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罪不可赦

Felony,重罪

主演:汤姆·威尔金森,乔尔·埃哲顿,杰·科特尼,梅利莎·乔治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语言:英语年份:2013

《罪不可赦》剧照

罪不可赦 剧照 NO.1罪不可赦 剧照 NO.2罪不可赦 剧照 NO.3罪不可赦 剧照 NO.4罪不可赦 剧照 NO.5罪不可赦 剧照 NO.6罪不可赦 剧照 NO.13罪不可赦 剧照 NO.14罪不可赦 剧照 NO.15罪不可赦 剧照 NO.16罪不可赦 剧照 NO.17罪不可赦 剧照 NO.18罪不可赦 剧照 NO.19罪不可赦 剧照 NO.20

《罪不可赦》长篇影评

 1 ) 直面女性的困境:痛苦,欲望,悔恨,自我

在众多我看过的关于女性主义的电影中,这部是我认为最直面女性困境的一部,它的精彩程度故事构架和对女性问题的迎头痛击让我陷入了和电影一样的混乱和思考。

故事里的女性不伟大甚至自私,但我却认为这正是人类的复杂和很多女性正在面临的问题:当我的身份转变,意外的成为了母亲,我要如何抉择自我和母亲的角色?

是否,女性作为一个个体,不可以自私?

故事中不只一对母女,最直接的是女主和她两个女儿尤其是大女儿,她触景生情的妮娜和她的女儿,以及藏起来的女孩和娃娃,即将成为母亲的卡莉和女主与她的母亲。

这些女性的关系的纠缠和延续是故事的主线,穿插进来的是丈夫的失能,意外的心动和他人的凝视。

电影用碎片化的故事,摇摆的镜头,塑造了极为立体的却不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母亲的样貌:她年轻貌美还有未竟的事业,她对事业专注或对自己更专注,对孩子却耐心有限;她有需求有欲望需要释放也会需要爱和刺激;她爱孩子但更爱自己,她会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离开,也会在年迈的时候为此后悔试图挽回……

都说她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也都在说她当妈前是小女孩,但这些似乎都是在一个“妈妈本应伟大无私奉献,她没做好”的前提下劝孩子原谅的逻辑。

所以她究竟做错了什么?

或许只是因为成为母亲之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吧,可是好像也都在宣传做母亲多开心做妈妈多伟大,却也没人真实的讲述过生活中细碎的崩溃的绝望。

有快乐吗?

当然有,全家一起开心大笑,远行回家抱着孩子亲吻的样子都不是假的,但痛苦也是真的,累积的伤害也是真的。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一种技术上的成功,如此压抑的题材,对母亲形象颠覆性的讨论和探索,对女人立体化的建立,和温柔的颜色画面,摇晃的镜头和特写配合下,像一根箭直接扎进我心里。

我哭不出来,但我也回不过神。

我想我要歌颂这样的作品,它让我一次又一次地意识到直面人性的复杂,不要以偏概全的为一个人盖棺定论的重要性,也让我一次又一次思考,女性和母亲这两个词汇的意义。

 2 ) 碎碎念

希腊海岛上阳光灿烂,但免不了暴雨忽至,同行皆狼狈。

勒达表面上看来是那个年龄段女性的标杆,脸上没有什么岁月的沧桑,杰出的希腊文学翻译家,连店员小伙计都夸赞勒达的容貌。

可是内里,勒达过去对家庭的背叛的阴霾随时爆发,浩浩汤汤,击垮自己。

面对失控的幼儿,勒达和妮娜都爱她们的孩子,只是没有那么喜欢罢了。

社会给女性强加了太多家庭责任,很多女性在家庭里逐渐逐渐丧失自我,多么可怕。

电影好多隐喻,比如女儿的电话,脏兮兮甚至藏了一条虫的娃娃,什么时候开始,电影都喜欢明线暗线交织,隐喻随时渗透了?

昨日下午在房间一个晒得到太阳的角落里独自看完电影,忽觉困倦,迷迷糊糊睡着,醒来时,深蓝的暮色已渐渐苍茫,楼下的灯光打到天花板上,映出一方白色四边形,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感觉自己像是结尾卧倒在夜晚的海滩上的勒达,不同的是,她能很快迎来第二天初升的太阳,而我还要经历一整个长夜。

我是一个不合格的女权主义者,许多想法只困于脑海,并不想付诸于实践,许多想法真正并不丰满。

人生里面有太多滋味我不敢去尝试,就这么晕晕乎乎地长到了二十多岁,提到家庭与婚姻,责任与使命,更多的是逃避,只是再长几岁,便真的避无可避了。

 3 ) 《暗处的女儿》:伟大的与不完美的

《暗处的女儿》是著名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她也成为近几年兴起的女演员转型做导演的潮流中的一员。

作品由埃琳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改编,埃琳娜·费兰特就是现在最受瞩目的意大利剧《我的天才女友》的原著作者——一位拒绝出席任何活动、至今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匿名作家。

