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love this movie!!! So relatable that I spent my entire high school life in study without a single party! Now I am doing my master degree and I do want party remember that ‘you should care but not only care about school’ there are so much more interesting stuffs in our life it’s ok to break the rules but just don’t break the law!
棒呆 课上看到 甚至因为体验太好决定上这个课/20.01.31细评 其实就是抓眼的chick film 但olivia wilde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选取了派对当作主线 这也是许多中国观众看这部电影 只看得到搞笑没看到灵魂的原因 文化代沟 派对对别国是咖啡伴侣 饭前佐餐 但由于美国稍显开放的原因 派对俨然就是修罗场 男女角力 年终总结般的存在 把派对做主线 前两段都是前戏的作用 提供笑料 进行缓冲 首尾呼应 都做到了 但第三场climax绝对是信息量集中的好戏 二女主双失意 只不过由于文化原因 后续发展到了一个重新激发矛盾点的地方 这个设置我也非常喜欢 派对中一触即发的矛盾点 暧昧不清的小细节 友情爱情的碰撞 校内无法言说的情感 借着酒精和音乐的劲儿 都被启发出来了只有真正参与过这种派对才有体会 可以说非常写实 抓住灵魂了泳池戏 派对现场调度实在太好了 相信每个new yorker看完这个派对会开始嫉妒加州学生 但最后还是回归友情 从此也能看出美国人恋爱take it easy的态度 他们的重心还是家庭 和他们组建家庭的那个人 。
至于约会恋爱 只是他们活着当下的一种方式而已片子配乐太好了 由此 现在有了一个心愿 希望可以在喜欢的人面前唱一回卡啦OK唱 you oughta know 歌太好听了 卡拉OK那段太梦幻了 可以进入我的fantasy年度top10
初看海报以为是两个女生之间的爱情,看了电影之后发现是友情。
对于女主Molly的许多内心独白还是很有共情,因为我就是那个高中only know to do homework的nerd。
还一直安慰自己说耐不住寂寞,守不来繁华,事实是,适当地有些其他娱乐爱好或者玩耍并不会耽误所谓的争分夺秒的学习。
所以在Molly听到那些她以为每天醉生梦死不care school的同学们也能去哈佛 耶鲁 斯坦福甚至直接被Google录取时,内心的崩溃可想而知。
她们的友情确实是铁,Amy是les,还一直痴迷一个她觉得会发光的龅牙妹,其实一开始就不看好,所以当她和Molly大吵一架冲到厕所看到一个拽姐坐在马桶上时,我就觉得,哦莫,这就对了哈哈哈。
非常羡慕他们年纪轻轻就能用力去追逐梦想的模样,即使是肆意挥霍,也觉得羡慕
除去有Noah Galvin这件事,其他之外的部分真的好想给满分!
在这样一部青春片中,不再只是固化的角色标签单一地套在少男少女身上,也让里面的人用恰当的年龄去行事(这意味着无论是傻X做作的还是简单真情的),其实有的时候就像高中一夜的疯狂,真的也只需要抛掉所有包袱去做一个“back to basics”的喜剧。
缺点可能是老师和家长的配角角色抢戏了些,但是为Olivia骄傲。
期待13以后解锁更多身份和作品,她!
值!
得!
最近的记忆中只有两次跟高中女生交谈的经验,都是我30多年同学、朋友的孩子,分别从芝加哥和旧金山湾区到华盛顿参加活动。
此时孩子的模样基本由父母用心血铸就,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同学们的成就跟水晶一样清晰。
两个孩子思考清晰、表达流畅,一个热爱文学,谈起《麦田守望者》的时候自然辐射出从心底里的热爱。
我只能尽力掩盖惭愧,当初自己高中阶段最喜欢的小说还只是《金光大道》和《一双绣花鞋》。
跟另一位恰好开车经过布鲁金斯学会,她立即可以谈到沙特阿拉伯捐助的资金如何影响美国智库的研究并进而影响美国的中东政策。
看到马里兰州带“1812”字样的车牌,她只稍作思考就能说出那场美国抗英战争的背景。
我相信她的叙述跟历史书一样准确。
两个孩子今年高中毕业,一个去沃顿,另一个上威尔斯理。
她们毋庸置疑地booksmart,读书聪明过人,但没有类似华人优秀女生的形象进入新电影Booksmart,中文名译作《高材生》。
电影中的两个女生即将高中毕业,大学去向分别为耶鲁和哥伦比亚。
她们发现,自己的时间基本都花到了功课上,成绩顶尖,但不一定懂得享受生活乐趣。
她们决定抓住毕业前的最后24小时加以补偿,从而在门门功课拿A+以外,还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形象。
电影里的高中安排在加州洛杉矶,几十位年轻人先后出现,我竟然没有看到亚裔。
也许有遗漏,只是其中绝大多数年轻人显然为白人,既有亿万富翁家庭,也有廉租公寓的住户。
问题在于美国有多少顶尖公立高中如此缺少亚裔?
