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杂鱼们胸怀大志!

雑魚どもよ、大志を抱け!,Brats, Be Ambitious!

主演:池川侑希弥,田代辉,白石葵一,松藤史恩,苍井旬,坂元爱登,岩田奏,臼田麻美,滨野谦太,新津知世,永濑正敏,河井青叶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2

《杂鱼们胸怀大志!》剧照

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2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3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4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5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6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3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4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5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6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7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8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19杂鱼们胸怀大志! 剧照 NO.20

《杂鱼们胸怀大志!》剧情介绍

杂鱼们胸怀大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以《百元之恋》获得日本学院奖最佳编剧等诸多奖项的足立绅,将自己的半自传体小说《窝囊废日记》搬上了银幕。本片是关西小杰尼斯团体“Boys be”成员池川侑希弥初登银幕之作,以昭和末期某个地方小镇的7个6年级男生为主角,描绘了他们的一段充满欢笑、泪水、纠葛、挑战的少年时代。有别于那些带着光晕、略显苍白的同类作品,足立绅以一种近乎坦率的姿态与青春“直球对决”,直接、生猛,充满力量。足立绅还在片中使用了传奇导演相米慎二的招牌长镜头,向这位曾经的恩师致敬,也捕捉到了少年们最生动鲜活的完美状态。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只是离婚的关系阿加莎·瑞森探案集第一季乱世妖姬极限职业恋如雨止雁雁解剖外星人我是僵尸第四季白蚁:欲望谜网野王错误教育大叔的爱:归来拯救我双盲症小小心愿浮动承包商夏洛克:未叙之章青面修罗通灵车教弥生、三月:爱你30年小鬼魔鞋回家过年水木奇缘之万物定律你的鸟儿会唱歌乡村爱情圆舞曲看不见的女儿福星临门大山深处110开棺

《杂鱼们胸怀大志!》长篇影评

 1 ) 《暗处的女儿》迷失的女儿?养娃你怕了吗

Leda,大学教授,专精比较文学,拖着装满书的几个大箱子,一个人来到希腊小岛度假。

管理房子的是老实善良的中年人Lyle。

不知因何而独自出行的中年女子,遇到适龄男子,总感觉要发生点什么。

偏偏这片海滩上勤工俭学的Waiter Will专业和Leda也基本对口。

年下之恋貌似也是不错的选择。

而突然到来的一大家子美国人,打破了海滩的平静,愤怒有余的Leda拒绝为他们提供方便,却被其中的年轻妈妈Nina所吸引。

眼神随着摄影师的镜头在Nina的身上游走,由上至下,再折返过来。

这可是《五十度灰》Dakota Johnson,请发挥你的想象。

莫不是导演为我们准备了一场禁忌之恋?

无论哪种,旅行中不发生点氤氲暧昧的事情,无疑是平淡且灾难性的。

然而Leda却并没有选择主动出击,她沉浸在自己的回忆里。

年纪轻轻成了两个娃的母亲,印象中甜蜜的亲子时光被她们不停哭闹,不断要求变成了午夜梦魇。

人生最愤怒又无能为力的事情就是面对自己小孩的无理取闹了吧。

损毁你最珍视的东西而毫无悔意不过是件小事,因为就连你自己也不过是他们的大玩具而已。

伤害你或你的身体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场游戏。

心中的巴掌举起来,现实中的膝盖跪下来,戴上耳机可能是她当下唯一自救的方式。

然而有人却不以为意,理所当然的扒下她的耳机,是那个经常缺席,留她自己困兽般独自战斗的人。

是什么赋予他这样的权利?

看到她独自旅行,Lyle就断定她很孤独,主动关心却没有意识到搅扰了Leda的晚餐;躲到电影院被一群肆意喧闹十几岁男孩打扰,直到一位陌生男子出声制止,他们才平息下来。

显然男性的权威比女性的千言万语管用太多了,也正是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间暗示女性想要被看到听到,想要掌握一定的话语权,依附于一个男性可能是条捷径。

如果只苛责异性之间的不平等与不理解有失公允,那么同性之间理应心照不宣。

海滩正面遭遇Nina的姑姐Callie,对方挺起骄傲的孕肚,有那么一点炫耀似的询问Leda:你一个人旅行是不是没有孩子?

