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片子和影评之前,大家要先对制片人和导演做些功课, 罗宾·莱特/罗宾·怀特饰 Edee (自导自演)(演技高超)等等可以安利的好评。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大地》是一部离开喧嚣世界的作品,又像是一部所谓“心灵救赎”,或者它适合抑郁症患者,看看森林看看内心期待的场景和故事。
为什么叫做“大地”,而不是别的名字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站在真正孤独者身上去思考:一个人所作所为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前提需要经历什么然后需要多少时间酝酿(内心自我挣扎),才能做出一个独断,可尝试的决定,并且放弃很多,忠于自己。
假如,你可曾有过“越不去的坎”让你产生放弃的念头,你又是经历了多少“挣扎”。
看到《大地》的宣传照我才决定付费观看,这些镜头(本身我对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都比较喜欢)体现的大自然,体现真正做出离开的决定,需要多少勇气(压力)。
这是自我救赎的剧情,没错。
如果有影迷像我,基本是个自我封闭又孤独的人而且还能苟活好长时间,这么长久的感受,从小到大都在沉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导致,情感迸发,然后可能突然决定干点别的。
有的人不合群是因为过度活在别人的空间里,有的人则是活在自己的空间里。
但我觉得片子在最后, 罗宾·怀特饰 Edee在前往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 住所的途中,汽车上发生的情节被删除了还有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离世和老歌没有更多的展现。
这部影片类似《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剧情片 》。
我是个孤独者+自律者,但我否认“孤独者患者”这样的名词,我所做的重大决定和我所经历的后悔的事情还有每天都在询问自己的内心。
只要我遵循内心,我就能付诸实践。
主动和情感切割,能让人感到安全,这确实不“饱满”,但对自我而言,可行。
只要遵循内心,在此,祝福那些仍然在犹豫中的“生活使者”可以遵循内心。
罗宾怀特的自导自演的影片,让我想起《阿甘正传》里珍妮的故事。
阿甘故事里的女一号,同样是怀特饰演的。
在那个故事里,珍妮是最像过客的女主。
《大地》的故事不但重现了珍妮的忧郁气质,印第安男主似乎也重复了珍妮故事的结局。
Freud曾这样解释哀伤和忧郁的异同:家庭成员之间一直存有敌意,它受到了长久的压抑。
但倘若家人真的发生了不幸,个体精神世界就会以自责的形式排斥和惩罚自己。
在面对类似的丧失之时,哀伤者一般仍然维持着自我的完整,且知晓失去了什么;而忧郁者的自我则走向破碎,开始丧失掉感觉和表达的能力。
《阿甘正传》中的珍妮是忧郁的。
小时候受到父亲的侵害,她年幼的心灵不得不面对“父亲”之“爱”的实质丧失。
成年的她始终在流浪中寻找,但她并不真正知晓自己丧失了什么,因而也就无法真正地尊重自己。
放浪形骸者的痛苦不在于求而不得,而是不知何求。
《大地》中的Edee融合了哀伤和忧郁。
现实生活的悲剧之于她的强烈作用,也不仅在于失去挚爱之人,也在于她的职业(律师)。
在超我的秩序下,律师身份通常要求更多的情感压抑和更多的理性判断,阻止了力比多的向外投射,制造出足以自毁的精神之力。
影片提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她的坟墓,或再生之地。
如同弗洛伊德理论中口欲期连接着自我认同那样,她的精神转变是从食物开始的:猎取食物、贮藏和处理食物,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另一套秩序。
走入荒野不是求死,而是寻找一种不一样的生活——印第安人是中介角色,正如阿甘是珍妮回归家庭的中介那样。
印第安朋友的不幸亡故,如同一个仪式,正如珍妮的亡故也是一个仪式那样。
前者意味着,觉醒后的忧郁者必须顽强地生活下去;后者意味着,大智若愚的阿甘,必须承担起继续养育孩子的责任。
就这样,有关忧郁者的故事,祛除了观众的忧郁。
搬到人迹罕至、茫茫深山间的一个小木屋,丢掉手机、退掉唯一的交通工具,Edee彻底把自己隔绝在了人群之外!
在一个又一个孤寂的夜里,辗转忍受着对未知野兽的恐惧、忍受着对失去至爱的思念与苦痛,带着"活下去"的承诺,艰难笨拙的学着劈柴捕鱼、锄地种菜!
