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FF63, 1. 1. 很难有高上限的一个话题。如果本来想表达的只是Q&A里说的what would happen if,似乎很难跳出传统的局限性。 2. 用两小时描绘群像的16分钟。剪辑里的递进呈现、叙事诡计(看着POTUS黑屏甚至一度以为在影射川普hhhhh),还有时间线反复的选择都挺有趣,可惜Q&A没聊。 (貌似因为这是Bigelow基本操作?)3. 结尾留白不给resolution戛然而止,也算是命题作文时的克制吧。4. Q&A: human fallibility within the seemingly infallible state apparatus. Fallibility as a part of humanity.(5. 原来Tully音响这么爽,加一星)
个体还是集体?毕格罗做到了照单全收。这个结构确实挺奇怪的,后段基本是在前段基础上给出一小截信息量,从而填充这高密度的“20分钟救援”。与其说她对每个视角产生兴趣,不如说她在用无数公务员长官的意志去构成美利坚这个政治实体,让观众细致地注视“美国”作为濒危生命的各个肌节之处,人物像是血管里奔涌的血红细胞,然而真正动人的是他们的霎那间的停顿、迟疑和崩溃。即便是宣泄情感之时,毕格罗仍冷静地拆解着特权阶级的运行。在极致的压迫下,每个人都传递着那个火炬,然后等待着大火将自身吞没。
大的真的要来了吗
NYFF63, 1. 1. 很难有高上限的一个话题。如果本来想表达的只是Q&A里说的what would happen if,似乎很难跳出传统的局限性。 2. 用两小时描绘群像的16分钟。剪辑里的递进呈现、叙事诡计(看着POTUS黑屏甚至一度以为在影射川普hhhhh),还有时间线反复的选择都挺有趣,可惜Q&A没聊。 (貌似因为这是Bigelow基本操作?)3. 结尾留白不给resolution戛然而止,也算是命题作文时的克制吧。4. Q&A: human fallibility within the seemingly infallible state apparatus. Fallibility as a part of humanity.(5. 原来Tully音响这么爽,加一星)
NYFF No.08|毕格罗的每部电影都关于一个事件。这次是一枚核弹入侵美国本土,核弹发射国无法被定为,将焦点完全锁定在美国各个机构和系统的应对之上。将“核弹落下前的18分钟”以三种不同视角呈现三次,不预设立场,更像是带领全体观众进行了一次军旗推演。从外观来看是最为纯血的政治惊悚大片,各方反应环环相扣,类型爽感充足,两小时从头至尾都保持着很高的调门但没有泄气实属不易。(具体文本上涉及的政治军事术语太多所以感觉只听懂了60-70%,待月底上线后重看。
#BIFF30 很失败的三线叙事
dbq我一看美国官员对话就想睡觉,还是不爱这种
沒東西拍了,啥三線,就是一個事情一模一樣講三遍,台詞也聽了三遍,flat as hell,完全靠演員陣容撐著,太偷懶了。
特地找了电影院看,一场只有三个人好爽!大群戏,第一幕最紧张,因为是同一件事的三个人物主视角,后面两幕已经知道会发生什么了,第三幕Idris Elba演的总统有高光。看着这件事发生三遍就觉得,在这么高压紧张的状况下,这一系列繁杂而精细的谈判决策工作中,电影以一种严肃的口吻嘲讽了美国人的专业主义,真草台班子。Kathryn Bigelow风格的电影,那些期待着看核弹爆炸特效大场面的人,请出门右转去找Michael Bay谢谢!
拓展一下看片类型。在结局已定,没有plan b,没有落脚点的拓展,没有蝴蝶效应触发平行宇宙的开脑设定下,三段的重复性之高实在是欺骗观众。
假借现实主义戏剧性的外衣,实际上所做的是一种非戏剧,或充其量是心理现实主义。关键在于“非行动”或“反行动”。切勿将这部电影解读为人物的刻画,或者是一个宏大戏剧-微型叙事的缩放实验。它实际上讲的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但人们无能为力,甚至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那枚导弹究竟出自谁?为何是芝加哥?)。它甚至不是对技术官僚系统的讽刺,也不是对军事冲突和国际不信任的预占式哀悯,它只是陈词滥调地述说一种无可作为,这从一开始电影配乐(反讽地使用了剧情片式的管弦乐组)所采纳的第五交响曲的命运动机可见一斑。它的现代前身是《老无所依》,或更早的《等待戈多》,而绝非《黑鹰坠落》。- 被操作图像operational image与技术媒介technical media中介的事件- 重演:南北战争/三次重述
尽管停在结尾有太强烈的未结束感,但整体上还是很吸引人。一个事件讲三遍,这种紧张感总体上一直有保持住。在大的道德(或者说对公)和小的关系(对家人/朋友/同事)之间只能保证后者,但也能让人relate。但刺激感这么强可能也是因为这类题材看得少,觉得各个场景都很新奇。
6/10今晚困得想睡 my bad
#30 biff dongseo 网大质感 同一事件的低中层三维剖析 在结构已不甚新颖的背景下人物也并不出彩 只是单纯刻画了三组并不强关联的形象 对于终极核威慑的惊悚描述也欠缺
被德国记者强烈推荐,结果是好莱坞+Netflix,老一套。
就是冲着爆炸来看的,结果把导火线点燃的过程放三遍,戛然而止。导演融合宏大场面与微观叙事的尝试在我看来是失败的,结果是一边咋咋唬唬,一边莫名其妙。
soooo good
#biennale82press 高于预期,一场惊心动魄的沙盘模拟,分段以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似乎最后没有给出最终的结果,但影片最开始的爆炸镜头似乎已然说明了什么。不禁让人思考美国离这一天真的远吗?我们全人类离这一天真的远吗?或者当你是做决定的那个人的时候,你是会投降让自己暴露在外,还是赌上所有和所有人同归于尽?
并非协作也称不上解构,也没有抽丝剥茧或破釜沉舟,只是在这场危机中通过不同位置、不同心态的“选择”或“判断”收获几个并不具有普适性的人物性格切片。在一次次的重返中,除去焦躁的惶恐与徒劳,我们并没有收获什么新事物。
北美首映,故事从三个视角说了三遍,但是没有时间上的推进,有点像纪录片大开眼界,但是看完有点憋,没有淋漓尽至的感觉,还是跟zero dark thirty差不少。凯瑟琳毕格罗的胳膊慕了💪,然后才知道她70多了!
#venezia82 7/10 当白宮WASH发现从太平洋somewhere(=nowhere)飞来不明飞行物时,me:MEGATRON! 世界上被害妄想症最严重的国家就是美国。看前两段时一直出戏:com’on,你们被外星人袭击的概率比被🇷🇺、🇰🇵和🇨🇳高多了。直到第三部分总统露出真容且以他为主角叙事时才认真起来。这部电影的目的不是“拆弹”,而是像the Hurt Locker一样,抛出一个概念(本片为原创),引发思考。毕格罗的电影都是对美国精神的自反。另外,本片关键除了结构,还有总统演员的选择,Elba 是正解。他只声音出演时可以和川普很像,形象又decent。到关键时刻,作决策有强大的系统支撑,但最终决定权在一个人身上。美国需要一位真正的好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