电影中两个女生优点突出,她们从不缺少引经据典的说服力,她们紧跟Ken Burns的纪录片,她们以罗斯福夫人、奥巴马夫人和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为偶像,她们立志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大法官提名人。
亚裔肯定具备所有这些长项,但她们在这类以“读书好”为题材的青少年电影中仍然缺席,这究竟出于无意还是有心,我没法猜度。
同时我也无法从两种思路的纠缠中解脱出来,亚裔到底出现好,还是隐身好?
电影中两个白人姑娘为打破学习好但乏味的刻板印象做了很多事情,其中相当一部分恐怕不容易在华人家庭得到鼓励甚至允许。
很推荐这部电影。
青春片,无脑观看就好。
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看完后再老老实实回到苦逼的日常生活,并且继续努力让自己好好学习。
关于青春,什么东西更容易感动人?
当然是遗憾与反叛。
人的一生都在成长,但青春却显得更有感染力,多少人觉得最美好的年华是青春呢。
哈哈。
剧情简介为两位爱学习的好朋友,在毕业前一天,决定把以前没玩的地方补上,用一天的时间弥补四年的快乐时光。
本以为这是两人虐菜的电影,没想到两人居然是学校中最菜的,别的同学不仅可以去上好的学校,还可以平时玩得爽,学习与玩乐两不误,所以好强的Molly受不了这个刺激,决定拉上Amy参加聚会。
影片的内容实在是太搞了,有的人不仅学习比你好,还比你会玩,性格还好,人家不是不爱学习,人家只是觉得学习是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之一。
这个之一太可怕了,就像段子说的,一百分跟一百分也是有差别,有的人只能考到一百分,有的人却是试卷只有一百分。
不由想到“我可太难了”这幅图。
之所以觉得这部电影好看,除了影片本身的内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脑海中另一部电影一直在盘旋,即青春公路片《契克》。
它们都是很有趣的青春片,少年们以非常规的行动打破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在一段奇妙的经历之后收获某种意义的成长与成熟。
你觉得一部青春片最不用担心的是什么?
个人觉得是价值观。
深度与有趣,无论它们整体风格向什么方向靠拢,青春的东西就那么回事儿,而且单说年少也是没有什么意思的。
一部青春片看下来,不可能没有一点感同身处之处。
《契克》给我留下的印象更深,个人觉得它更好看。
走出去的公路片,走向自然与随意,才是想象中青春的样子,而不是热热闹闹的聚会。
为啥我们的青春片不好看?
可能是因为好看的过不了审吧。
节奏上的事儿,真的很难说,不一样的剪辑,不一样的画面,不一样的配乐,对人而言,可能就是喜欢与讨厌截然不同的感受。
有时候,需要去想一个特别合理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不是说电影的本意为何物,而是在自己看来,电影讲了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了什么东西。
《契克》设定一个内向的叛逆的父母关系不好的令人怜惜的男孩形象,他遇到了另一个与自己一样在别人眼中的怪胎,性格天差之别的两人走上公路之旅,途中田野风光人情一览无余,懵懂天真的爱情,坚不可摧的友情与承诺。
这段旅程尘埃落定,男孩不再是怪胎,而是一个正常的坦然的很酷的男孩子。
《高材生》同样设定一对怪胎,她们专注于学习,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绝不参加活动,不做浪费时间的社交,两人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自我感觉良好没有关系,但是自我感觉良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Amy的坦然与自得其乐,她能接受自己的选择;另一种是Molly的骄傲与好强,她的自我感觉良好是建立在超越别人的基础上,个人觉得这种想法很可怕,你可以做自己的选择与坚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你的选择与坚持最好是良性的,千万别把别人当傻子,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时间与活法,贬低别人多会令自己智盲。
不得不说,美国大片式的剧情设计,虽然很是直白突兀,但是有时候你就是喜欢烂俗,很烂很俗的那种。
总而言之,青春是尴尬都很美的年纪。
Most buddy movies go for the 45%/55% character focus,but Booksmart is absolutely 50%/50%每一代青年都值得拥有一部令人愤慨煽动人心并且予之定义的喜剧电影。
对上个年代青少年来说,这可能是《太坏了》,对上上个年代的青少年,则可能是《春天不是读书天》,而《高材生》则很有可能是这一代的‘‘那部电影’’。
《Booksmart》本周限定《高材生》,共位27友邻参与,25条短评,平均分6.155555分,两级分化较严重,创下了我团最低记录!