尽管有充足的准备,置身荒野深山的生存,仍旧时刻面临着诸多难以预料的挑战!
倾力劈柴却弄伤了手,辛苦播撒的种子被动物刨了,仅存的罐头被棕熊抢了,饥饿难耐之际,面对远处的小鹿,却迟迟无法扣下猎枪的扳机!
终于,Edee倒在了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朦胧恍惚之间,仿佛再又见到了丈夫和儿子温暖灿烂的笑脸!
就这样了吧,努力了,尽力了!
暴风雪过后,小木屋迎来了明媚温暖的阳光!
Miguel推门的刹那,阳光洒落地面,小木屋仿佛焕发了新生!
生命有时候很脆弱,一个念头往往就是生死之间!
生命有时候却又很顽强,在断定没有希望之时,却又给予我们奇迹!
在Miguel的悉心照料下,Edee的身体正在一天天恢复!
过去已无法改变,苦痛的思念仍在,只是活下来的人终究要继续活下去!
Miguel说,你总得给自己一个活下去的目标!
Edee说,look around, feeling the world!
抛开精神的枷锁,Edee开始学着拥抱这个大山,拥抱这方世界,学着种菜,学着狩猎!
山里不知日月,很快Edee便掌握了狩猎的技能!
这天Miguel如往常一样,携爱犬来到小屋,告诉Edee说,要离开一段时间,后会之期不定!
我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旅行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人,有的人或有缘可以共同走过一段旅程,然后到了路口,彼此转身说再见!
然则世事无常,说好的再见往往就是永别!
冬去春来,两年时间一晃而过,Edee俨然成了大山的主人,而Miguel却再也没有出现!
Miguel挽救了Edee的生命,也是Miguel的到来,激发了Edee的求生欲望,教会Edee大山里的生存法则!
Edee决定走出大山,打听两年前救治自己的护士,寻找Miguel的下落!
原来两年前突然的辞别,是因为Miguel得了喉癌,此时已是病入膏肓!
再次相见,焕发新生的Edee与弥留之际的Miguel,如今对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打开心结的彼此,才发现,原来同是天涯沦落人啊!
Edee的丈夫和儿子在一次随机扫射的枪击案中不幸中弹,而Miguel则曾是一个爱喝酒的醉汉,五年前的一次醉驾,使他在一夜之间痛失妻女!
可想,Miguel也曾经历过Edee的痛苦绝望,或在某个时刻幡然醒悟,才有后来的乐观豁然,直面对痛失至爱的思念与痛苦,坦然面对生存与死亡!
小雷说这部片节奏太慢了,压抑无聊!
"你会这样无缘无故救助、悉心照料一个陌生女人吗?
孤男寡女共处一室…"我不知道!
有时候就是想"离开一下",在电影的世界里,细细的感受那些人世之悲欢!
我愿意相信那些没有理由的善意!
有人说,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只是在后来的某个时间里,圣人的身上发生了一些令人深刻而不同寻常的事情,因此激发了圣人身上的"神性",然后他才成为了圣人!
我想那些我们认为没有理由给予我们爱与善意之人,大抵如是!