吉伦哈尔非常喜欢这部小说,在2018年获得了改编权,埃琳娜·费兰特也非常喜欢吉伦哈尔,给予她更多的支持,她希望吉伦哈尔自由发挥:“我们在男性的笼子里待得太久了——现在这个笼子正在坍塌,女性艺术家必须完全自主。

”平行母亲莱达,48岁,大学教授,独自一人来到希腊,享受自由的旅行。

她一开始便摆出了拒人千里之外的状态,与身边人保持距离,想给自己留下足够空间。

在海边,莱达看到了妮娜和她的大家庭,尤其她的小女儿,活泼好动,叽叽喳喳。

莱达突然情绪激动,逃离海滩。

电影以略带悬疑感的方式推进着两个母亲的故事,大量的特写镜头,摇晃中放大着电影的不安。

莱达的情绪起起伏伏,时而焦虑,时而放松,她想放肆地享受,又被妮娜母女搅动心事。

小女孩的吵闹,小女孩跑丢引起妮娜的忧虑和紧张,小女孩的顽皮,一家人对女孩的关注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妮娜与丈夫的亲昵,妮娜与偶然认识的本地男孩的约会,这一切都被莱达看在眼里,也让她越发无所适从。

妮娜就是年轻时的莱达。

莱达曾在孩子年幼时,离开家庭三年。

这段经历一直埋在心里,耿耿于怀。

莱达也有两个女儿,在养育女儿的同时,她也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她热爱文学,尤其喜欢研究叶芝。

然而家庭责任和事业追求总是相互冲撞,丈夫忙于工作无心家事,她需要独立照料家庭,而孩子们们从不安分,仿佛永动机,嬉笑声,打闹声,尖叫声,喋喋不休,甚至动手打她,让她很难有安静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丈夫的性无能问题也加剧了她的失落。

两个背包客来访给了她刺激,他们充分肯定莱达的文学研究,还骄傲地讲述了他们离开孩子、摆脱束缚,勇敢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状态,这些都启发了莱达,原来她还有这样的选择。

莱达果断地离开家庭,投身文学事业,她的文学成果甚至超越了老师,还结识了学识渊博又迷人的另一位学者,他们很快发展出感情。

莱达终于找到了人生新方向,或者说,她是找回了人生本来的方向。

她并没有和学者在一起,那只是一场宣泄式的激情,但她决定告别丈夫和女儿们,建立自己的事业。

丈夫挽留失败,不知情的女儿们还在嚷着让她把苹果皮“削出一条小蛇来”。

她注视着孩子们的笑脸,然后,突然转身,坚决地走出家门。

电影在断断续续中拼凑出了莱达的故事,一个逃离家庭、奔向自由的妈妈。

当面前出现与她年轻时的状态极为相似的妮娜时,她既熟悉又陌生,仿佛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故事。

她理解甚至同情妮娜,但也不敢轻易给出自己的建议。

妮娜正在遭受的孩子们的困扰、家庭的束缚是她必须面对的迷茫,如何做选择,能不能走出来,只能由她自己决定。

莱达和妮娜才更像是平行母亲,阿莫多瓦的《平行母亲》重点其实在他一贯热衷探讨的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上,母亲只是故事的外壳。

莱达的故事之少见在于,电影直面了母亲角色的日常,日复一日的与孩子周旋,每分每秒的关注保护,奔跑与嚎叫,自我与任性,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小生命茁壮成长的代价可能是另一个生命的禁锢与萎靡,而这些在一代代母亲身上不断重演却无人质疑的原因只有一句“这是天职”,有了孩子以后天然的母性挥发又再为母亲们加上一道“枷锁”。

所有母亲都在过着平行的生活。

暗处的母亲电影的开端就能让人感受到莱达很享受独处。

独自来到异乡,回避所有熟人社会的问题,自由自在,无所顾忌。

她可以一个人住大房子,晒太阳,看电影,看书,喝酒,睡觉,可以和年轻帅哥吃饭,和成熟的男子推心置腹,萍水相逢,来去自在。

她喜欢看着人群,沙滩上,舞会上,餐厅里,在人群里她是欢乐的放松的,因为她依然是一个人,一个过客,与所有人没有瓜葛,不用在乎他们的喜怒哀乐。

她是无情的吗?

当然不。

越来越密集的回忆是她逐渐无法平静的内心,妮娜像是来提醒她,现在需要回顾并反思下自己的人生。

当初决绝的离开家庭是对的吗,这段经历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影响,与孩子们在一起也有很多欢乐时光,回忆反复交叠,眼泪如断线。

妮娜问莱达,离家以后,没有孩子感觉怎么样?

莱达涌出眼泪,羞耻地说,感觉美妙极了!

感觉我一直努力压抑自己,然后就炸了。

妮娜说,听起来可不太美妙啊。

莱达眼泪继续流淌。

这是电影里最心酸的时刻,莱达对自我的坚持,对家庭的愧疚,对过往的纠结,全部暴露出来。

莱达是母亲,但莱达首先是莱达。

既要做好莱达又要做好母亲,对她来说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莱达选择了莱达,但并不意味着她不想做个好母亲。

妮娜:为什么后来又回去了?

