家被政府收回,妻子提出跟他离婚。
他重新变成了当年那个苦哈哈的穷小子,不,比从前更惨。
繁华过尽,从头再来他的帝国轰然倒塌,十年如一梦,如今梦醒,等待他的是联邦政府的十项罪名控告,和长达30年的牢狱之灾。
贝尔福特恍然醒悟,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走进偏离轨道的人生,而且还走了那么远,走得如此心安理得,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
他从来不是坐以待毙之人,想明白过后,他决定自我救赎。
贝尔福特积极配合联邦政府调查,主动收集合作伙伴的资料,协助联邦调查局破获多起诈骗案。
由于表现良好,加上其他几项罪名涉案较轻,他最终只被判了4年,并处以1·1亿美元的罚金。
过了一段时间,贝尔福特被送到加州监狱,开始了服刑生涯。
在监狱中,他认识了因贩毒入狱的喜剧明星汤米·钟,两人很快就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
汤米·钟汤米·钟很喜欢听他讲华尔街的故事,时常因为他幽默夸张的语言被逗得捧腹大笑。
“你应该把这些经历写成一本书。
”汤米·钟鼓励他。
贝尔福特便拿出当年钻研股票的热情,提笔把这些年的经历都写进书里,并为其取名为《华尔街之狼》,他曾像狼一样勇敢,也曾如狼一样贪婪。
自传体小说《华尔街之狼》封面很多出版社听说这个消息,闻风而动,最后一家出版社花200万元的稿费买下了他的书稿。
在监狱中也能赚钱,贝尔福特的确是天生的商业头脑,而且他此前从未接受过与写作相关的培训。
这只是他转型的第一步。
后来,好莱坞著名导演买下了故事,并由莱昂纳多担当主角,拍摄了同名电影,上映后获得了不俗的票房,于是全世界见证了贝尔福特如过山车般跌宕起伏的人生。
此电影《华尔街之狼》海报他还因此获得了100万美元的版权费。
由于表现优异,他只在监狱待了22个月就被提前保释,出狱后,他的新书售出,成为纽约畅销书榜首。
“如果你想变得富有,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就是贝尔福特的秘诀,不管在哪一行,他都充满探索精神,追求永无止境的进步。
除了写书,他还在各大高校巡回免费演讲,让学生们以自己为戒,不要触犯法律的底线。
通过励志演讲积累了人气后,贝尔福特回归老本行:做销售培训,同样还是靠口才吃饭,不过这次,再也跟犯法无关。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讲师,每次出场费高达15万美元,虽然跟从前赚过的钱相比,这些钱微不足道,但是却再也不会将他引入罪恶的深渊。
如今的贝尔福特用自己的能力养三个女儿,住在美国纽约郊区的普通三居室里,虽然不再有宝马香车,别墅美女,但繁华后的平静,才最让人心安。
有人说贝尔福特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但他已经在积极补救自己犯下的错误,他出狱后的收入,全部要分出一半给曾经的受骗者,也用自己所知道的方式,默默回馈着社会。
过去的日子,已是十年尘梦,历经两种人生,才知做人底线。
(世界华人周刊 2017-10-18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百科立场。
举报 本文经授权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
《华尔街之狼》,马丁斯科塞斯的最新作品,除却冲奥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电影本身而言,在今年看过的诸多颁奖季强片里,最中我心意的,除了斯派克琼斯的《她》,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让马克瓦雷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外,就是本片了。
你可以说《华尔街之狼》癫狂过火,披着讽刺的外衣大肆鼓吹物质追求,但是,在我看来,这片子展现了一位老年电影人难得的依然存在的创作激情,因此,身为老马的忠实粉丝,《华尔街之狼》我看得还是相当过瘾的,电影之外的东西,没多大的热情去探讨。
因为档期紧张和分级限制,老马一次次焦急的赶工和妥协,但《华尔街之狼》依然长达三个小时,可见老马这次所倾注的热情。
电影讲述了一群以小李子饰演的贝福特为首的华尔街金融痞子纸醉金迷并最终咎由自取的荒诞人生,这种题材在老马的作品里并不新鲜,《华尔街之狼》可以说是一部黑色幽默版的《好家伙》或者《赌城风云》,这么讲并不是说《华尔街之狼》不够厚重,众所周知,这次老马玩起了喜剧,老年的他拍了一部比自己年轻时的片子还要充满荷尔蒙气息和活力的作品,《华尔街之狼》里有更多更炫的花招:我们可以看到小李子如《纸牌屋》中的凯文史派西那般直接冲着镜头自说自话,这种零距离互动能更加调动观众与角色的互动,从而达到更高频率的共振;大量的吸毒和群交场面伴随着斯坦尼康的快速移动制造了极强的迷幻和狂欢氛围,甚至连观众也想加入影片的奢靡盛宴中,这也是影片遭人诟病之处,但从另一个层面上说,老马在影片情绪的营造上着实是成功的,这些花招让《华尔街之狼》更加好看和热闹,但情绪太放纵的结果便是后半段明显的有些收不住,作为喜剧,影片的许多桥段都让我笑抽了,意大利海难,小李和乔胖的嗑药过量,杜雅尔丹与小李互相瞧不上眼的潜台词,这种桥段很多也很讨喜,却占据了片长达两个小时之久,当老马决定冷静下来剖析人性之时,才发现时间已经不多了,《华尔街之狼》后三分之一与前三分之二在姿态上明显的抽离感,不得不说是电影颇为遗憾之处。
小李的金球奖喜剧类最佳男主拿的实至名归,仅仅嗑药过量后从俱乐部挣扎回家的那段就足够称帝了,但《华尔街之狼》在表演方面的可看之处并不止这些。
近年迅速崛起的马修麦康纳这次贱帅的一塌糊涂,虽然戏份只有那么几场,但有他在的地方小李几乎没有招架之力,马修仅靠一段“一天撸管几次”的荒诞对白便把戏全抢走了,确实是难得的好演员;刚刚因为《她》成为心目中男神导演的斯派克琼斯这次竟然呆萌了一把,满心欢喜;至于热衷客串的乔恩费儒自然是见怪不怪,连罗伯莱纳都来捧场就不得不佩服老马的人缘了;每次见到杜雅尔丹都想笑,这次依旧,而且笑得更厉害了;值得一提的是乔纳希尔,小胖子再次验证了一条真理:哪位大牌和他配戏,风头一定被他抢掉一半。
好久没看到老马这么有活力了,在我看来,《雨果卡布里特》是一部老人电影,不知以后《华尔街之狼》这种电影还会不会诞生在老马的镜头下,他自己都说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如此卖力了,何况老爷子还能拍几部片?