影片开头艾迪坐在心理咨询室内,妹妹艾玛推荐她来看咨询师,因为咨询师有“魔力”,艾玛希望艾迪能够快点好起来,但这种催促给了艾迪很大的压力,她坦白自己来看咨询师完全是因为艾玛,而自己感到跟人相处和分享很难,因为别人根本不明白,人们他们只想让她好起来。
谁都知道艾迪很痛苦,但就是没有人懂。
有一天艾迪切断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可能,买下来大山深处的一个房子,一个人住了进去。
在路上她丢掉了手机,到了地方让搬家公司把自己的车子也开走了。
艾迪的自救艾迪带了很多的罐头食物,按照书本生硬地学习野外生存的技能,她去溪边打水把桶弄丢了,种的菜被野兽毁了,劈材劈不开……食物尚且充足的时候,这些都不紧迫,更多的时候她沉浸在自己的怀恋和痛苦里,大自然原始又安宁,完全不打扰她。
冬天来临,她的屋子受到了黑熊的造访,除了惊吓,黑熊还把她的食物糟蹋得所剩无几,没有食物,也没有任何取暖的材料,为了生存,艾迪冰天雪地里去溪边钓鱼,尝试打猎,但都没有成功。
陷入绝望的艾迪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想到艾玛,她停止了自杀,她把妹妹的名字写在墙上,提醒自己要活着。
但是荒蛮的大自然并没有善待她,风雪天艾迪再一次从外面空手而归,推门的霎那被暴风雪直接甩在了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重生就在濒临死亡的时候,一个路过的猎人,米格尔发现了她,他从山下找来了女护士救助艾迪。
温暖和食物帮助艾玛醒了过来,但是她拒绝下山医治,也拒绝告诉他们自己的身份,只说来到山里是自己的选择。
女护士觉得可疑,而米格尔却认为应该尊重她的意志,就让她留在山上,体检的采样和报告由自己来递送,并且照顾艾迪,直到她好起来。
恢复行动能力的艾迪依然拒绝与人交往,她希望米格尔不要再管自己,即使饿死,也是自己的选择。
米格尔告诉她只有没挨过饿的人才会觉得饿死是一种死法,有更好的死法。
就像《黑暗荣耀》里那句“孩子,水太冷了,我们等到春天再死吧” 善待自己一点点,哪怕是这件事上。
米格尔决定教艾迪野外生存的方法,他说等艾迪自己学会找食物了,就不再来打扰她。
冬天他们设陷阱抓猎物,春天钓鱼,夏天收集野果,秋天打猎。
不知不觉就是一年,艾迪的生存技能不断增长,餐盘变得丰富,她学习建造牢固的菜园,种植新的作物,一个人的日子也变得充实起来,米格尔不时上山与艾迪结伴而行,除了简单的交谈,还可以围着篝火一起吟唱。
懂得和尊重米格尔问艾迪在山里会不会孤独?
艾迪说“我确定我在外面比这里更孤独”,米格尔表示对自己来说也是一样。
他们轻松地相处,不询问不打探对方的过往。
有一天米格尔说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在几年前的车祸中丧生了,艾迪说“我很抱歉”,米格尔说“我也是”,艾迪听了感到奇怪,但是没有追问。
有一天米格尔来了,告诉艾迪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把自己的狗留给艾迪帮忙照顾就离开了。
可是这一次一离开就是一年多,艾迪越来越觉得不安。
“她从来没有离开这么久”她会自言自语。
终于这份挂念驱使她决定下山找米格尔。
救赎艾迪通过当年救护过自己的女护士找到了米格尔,他已经癌症晚期。
米格尔感谢艾迪,说因为她,自己才能够优雅地死去,艾迪非常不解,因为对她来说,自己只是一味地索取,应该是她感谢米格尔才对,因为米格尔,她才觉得生活值得再过一次,自己获得了重生。
临终前,米格尔向艾迪透露了自己的秘密,当年正是自己酒后开车出了车祸,造成妻子和女儿死亡。
因为自己的过失,米格尔一直以来背负了很深的愧疚。
对艾迪来说,没有了家人活着太难了,而对米格尔来说,想到死去面对妻子和女儿更让他懊悔自责。
这两个独自痛苦的人在大山深处相遇,在相互理解和陪伴中得到了救赎。
最后米格尔优雅地飞升了天堂,艾迪拨通了艾玛的电话。
越来越喜欢这种能静下心来慢慢去感受的电影,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一点点疗愈内心,而《大地》便是这样的一部影片。
它有些像电影版的《瓦尔登湖》,风景超美超养眼,虽然对白不多,却能在观影后给予到你积极向上生活的力量,很适合一个人安静的欣赏。
和《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中一样,这部影片也是从头到尾以这种壮美寂寥的自然风景为底色!
