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的讽刺无处不在女主一度沉沦不愿意配合内部调查。
丈夫要求她fight, “Yes,the system is rigged but you have to fight, you have make your case...” 于是她振作起来开始应对。
然而内部调查的结果并不重要,没政治倾向的结论也并不影响女主被解雇和其他相关人员被劝退。
十几个西装革履的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得出女主没有政治倾向的结论。
而这个结论什么都不是。
借主演们的台词,影片直接嘲讽其他电视台报道他们的新闻,而不自己去挖掘新闻。
同时借由线人的妻子的台词,也讽刺了女主为电视台的压力下为了保全自己,没有信守承诺,保护自己的线人。
而关于报道故事的真相,女主最后的呈现慷慨激昂,她相信她的故事是真的。
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她需要去证实这个故事,每一条消息来源,和每一个线索。
the burdens of prove is on her. 而她没有做到。
内部调查的人问她,你认为有没有可能性仅仅只是可能性,一些privileged 的年轻人进是因为自己优秀而进去了国民警卫队呢?
女主沉吟半晌,说, no sir, I don’t think so.其实这个问题也可以问问大家,DO U THINK SO?
“这条新闻的本意是Bush有没有服完兵役,没人想讨论这一点,大家只想讨论字体、伪造和阴谋论,因为现在的人不喜欢这条新闻,就会钻这些事,大家只会指责和怒骂,质疑你的政治色彩、客观性,还质疑你的基本人性,然后希望真相在角力中遗失。
事情终于平息后,大家的叫嚣怒骂吵到我们根本不记得当初的重点。
”政治事件本身足够劲爆,但事实真相没有所谓的深刻格局。
案件本身涉及的人员和时间跨度大,从胜利的光晕到失败的脆弱,再到先入为主的质疑,我甚至已然不知何者是客观的正确的,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的东西本就不能为任何一方发言吧。
评论区有位朋友说得好:“没有记录,只有讲述,没有真相,只有文字。
”真相需要人挖掘,而人需要意念热情去支撑,需要价值立场去引导,怎么绝对不带有主观意识呢?
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这个主体,真相的发掘过程以及呈现形式也受到各种因素影响,也许已经不够真实全面了。
新闻人挖掘真相为民做清道夫真的挺难的,最起码受限于意识形态吧,不知道现实还存不存在。
最酷的还是女主本可以脱罪但最后一刻坚守自我,还是跟检察方对抗了一番,短短几句也是大快人心。
They point and scream. They question your politics, your objectivity, your basic humanity. And they hope to god the truth gets lost in the scrum. And when it is finally over and they have kicked and shouted so loud we ca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point was.
真相,truth!
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一个词。
所有的新闻工作者不就是为了真相而工作吗。
我想所有从事新闻的人在接受职业教育的第一堂课应该就是要无论如何找到真相吧。
但是大千世界,利益驱使的社会,真相就算是找到了,你确定你看到听到的就是真相吗,too young,too simple! 现在的社会机制里面,所有的真相大部分被掩埋,你看到的不过吃处理过的真相,也有可能是你认为的真相。
我们要的是事实!
真是别再瞎扯淡了,真相已如西风飘,对于所有的社会问题,所有的过去和历史,我们要的是事实和经过,而不是某些人口中真相,谁要是再更我说真相是这样的或那样的,我是真想一口浓痰啐到他的脸上。
Mary Mapes一个人无力抵抗那么多男人的群攻,这更是来自于她无力抵抗她父亲的虐待。
和Rather的深厚情谊无法言表,对于事实的挖掘不遗余力,但是面对布什总统的强大后盾团,弱女子怎能经受得起轮番的质问呢。
Rather虽有对于职业精神的高度守护,但是面对那么多的忠实观众,以及对于Mary Mapes的信任,他就像一个已无力再战的老将,缓缓落下大幕。
当所有人都在追寻真相的时候,一个完整的事实,又是何其的珍贵啊!
美国总统竞选迫在眉睫,新闻栏目制片人玛丽了解到竞选连任总统的布什履历存在严重问题,由此展开调查和报道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很少看新闻题材类的电影,最近看的一部好像还是很久以前由《西雅图不眠夜》的女主主演的,剧中饰演一位为了追查真相和变态杀手斗智斗勇的女记者,具体电影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女主的执着和杀手的变态。
真相这部电影看得很纠结。
女主演技真的很赞,我很佩服女主玛丽对待新闻的热情和自我坚持,热爱这种情绪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但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玛丽太过坚持自我,才会葬送掉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前程。
她固执地认为人们的焦点出现了偏差,人们更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这没错,可她却忽略了求证原本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
作为制片团队和记者,不能受到事件影响力大小的诱惑,而忘了核实所谓的真相,或者忽略原本显而易见的问题。
消息的第一手传达固然重要,消息的准确性却更为重要。
这才是新闻的根本所在,准确。
当一位审查官问玛丽,假如有一位身世显赫的官二代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进的飞行队,难道没有一点可能吗?