前些日子读了老马致女儿的公开信,字里行间皆是对电影与孩子最真挚的爱和祝愿,在此,身为老马的影迷,我衷心的希望老马能够继续“为老不尊”下去,直至燃尽自己那最后一丝对光影的激情。
影片长达3个小时。
3个小时的活色生香后,脑子里轰隆隆地滚过一个词:fuck。
是的,你没听错,就是这个词,像子弹一样,每时每刻都经由电影里人物的口向你发射,震耳欲聋地传达着影片的主旨:fuck!看看他们都干了什么——卖股票,嗑药、玩女人。
这是一群金钱寄生虫。
几乎用金钱堆积起来的快感,让他们一天24小时都处于高潮。
钱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将他们卷进腐烂的深渊。
所有你能想象得到的奢华、糜烂、荒诞、堕落,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看着小李子那曾经帅得惨绝人寰的脸,如今纵欲过度略显浮肿,我真想把他从镜头前揪出来,冲他怒吼:还记得铁达尼号上的翩翩美少年吗?
而他却四肢痉挛地瘫在地上,流着口水含糊不清地吐出一个字:f-u-c-k.要问他们是干什么的?
股票经纪人。
股票经纪人是干什么的?
影片的一开始就借小李子饰演的乔丹的上司的口亮出了股票经纪人的大道无恒的骗钱伎俩。
不要以为他们只骗有钱人,小李子饰演的乔丹和他创造的公司最初是靠骗穷人赚到第一桶金的。
完成原始积累后,他才专攻有钱人。
可恶吧?
更可恶的是,这部片子是个人传记电影,是根据小李子饰演的乔丹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也就是说影片呈现的所有荒诞不羁都是真实可依,有理有据的。
这下该轮到你fuck了吧!
''See money doesn't just buy you a better life, better food,better cars, better pussy, it also makes you a better person. You can give generously to the church or political party of your choice, you can save the fucking spotted owl with money.钱不仅仅可以给你一个美好的生活,充足的食物,酷炫的豪车,肥沃的逼,它还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好人。
你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选择慷慨的给教堂或者政党捐钱,你他妈的也可以用钱拯救西点林鸮。
''影片一开始就阐述了不仅是Jordan,也是Martin的视角,钱,的确是万能的。
而谁来掌控钱?
人。
Jordan是一名股票经济人,我不知道导演是有意还是无意,可能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这个角色的职业定义很到位。
华尔街每天股票交易量足足能把你淹死,可是里面的股票流通未必是实打实的,但是唯一两样东西是实在的,金钱和肉体,恰恰这两样也是Jordan的人生信条,通俗点说是癖好。
扯开话题,我们经常会去讨论生活,用爱用感情,发自肺腑的用生命去体验,想要逃离,想要流浪,想自由,想要寻找自我,但是殊不知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全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而构成这个社会的基础就是人,使得社会运作的本质就是钱。
这一切都很简单,而能够使你去流浪去找自由去拥有爱人的资本也是这个社会所回馈给你的报酬,夏日和三五好友在街边大排档穿着背心喝着冰啤侃大山的悠闲,辛苦一整年打开账户看到的那六位数,和爱人翻云覆雨憋了好久你们一同射出了那一秒快感,这些本质还是那两样东西,金钱肉体。
不知道你们能不能体会,作为金牛座,这些道理再简单不过了,金钱就是物质,肉体就是感情。
好了,扯回来,Jordan说白了就是一名推销员,和李阳还有奥巴马没啥区别,激情,澎湃,聪明,圆滑,给人画大饼,给人画美国梦,为啥?
因为人们有这种变态的需求。
需求什么?
钱。
为什么要钱?
养家。
什么要养家?
因为爱家人,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感。
所以在我看来,Jordan虽然嫖妓吸毒欺诈,但是他是一个善良的男人,是一个好男人。
因为他履行了人的基本欲望,不逃避,也满足了自身的基本欲望。
现在我们来谈谈刚说的从钱扯到的爱。
影片中有这么一个情节,Jordan在有了钱之后和漂亮的伯爵夫人相爱了,他和前妻离了婚,这时候一定很多人在骂:臭男人,有了钱就忘了和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却去喜欢一个D奶的臭婊子!
这里Jordan给出了一个信条:在金钱之上就是真爱了。
很多人会误解这个金钱至上的爱,真不知道你们是不够聪明还是仇富。
没有物质基础的爱只会把爱拖累,何况D奶的伯爵夫人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最后她也和Jordan的前妻一样忍受不了Jordan多次找妓女而和他吵架,最后他们也离婚,为啥?