内容上,则讲述了因失去丈夫儿子被抑郁症所困的艾德,为了让自己远离痛苦而跑进山林中,并最终实现救赎自我的故事。
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如同艾德一样,在人生绝境时、对生活失望时豆曾想过逃离,去深山老林之中寻一处庇护所度过余生;但大多数人或许都没想过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影片之中,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艾德在一开始时吃尽了苦头。
劈不开木柴,不会星荒种菜,不懂得如何钓鱼打猎;每天一个人忍耐着静谧的黑夜、凌冽的寒风、窗外的暴风雪。
她的内心充满着绝望,想过zS,更是差点被活活饿死……濒临死亡之际,是猎人约瑟夫将她救回,并赋予了她“新的开始”。
他让艾德的小木屋变得更能御寒防风,教会艾德捕猎、种菜,两人经常一起唱着80年代的歌谣,欣赏着美景、吃着烤肉……可以说,约瑟夫的出现为艾德那颗空洞的心填补了温暖,也带给了她心灵深处的思考,并在2年后让她终于学会释然,再次回归社会。
这是一部有关孤独、同时也是有关救赎的影片,无论看多少次都让我很喜欢。
你总能在这种广袤无垠的大自然中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也时常会憧憬这样的避世生活,想象着自己也能处在这样的一间小木屋中,在窗外暴风雪的屋内听着柴火作响一个人饮酒、读书,在孤独中学会与自我相处。
看完电影,看到其他名字的时候,才意识到,Land,还可以是着陆。
很精妙了——是我太菜。
让我想起《瓦尔登湖》和《一个人的朝圣》。
是一个有点点好感的男生推荐一个人看的,看完,觉得还可以吧。
虽然,说和这个男生的好感,在各种互动牵拉之间,消磨激荡,不知道,潜意识里,去看这个片子,写下这样的文字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再加上,发现前几天,一个挺看重的朋友在豆瓣上踩了我的影子,虽然一个非深度用户,还无法体会这玩意儿的意义,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事让我用起豆瓣来,还有了一点点小欣喜。
于是,才会触动我要记录点什么吧。
很难说,看完电影是什么样的感受。
文字的作用,也是为了梳理自己的吧。
一方面,感慨,人想要存活下去,所要依赖的东西,所要依赖的外界力量,看似很少,实际上还是挺多挺多的,住所遮风挡雨,食物营养的品类,任何的生存工具..... 虽然,货币化的现代社会已经让我们离生产过程的源头非常遥远,以致于让人有一种自负的幻想,个人主义(望文生义瞎用的)发达到认为一个人真的可以遗世独立地生活,但是实际上,人也因为这种机制而不得不更加深刻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另一方面,感受,成年人的感情世界,三四十或者四五十岁的人的身体,和灵魂,都是复杂而布满幽微情绪的吧,虽然,影片中并没有,但是我自己,tbh脑子里时常会跳出,主人公们关于爱欲的需索。
虽然电影中最终没有,但是我也可以强行地解释一些,比如Edee清洗身体提防Migual的眼神。
于是,又很难说,我想象到的关于爱欲的需索,是被manipulated的结果,还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又在瞎用)。
另外,我还挺想寻找一些象征意义,突如其来的黑熊袭击,无法下手杀戮,无助和隔绝的生命状态。
但,又会突然对这种状态有些恶感,让我联想到,昨天看《十三邀|许知远 钱理群》,许知远总是想要用更加“深刻”的体认去观察生活,从一些生命的场景中去体味“宏大”的体验,树叶因为风而吹动,于是,“我们的社会也是这样...,人生也是这样...” 云云。
也许知识分子就是这么招人讨厌吧,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借由“相由心生”而无端地反向揣度了他,反正,我总是挺讨厌许知远的,虽然,节目挺好看的,但是他的问题,他的对话,总是让人不适,于是也不想,“看透本质”地穿凿附会。
但是,电影是个神奇的东西,只有看一遍的机会,有一些体会还是正常的吧。
所以,稍微说一点体会,也不是什么事,人生的无常,是要真的面对的时候,才能感同身受的。
无常,既有像黑熊攻击,亲人离世这样的事,也有,幸运获救,临终送别这样的事吧。
在无常到来之前,我猜想,没有人能够准备得好吧;面对无常带来的无法landing的痛苦,麻木地掩耳盗铃,诚惶诚恐地逃避或者是主动地破而后立,很难说,哪一种,是好的方式。
至少我没有办法推崇什么,没有东西是没有副作用的,人生都只能“始终在焦虑与无聊之间摆荡”,何况是选择呢。
说实在的,我也并不是非常清楚,如何,Edee就被救赎了,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也许,这是“可言不可说”的部分吧——脑补了一个场景,当我询问,是什么让Edee救赎时,被问者思索再三,然后无法回答,于是一副,你没看懂,我就懒得和你解释,没法和你交流的架势,挺让人恼火。
其实,倒并不是无法理解,只是,真的很难用理性来把握这个疗愈的过程,或者说,并没有多少主观能动性在里面,Edee的治愈,依靠的似乎是来自Migual的主观能动,是Migual疗愈她的自我价值的实习,推动了Edee坚冰的融化?