玛丽沉默了很久,我想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输在哪里了。
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带到工作中,是所有职业都忌讳的,更何况是新闻。
哪怕还有万分之一未能得到认证,都不能被播报。
这应该是每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才对。
看到玛丽她们调侃自己的第一手新闻刚播出时就有其他电视台播报她们电视台播报了一手新闻这件事,想起了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自己做娱记时的变化过程,一开始总是第一个到达会场,准备问题,希望拿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信息,后来发现即使自己不去也会有同行认真记录,所以只要借笔记就好,最后发现连笔记都不用借,因为同行一定会做出这期节目,而你只需收集她们的节目,重新编辑一下即可。
这样的变化让我有种莫名的无奈。
看着国内常常有轰动一时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过后却总会出现澄清前面是假新闻的报道出现,真的有种无力感。
没有实证就没有发言权,那么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热点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真的只是信息发布的门坎太低了吗?
记不清是龙应台还是谁说过,很多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越来越随意,有时甚至是相反意义的词语被用在了对立的语境中,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究底是不求甚解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自那以后,再遇上对含义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先去查证,我害怕成为那个不负责任,误导他人的人。
寻求真相没有错,但是程序正义也必不可少。
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和代价,要记住走错一步都可能对自己的事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勇气可嘉,做自己也很可贵,但是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以卵击石。
当然,美国的新闻业和国内有太大不同了,要yanlunzy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自己🙏不要不明不白被当枪使,不要被理念冲昏了头脑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
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如果他们能够更加审慎的话,应该可以在新闻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对吧?
不过幸运的是,Mary还有深爱她和支持她的丈夫,还有儿子…所以,某种意义上 她也真的能和家人一起散散步了吧😔 要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真的不容易,很辛苦🙇♂️
没有人注意到凯特布兰切特在里面穿的美死了吗,那柔软的丝质衬衣,那温暖的羊绒开衫,那焦糖一般化开的整体服装色调,配上她金色卷曲蓬松的短发,哦说正经的,我认为这部片子拍的太早了,这种题材只有在当事件有定论的时候再拍才不会遭到诟病,尽管我百分百相信布什绝对逃兵役了,这是他干得出来的事儿。
很多人认为此片将主角洗太白,我觉得这么说不合适,因为这毕竟是以主角视角为角度拍摄的影片,所有有争议的事件都是罗生门,每个人会得出不同的观点,这也是因此我说应该在盖棺定论后再拍此片的原因。
当然,就算从主角视角看整个事情,这也是一次有点急迫的操作,其实节目制作过程中有很多操作上的漏洞,如果较真的话,制作组并不能免责。
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这些漏洞上。
美国相比起欧洲是个极其右的国家,尤其是近些年愈演愈烈。
本片其实就很好的呼应了这点。
不论其他,只就电影本身而言,很对我胃口,过程中一直揪心紧随剧情,而凯特与她父亲那段,仅仅一句“dad,please stop”就让我潸然泪下,所以其实我很喜欢。
但,仍然,拍太早,造成遗憾太多。
作为电影来讲,大魔头演的很好,最后的结尾老头的诘问也颇有意味。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这毕竟是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前面那么多评论,不知有几个会去真正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为什么Mary从此就告别了电视新闻?
真的是所谓的阴谋论?
还是另有隐情。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事件的调查报告,最后的结论那一页我特意放上来,重点也都标注出来了。
全本,230多页。
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
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
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
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
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
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
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
之前听过一个节目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公共场合,一个男人扇了一个女人一耳光,你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个男人真不是东西”然后第二天,有消息爆出来了,这个男人为什么扇她,是因为这个女人把这个男人怀孕的老婆推倒在地上了,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女的活该”然后第三天,又有消息说,这个女人为什么推孕妇,是因为这个孕妇插队,而且是孕妇先动的手,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孕妇和这男的都不是东西”然后第四天,又有消息说,孕妇为什么要动手,是因为她知道了这个女的有关系,认识里面的工作人员,你又怎么看?
你又会想:“都不是东西”后面的故事不太记得了,总之就是普通民众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只需要一点风向就能倒戈,剧中玛丽反击的那段说的很好,“一个人花了那么多精力,包括规定、规则和各种缩写,深度了解1971年的空军手册……然后会用普通文字处理把它打出来吗?
”这里“他们”只是给了民众一个错误的导向,就能扳倒玛丽的所有真相。
其实,普通人并不关心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这个真相好不好玩,能不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真不真相不重要,他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不轻易相信舆论导向,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最近看微博东航失事的有些评论,吵着要知道真相,也不知是真的想要一个真相,还是想要吃一个“瓜”,可能真相大白了,不和他的胃口,又吵着这是个假真相吧,想要一个“真”真相吧。
舆论很可怕,还真相一个清静吧。
一般般,弱智情节有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