莱达:因为我是妈妈,我想她们了,我很自私。

近年最著名的女性主义著作《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从社会学、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析了女性传统社会角色的困境,如果说学术作品的视角是客观的理性的中立的,这部电影就是从生理的直觉的感性的角度给予回应。

很多优秀作品展示过“母亲”的复杂性,是枝裕和《步履不停》中厨房几处对话,显露出平日仁和慈祥的母亲也有冷峻酷烈的一面;奉俊昊《母亲》和李沧东《诗》更是塑造了两位极其复杂的母亲。

只是这些作品都是以母亲对孩子的爱为出发点,揭露人性阴暗面,对母亲角色本身没有丝毫犹疑。

《暗处的女儿》同样没有质疑母爱,甚至不断用细节证明着爱的存在,由此而提出了一个更艰难的问题:有瑕疵的爱是不是爱,不饱和的爱是不是爱,未完成的爱是不是爱,爱与恨能否同行?

不完美的母亲是不是合格的母亲,合格的母亲是不是必须是完美的母亲?

如果伟大的代价是失去自我,我们能接受不伟大的母亲吗?

也曾是女儿电影英文名是The Lost Daughter。

The Lost Daughter可以有多重指向,可以是妮娜跑丢的女儿,或莱达离开的女儿,可以是妮娜女儿丢失的娃娃,或莱达生气时扔掉的娃娃,更可以是莱达和妮娜自己。

莱达私藏的娃娃,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她曾把自己小时候的娃娃送给女儿,同时也就送出了“女儿”的身份,变成“妈妈”,现在她重新获得了娃娃,像小女孩一样照顾娃娃,她又恢复了“女儿”的身份,这是对“妈妈”身份的抗拒,也是短暂的逃遁。

“母亲”是紧箍咒,“女儿”是避风港。

然而哪个母亲不是女儿?

完美的母亲和完美的女儿哪一个更重要?

在电影里,中年莱达与女儿有两次通话。

第一次在海边看到妮娜的女儿,触动心事,脑海里都是女儿们童年时的画面。

回房间后,接到了女儿电话,女儿显然不知道她独自旅行了,简单聊了几句,母女便匆匆结束对话。

第二次是电影结尾,昏倒在海边的莱达醒后,主动给女儿打电话,两个女儿在一起接到了她的电话,女儿们一直没有她的消息,很担心她,她们热情地聊了起来,像久别重逢般。

两次电话,接和打,被动与主动,匆忙与热络,在首尾形成对照。

这是一次形式上的和解,也是一次精神上的解放。

莱达也许不用再执着于单一的、模式化的,内向的爱。

女儿始终是放不下的牵挂,是力量的源泉,是心灵的慰藉。

虽然有遗憾,但她们都知道,女儿从未失去,妈妈也从未失去。

埃琳娜·费兰特回忆小说原著时曾说:“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有必要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巨大的痛苦中放弃自己的孩子,感到的不是内疚,却是轻松、全然的快乐。

我想描述那种喜悦感并没有消失,即使这个女人回到家,被她自己的矛盾打败,并在母职和工作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

但荒谬的是,作为叙述者,我自己却感到内疚。

我很不安,因为我在钻研那些素材,但我越想停下来,就越高兴地继续钻研下去。

”虚构人物真实地反映着创作者的情绪,作者与人物都在思考,答案若隐若现,就像夜色里的海浪,只闻其声,不见其影。

人生海海,需要更多勇者迎风踏浪。

有记者问导演吉伦哈尔,对于女性来说,看到她们在这些感受和经历中并不孤单很重要吗?

吉伦哈尔说:“当你因任何事情陷入黑暗时,当你感到羞愧时,你会欣慰地知道你并不孤单——每个人,如果他们诚实的话,都有自己黑暗的一面。

我们被告知,尤其是女性,如果我们的母性经历包括绝望、恐惧、焦虑或黑暗,那我们就是生病了。

我想几乎每个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有这些感受。

如果这被认为是正常的,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消化它们。

总是有更多的空间让男性导演电影,因此也有更多的空间让男性探索自己经历的边缘。

也许,进入这个世界上女性体验的角落和缝隙中,会有一些不寻常和更危险的东西。

”关于女性主义,关于男女社会分工,关于母亲角色的改变,已经谈论了很多,但依然远远不够。

就像本片主角莱达一样,她很难讨好所有人,会有很多人理解她,更会有很多人质疑她、谴责她,但每个人真正要做的应该是诚实,诚实地面对莱达,诚实地面对自己,诚实地面对生命的隐秘和伟大。

 4 ) 关系

我发现全世界的女性(不包含战争、贫困国家等等)面临的问题似乎出奇的一致:我到底是谁?

我是某个家庭的女儿,像女主说的,“从我那个烂环境里出来”。

可能我是某个人的妻子,意味着要承担生育,以及绝大部分的养育。

可能我是某个人的情人,当生活像不断尖叫着打断你的孩子那样拽着你的头发,你只想抓一个温存的时刻,这个时刻让你对自己重新获得了掌控感。

可能我是某个人的母亲,意味着我要毫无怨言地承受这个极不成熟的人带来的一切:无休止的尖叫、不间断的打闹、源源不断的精力、人的嫉妒自私霸占等等恶习。

那我到底是谁?