Hilarious: This is a binge!
@cinedreamer_ 8/10误打误撞参加了几场Party,经历了“变身”成芭比娃娃,又亲眼目睹心爱之人与别人亲热,搞砸了自己的第一次,最终又被关进警局,这是属于两个乖乖女的毕业前疯狂一夜,从尴尬不自然到因出乎意料的盛情款待而慢慢融入,有欢笑有吵闹有不堪,即便并不圆满,却依然值得铭记。
自由、肆意、随性。
这是我没有且甚至未敢想过的青春,这也是我羡慕并想要尝试一次的青春。
但即便没有任何共鸣,偶尔还是能在其中看到一点熟悉的影子。
友情为主爱情为辅,是我喜欢的青春片的样子了@鱼麦麦6/10 轻松愉快的青春片,看过笑过,就像青春呼啸而过,不过好像没什么特别的内容值得说。
@Owl 6.2/10 一部不惊艳但绝对吸睛的校园青春喜剧,因为它够反现实,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都很苦逼,尤其是冲刺时期,只有少数人敢欢腾地度过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但是换个角度来想,这部电影恰恰给了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抚慰那些未了的遗憾。
/人们对“高材生”的定义已经达成了共识,这时代也越来越不缺“高材生”,有活力,敢拼搏,追求个性的自我成长型的人材才会被世界所青睐,该片的片名与剧本算是完美契合了。
@NICKKKKKK 7/10 人物设计和选角都不错,土豪男+神出鬼没女+披萨外送员有点出彩,中文整的也挺好,整个片子非常流畅,轻松,愉快,心情也变的舒缓。
@Supremacyacron 6/10 有一点点恶趣味的屎尿屁小清新,讲述了两个书呆子女生在毕业典礼前一晚突破自己心理结界放飞自我的故事,这趟放飞自我之旅也使两位女生在友情和爱情上收获了很多,也使众人对她们刮目相看,轻快的音乐烘托气氛加分,但影片的整体节奏有点虎头蛇尾,结尾切换的有点过于草率,比较期待的Phoebe姨居然是个酱油…
手淫熊猫
经常演R级喜剧的Jason Sudeikis
一脸童颜的Skyler Gisondo@昨日之鳥🌈 8/10一个充满青春悸动的“破处”之夜,整部电影像是被轻盈的空气包裹着,观感令人自在而舒适。
里面充斥着高中女生可爱的那一面,她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对性和爱抱有纯真的幻想,并且过于理想主义,不过这也表明还有太多值得她们去体验,高中毕业派对只是一个她们得以窥探内心世界的窗口,未来的人生会更精彩 @嘉措 7/10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 。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多面性的青春完美也不完美,一部还蛮轻松的校园喜剧电影,那些青春片中应有的苦恼、梦想 、友情 、爱情 、荷尔蒙等等元素都有,玩具那段还比较有点意思 ,"如果说青春也有缺点,那就是它消逝得太快 " ——拉·洛威尔。
珍惜且肆意享受青春@扶不起先生 9/10这部电影让快乐星期五double加成,压抑的学霸要拯救自己的青春,一场狂嗨到爆的毕业节前夜,弥漫着清纯甜美的荷尔蒙气息,这该死的迷人魅力该如何安放? 铁杆闺蜜羡煞旁人,磕药人偶爆笑到哭,终极派对无人能敌,帅气女神(Hope)惊艳无比,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闪闪发光直到地球毁灭! @ 沩6.5/10 轻喜剧青春片,两个乖乖女在毕业前夜的自我放飞之旅,在这场“旅程”中,既让他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而且也收获到了爱情,同时更让彼此的友谊更深一步。
@悟空空 5/10 结尾那一下已经诠释了整部片的风格,活力、可爱、小小惊喜。
Molly的表情和声音透着一种标准的流水线式的婊气,对这样的control freak喜欢不起来,偏偏她戏份最多……哼 Amy的两段“感情线”深得我心,角色类型太正点了。
谁能不对Ryan动心?