似乎是这样,当然也有土地、自然、与自然贴近的生活本身,给Edee注入了新的生命,但是,如果我是Edee,我渴望摆脱痛苦,我该怎么做呢,我能怎么做呢?
Hard to explain after all.但是Edee本来已经不想继续了,但是生命,自然会有它的机缘,所以,试图摆脱痛苦,不如,就感受它吧,let it be. Welcome to your life, there's no turning backEven while we sleep we will find youActing on your best behaviorTurn your back on mother nature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There's a room where the light won't find youHolding hands while the walls come tumbling downWhen they do, I'll be right behind youSo glad we've almost made itSo sad they had to fade it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
很久没有被一部电影这样触动过了,选择手写而非打字是因为觉得以纸笔这样原始的、更实体的媒介更契合这部电影。
电影像它的名子一样(Land.《大地》)简单、有力、沉重。
没有田园牧歌式的对大自然过盛的赞美,而是直接将人抛向自然,让主角和观众直面那些我们未曾预料到的残酷和绝望,不加主观掩饰地把自然最本真的面目呈现。
最初,我们和主角一样绝望——对大白然风光无限好的美好期待破灭,剩下的只有寒风、暴雪、野兽、饥饿、劈不开的木柴和无尽的黑夜,还有过去不断闪回的回忆。
当Edee举枪准备自杀时,絕望好像达到了顶峰——她原本远离日常的世俗生活、来到自然中是为了不与人打道、为了与自己更好地生活,而当真实的自然来临时却发现连生存都做不到,自然.的魄力太大而人又太渺小。
“白痴…白痴!
” 我们似乎总是把事情理想化,其实只是为了赶紧逃离原来的痛苦,以为自己逃到的地方就是最优解。
我感觉Miguel的出玩宛如上帝的神旨,看似巧合但又冥冥之中昭示了Edee无法完全脱离这个由人构成部分的世界,也正是因为他者的存在和善意让她重新活了下来、让她有能力面对无人的广博的自然、让她有勇气直面过去、让她有底气拨出最后那通电话。
很神奇的是,在电影前半段我们都并不知道Edee过去究竟经历了什么,但对她所痛苦的人与人无意义的交流、存在的虚无、生活的无意义又能深深地感同身受。
我想这也许是当代人们较普遍的困境,来到自然后又是新的共通的困境——陌生的、残忍如斯的外部环境、频发的意外、一点点耗尽的希望。
爱与自然这样微观与宏大主题的组合让人莫名想到《星陈穿越》,Edee凭借爱在自然中得救,又最终凭借爱走出自然,我觉得这也算是另一种“征服自然”,克服了某些好像亘古不变的、冷酷的(自然)法则。
3.5 “Just the simple facts, Yoda.”以羅蘋萊特的自導自演處女作來看,其實還蠻可以的。
儘管在某些方面有點略顯生澀,但整體來說算好看的了(畢竟都入圍2021日舞影展了)而且原本以為是雞湯片(個人沒有很喜歡看這類型的片)但卻是有種類似《游牧人生》的感覺在其中。
片中的主角伊達,背負著傷痛,索性拋開物質文明的一切,回到最原始的,與自然共存的生活。
起初她認為自己可以,只需要自己就好,但人終究不是獨居的生物,出現反效果,把自己搞到瀕危的險境。
在這個時刻米蓋跟艾拉瓦出現,幫了她一把。
也在伊達與米蓋的相處過程中,漸漸體會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很喜歡本片在羅蘋萊特的生存日常交叉大量的北美自然山景,春、夏、秋、冬,四季不同顏色的樹葉、草地與山脈,隨風而起。
搭配著鄉村配樂,讓人不自覺地,油然而生一股愉悅感,相當的舒服。
(可惡 又讓我想起以前去美國旅行時,看到大峽谷的那種遼闊中帶有點孤寂的感覺,好想再去一次嗚嗚嗚)跟《游牧》一樣,中心主旨都是在講「面對創傷」這點。
確實《游牧》表現出來還是比較好,這部某些部分會感覺劇情要求而讓羅蘋萊特刻意的展現出有創傷要放下這點,也讓結局的情感衝擊削弱了許多(但感覺被打中的還是會哭吧)感覺情感部份能夠再圓滑甚至隱喻一點就更好了最意外的是本片居然有星戰哏跟大量的狗狗,必須給讚哈哈哈
“一直以来,我最羡慕的都是这段路上的慢行者,静止的人——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
换言之,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 人的内心,都需要自然。
巨大的失去,随之而来的疼痛,任何人都会奔溃。
女主不例外,抛却一切,回归山林,连基本的生存都顾不上考虑,只想逃避。
是个人,都无法承受的疼痛,瞬间而来的那一刻,你会,想离开吗?