以及这么多的角色,谁给了他们定义,告诉我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在孩子打我的时候永远保持微笑吗?

我是不是不能表现出丝毫的泄气和疲惫?

我是不是一定要做那个家庭的牺牲者?

——如果一定要有人“牺牲”的话,如果“牺牲”意味着牺牲自己作为进化到成熟人类好不容易拥有的东西:时间、事业、金钱、容貌、等等等等,来抚育另一个从0起步的不成熟人类?

女人好像永远在这些角色里挣扎,就像电影里的每个女人,都想被困在某个无形的笼子里。

为什么女人就不可以抛弃家庭?

女主因为工作离家三年,她为此止不住地流眼泪,她说那段时间fantastic,但为什么哭呢?

为自己感觉fantastic而认为自己不该有那种想法吗?

女人为什么永远的矛头对准的都是自己的心脏?

我猜测社会对男人的要求太低了,而对女人的要求太高了。

“社会”的要求,让你说不出来是谁在要求,要求来自哪里,但是你,你自己,你丈夫,你婆家人,你娘家人,你朋友,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都在心里暗示自己说,如果我这么做,ta一定会谴责我。

去谴责男人吧。

如果一定要有一个成熟的大人通过被无知的小孩一直敲脑袋才能换来下一代的成长,为什么不能敲父亲的脑袋?

我那天看到有讨论,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与其他的恋人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一样的,也 应该有关系的认知、讨论、实践,但是人往往认为这是天然的。

我认为“天然的母爱”也是一种绑架。

美国电影已经在这种关系上的讨论向内求索至此,中国电影什么时候能有这种讨论?

女主非常棒,非常有电影演员的美,无关年龄,无关身材,就是真实的美。

 5 ) 道德的捆绑是否正确呢?

嗯 看的过程中思考了许多 也带入了自己的童年。

印象中我的母亲也并非真的那么欢喜我 隐约记得孩童时代她对于我的"厌恶"。

(可能出于我自身的不懂事也可能来源吃醋父亲对孩子的爱意高过妻子这一身份又或是她自身保留的孩子气。

)-我也记得那一年和母亲二人去海边 她在沙滩上戏水时的模样 没有拘束 那般自在无虑。

那一刻她或许脱离了一切身份的枷锁 只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享受当下。

我也记得童年时期家庭不算美好的充满争执的氛围。

父亲的缺席及偶尔出现的疼爱。

每天晚上母亲都会期待着父亲今晚是否回家用餐。

比起亲自打电话咨询问题的答案 她更乐于把话筒递给我和姐姐。

或许 她觉得来自孩子的问话可以得到更多的同意的回复。

-话题扯远了。

这部影片中我看到了女性作为个体及母亲这一身份间的来回纠葛 也看到了这个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友好方面 以及关于人性的复杂多面性。

开篇 影片中的母亲作为教授这一身份来度假。

她敢于拒绝别人的请求 即便这不过是小事一桩。

不过也正由此可以看出她是个有自己想法和个性之人 这与之她年少时逃离家庭相呼应。

她在沙滩上观察着另一个家庭 另一对母女。

不时地牵扯出她过往的回忆。

丈夫在家庭中的不作为/孩子们的吵闹/那个丢出窗外而支离破碎的娃娃......很难去评判孩童的行为 无知无畏又有些"残暴"。

但又如父母亲的抉择 同样觉得孩子是一件包袱 阻碍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婚姻出轨又是否是逃离家庭枷锁的一剂良药?

很难去评判道德问题 当今社会从一而终的又有多少呢?

精神出轨和肉体出轨又是否等同呢?

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果盘/那个被偷走的娃娃 表面看着如此平静而美好 但内里却如此破败不堪。

这是否隐喻这个影片/这些人/这世上的所有家庭/这整个世界呢?

电影院内咆哮的声音显得苍白无力 女性的发声永远不如男性的一句怒吼。

那根固定草帽的发簪最后成为了刺伤自己的武器。

前一秒还因寻回孩子结交为朋友 下一秒却被偷娃娃行为所激怒而暴力待人。

这影片中的所有人都没有绝对的善恶评判标准 大家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准则去行事。

片中的母亲最终拨通了孩子的电话 又想起了过往削水果皮时的场景。

这算是过往云烟后的醒悟吗?

这便是最后的结局吗?

或许还会流浪 继续新的旅程 但谁又知道呢?