这部电影要是以此为中心展开我怒打十分(ノ`⊿´)ノ @蚂蚁 6/10 两姐妹发生矛盾前的部分散发着恶俗青春片的浓浓恶臭味,怎么看都是部让人坐立难安的大烂片。
但矛盾之后的和解、对其他同学看法的转变以及另一段爱情的意外降临,把青春的炽热和躁动、对自由的渴望又相对成熟地表现了出来,教导年轻的人们珍惜当下,珍惜那些被我们忽略了却充满美好的人和事。
这是值得肯定的。
@鬈毛毛 5/10“we mess out but they did both”高中永远都是不甘并遗憾的,只是时光总会背着我们带着笑泪闯入回忆册,经过了都是美好的。
这么美好的毕业前夜于我们只能在电影里体验到——这大约亦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电影,努力将生活美好电影化或许是对电影力量的最好的尊重。
毕业前夜是高中最后一曲青春挽歌,但也没必要像个小年轻一样不停炫技剪辑至过犹不及;四平八稳的青春片,但就是胜在减少了艺术处理。
如果说这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它值得看在从友邻对它的短评中暴露出自己有多么被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渗透,被刻板性别印象渗透……@子煦乌有 7/10美国青春片,真是相同的青春,却用有着不一样的精彩与疯狂。
绚丽年华里放飞自我,在困惑与争吵中收获成长和情感,虽然有些套路,但同样有情感共鸣。
两个主角的选角十分成功。
@鹳鸟踟蹰8.5/10,明明是那么有趣又生动的屎尿屁喜剧。
每个笑容,每次妙想,将高中女孩的狂欢刻画的如此酣畅。
一个个青春的灵魂摇曳在加州的阳光下。
非常纯粹。
我们会幻想,我们有情欲,我们也会在离别落泪前转而大笑。
@Mathilda 9/10 Those stereotypically lesbian-looking girl with short curly hair, colorful tattoos and a skateboard still might be straight. Those weird people with filthy nicknames might be the most decent and considerate people you ever met. And those crazy people who never talk seriously, they might actually do. Most of the uncomfortable moments occur in first half of the film ,before the film truly finds its rooting. While the film takes time to achieve consistency,the second half makes it worth seeing.
导演与俩主角这是奥利维亚王尔德转战导演的处女作,她显然是个很棒并且很大胆的导演,她摸索清了一个孩子们可以全面发展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有“rich jerk”或者“mean girl”高中校园环境。
就演员来说,电影呈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多样化,Molly和Amy的同学是种族多样化的,其中四个角色是同性恋,一个还是主角,并且普化了LGBTQ--Amy开始就说出柜了。
电影更打破了对身材的刻板印象-完全没有提到body shaming。
角色卡:每个人都有鲜明的性格王尔德的剧本很好地利用了它的R评级,无数次做出下流的笑话并给角色创造了不稳定性。
这是一部把幽默延伸到几条线而不是一次性幽默句子的电影,当然著名喜剧演员杰森苏戴斯奇,丽莎库卓,杰西卡威廉姆斯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Outrageous:this is absurd!