因为Jordan没钱了。
于是他们的“真爱”和“婚姻”就此崩塌,责任感也就此消亡。
这应该是因为钱而诱发的责任感的故事,通俗老套。
但也恰恰印证了影片一开始的那句话'' Money could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影片最后的最后,Jordan又干起了推销员的工作,激情,澎湃,他拿着一支笔问听众有谁有办法将这支笔推销给他,没有人会,但是他曾经的老搭档会。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write your down name on the napkin for me.能帮我个忙吗,在餐巾纸上写上你的名字给我"‘’ But I don't have a pen.但是我没有笔啊‘’“ Exactly, supply and demand, my friend.就是,供和需,我的朋友''这个社会如何运作,供和需,又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赚不到钱或者无法和客户良好的沟通,是因为我们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在爱和性上也是,不要怪你的爱人为什么会出轨,也不要怪为什么你真心诚意追一个女孩子对她万般的好却一直不成功,因为你不了解她和她的身体。
更深一步说,我们无法和这个世界友好的相处的时候,也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从头看到尾,所有的故事很简单也很赤裸裸,但这背后不仅仅是“金钱和肉体”这四个字这么简单,当然了解这个社会的前提也是你愿意承认它们,承认我们最简单最基本的要求,那么一切问题都可以游刃而解了。
Martin的这本片子让我看到了中国的那句古话:万变不离其宗。
你画了半个圆,那么再画完另半个圆之后你会发现你又站在了起点。
惊异于男主在华尔街的纸醉金迷中活得逍遥自在,从一名普通的接线员到被誉为“华尔街之狼”的股票经纪人直至最后受到无关痛痒的制裁(尽管现实生活中背负巨额债务,但是每次政府只汲取其收入的一部分还债,他的投资和经营活动如今依旧如火如荼),人生经历了大起大跌但好似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中。
可怕的并不是追求财富 影片充满黑色幽默、浮夸的表演、讽刺性的情节、荒唐的行为想法,充斥到乏味的脏话、吸毒和性元素,刿心刳肺地表现着美国富人糜烂的生活和逍遥法外的特权,总体上是对本国社会中“金钱至上”“贫富差距”“法律缺陷”“道德伦理”等现实问题的反映和批判。
华尔街之狼 印象比较深的拍摄手法: 这是一部自传改编电影,影片比较传统地使用了主人公贝尔福特作为从头至尾的旁白自述,这本身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但是在贝尔福特在叙述公司不断壮大,公司内部人员的心理膨胀与野性冲动时,有条不紊、淡定自若地介绍了公司招来妓女分成三个等级、公开场合进行性行为等事情,竟然还乐此不疲。
把这种不堪入目、荒诞可笑的行为描述得司空见惯、理所当然,达到了比直接抨击或批评更有效的讽刺,让人产生一种对此无法理喻的愤怒和嗤之以鼻的嘲弄,即使略有夸张但也反映出现实对这种现象的无奈。
初入华尔街 印象比较深的剧情细节: 贝尔福特等人乘游艇火速赶往瑞士接受“遗嘱”,途中遭遇大风大浪,但最终一行人获救。
就在贝尔福特望向窗外的海浪,幸免于难时,一架前来营救的直升机不幸遇难,机组人员溺亡。
多么可笑荒诞的结局,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伤天害理的富人们难遭天谴,冒险前来搭救的普通人却为其丧了命,果真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许多富人们的财富和权力,都是欺压和压榨普通劳动者的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他们逍遥自在,殊不知下层社会中的穷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穷人们仰望高高在上的富人们却无可奈何,金钱与利益动辄影响政治和法律,正义的制裁也不能给予应有的惩罚。
合伙创立公司 印象比较深的情节演绎: 吸毒的场景充斥着整部影片,甚至吸出了花样,而其中贝尔福特吸食“柠檬片”后的飘飘欲仙、失去理智宛如三岁孩子的行为被小李子演绎得颇有感觉。
贝尔福特需要尽快赶回家中,告诉唐尼家中的电话被窃听,但是吸食毒品的效果身不由己,表情狰狞地翻滚下楼梯,瘫痪般爬上车,沿途自鸣得意的车技实则撞得七零八落,回到家中配合着大力水手的音乐才回归“丧尸状态”。
整个桥段从主观视角世界的扭曲和客观视角痴癫的举止,把吸毒后的丑态、癫狂表现得惟妙惟肖。
嗑药后的丑态 印象比较深的性元素场面: 贝尔福特结婚前的单身派对,如此大场面集体对性的肆意宣泄,疯狂的原始冲动造就这“部落的盛宴”。
这种疯狂是人们在经历物质财富膨胀后,对于原始冲动失去理智肆无忌惮的挖掘,对于道德和法律底线的挑衅,从中得到欲望的释放和违背理性的刺激感。
虽然表演得十分疯狂却毫不夸张,“华尔街之狼群”并不会仅仅满足于金钱和权力的获得,只有真正的兽性野性不受限制,肆意妄为地不断释放原始的冲动才会令其产生满足感。
富人生活的奢靡 印象比较深的黑色幽默: 贝尔福特一直要求雇员们利益至上,不断挖取顾客的利益,不到顾客把钱从自己的口袋放进他们的口袋决不罢休。
然而公司借用空壳上市,IPO当天有一名员工没有显现出对金钱利益的疯狂追求,在完成工作后清洗鱼缸,被唐尼吞了金鱼并且辞退,更是遭到其他所有人的鄙视与嘲笑。
整个过程爆笑连连,但其背后透露了一丝资本家们金钱至上的悲凉,更加可悲的是没有唯利是图的人竟遭受众人的鄙夷,还被当众侮辱,只能尴尬地面带微笑离开。
还有一些倒叙搞笑情节的地方,虽然不乏笑点,但实质都是任由富人们我行我素,其他人只能隐忍陪笑、苦不堪言、无可奈何,喜剧背后隐含更多的是创作者对现实的悲叹。
金钱利益与原始野性 编剧和导演及其他创作者在贝尔福特原作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讽刺喜剧荒诞的情节和令人乏味甚至作呕、连续不断的脏话、吸毒、性元素场景,借用故事外壳实质是向观众披露这一类“华尔街之狼”群的糜烂丑态生活,批判本国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
看完整部影片,产生的厌恶愤慨和对金钱世界的疲倦乏味,或许正是创作者想激起公众的情绪反应,引起社会舆论对这种现象的讨论与谴责。
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人物传记。
你愿意成为华尔街之狼吗?