人啊 终究是复杂的。

 6 ) 是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完美母亲

几年前,我在一个育儿群里问:“为什么母亲就一定要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

”已经想不起来当时聊天的具体内容了,可以肯定的是被批评了很多,比如不爱就不要生、孩子需要爱、这是母亲的责任,但那些批评肯定没有给我答案,因为道理和责任不能代替情感,而爱是一种情感。

这部电影,就讲了一位母亲没办法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她在很多时候选择了承担母亲这个角色,她爱孩子,她也明白孩子需要陪伴和耐心,但她还是会在孩子打扰到她时克制不住的对孩子发脾气、会在自己的事业和孩子的需求间选择事业,她甚至在自己的情感需求和陪伴孩子间选择了自己的情感,为此她一直背负着“坏妈妈”的心理压力。

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们经常谈论的母亲的艰难,比如承担过多的育儿责任,因为育儿在职场不能得到平等待遇等等,相反,电影中的丈夫有很好的分担父亲的责任,也没有阻止她追求事业,也没能阻止她扔下两个孩子出轨三年。

这位母亲的痛苦,在于没办法按照现代育儿标准成为一位“好妈妈”,没办法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去满足女儿的需求,因此内疚和自责。

最近读了一本书《成为母亲的选择》,其实英文书名是《后悔成为母亲》,作者采访了一些明确表示重来一次不会再选择生育的母亲。

这本书中,和“后悔”这个词出现频率一样高的词是“责任”,大部分女性是因为完美母亲的职责需要牺牲太多自我而后悔,这些牺牲包括时间、金钱、情感全方位的付出。

很多女性都表达了自己非常爱孩子,但是相比付出仍然非常后悔成为母亲。

也有些女性表达了自己就是没办法全心爱上自己的孩子,虽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百般努力扮演着好妈妈的角色,这样的母亲因为内疚心理压力会更大。

有些女性是因为配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经济压力大而后悔成为母亲,但采访中更多的是配偶已经承担了甚至是大部分育儿责任,家庭也有经济能力,但还是没办法接受母亲责任的女性,“对我来说责任就是一个问题。

”有因为育儿耽误自己的事业感到后悔的女性,但也有很多女性并不是因为家庭事业不能平衡才后悔生育的,相反,很多女性正是认为生育会成为发展事业的压力才后悔的因为养育需要金钱,还有很多人对职场根本没有兴趣只是想把育儿的时间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享乐,也就是说“职场”和“生育”并不是二者必选一的问题,这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下的创造的二元选项,这只会让很多人更加不敢说自己后悔成为母亲,因为她们并没有也不准备有很好的职业规划、或符合社会规则的所谓自我价值实现。

很多女性不能表达后悔的情绪,还因为害怕被指责“那你为什么要生”。

但是和很多事情一样,生育并不是一件可以提前规划好一切然后执行的事情,特别是这件事还会延续很多很多年。

生孩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根本没想过,有时候是社会压力,有时候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时候是冲动的结果,有时候是事后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大家都能理解人经常会因为这些原因做出后悔的事情,但是却不允许女性因此后悔生育。

可能因为孩子是社会的希望,因为相比成年人孩子太弱小了最需要保护,反正现代文明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这一点我自己也非常矛盾,虽说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没有道理,但到了孩子身上就还是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我虽然会问“为什么”,但自己也一直努力在成为符合标准的完美母亲,当各种育儿指南都告诉我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某些方面、或这样对孩子有好处时,会尽力按照各种指南去做,这一方面是爱,一方面是认为父母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因为孩子只能仰仗父母。

看电视剧《梅尔罗斯》的时候,除了父亲是罪魁祸首,人们应该也会指责母亲的懦弱,指责她没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指责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现代社会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母亲的责任就无法避免,但至少大家可以理解有些人对这样的责任有很大的压力或者就是做不好,也许这可以推动将育儿责任更多的交给社会?

总之作为一位非常爱孩子但天天劝人不要生育的母亲,很多时候我自己也非常矛盾,只能说在很多事情上作为第三者,我不愿意轻易的站到责备父母的立场。

暗处的女儿几年前,我在一个育儿群里问:“为什么母亲就一定要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

”已经想不起来当时聊天的具体内容了,可以肯定的是被批评了很多,比如不爱就不要生、孩子需要爱、这是母亲的责任,但那些批评肯定没有给我答案,因为道理和责任不能代替情感,而爱是一种情感。

这部电影,就讲了一位母亲没办法无条件的爱自己的孩子,她在很多时候选择了承担母亲这个角色,她爱孩子,她也明白孩子需要陪伴和耐心,但她还是会在孩子打扰到她时克制不住的对孩子发脾气、会在自己的事业和孩子的需求间选择事业,她甚至在自己的情感需求和陪伴孩子间选择了自己的情感,为此她一直背负着“坏妈妈”的心理压力。

这部电影不同于我们经常谈论的母亲的艰难,比如承担过多的育儿责任,因为育儿在职场不能得到平等待遇等等,相反,电影中的丈夫有很好的分担父亲的责任,也没有阻止她追求事业,也没能阻止她扔下两个孩子出轨三年。

这位母亲的痛苦,在于没办法按照现代育儿标准成为一位“好妈妈”,没办法无条件的牺牲自己去满足女儿的需求,因此内疚和自责。

最近读了一本书《成为母亲的选择》,其实英文书名是《后悔成为母亲》,作者采访了一些明确表示重来一次不会再选择生育的母亲。

这本书中,和“后悔”这个词出现频率一样高的词是“责任”,大部分女性是因为完美母亲的职责需要牺牲太多自我而后悔,这些牺牲包括时间、金钱、情感全方位的付出。

很多女性都表达了自己非常爱孩子,但是相比付出仍然非常后悔成为母亲。

也有些女性表达了自己就是没办法全心爱上自己的孩子,虽然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百般努力扮演着好妈妈的角色,这样的母亲因为内疚心理压力会更大。