@ 落山鸡 6/10一部有些癫狂的青春片,像是给未成年少女的一剂春药,满眼的纸醉金迷,好像永远不需要学习,能够暂时忘却在题海中的痛苦,这一切是如此的美好,但注定不会是我们的青春。
@柴妮思 6/10 稍显老套的青春片走向 派对 狂欢 暗恋 姐妹反目 和好 唯一真实的是学生时代对学习和娱乐兼顾问题的思考 可惜还讲得不清不楚 没什么说服力 也就只能挣扎在及格线附近徘徊了 @油焖番瘸 5/10 boring 给我一种美国高中生清早八晨就磕嗨了,神志不清的感觉,前后的转变相当莫名其妙呢。
挺老套的剧情,并且有点无法接受MTV风格电影了。
@刷鞋大王 4/10我始终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成为学霸和拥有多彩青春对于普通人来讲只能择其一,只有天才才能兼得鱼和熊掌。
而这部片非要告诉大家很多人都可以在肆意瞎玩的同时被顶尖学府录取,也可能是教育体制不同的缘故吧,反正我不接受这样不切实际地给人画大饼。
影片里对两个女孩友情的刻画我很喜欢,但也仅此而已了。
@celine 2/10这部电影从周一就开始看了,坚持到周六才看完。
导演给我的感觉是不仅自己学习一般,而且身边连一个耶鲁哥大的朋友都没有,两个女主太脸谱化了。
@143.、、 5/10 真不能再多了 、 剧情的发展 性格的转变太突兀 太虚无缥缈了 甚至说成无厘头都欠奉 唯一的亮点 也就Hope的颜值、 这种女生放飞自我大概和男生图谋破处相似的路数吧 显然破处会衍生更多喜剧效果 而不需要感性 煽情、、@董小__ 3/10 如果刨去主角的学霸属性再看这部影片,那剩下的就是一集普通学生渴望加入学校兄弟会姐妹会的美剧,而“学霸”头衔在这里也的确是个噱头。
除了俗套叙述俩闺蜜间关系外,与其他人物的互动都很扯,加上故事注水严重,甚至还不如美国派有趣。
展现party环境的那段长镜头应该是本年度最low长镜头吧,只有主角在走,其他人都是死物,要么瘫着,要么杵着。
@SebMia 7/10很努力的想打破常规,却依旧原地打转;仍旧是一板一眼地按青春片固定模式推进,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惊喜。
美国的青春片仿佛都是由性、毒品和逗比三元素堆砌而成,从中能学到的是变坏;而国产青春片似乎都逃不出虐恋、堕胎和死别(绝症、车祸)的囚笼,从中能学到的就多了:啪啪要戴套,年年要体检,上车要系安全带。
吸毒后的变相体验 @Nancqii Remapd 5.5/10博君一笑。
有野心但不深入,更多的只是一种展现,但展现也很简单,只是浮在表面的青春想象 。
Overall,Wilde has created a relatable and possibly generation-defining film that still has a few missteps!@渡边dudu 7/10@典 5.5/10@Anyslus 6/10强迫症发作的我一直忙着在摇音乐
截了八张才截完的原声带彩蛋儿
Diana Silvers
Hope太迷人了啊啊啊啊啊啊!
Victoria Ruesga
Ryan现实中也是skate girl【check】之前几个期周限定【春天的放牛班】加入观影团门槛不高,只要爱看电影不稀奇古怪,会玩跳一跳,五子棋,你画我猜,头脑王者,跳棋,斗兽棋,找茬儿,斗地主.....嗯就可!
【我们一直住在城堡里】入团找他氯化银沉淀
作为青春片实在是很有趣了,笑点不断。
这似乎也是我所向往的高中生活,丰富,起伏,不羁,随心所欲却又张弛有度。
生活里有学习,却但不止有学习,还有更多“再不疯狂就老了”的事。
这部片子看完让我想到了之前偶然看到的一个陌生人对另外一部电影的短评,一段让我心里有隐隐庆幸的短评。
电影另外要表达的友谊方面倒是对我没有太大的感触(嗯,好吧,我就是在凑字数,鬼知道豆瓣的长评还有字数要求哇,我真的真的就只是放张图啊……)
Olivia Wilde导演处女作,其实就是男版《Superbad》连女主都是Jonah Hill的妹妹!
你們看出來了吧?