得知Leda的孩子已经成年,又问:你一定很想念他们。

似乎对Leda本身并不是那么感兴趣。

还记得Leda出场时怎么介绍自己的吗?

我是个教授,来自Cambridge,离波士顿不远。

实际上是低调的告诉你:我是哈佛人。

你不能指望一个以孩子来界定自己价值的女人理解什么叫做:Kids are crushing responsibility,就像不能期待点石成金煎水成冰。

哦,Leda,Leda,Leda.上一次这个名字出现的时候,还是在希腊神话里。

宙斯以天鹅之身诱惑了凡间女子勒达,勒达诞下两只蛋,分别是双生子和双生女。

这对女孩之一就是以倾国倾城之貌倾倒特洛伊城,结束英雄时代的海伦。

所以,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Leda, Nina, Elaina, Martha, Bianca, Minna, 这里出现的一串名字是不是又暗含着什么密码?

人们常常将“母性”看作是刻在女性基因里的东西,却常常忽略她们真实的需要,哪怕仅仅是一点独处的时间。

无论在何种文化背景之下,孩子都是上天的恩赐,天真烂漫或者恣意放肆都只是做了一个孩子会做的事,没人相信天使的背面是魔鬼。

而作为一个妈妈意味着你必须常年如一日高质量的包容与输出,才仅仅能够达到合格的水平,无论伴侣是否参与。

世界从来都只是围绕男性旋转,但对“母亲”的期望却高企不下,甚至女性自己也对此深信不疑,那些胆敢对抗社会规则人因此背上了“坏妈妈”的名号,或者“根本不配做女人”。

原作者Elaine Ferrante读过导演Maggie Gyllenhaal的改编剧本后明确表示,只有她亲自指导,她才同意作品改编成电影。

是惺惺相惜?

我不知道,但是Maggie本人凭借此处女作斩获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确也实至名归。

电影本身平铺直叙,没有任何倾向,缺少爆点,甚至每个角色出现的时候都敌我难分。

面对没有把握的事情,我们都倾向于臆测。

就像我们以为Leda对于Nina迷恋是同性之间的欣赏,又或者是来自一个母亲对于女儿的关怀。

而实际上Leda只是希望Nina看清自己,趁一切还来得及,因为None of these is gonna pass。

不甚明朗的结局和Nina过激的举动说明她并不理解Leda,如她自己所说:生活中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只能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PS:Jack Farthing今年喜提两个最窝囊的角色,《Spencer》里他是查尔斯,《Daughter》里变成了Joe,明明也可以算作是美男…