有些女性是因为配偶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或经济压力大而后悔成为母亲,但采访中更多的是配偶已经承担了甚至是大部分育儿责任,家庭也有经济能力,但还是没办法接受母亲责任的女性,“对我来说责任就是一个问题。

”有因为育儿耽误自己的事业感到后悔的女性,但也有很多女性并不是因为家庭事业不能平衡才后悔生育的,相反,很多女性正是认为生育会成为发展事业的压力才后悔的因为养育需要金钱,还有很多人对职场根本没有兴趣只是想把育儿的时间拿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享乐,也就是说“职场”和“生育”并不是二者必选一的问题,这是资本主义和父权制下的创造的二元选项,这只会让很多人更加不敢说自己后悔成为母亲,因为她们并没有也不准备有很好的职业规划、或符合社会规则的所谓自我价值实现。

很多女性不能表达后悔的情绪,还因为害怕被指责“那你为什么要生”。

但是和很多事情一样,生育并不是一件可以提前规划好一切然后执行的事情,特别是这件事还会延续很多很多年。

生孩子的原因多种多样,有时候是根本没想过,有时候是社会压力,有时候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有时候是冲动的结果,有时候是事后发现自己力不从心,大家都能理解人经常会因为这些原因做出后悔的事情,但是却不允许女性因此后悔生育。

可能因为孩子是社会的希望,因为相比成年人孩子太弱小了最需要保护,反正现代文明对父母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这一点我自己也非常矛盾,虽说让一个人为另一个人牺牲没有道理,但到了孩子身上就还是觉得这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我虽然会问“为什么”,但自己也一直努力在成为符合标准的完美母亲,当各种育儿指南都告诉我这样做会伤害孩子的某些方面、或这样对孩子有好处时,会尽力按照各种指南去做,这一方面是爱,一方面是认为父母必须承担这样的责任,因为孩子只能仰仗父母。

看电视剧《梅尔罗斯》的时候,除了父亲是罪魁祸首,人们应该也会指责母亲的懦弱,指责她没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指责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

现代社会还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母亲的责任就无法避免,但至少大家可以理解有些人对这样的责任有很大的压力或者就是做不好,也许这可以推动将育儿责任更多的交给社会?

总之作为一位非常爱孩子但天天劝人不要生育的母亲,很多时候我自己也非常矛盾,只能说在很多事情上作为第三者,我不愿意轻易的站到责备父母的立场。

 7 ) 感觉这是一部有些难度的电影

没看过原著小说,但感觉这是一部有些难度的电影,难度在于要以什么来支撑这么弱的一个故事。

开头即结尾,48岁患有脑癌的女教师来到一片谈不上怡人的海滩度假,她观察游客,帮忙找孩子、偷玩偶,与不礼貌的一家人发生小摩擦……若把这些作为故事的主体肯定是不行,即便加上女二号与虚伪男教授的戏、妮娜出轨的戏、女主逃离家庭责任的爽与悔(暗线)、女主与房东的暧昧……也还是弱。

但贯穿始末的那种紧张气氛很吊人,而这种气氛就是女主在最后时光的心理,恰到好处地填满了故事的间隙。

女主的结局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无情:你若强行挣脱家庭对你的束缚去追求自由人生,你的命运也许就是这样。

此外,尽管女二与教授的那场戏意在隐喻女主离家出走前的处境,但毕竟完全脱离了女主的内视角而又无处可借,处理得不够专业。

总体还比较喜欢。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8 ) 绝望+恐怖

1.大概前半个小时,可以被影片的气氛蛊惑,也可能是刚看完《我能说》的原因?

对比之下觉得镜头语言充满想象力、丰富极了;但半个小时之后就开始疲倦,开始尝试寻找故事和逻辑,来抵抗单调。

2.观影过程中心里是紧绷的,数次默默感慨:这是个悬疑片么!

不过放映完毕,想法变成了这似乎是个恐怖片——一个一旦经历生育,便永远无法摆脱噩梦的恐怖片。

一个母亲可以选择离开,可以弥补“做自己”的空白、实现理想、看似潇洒,然而却会在48岁的年纪依然被愧疚折磨得体无完肤。

爱=压抑=无法摆脱。

3.更深的恐怖在于,影片的设定中,没有把Leda的痛苦处理成“只要我能想得开,都不是问题”这种个体悲剧,偏偏给她安排了一个“从泥潭中拼命爬出来”的出身,用一个名叫Mina的洋娃娃串起她的前半生:Leda自己,是第一个Lost Daughter,母爱的缺失确确实实给她造成了无法弥合的成长伤痕,所以她无法心安理得地用一种潇洒的、现代的价值观来安慰自己、来装饰自己从女儿处出走的行为,她比任何人都明白个中感受。

于是悲剧拥有了必然性,变得恐怖。

4.也许我可以去刷一刷《坡道上的家了》!