两人不仅长得像,嘴皮子也一样快,但妹妹似乎更有灵气些。
两片的主题几乎一致的,都是两个平时拘谨的好友,突然想放松去体验一下放肆的人生,结果闹出一系列闹剧。
但因为本片两位女主角并非只是木讷不善社交,而是非常努力勤奋又有抱负的女孩子,顺便加入女权,平权等元素在对白中,让人觉得更正能量和符合当下。
我之前对本片期待很高,因为这几年有了Lady Bird等女高中生为主角的电影,从预告也可以看出本片继续走语言犀利搞笑路线,但最终,看完比较失望。
原因是它为了靠近Superbad的风格,把原本聪明的故事愚蠢化了。
为证明女孩电影也可以很出位,在语言和一些行为上做的特别过激。
很多次,周围的观众都大跌眼镜,直呼“Too much!” 毕竟是女孩子为主角的电影,有时做的太过分,还是让人笑不出来,只能感觉尴尬。
不过好在,两个姑娘在学校的境遇还是非常让人有共鸣的,特别是如果你也曾是在学校中努力读书、不爱捣乱的“小学究”的话,一定会深有体会。
青春校园片极少关注那些好学生的想法和遭遇,其实这些书虫们偶尔也会很不自信、不平衡的心理。
紧绷了多年的神经如果在毕业前一晚突然松懈,放下包袱放飞自我,活出另一种人生,将是什么结果?
两位女主角高中毕业前发现自己被嘲笑为书呆子,不懂得社交,自然心里很气,特别是那些平时捣乱、不爱学习的人居然也可以顺利进入名校,这让她们觉得不公平。
于是她們在毕业前发誓要尝试什麽是“fun”,证明她们也可以是校园里很酷的人,结果却引发一系列难以收拾的闹剧。
除了对白十分尖锐、真实地反映高中生活外,片中也塑造了一个很有趣的情节来调侃了有时女孩子太粗心大意,缺乏警惕性就随便上别人的车。
这些都算是很实用又贴心的内容。
只不过,片中其他同学都被塑造得太愚蠢和夸张,证明了party除了让人变傻,确实用处不大。
让人很难想象这些人是怎么被名校录取的,也许这也是对美国大学的一种讽刺吧。
看完之后,真的觉得,虽然也被认为太正经,太规矩,太保守,太无趣,但booksmart依然是smart,并没有神码不对。
如果你是一个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千万别觉得自己“错过了什麽”,别人用来瞎胡闹的时间,你在努力学习,最终受益的还是你自己。
至于那些说你书呆子的人,一般智商确实不高,所以不用理他们。
好在本片没有明确对错或好人坏人,无论是看起来酷的人,还是看起来蠢的人,似乎都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许这就是青春吧,囧就对了。
两位女主角实在是可造之材,特别看好日后继续在喜剧类型发展。
看之前看影评说:更加适合女孩子看,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过我一个男孩子看的也挺愉快的(内含同性,出柜情节。
)故事以两个乖乖女(一直一弯)的视角展开,在毕业前决定疯狂一把,第一次在晚上迈出家门参加同学聚会。
前半段描述了一些参加派对路上的趣事,全程很high,音乐很轻快,台词很粗鲁,动不动就爆粗,黄段子不停。
看的很爽的感觉。
很有青春味道。
剧情很紧凑,100分钟塞得满满的,比较多的梗,有些梗不算太懂,在女朋友的解说下才能明白,跟随着两位主角的视角仿佛参加了一场又一场热烈的party笑点比较紧凑,两人变成洋娃娃和在出租车上用中文对暗号让我这样笑点很高的人都有些捧腹。
厕所那段出柜看的比较尴尬。
全剧没什么特别值得说的,只留下轻松愉快的印象,比较减压的一部影片。
在影院观影应该会更愉快,大家一起笑气氛会更热烈吧,好过两个人一起尬笑。
历经宗教、种族与男性三重压迫与剥削之下的马华女性,神灵受渎、祖先失语,唯有苏莱曼的戴胜从土中衔出脐带,为夜不能寐的鬼魅指路。张吉安带着blow up和卡帕的使命,近距离撕裂走向极端化之大马社会的猩红色伤口,girls help girls的微弱勇气也按不住充满愤懑与沉痛的控诉,真是刺刀见红的社会问题剧。片尾三位马族以外女性的无出路结局,就像片中廖子妤淹没在餐馆一群面目模糊的男性中之冰冷,不由得裹紧衣领。