The Wolf of Wall Street從上映前的評級到上映後爭議不斷。
電影源於Jordan Belfort自傳而成,這個前華爾街股票交易員欺騙客戶操縱股市賺取高額佣金並在垃圾股高扭曲價值拋售肥了自家腰包留得客戶血淚。
據傳聞Jordan曾年入5億美金,更有傳聞此君曾在三分鐘內入賬1.2亿美金。
而他花錢的方式也格外的大膽,卡洛因,妓女群交,直升飛機,遊艇,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做不到。
在全世界人民仍舊籠罩在還未灰飛煙散的金融危機霧霾之下,Jordan Belford這種人簡直一樣不落地印證了各種對華爾街金融人士貪得無厭生活糜爛的種種猜度想像。
而在電影裡似乎所有的這些膿瘡流毒都在一種怪誕和雜亂的歡快中帶過,因此不少影評人甚至曾經在FBI調查組中起訴過Jordan的检察官都相當不滿,直指:”The Wolf of Wall Street” creators can possibly justify excluding victims from their story, but not while they literally give the final scene to the real Jordan Belfort. That might be art, but it's wrong. – 華爾街之狼的原創班底將受害者剖離於電影或許能說得過去,但他們居然讓Jordan Belfort本人壓軸。
這是藝術?
大錯特錯!
真的錯的離譜麼?
電影工作者的工作難道是要站在一個道德製高點告訴你是對是錯麼?
Jordan Belfort在電影裡,在他本人的書裡所被描述的所作所為,對於任何一個基本的人來說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錯”麼?
受害者被騙取錢財甚至傾家蕩產的故事難道第一天聽說麼?
如果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將一切醜的,被害的,痛苦的血粼粼的事實展現在你面前,就能停止人們前赴後繼的參加Jordan的勵志演講(告訴你如何sell,如何成功,也就是如何掙大錢),就能停止人們仍舊接連不斷地被大的或小的騙局騙到嗎?
BBC英劇Hustle(飛天大盜)第一集道出了騙術的精髓:真正內心誠實的人你別想騙到,只有那些期待空手套白狼的好事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貪心人才會上鉤。
Jordan這種油混子多得恨都恨不過來,多一部揭瘡疤的電影不缺老馬一份。
真心覺得老馬糊塗嗎?
真心覺得Dicapreo這個協同製作人隨便拍拍娛樂大眾麼?
這部電影在還原Jordan書中他眼中自動PS過的自己是其一,這電影版權爭了幾年搶破了腦袋,Jordan不能把版權交給醜化自己的劇本是其二。
我們來看看老馬接受采訪時說的一句話,人家心裡跟明鏡兒是的:It is not for us to say. It's for us to present. And obviously it's bad behaviour. Obviously the values are twisted and turned upside down…He does it because he can. If you can do anything because you can, what are we as people? Can we easily fall into it? I think so. 我們的工作不是界定對錯,而是把一切擺在你面前。
這些顯然是不良行徑,很明顯那些價值觀扭曲異位……他做是因為他能。
但是如果只因你能夠便做盡一切人間之能事,那豈不是披著人皮的獸?
我們會不會掉進這樣的陷阱?
我們會。
The Wolf of Wall Street最遮人耳目的,是不露醜—Jordan毒品high高了撞壞的是超拉風的Ferrari Testarossa,他脖子上纏著電話線用可卡因重獲力量給Donnie做人工呼吸被噴的滿臉香腸那是在大理石鋪地餐桌大的像床的長島豪宅,他執意出海差點老婆和無辜船長喪命那是在Coco Chanel曾經擁有的豪華遊艇……這一切荒誕的離奇的甚至令人厭惡讓人覺得無恥到可憐地步的場景讓電影院裡充滿歡笑,我卻笑不出。
如果撞壞的是夏利,他住在毒品交易盛行貧民區的陋室,沉入海底的是條破爛漁船,他旁邊站的也不是金發丰乳肥臀的模特老婆,這不搞笑,這就成了一部驚悚片。
Jordan他快樂麼?
他每天早上和老婆吵架,用毒品女人填充生活,時時刻刻擔心FBI查封資產,他不快樂。
但當一切的不快樂被一切那麼美那麼高大上的場景呈現出來,當這一切的不快樂被錢鍍了金,你卻有種錯覺:似乎看起來也沒那麼糟。
耳熟麼?
寧願坐在寶馬里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後面笑。
你當然可以義憤填膺的說,這婊子真膚淺!
可難免你就不做出同樣的選擇—馬諾只是指出皇帝全身赤裸的小孩,那些在旁邊看著一句話不說的就佔領道德製高點了,這不搞笑麼?
但願各位看到的是騙子的全部絕招,從此驚醒敏銳。
騙子絕招總結三大要點:1. 創造你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並讓你相信你缺了它人生不完整。
這不僅僅是Jordan的騙術,這是所有活在被電視網絡廣告洗腦的現代人每天都親身經歷的騙局。
我前天在Piccadilly Circus吃完晚飯,出了餐廳華燈已上,望著倫敦標誌性的攝政街底巨幅霓虹燈廣告牌上可口可樂,三星,Burberry百思不得其解,這些無論誰熟到不能再熟的名字究竟為什麼要擲重金在這寸土寸金的地界只是不斷重複品牌的名字呢?
這是一種無形的洗腦,他們永遠潛移默化在你根本意識不到的情況下告訴你:你需要我。
你真的需要么?
如果你不編程序不玩超屌遊戲,你的電腦需要那麼高的存儲空間那麼高的計算速度麼?
iPhone4S/iPhone5用的好好,你真的需要升級到iPone5s或者更高麼?
兩室一廳住的舒舒服服,你真的需要窮極畢生努力住到第五大道的屋頂房或是長島20間房的泳池花園別墅麼?
是的,你需要,因為如果你不去做,你就落伍了,就落後於潮流了。
請問,這“伍”是你一定要入的麼,這潮流又是誰定的?