 2 ) 《暗处的女儿》

2023年1月1日看。

泪流不止。

完全理解故事里人物的情绪与情感。

我的女儿,并不是我想要的女儿,她的到来并没有给我带来幸福,24岁生下她,使我的生活备加艰辛。

不是我想要当妈妈,而是一种义务,似乎女人有义务生孩子。

她七岁,单独带她五年,这五年里,对她带着复杂的情感。

一方面因为没有给她正常的家庭而心生极大的亏欠,另一方面接近崩溃时想如果没有这个孩子会不会更幸福,继续因为有这样的想法而自责痛苦。

大概崩溃过无数次,闹起来打她疯狂。

一边自救,一边生存,一边不让她坠入黑暗,还好现在她活泼爱笑。

在《那不勒斯里》,莉拉对莱农说“也许我们都不适合当母亲”。

《暗处的女儿》也在讲述母亲与孩子的排斥与救赎。

《那不勒斯》里蒂娜消失了,莉拉从此失去了力量,说出“谁说活着就一定要有意义”这样的话。

而《暗处的女儿》勒达抛弃女儿三年追求自我,最后回到女儿身边,感觉所有一切都比不上两个女儿。

作为女人,母亲,不管什么时候发现自己,找到活着的方法都不晚。

我也不再怪自己,真正接纳现在的生活,接纳这样的女儿与自己。

 3 ) 给女性创作者更多的自由

埃莱娜费兰特,是在真正践行女性主义。

看到她在书《偶然的创造》的文章 创作自由一文中提到了,关于这部电影的改编背后的故事。

她提到说,如果导演对电影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那么她不应该限制创作者的发挥。

我们呆在由男性构建的文化中太久了,应该给予女性创作者更大的自由表达的空间。

原文摘录:吉伦哈尔决定以《暗处的女儿》为跳板,不是把我对于世界的体验通过电影展示出来,而是要展示她的体验。

这一点对我、对她、对所有女性而言都很重要。

每次女性中有人想要表达自己时,我们都应该希望她的作品属于自己,能成功表达自己。

现存的巨大的艺术仓库,大都由男性构建。

相对来说,我们女性寻找工具和机会,表达在生活中学到的东西,这种实践开始的时间并不长。

因此我不想说:你必须待在我建造的牢笼中。

我们关在男性的牢笼里已经太久了,现在这个牢笼正在坍塌。

女性艺术家必须完全独立,特别是,如果她从其他女性的作品和思想中获得了灵感,她的探索不应该遇到障碍。

😭写的太好了!!!!!!

 4 ) 全景式展现母职惩罚

像清明上河图一样清晰、具体和完整。

你相信吗?

妈妈是可以不爱孩子的,甚至可以讨厌孩子,甚至恨自己的孩子。

不爱也没有关系的。

费兰特三十多年来执着于在写作中探索母女关系,布娃娃的意象在ta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不仅仅是女儿的化身,也凝聚着南泉社会赋予我们的身份。

偷来的塑料娃娃,嘴里流出粘液和蛆。

这幅了娇小美丽但了无生气的躯壳,就像我的女儿,她即将步我的后尘,在家庭——这黑色的粪坑里沉沦——我好不容易才从这里爬出去。

在眼泪干在脸颊上之前离开家。

--抛弃你的孩子们生活,你有什么感觉?

--fucking amazing.偷情的话要用非母语(意大利语)说出来。

她已经结婚了,所以不能由他来主动吻她,他要等她,一个有夫之妇,由她来主动吻遍他全身,引导他进入她,他才不算失德,他才可以放过自己。

Aka 知识分子如何体面地偷情。

费兰特笔下的女性还没能够脱离与男性的关系而存在,她们是母亲、女儿、妻子、情人、姐妹等,我想到杨荔钠导演的作品,里面的女性已经可以不需要依附于男性给予她们的身份而真正独立存在,杨导那句“我对所有的男性不感兴趣”仿佛仍在耳边。

观看不同时期女性创作者的面向,就足够令人振奋了。

 5 ) 人生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选择的无助!

好莱坞最性感男星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玛吉·吉伦哈尔,在出演《疯狂的心》(Crazy Heart)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数十年后,于2021年执导了这部《暗处的女儿》,本片正是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The Lost Daughter》。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在写出火遍全球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出版了一本名为《The Lost Daughter》的小说。

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好莱坞最性感男星杰克·吉伦哈尔的姐姐玛吉·吉伦哈尔,在出演《疯狂的心》(Crazy Heart) 而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数十年后,于2021年执导了这部《暗处的女儿》,本片正是改编自埃莱娜·费兰特的《The Lost Daughter》。

截至目前,《暗处的女儿》已经斩获了2021年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剧本奖;第31届哥谭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突破导演奖;第8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处女作奖。

在即将到来的2022年第79届金球奖上,本片也获得了电影类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两项提名。

“演而优则导”的Maggie是如何在大银幕上展现埃莱娜·费兰特的文本,从而在颁奖季屡受褒奖的呢?