202508于槟城影院第二次看导演张吉安的作品,比上一次看《五月雪》要平和一些。
4.5 hkiff49
2024tiff 看的人昏昏欲睡,从视听说没什么调度,即便是用了一些有想法的镜头,也没有太大作用。内容更别提了,以为张吉安去年和那扇门有竞争,这次拍了个类似的。实际上远远不如。叙事直给简单,导演毫无深挖的欲望。民俗的添加更像是大学生毕设的做法。婴儿与母亲身份的联系已屡见不鲜,想以题材夺人眼球也根本行不通。加半星给映后可爱的导演和演员
看第二次发现了更多第一次没有留意的细节,但是还是没有改变不喜欢这部的感觉( )比上一部五月雪更易懂更明了一点的剧情,但是在这之下又塞了很多民俗、宗教之类的元素,以及听了映后感觉导演加入的这些元素及混搭组合让这部的表达非常个人化。看完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可能是对于性侵犯的处理过于正能量和理想化了吧。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ISP year 4之13,只能说演员的表演是ok的,也拍出了马来特定的种族文化特征,但故事还是碎了一点。相比之下也许觉得五月雪好点。
选题很好,但有点拍烂了,好多部分都想快进。导演只是把主题带出来,完全没有深挖
#SIFF27#看的第三部张吉安,喜欢《南巫》的鬼魅,不喜欢《五月雪》的空有题材。感觉这部介于了俩者之间,偶尔出现一下东南亚奇幻的部分很迷人,又在讲一个“弃婴箱”的现实题材。但结尾又有一个那样“戴胜鸟”解释的字幕,让人觉得,时常想拔高自己但又没找到合适的方式。
有人觉得反派选角失败,但我认为这种用力过猛的表演反而符合角色设定
就生育議題而言,比《虎毒不》站得更高,反思更深;傳統及教條強加於人,非自願生育造成的悲劇往往無可挽回;有時候,避孕才是真正尊重生命的方式。張吉安這鳴地圖炮,注定不會討好。
很subtle 近乎纪实片的风格 两场情绪爆发的戏稍显尴尬
HKIFF49 张吉安映后 诶怎么又看了关于亲子的电影 天堂就在母亲脚下 导演解释以后才觉得碟子舞的意象很妙 但是内容太多太满节奏太慢了 重点反而有点隐身 看得有点累 但是导演关于宗教意味的解读还是让我觉得蛮大开眼界的 只不过我没有那个背景有点不好理解hh
hkiff49第一部~情节上有点散了,想讲的很多,但很多都没有很清楚。隐喻很多,没有相关的宗教背景有点难懂()但画面是美的色彩是美的。记一下“天堂在母亲脚下”,时不时拿出来品一下
诞下又抛弃「双性婴」后痛哭流涕的印度母亲,转身竟能载歌载舞地庆祝婚礼;那些弱信仰的华人,面对一地鸡毛的女性困境,试图寻求神灵庇佑,却发现只是利用她们本就千疮百孔的内心深处那点点希望,对她们造成二次伤害,她们展开的报复与反抗,勇敢、伟大又辛酸。
欣赏不来啊
弃婴舱为切入口,讲述被穆斯林父权制吞噬的马来社会。张吉安还是擅长用符号隐喻来渲染故事的底色——古兰经里的蜗牛,衔走脐带的戴胜鸟,仁慈之眼的菩提树。最后一幕三位不同种族处于不同文化序列的三位母亲相互对视,我是第四堵墙外的另一双眼。高赞评论之一所说的“猎奇风俗表演”指的是森美兰州歌颂母亲的碟子舞还是印度婚礼之舞?导演映后谈“这些不是符号,是马来人民拥有共识的日常”。当他真诚地在影片中展现着文化的内部视角,讨论在马来西亚独特情境下性别与生育的谜题,试图向观众打开一扇理解他者之门,却被解读为讨好的“猎奇”…我们在怎样高傲地俯视着南方世界。
还可以
过于冗长了 无聊大于惊喜 这片子让我本就无聊的香港之行更加无聊了
有些长镜头(准确说就是长时间记录)还行,算是剧情需要吧;但有不少有点拖沓,节奏慢,事无巨细都拍下来,不剪辑。摄影的一些角度还不错。马来西亚的民族太复杂了,语言切换也太频繁了,有意思。#香港国际电影节# 第一天看的,对文化中心去魅了,坐着好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