我們不過都是在各種潮流中激流勇進任人擺佈的無頭蒼蠅,卻沒見潮流制定者們數錢偷笑,一如Jordan在電話一端賺到客戶的同時各種模擬fuck you。
2. 把大便裹上奶油,為了嘗奶油的甜頭你不知不覺就吃到了大便。
吃奶油之前能不能嗅到大便?
騙子(Jordan在電影裡也是)常說:我剛剛發現一件天大的好事,立即想到告訴你,千載難逢的機會,不要後悔。
他們說的方式和對“不”字的抗打擊程度各有不同,但總有辦法讓你相信此人真正為你,你這位“特殊“的客人,著想。
我自己也是容易受騙的傻子,耳根也軟。
但是真的要好好想想,為什麼就是你如此特殊?
為什麼他要如此為你,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著想,並把這種好機會和你分享?
為什麼?
永遠要記住這世界上絕沒有隻有一方收益的好交易,只有雙方同時受益才有合作的前提。
吃到第一口大便之後還要不要吃下去?
如果你相信再吃下去興許奶油還能回來,誰能攔得住你?
3. 你現下所有的問題錢全部能解決,而相信我,我能讓你一夜暴富。
電影裡Jordan賣垃圾IPO之前全體動員大會。
他說:你有沒有拖欠的房租沒付?
你有沒有個馬子覺得你一文不值?
你有沒有個老媽一天到晚讓你抬不起頭?
有你就他媽的成為超級富翁給他們看看,money can solve all the problems! 今天就是開始,把你的手放到電話機撥盤上,要么你sell,要么客戶嗝屁,否則永遠別想掛斷電話!
這廝和傳教士沒差啊?
以前說有問題去教堂,信上帝會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現在說有問題去簍錢,錢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錢即是上帝。
幾千年的人類文化也變不了的人性啊!
無論什麼樣的救世主形宗教都是一個本源:快速解決你一切問題的包治好。
所以將一切交給一個萬能的主,一個你從未曾謀面的相信,告解便可釋罪彌撒便能得力量,這不太容易些了麼?
受家庭暴力的,從教堂出來仍舊要忍受毒打;吸毒成癮的,從教堂出來仍舊要尋新的罪;考不上大學的,把唸書的時間都寄望於那個主,仍舊要接受沒有學上的考驗。
那種群體的儀式只是暫時的避難所,對上帝的相信是不變的懶惰。
相信錢是一切的快利達不也一樣?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軟肋,都有自己所要面對的問題,錢是當代所謂一切問題的源泉也會是一切問題的終結者。
這種錢的一元論真讓我豎中指的讓我覺得傻透了。
一夜暴富什麼概念?
天上掉餡餅,而且只在你頭上那片雲上掉。
不想踏實付出努力的走捷徑是根源,也是我們被騙的主要原因之一:想減肥嗎,xx減肥藥無需節食無副作用無反彈;想出國嗎,上xx課,我們幫你實現夢想;想賺錢嗎,參加我的勵志演講我告訴你成功的秘訣……走捷徑走捷徑,大家都在抄近道,為什麼你要走主路?
他們沒有告訴你,近道上有豺狼有猛虎,近道上有岔路有引誘,你準備好了麼?
電影結尾讓Jordan Belfort真身出場,領出出獄後成為勵志演講家的Dicaprio,重複著他Stratton Oakmont招募新隊員時伎倆:讓學員推銷他手上的一直不起眼的筆。
這彷彿是說:你瞧好了,未來你要應付可不只是Stratton Oakmont口吐蓮花的股票推銷員,你現在要面對的是即將被Jordan餵肥嗷嗷待哺即將出籠狼崽… …小心!
你真的能小心麼?
《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的第23部影片,也是我认为2000年后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如果说老马丁七十年代最好的代表作是《出租司机》,八十年代是《愤怒的公牛》,九十年代是《盗亦有道》,那么二十一世纪他最重要同时也是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华尔街之狼》。
这个改编自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乔丹·贝尔福特的同名自传电影与传统的犯罪电影有着本质的差异:它不在影片中提出明确的道德判断,更不给人物安排善恶有报的道德结局。
它把焦点放在犯罪细节和奢靡生活上,极少关注受害者们。
在表面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宣扬金钱至上的“海天盛宴”;但只要观众愿意去体会影像背后的片段剪辑、人物的命运变迁,体会字里行间没有被明示的讽刺和抨击,这作品就是一壶老酒,辛辣凌厉,层次丰富,意味都在回甘的留白里。
1. 金钱与信仰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的乔丹·贝尔福特是一只华尔街上嗜钱如命的恶狼,他靠毒品提神,靠女人放松,一步步向金钱这个终极目标不懈靠近。
影片一开始,贝尔福特就自述金钱对他比毒品更有吸引力。
他说这话时刚用一张一百美元的钞票卷成小筒来吸白面,他面对镜头直接与观众对话,神情放松而兴奋,语调洋洋自得。
从这里,一个明显的推论是在华尔街上,金钱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叫人欲仙欲死,欲罢不能。
有了这样的推论,便会有接下来的道德判断——既然毒瘾有害,那么过量的金钱与物欲也能致人死地。
可真相是这样的吗?
贝尔福特的确锒铛入狱了,可他并未受到什么真正的惩罚。
当不肯收受贿赂的FBI探员在破烂的纽约地铁里读着贝尔福特入狱的新闻时,地铁里很可能就是贝尔福特兜售垃圾股票受害者的普通劳苦大众们神情漠然,没人对这新闻有一丝一毫的反应。
与此同时,贝尔福特穿着雪白的狱服在监狱里打网球,要不说那是监狱,我还真看不出来那身狱服和高级乡村俱乐部里的会服有什么差别。
不仅如此,贝尔福特离开华尔街后混得一直不错,要么教人脱贫致富,要么当成功的大众教育家,写致富的心灵鸡汤,全世界巡回教授销售技巧。
要是上瘾能玩成这样,那上瘾似乎也挺好。
也许这本非“金钱如毒品”的劝诫?