玛吉·吉伦哈尔&杰克·吉伦哈尔1、一个女孩的“自我”觉醒 爱尔兰女演员杰西·巴克利(Jessie Buckley)饰演年轻的Leda,在事业还未获得突破之前,选择和相爱的男友结婚并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或许在所有人看来这都是很幸福的一个家庭,但Leda对自己要求很高,她在照顾家庭和孩子们的同时,也一直没放弃自己的事业,而兼顾这两者对年轻的Leda而言,又异常困难。

导演用很多细碎的事件和一些小的家庭冲突,交代了这些背景。

紧接着,两个陌生的背包客因淋雨而被Leda男友热情的招呼到了家里。

在茶余饭后的聊天中,年轻的Leda表现出了对两位背包客的异常羡慕,因为男背包客放下了(抛弃了)自己的三个男孩,选择了和女背包客结伴同行浪迹天涯。

而两位背包客也表现出了对Leda某种意义上被婚姻束缚的同情,尤其是他们得知Leda在翻译叶芝作品时【备:William Butler Yeats,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于192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将这种对Leda才华的赞美和由衷的喜爱通过语言和情绪表达了出来。

导演用很多脸部特写镜头,将此部分中人物眼神和肢体之间的交流,用更细腻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

再往后,Leda因其作品被召唤至伦敦,在那里她结实了在文学界更有名望的一位学者,通过晚宴他们迅速了解并找到灵魂high点,而后发生关系也就顺理成章。

这部分内容,同样在影片中是被切开并交叉剪辑在主线故事中的,但因为那个有名望的学者在影片里都没出现姓名(至少我看的时候没注意到),这说明导演安排此人物出场,更多是刺激Leda其后选择离开家庭的一种方式,而非决定因素。

这一点在Leda离开前与男友的争论中,也做了交代,男友认为是Leda出轨后想要与那个人生活在一起才要抛家弃女,但Leda否定了这一点,说自己离开与这个出轨对象无关。

籍此,导演完成了对Leda这个人物“前世今生”的完整交代,而这些穿插在主线里的片段化叙事,也基本展现了一个女孩是如何完成“自我”觉醒的。

影片中年轻的Leda有想法、有美貌、有被路人(背包客)赞叹羡艳的学识、也有被权威人士(学者)欣赏与肯定的才华,但他没有正经工作、没有稳定收入,所以她才会在被家庭和小孩羁绊的生活中,最终选择突破自我,走上了一条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而主动放弃家庭和孩子——尤其是两个孩子——这些她曾经认为没有自己事业重要的因素。

在这个部分里,也就是Leda的前半生中,她是没有后悔过的,是相当之决绝的。

《C》杂志2019年10月 / 玛吉·吉伦哈尔2、作为“母亲”的身份焦虑 凭借《宠儿》斩获奥斯卡影后的奥利维娅·科尔曼,在片中饰演中年Leda,也就是故事主线里独身来希腊海岛度假的Leda,她原本只想安安静静享受一个人的假期,不想和任何人做过多交流,结合她的性格大概就是奉行一种——“我不想麻烦任何人、所以任何人也最好别打扰我” 的处事原则。

很不幸,一大群家族游客“入侵”了Leda独自安享的沙滩,如果这是一部剧情片或者惊悚片,接下来的情节就可能要向《伊甸湖》的方向发展了。

但Leda却意外注意到这群游客中的一对母女,当听到母亲的名字叫Nina时(由《五十度灰》的女主角 达科塔·约翰逊 饰演),迅速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这其实是一个很“反常”的行为。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因为导演在整部电影中通过很多场戏,反映和展现了女主角——中年Leda的“反常行为”。

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Leda在游泳的时候看到远处又开来一艘快艇,上面至少又有十来号人,而领头的正是Nina的老公Toni。

于是Leda回到沙滩想要继续晒太阳,但由于该家族人口庞大,他们想围住沙滩开个家庭party之类的,于是一个孕妇(Toni的姐姐)来找Leda希望她能挪开一点,但Leda坚决的say no,这紧绷的关系似乎令矛盾一触即发。

但这毕竟不是剧情片,导演很快就化解了这个矛盾——没多久,孕妇端着生日蛋糕来找Leda以示和解,Leda虽然给大家感觉“难搞”但也并非不懂人情,所以借坡下驴也表达了歉意后两人相谈甚欢。