我想,会的。
首先是过冬,物资不足,熊的突然袭击,暴风雪肆虐。
女主即将死亡,却被山林中的男人救治,奄奄一息。
再逐渐,时间、四季的变换,重获新生。
教她狩猎的男人迟迟未归,她背上包,一人一狗徒步在下山的路上。
跋涉,重新回到热闹的人世,他患了癌症。
最后,是告别。
这一路,都在失去,也在拥有。
回见!
《大地》,一部细腻温暖的自我救赎的治愈系电影,无论是壮丽的大自然风光,还是充满哲学的人生意境。
律师Edee Mathis意外失去至亲,万念俱焚,满怀悲伤,决定让自己的痕迹从社会中抹去。
咨询了网络上的求生专家后,她“消失”去了美国最人迹罕至的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
Mathis住在木屋里,学习自己打猎、捕鱼、种植,对抗当地严寒冬天和残酷地貌,以及凶残的野兽。
但是,大自然并非如此大方地赐予,就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濒临死亡之际,她遇到了印第安人Joseph,从此,这个Edee生命中的贵人,让她开始直面内心的恶魔,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意志其实比想象的强烈。
电影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动人心魄的大自然的壮丽,还有那把Joseph喜欢坐的木椅,它就是一种象征,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心理依存互相思念的象征。
我以为电影会有一个温暖甜蜜的结尾,结果却让我潸然泪下。
人生,处处相遇,却又处处别离。
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骨子里有种孤绝的情愫。
这个世界需要孤独,只有尊重孤独,才会更加珍惜身边人。
还是喜欢西伯利亚森林多一点
大美
‘’与其在无休止的痛苦中沉沦,不如带着悲伤负重前’‘
特别理解女主最开始的状态,中间的努力,包括期间想过放弃挣扎的心死……然后,另一个同样悲哀的男主出现并拯救了女主……个人感觉,是两个心已死去的成年人完成了相互拯救。谢谢~
我喜欢,我就给满分
不怎么好看。
有没有点荒野版nomadland的意思 然后景色又有点像first cow 但还是免不了俗 很多的explaination来确保观众看懂 robin wright又想独立一把但又想赢得主流观众 以至于叙事还是有点放不开 闪回和trauma碎片还是有点俗 归根结底片子好莱坞的影子大于我们对剧情预设的北欧气息 不过可以作为meditation观看
还以为是啥硬核荒野求生的电影,其实是讲关于失去后的疗愈。在受到创伤后,经常会陷入一种我想放弃一切,孤独死去的循环里,不想与任何人联系,害怕一切关系,但其实真正能走出来的方法是建立新的连接。我想这应该是电影想表达的意思吧。
这抖斯个锤子!
人内心有痛苦,外在是一定会以肉体的、现实的痛表现出来的,不然不足以消除。这是一部只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才能明白的片子:放手,向痛苦臣服,才能真的迎来新生。
作为户外youtuber骨灰级观众,认为这个打野真的是业余之极,近年流行的惨兮兮配乐也让人作呕。这是个虚伪而浑不自知的时代。
风光洗眼睛,剧情净心灵
山在那里,云在那里,晚霞很美,人生没什么实际意义, 有爱的时候珍惜爱
怎么讲,如果在nomadland之前看这个会给四星,之后看就看得出表演上的差距。真的有些地方太刻意太设计了,以至于让人非常认识到这是在表演,尤其是最后相互讲述自己的家庭变故的原因的时候真的有点出戏了。
【Sundance 2021】观感蛮舒服的,煽情,大自然风光很美。但抛却优美自然的外壳,仍然是标准的好莱坞电影。人物行为的转折夸张僵硬,应当再多打磨剧本。
后面真的看得泪流满面 他只知道给予,殊不知两个人都是在互相救赎
刚开始还有点感触..我还以为女主会凭借自己的力量荒野求生的...
独处是为了认识自己,放松自己,治愈自己,然后再次融入集体中去。人到底是群居动物,孤独只会迷失在世界中。
了解生活的环境,学会生存,心存感激。
Why are you helping me? You were in my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