 9 ) 《暗处的女儿》

2023年1月1日看。

泪流不止。

完全理解故事里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我的女儿,并不是我想要的女儿,她的到来并没有给我带来幸福,24岁生下她,使我的生活备加艰辛。

不是我想要当妈妈,而是一种义务,似乎女人有义务生孩子。

她七岁,单独带她五年,这五年里,对她带着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因为没有给她正常的家庭而心生极大的亏欠,另一方面接近崩溃时想如果没有这个孩子会不会更幸福,继续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而自责痛苦。

大概崩溃过无数次,闹起来打她疯狂。

一边自救,一边生存,一边不让她坠入黑暗,还好现在她活泼爱笑。

在《那不勒斯里》,莉拉对莱农说“也许我们都不适合当母亲”。

《暗处的女儿》也在讲述母亲与孩子的排斥与救赎。

《那不勒斯》里蒂娜消失了,莉拉从此失去了力量,说出“谁说活着就一定要有意义”这样的话。

而《暗处的女儿》勒达抛弃女儿三年追求自我,最后回到女儿身边,感觉所有一切都比不上两个女儿。

作为女人,母亲,不管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找到活着的方法都不晚。

我也不再怪自己,真正接纳现在的生活,接纳这样的女儿与自己。

 10 ) 挑战母亲传统刻板的形象

近几年,欧美掀起的 MeToo 运动使女性的觉醒意识不断抬升,而随着这股运动风气吹到影坛,一系列描写女性独立自主、反抗命运和刻板印象的影片接踵而至,光在去年三大电影节上,类似的作品已层出不穷:《圣母》《平行母亲》《斯宾塞》,而当中最瞩目的莫过于一举拿下戛纳影后的《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挪威女演员雷娜特·赖因斯夫饰演一位北欧现代女性,其反复无定、不遵从现实的自由个性,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中的女性形象。

而无独有偶地,另一部入围威尼斯竞赛的《暗处的女儿》也不遑多让,刻画了一位不寻常的母亲,其形象和行为更是与好母亲相去甚远。

影片改编自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小说,她的成名作《我的天才女友》相信已为广大读者和影迷所熟悉,她极其擅长书写女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而这部影片则将矛头指向了母亲这个百看不厌的角色,挑战其传统刻板的形象,让人反思母亲的身份和职责意义。

女人往往要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才能获得认可和尊重,这种刻板印象显然是男权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一道枷锁,而女性也有意无意将自己困在这种角色里,难以跳出桎梏做回真正的自己。

虽说这是好莱坞著名女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导演处女作,但是作品大胆颠覆了母亲伟大、无私奉献、含辛茹苦等光辉形象,利用各种隐喻符号、意识流的闪回镜头,以及深思熟虑的镜像人物关系,拼贴出一位不寻常的母亲。

女主角是一位中年教授,她年轻时结婚生子,对管教女儿不耐心,为了事业丢下孩子多年,婚内出轨别的男人,搞得家庭破碎……这种有意转换性别的角色设计让人对女性肩负的重担有所体会。

如果发生在男人身上,这些事根本无足挂齿,而换做是女性,社会压力和母性本能双重责任的叠加,给她们提出了两难的选择:要么放弃事业专心做全职太太,要么选择放弃婚姻家庭,勇敢追求事业和理想。

而违背主流选择不走寻常路的母亲,往往承受意想不到的压力,即使是在事业成功后,依然摆脱不了对子女的愧疚。

从女儿到妻子再到母亲,女性在人生阶段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片用几个镜像的人物来阐述自由女性在人生选择上的相似点。

沙滩上偶遇的少妇与年轻版的女主角颇为相似,也疏于看管女儿而导致其走失。

而小女孩丢失的玩偶娃娃则成功串联起这几个人物,还淋漓尽致展示出女主角为弥补对孩子的感情而陷入病态疯狂的行为。

既然是描绘不正常的母亲,影片同样采取不寻常的叙事方式。

这表面上是一部轻松惬意的度假类型片,却以不可靠的叙事者制造出虚实难辩的悬疑感,比如常常挂在女主角嘴边的两个女儿,孰真孰假始终模棱两可;黑帮家族在海滩上出现后的情节,则不断在这个优美的南欧小岛风光里增添上猝不及防的惊悚感,导演故意将两者的矛盾处理成一部惊悚悬疑类型片,从沙滩上的火药味,到舞会上的监视,再到电影院里的骚动,女主角的遭遇让人看得心惊胆战。

奥斯卡影后奥利维亚·科尔曼的演技老练精准,不动声色的演绎地演绎出一场暗流汹涌的心理剧,而年轻版的杰西·巴克利的表现毫不逊色,这位去年以《我想结束这一切》而崭露头角的爱尔兰女演员相信会有更耀眼的代表作。