这次谈话,导演给到观众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点:Leda有两个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

但当孕妇问Leda孩子们的更多信息时,Leda的神情开始变得紧张,尤其是当她看向远处的Toni等人时,这些人也似乎在凝视着自己——这个镜头,很显然是Leda自我情绪的投射。

导演通过女主Leda的微表情变化和其主观投射镜头的双重电影语言表达,开始为观众展现一个深陷于对“母亲”这一身份自我怀疑的女人,而Leda作为“母亲”的身份焦虑,正如前文所说,体现在她每一个反常行为中。

不同于导演用总时长不多但分散的场次穿插剪辑来交代年轻的Leda,对中年Leda作为一个“不完整的母亲”的来龙去脉的交代,导演用前半个小时便充分展现。

残酷的是,导演很直接的将这部分里面的中年Leda和年轻时的Leda做了对比,48岁的中年Leda有社会地位(哈佛大学的教授)、有不错的收入(从美国波士顿飞到希腊旅游),但她已经没有年轻时的美貌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她缺失了一个身份,一个作为“母亲”的身份。

而这一身份,恰好是她年轻的时候曾经拥有过的——但被她丢弃了。

奥利维娅·科尔曼 饰演的 中年Leda3、“丢失的” 女儿们埃莱娜·费兰特的原著名为《The Lost Daughter》,电影沿用了这一书名,豆瓣将其翻译为了《暗处的女儿》,但无论怎样翻译,都离不开观众一个反问:女儿呢,她们去哪了?

影片前半段,中年Leda口述了自己有俩女儿,分别是25岁的Bianca和23岁的Martha,但当孕妇追问她们在哪时,Leda用一个尴尬的微笑回避了这个问题。

这份难言之隐在外人看来可能是孩子们长大后出去工作联络少了居无定所之类的,但只有Leda知道这类问题对自己而言那就是在扎心。

于是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也是影片后半段贯穿于终的线索——Elena的玩偶丢了。

当然这不是恐怖片,导演也不会让剧情发展成《安娜贝儿》。

丢失的玩偶很快就出现了,就在Leda的包里,她坐进车里发现玩偶在自己包里的眼神跟观众的眼神一样是惊讶和意外的——这说明她是在慌乱中把玩偶塞进了自己的包里,那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她怎么不赶紧给人家还回去啊?

导演在这里有意和观众“做对”——因为这个玩偶对Leda而言太重要了。

Leda小时候的玩偶名叫“Mina”,而当年轻的Leda把这个玩偶交给自己的女儿Bianca后,却因孩子在玩偶上面乱画而迁怒,随将玩偶扔出窗外,并摔了个稀碎。

所以当中年Leda第一次在沙滩上听到Nina这个名字时,她便将这个名字顺手记在了自己的本子上,由此导演也给之前Leda的“反常行为”做了第一次注解。

一个无意识的行为令Leda意外得到了Elena的玩偶,于是她将这个玩偶视为了自己的“Mina”。

所以她开心的招呼来海滨小屋暑期打工的小哥哥Will一起晚餐,并在席间向对方讲述了自己的两个女儿,她一改之前面对孕妇时讳莫如深的态度,宛如两个女儿和自己关系很正常的样子给Will讲的十分动情。

而后的剧情中更是处处表现她对这个玩偶的爱恋与不舍。

她抱着玩偶一起睡觉,她去儿童店给玩偶买新衣服鞋子,即便是因被海水泡过而从玩偶嘴里冒出的蛆,也被她清理掉了——这跟影片开头她看到落在枕头上的飞虫而害怕的行为可是截然不同的。

当然也有因看到寻物启事后想要把玩偶还回去的纠结。

但却又因偶遇Nina和Will搞婚外情,继而联想起年轻时自己出轨的行为而作罢。

还有在儿童店遇到Nina和孕妇后,同样因联想起年轻时自己对待两个女儿的种种行为,而一度崩溃。

影片整个后半部分,除了回忆的穿插,几乎都着墨于Leda的不安与恐惧、纠结与崩溃。

当她终于想做一个称职的母亲,去好好照顾自己的女儿们,陪伴她们一起长大时,她已经没了机会,她看到Nina就像看到年轻时的自己,她想更多的劝导Nina但她又无法这样做,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和活法的权利,她无疑是影片里最尊重这一点的女性了。