那么换个思路。
贝尔福特对金钱的追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上瘾”了。
他在功成名就后明明有机会金盆洗手,坐享其成,可他在离职演说上却真情毕露,越说越激动,他不怕被罚钱,他就是要继续玩下去。
金钱对他,早已超越了物质性甚至心理性的依赖,上升成为信仰。
既然是信仰,那么金钱所代表的东西就必须是一种精神需求。
那是成功、出人头地的社会地位,那是一种美国梦式的价值观——英雄不问出身,相信只要你按照成功学的教导付出全部,机会就会对人有所垂青,你就会获得尊敬、地位、名望和梦想的一切。
这说法是不是听起来耳熟得很?
“只要好好学习,以后就能实现理想”,“只要信奉上帝就能进入天堂”,“只要坚定信仰,就能实现共产主义”,“信春哥,得永生”……贝尔福特成为了销售专家,那些人在礼堂里听他宣传成功学的理念,那种热切、投入、渴念,跟听着赞美诗伸出双手泪流满面的教徒又有什么本质差异呢?
从逻辑上讲,任何说只要你怎样怎样努力,就能获得什么什么的宣传,归根结底都是建立在谎言基础上的(至少也是不实的夸张)。
为了保证谎言不被拆穿,就必须扼杀那个看见皇帝不穿新衣的小孩。
在这个基础上,一种信仰/生活方式得以扩大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征召更多的同道中人,同时把信仰体系外的人彻底边缘化。
那么怎么才能让不信邪的人加入组织呢——必须要把谎言做实。
怎么做实?
没人见过天堂不是吗,我给你建一个,庄严的教堂,宁静的氛围。
你说不怕地狱是吗?
我给你描述一下:骨肉分离,永恒的痛苦,可怕的魔鬼,万劫不覆。
你不是想知道成功什么样吗?
我给你展示一下,香车美女为所欲为,物质绝对等于幸福。
你说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你看好了,平淡每一天都在被生活蹂躏,无情无耻毫无怜悯。
谁要跟你说真相,相信我,那都是losers,我们羞辱他们。
谁要跟你说没有上帝,相信我,那都是异教徒,我们烧死他们。
只要金钱所代表的人类成功和等级制度存在一天,贝尔福特式的成功学就终将拥有市场,物质与灵魂之间的战争永不止息。
2. 视觉的狂欢 《华尔街之狼》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就是那些展示华尔街精英俱乐部内聚众声色犬马的香艳镜头了。
没错,老马丁在这些花花绿绿的片段之间节奏拿捏得妙极了,一个小高潮推向另一个小高潮,各种裸露和丑恶都展示得赤裸裸的,毫不掩饰。
这些美和丑聚到一起,组成了庞大的荒谬大合唱,一个组曲进入下一个组曲,黑暗、幽默、群情振奋,娱乐效果十足。
不管这背后的讽刺在哪里,我猜老马丁和团队在拍摄这些场景的时候自己也该嗨得够呛。
要不怎么会有那么随心所欲的表现形式,贝尔福特可以随时打破与观众之间的“第四面墙”,站到旁观者的上帝视角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夸夸其谈!
那么一个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些三点毕露的成人镜头,这些极尽其能的奢华和赤裸裸的人格侮辱,有必要吗?
尤其在最后的道德判断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对受害者的刻画少之又少,这样奢华的视觉狂欢和洋洋自得到底有必要吗?
对一个批判“瘾”的故事而言,视觉的狂欢只是噱头,不仅不能起到戒瘾的功效,甚至说不定会适得其成为反勾人犯罪的宣传。
但对于一个隐藏更深的信仰批判的价值观而言,没有超凡脱俗的视觉狂欢,就不足以让人深切意识到这种价值观的荒谬和悲哀。
贝尔福特当然是被批判的,但他并不是规则的制定者,他除了洗钱、向股民说谎外,在大部分情况下做的并不出格,起码他没有造苏丹红,没有私挖小煤窑,没有走私文物。
他离开了华尔街照样可以运用同一套技巧教授他的成功学,照样有大批学生买票去听。
为什么?
因为他教的,都——是——真——的!
贝尔福特的成功法则是基于既定社会准则的,他不是无中生有地造假,他的方法更是利用人们急于成功的心理,把本来需要十年的时间硬说成十个月,把黯淡的前景添油加醋说成光芒万丈,把1%的盈利说成1000%。
他做的一切不过是个虚拟的心理游戏,但就有人相信他——难道你不相信吗?
——因为我们都处在这个同样的游戏规则下,我们从小就听惯了“只要……就能……”的造句,我们一看到成功的例子摆在眼前就迫不及待要奋不顾身了。
没有这样的视觉狂欢,你能意识到生活这场更大更黑更残酷的狂欢吗?
成功者们在电话那头,我跟你在这头;成功者们在电视那头,我跟你在这头。
贝尔福特一个人的沉浮不是重点——他怎么可能沉下去!