《罪不可赦》短评

Let Me Tell You All About It

7分钟前
  • ChrisKirk
  • 还行

演得不错。其他的请参考评分。

8分钟前
  • 很差

无论你怎么选,都要背负相应的代价。

9分钟前
  • 南赫
  • 推荐

浪费好的演员,原作,题材

11分钟前
  • 沈華胥
  • 较差

说实话如果是我一个人去度假遇到这样一大家族的人,当天我就会想连夜逃跑

12分钟前
  • 黃半仙
  • 还行

(8.0/10)相当惊艳的处女作了,金球导演提名看来确实。女主的一生本身就有问题,对旁人的刻意疏离。对背包客的担忧、对老教授的恶意揣测、对自己母亲的回避、对当地家族的恶意、偷窃娃娃后时刻以为总有奸臣要害朕的联想,这些行为的极端结果也意味着抛弃家庭尤其是孩子的必然。而这次度假中从妮娜母女身上看到的自己的过往却恰恰治好了心结。这是一条可能不大会被凸显的暗线。而最明显的区别是,吉伦哈尔搭配科尔曼让我们看到了几乎所有男性导演电影中无法出现的女性视角,主要是那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的处理。你也可以说吉伦哈尔是在用情绪替代行动来表现这位女性,但男性导演们使用情绪时会明显不同。以及,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觉得毕格罗是生物性别为女的“男导演”,而不是“女性主义导演”。

17分钟前
  • cliosong
  • 推荐

母亲和女儿,女儿和洋娃娃,镜头语言有表面新鲜好看拿起却腐烂变质的水果。Leda发现身边的所有父亲几乎都始终缺席,留下一个尖叫吵闹充满哭泣声和崩溃时刻的母女关系,“she is ruined.” 光辉属于和陌生女人共同高唱意大利语歌、互相亲吻赞美的Leda,属于发现自己obliged to 寻找自由的Leda,也属于被困在糟糕的母女隐喻,离开孩子或苟延在生育里的所有母亲。ps 女二变妆造忽然好美,配乐好恰当,想看费兰特原著。

19分钟前
  • urmamamaya
  • 力荐

文本或说小说原著大于影像的电影,这类情绪不断流动的内容其实更适合文字的表达,转化为影像总是感觉欠缺了什么。杰西巴克利简直就是宝藏,表演自然流畅,与角色融为一体。

20分钟前
  • 叶笙花
  • 还行

额,不是太理解啦,也不太能感同身受,虽然我也是一个深陷育儿和职场,被家庭琐事闷到窒息的妈妈,只能庆幸自己还有双方父母可以分担,没那么多自我实现的抱负和梦想,有一个空闲的下午看书逛街拍照,就已经很满足了。女儿还算乖巧贴心,没那么多让人烦躁的习惯,当然,也可能是渐渐忘记了她小时候整晚整晚哭闹不睡,累到崩溃的时候吧。无论是深陷生活的泥沼,还是突破藩篱找寻自我,不后悔自己的决定是最重要的。没有对错,只有值不值得。

21分钟前
  • zoe
  • 较差

费兰特的文本被改编出伍尔夫的味道。

23分钟前
  • 宗城
  • 推荐

看上去只是拍给当妈的人看的。这48??sorry我一眼看去以为快60了…

2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短片的灵气都丢掉了

28分钟前
  • 鸡汁鸡嘻嘻笑
  • 较差

明明可以讲更多,却陷于情绪的表达,很浪费题材诶

33分钟前
  • 王二德
  • 较差

不能说无病呻吟,只能说自怨自艾病入膏肓。二极管思维的典范,片面且夸张。预设了沟通无用、现状不可改善的大前提。正如女主所说,完完全全的自私视角。一种把自己的认知或偏好发生的变化完全怪罪于别人的叙事方式。既要,又要,还要……看似高喊自我觉醒,实则完全是在消费话题,刻意树立的矛盾形象让人想到样板戏。哪是the lost daughter,根本就是i just want to be a daughter forever,文章经典台词“普天之下皆你妈”送给编剧。全程刻意甩锅的仇男烂片。其心可诛。

38分钟前
  • 李子树
  • 很差

靠表演撑起来的电影,关于责任关于婚姻的探讨都流于表面,最后母女间的和解也显得突兀。

39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主题的女性困境是我喜欢的。但表现的就中规中矩。细节有但最后的和解真的不具说服力,普通。

44分钟前
  • 狂疯暴雨
  • 还行

平行母亲,生育之痛,两位社会标签定义“不称职”母亲,游离在追求自我和繁琐现实的矛盾挣扎之中。Olivia Colman表演精彩,但整体叙事形不散神散,很难集中注意力。

49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电影院里有人吵闹时,女性站出来沟通被轻视被嘲笑,直到一个男的出来说话才安静下来,多么熟悉的社会场景,女主眼里屈辱的眼泪也是你我的

50分钟前
  • kaybeeblue
  • 推荐

故事、拍摄手法什么的没啥亮点,闪回和现实两条线交叉虽说导演应该是有意想要表达什么,但观感上实在有些割裂。然后不管是女主的思想行为还是影片试图表达的女性意识,作为一个东方男观众,确实不太get的到(相反还觉得有些莫名其妙、无病呻吟),总之于我而言是一部比较催眠的作品吧

55分钟前
  • obiwon
  • 较差

把文艺片的刻板印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莫名其妙的精神病主角 故作高深的台词和画面 配乐还挺好听 本来还因为没看成现场的导演讲座感觉很遗憾 现在很庆幸还好没去看

58分钟前
  • tristanzhu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