他不过是个游戏里的聪明人,他可恶,但他不是真正的恶霸。
莱昂纳多的脸,哪怕是嗑药过量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也还是有可爱在其中的。
真正的恶霸才不露头呢。
3. 永远的黑帮 回首看看老马丁最优秀的电影,它们都离不开黑帮的影子。
这其中我特别喜欢1990年的《盗亦有道》。
这个关于一个黑帮成员如何成长成熟直至崩溃的故事有着史诗般的气魄,绝对优秀的摄影,自始至终笼罩的,不强调价值判断的人性味道的灰色调。
在某种程度上,《华尔街之狼》是老马丁黑帮传统的延续,贝尔福特就是《盗亦有道》里的亨利,麦康纳扮演的资深交易员类似罗伯特·德尼罗的吉米,而这个超级黑帮,就是华尔街,就是弱肉强食持续不断推广金钱至上生活方式的美国金融界。
这新黑帮是个更为松散的全新形态的暗黑世界。
它不以家庭为单位,抓住机会什么人都可以迅速崛起大干一票,前提是你得够狠够彪悍。
顾及朋友情谊的转天就能被卖,可不尊敬规则的瞬间就被扫地出门。
女人和毒品不仅是麻痹神经的必须,更是投名状般的誓词。
黑帮里没有一个超出了符号意义的有血肉的女性,因为有血肉的女人在这个以阿尔法男性为主的环境里要么加入粗俗的杀戮,要么抽离灵魂成为玩物。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被架空了的金钱信仰的新世界,在酒精、毒品、女人和无边无尽的物质尽头,淘洗出来的却是最传统的、千百年来都同样血腥丑陋的一部暴力史。
这部历史里没有哪个人物是真正的十恶不赦——只要足够靠近,谁的人性不透出星点光芒;也根本没什么善恶有报,所谓道德判断根本无章可循——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中的罪魁祸首们,那些炮制出有毒资产的投行精英们和年薪几千万美元的CEO们,有哪个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这不是一个故事一部电影,这就是我们今天切身生活的最现实不过的荒谬世界。
这就是真相。
这是一部关于时代真相的电影。
我坚信老马丁的这部电影将成为又一部深切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现实的经典作品。
他戏虐调侃百无禁忌,他让澳洲金发美女玛格特·罗比向莱昂纳多连泼了三杯水!
他敢于让唯一的正面人物,FBI探员帕特里克在被羞辱后在抑郁肮脏的地铁里继续忍受不公正的孤独!《纽约客》的Rachel Syme把《华尔街之狼》和《伟大的盖茨比》相比,她更向往《盖茨比》中穿透资产阶级声色犬马,仍然指向美好与人性的那束绿光。
但我却更欣赏《华尔街之狼》的粗俗、辛辣、讽刺和黑暗基调。
这是一把彻底抛弃了温情和鸡汤的血淋淋的刀,插破浮华,捅向时代的罪恶的心脏。
在真相面前我们每个人都难逃其责。
据说,奥斯卡评委们看完《华尔街之狼》,受不了其中很黄很毒的重口味,冲着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怒吼“ shame on you !”这自然就预示着该片虽有不少提名,但终归要铩羽而回的结果。
国人有好事者,直呼该片为美国版《金瓶梅》。
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华尔街金融资本家的敛财已毫无节制,不到1%的人口居然占有了美国总财富的40%。
资本的力量象癌细胞一样在美国社会的机体里快速扩散。
政治是不必说了,2010年,美国最高法院解除了最重要的政治献金限制,这就为资本进一步控制美国打开了方便之门;不仅如此,甚至连美国人甚为自傲的大学的自由独立精神,也有招架不住的态势,资本干涉研究时有暴露。
难怪美国人 民在2011年要号召起来“占领华尔街”了。
有了这个背景,人们满以为马丁•斯科塞斯会弄出一部对华尔街金融资本家的深刻批判之作,哪曾想,荧幕上渲染着无尽的声色犬马与醉生梦死。
这怎么会是批判华尔街?
简直就是为屌丝们拍的一部意淫大全啊!
真是要“shame on you !” 不过,这通常都意味着一个不错的票房。
没准有的人虽然对这部片子公开叫骂,无人角落里指不定怎么复习它呢。
话说回来,说老马没批判的我估计是注意他批判的方式。
现象学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在现象之外,而就在现象之中。
好莱坞这些年来也有一种现象学的拍摄手法,导演不再显身于剧中人物来陈述他意欲表达的东西,相反,拍摄的意图是还原在了电影的现象之中;不如说,电影所呈现的现象就是导演要表达的本质。
至于这个本质到底是什么,每个观众都可以从自己视界来解读。
现象学派最大限度地解放了观众联想的自由。
这种味道,我个人认为曾三夺艾美奖的《广告狂人》就拍得不错。
既然毛主席他老人家从《金瓶梅》读出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那就不妨说,美国版《金瓶梅》所呈现的金融掮客们的生活,也可以读出对华尔街的批判。
马丁•斯科塞斯在冗长的三个小时里,实际上不厌其烦地想讲四句话:一、占有美国财富的华尔街掮客们,从没创造财富而只是挥霍财富;二、掮客们本质上都是职业骗子;三、他们需要骗钱是为了享受动物般的刺激,而需要动物般的刺激又是为了更好地骗钱,他们不是为了活得象人,而是要活在非人状态——货币拜物教的虔诚信徒终于达到了最极端的异化!
四、这些人虽然栽了,可从局里出来以后,讲述他们如何行骗的自传居然成了畅销书,潜含着整个社会异化的可能。
好吧,我觉得最后老马其实还隐藏了一枚彩蛋:华尔街金融掮客们给人展示的那种贪婪、堕落、节操满地的生活,不仅对人类的发展毫无价值,还更是人性的退化。
那么,到底是什么把这些华尔街的动物养得如此膘肥体胖?
如果人们在观看电影时,不但没有产生批判,反而暗生意淫,这就说明:人们自身潜藏的动物性成就了那些动物们。
既然华尔街的生活其实是每个人心底的憧憬,大家对金融资本家的不满或许只是如项羽指着秦始皇说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之”,那么,不论换了谁去,华尔街依然还是华尔街吧。
这部片子刚出来的时候,影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李子的演技,一个是里面的drugs and sex的镜头。
然而我觉得这就是部好片子,包括小李子的演技。
被许多人诟病的和马修的对手戏,我反而觉得很棒。
和别提地上爬行的那段了。
而那些头爆青筋满脸涨红的,也很写实啊。
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话和一个身份:- sell garbage to garbage man.- salesman他把理念销售给同事,给客户,让大家为他的金融帝国买单。
包括最后“改邪归正”后的销售培训,这种与生俱来的演讲能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天生手握金🔑。
很喜欢最后一个镜头,FBI agent在地铁的那个镜头,从那些最普通的人身上仿佛看见了自己,拿着死工资但是又不甘于此,也想要学着别人那样,钱生钱。
不过前两天去了解了美股的开户政策,因为现在国内需要香港民生银行的银行卡,而门槛是30w存半年,于是,再见。
昨天看完后在知乎上把电影提到的金融相关的知识点给扫了,谢谢老马丁给我补习。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轻轨上远眺伦敦金融城的场景,其实那个时候我还不清楚金融的意义,只是觉得那里都是西装革履,智商爆表的elites,有着高深的游戏规则。
最后提提漂亮女人。
恰好今天看的大创业家也是抛弃糟糠妻子,两部电影都描绘了主人公在遇见尤物后那种cant take eyes off you的神情。
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我特别想替原配们打踢,只能说,擦亮双眼吧,girls。
裸体裸体BANGBANGBANG嗑药嗑嗑嗑嗑买股票鼓动 只能说J天生是个推销员 但悲剧是没掌握见好就收 把这电影关于嗑药胡搞可能就剩下30分钟吧
在我看过的众多肤浅的剧情片里,这个可能是最长的。
从导演到演员都豁出去了!这或许是马丁使用法克最多的一部,对话和内容的尺度都突破天际,原版一定是NC17。整个影片基调跟预告还是吻合的,其实这是喜剧片啊!别那么认真嘛。宿醉跟这比起来简直小儿科了,不过这不算宿醉,是宿high。多么匪夷所思的一段人生和一群人啊!给演员加到五星!
对美国金钱梦的讽刺本该是晦涩不讨好的,但马丁却用背离主题的疯癫口气去讲故事,口是心非直到狂欢结束,既没有玷污还没死的贝尔福特,又未曾偏离拍摄此片的初心,外加殿堂级别的剪辑,精神内核与观影体验一不小心就完美糅合了。
小李子的抬头纹真是越来越深 但也没见演技有什么长进...虽然贵为马丁爷爷的御用 感觉也彻底被拖死了 这俩老少配每部的感觉都差不多...最佳影片和导演是肯定不能让老马丁这么糊弄事的给弄走吧 最佳男主要不是靠lemon714那段 真是没有提名机会吧...
我以前一直以为,一部电影如果能拍到三小时,一定是一部佳作,并且,观影时间会过的很快。但是,这部彻底改变我的看法,全片乱七八糟,毒品,女人,酒精,花不完的钱。完全是在扯犊子,一点都不接地气。来昂纳多演的太过用力,输给马修迈康纳实在是无可厚非。
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荒淫无度贪得无厌必将走向灭亡的真理。之前宣传的同性全裸床戏在哪里,难道我记错了?嘻嘻,没觉得比大卫欧拉塞尔高多少。
这部片子彻底颠覆了莱昂纳多在我脑中的印象。。原来的那个英俊潇洒的Jack小哥再也回不来了。。你们能不能花三个小时看了片子再打五星。。有点专业精神好么。。其实就是说华尔街的生活很糜烂,但是电影非得用三个小时给你展现出来,一大堆drug & sex,没什么深度。。真的很恶心。。
并不喜欢这部。乔丹虽然进了监狱并付出了代价,但他依然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商业演说者,依然可以赚的盆满钵满。全片充斥男子主义与拜金主义,并美化资本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与其附属的商品拜物教,这样的意识形态很容易会误导观影者。叔本华曾言:辉煌的一生,只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没有需求,就创造需求。一路亢奋,往死里讽刺。一场好莱坞与华尔街的战争,电影圈对金融圈的致命一击,嗑药淫乱脑抽搐,视道德为无物,贵圈疯狂太多。这边陈可辛们还在贩卖青春情怀中国梦成功学,那边厢已经疯狂到无耻下流,没有回头路。拍出了国人津津乐道的狼性,但厚黑学的段位还略显不够啊
哎 我能说听见证券 投资 啥啥啥 money的就 头头头 大大大么 连大尺度部分都没看点,,,,,,,
终于造这部片子一个小金人都没捞到时窝基友为啥特别高兴了。。。想全程高潮但沦落为荷尔蒙片,又臭又长,毫无重点,华尔街版小时代→_→
如果不是为了辨认人堆里哪个是莱昂纳多不会有耐心看一小时。传记片,很乏味,改成纪录片不是挺好,何必拍成电影。那些低俗镜头没有加分啊。
从前一个人没有钱 后来他用违法方式骗了很多钱过上了奢华糜烂的生活....后来他......就被英勇正义的警察抓了 从此过上了悲催的生活........就这种级别的剧情 导演你脑子秀逗了么 当年是怎么拿的奥斯卡?
即便以西科塞斯的水准这片也太烂了
怎么才能安心看书呢,就是看一部很糟糕又非常冗长的电影。3个小时,不时的疯狂行为派对会消磨任何耐心。花了几天看完,恶魔不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老马丁不愧是电影社会学家,对美国梦照耀下底层人民的疯狂洞若观火。最后一个镜头意味深长,这就是杨德昌在《独立时代》里说的“每个人都在等着你去骗他”啊!各种衔接和对位技巧,精湛到无话可说。
我吸毒,乱搞,洗钱,诈骗,但我知道我是个好男孩。《泰坦尼克号》和《华尔街之狼》告诉我们:坐私人游艇和坐邮轮又有多大区别呢?毕竟你再有钱还是会遇到海啸。
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架起大炮对着美国梦一阵狂轰。类型片中“贵圈有风险涉足需谨慎”的慈眉善目被扔进废纸篓,这里只有金钱崇拜,赤裸裸、漫天飞、原生态。小李子,你听说过安利吗?
[华尔街之狼]是一场美学灾难。灯红酒绿的坎普之美要诀在于不自觉,浮夸的基础是种放浪的游戏心态;而斯科塞斯的新片连同小李的表演是可劲儿地在作,那些夸张就不能让人会心反倒会生厌。结尾处我们看到了强烈的道德自律感倾向。这种警钟式的悲悯放在如此纸醉金迷的结构里,不知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