所以她只能将Elena的玩偶据为己有并拒绝归还,以求得部分独处时刻的心灵慰藉。

当然也因为她和Nina袒露心扉,从而将压抑多年的情绪释放出来了一些,但也因此差点殒命。

在某个时刻,Leda可能觉得Nina能够觉醒,同时也希望Nina永远不要觉醒,她面对自己和面对Nina时的心态是一样纠结和不确定的。

然而,人生总是无法兼顾所有,Leda的痛苦和无助,正是普世间大部分女性曾面临过、正在面临、或将来终会面临的。

所以回到片名:The Lost Daughter,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丢失的” 女儿们,或者“被母亲遗弃”的女儿们,因为无论Bianca、Martha现在实际过得怎么样,我们都无法否认,在Leda的认知中,她就是将自己的女儿们弄丢了。

否则,她根本不会那么痛苦。

奥利维娅·科尔曼的演技时刻4、和解其实,我更相信,真实的故事在上一段结尾就应该结束了。

但影片还是给观众留了个更温和的结局————Martha:“妈妈?

我给你发了很多短信,我以为你死了!

”Leda:“死了?

不!

我还活着~”文 / Done_ 禁止转载。

该片OST很赞,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一直单曲循环着这首歌曲👇Leda(from"TheLostDaughter"soundtrack)专辑:The Lost Daughter (Soundtrack from the Netflix Film) 歌手:Dickon Hinchliffe 作曲 : Dickon Hinchliffe

 6 ) 离家出走的母亲

在今年落下帷幕的威尼斯电影节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届入围主竞赛单元的影片中,有三部影片都讨论了关于女性生育的伦理问题。

开幕电影《平行母亲》讲述了两位身份各异的母亲,在同一天诞下了自己的孩子,从此她们的命运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改变;《正发生》拍下了在60年代的法国,一个成绩优异的女学生意外怀孕,为了堕胎而不得不经受极大的羞耻和痛苦的经历;《暗处的女儿》则以女主角观察他人生活和回忆自己过往经历的双重视角,为观众徐徐道来了一个抛弃女儿的母亲的故事。

《平行母亲》剧照

《正发生》剧照三部电影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正发生》荣获金狮奖、《平行母亲》为饰演母亲的佩内洛普·克鲁兹拿下了最佳女主角奖、《暗处的女儿》获得了最佳剧本奖。

其中,《正发生》与《暗处的女儿》分别由奥黛丽·迪万与玛吉·吉伦哈尔这两位女性导演执导,威尼斯电影节在即赵婷之后,连续第二年将电影节的最高奖项颁发给了女性导演。

玛吉·吉伦哈尔也是一名演员,曾经出演过诺兰执导的《蝙蝠侠:黑暗骑士》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电影制作的幕后核心工作,荧幕上的女性角色塑造也变得越发立体、朝着现实主义的形象靠拢。

最早,女性角色在电影荧幕上是英雄的点缀,或终其一生为家庭奉献的母亲,女性的荧幕形象需满足社会对女性群体理想主义式的期待;现在,多元化的制作团队能够借由电影,讲述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女性故事,让角色展现女性群体不曾表达、但又真实存在的一面。

女性电影的特点在于,它剥开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得不隐藏起来的虚伪而又富有悲剧色彩的一面,用戏剧般的手法搬上荧幕,讲述的却是每个女人都感受过的普通的一生。

《暗处的女儿》在正式首映之前就已经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电影改编为埃琳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的同名小说。

埃琳娜是一名意大利作家,她的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曾被HBO翻拍成电视剧《我的天才女友》,受到了广大的欢迎。

《暗处的女儿》是埃琳娜非常早期的作品,讲述了一位专攻学术翻译的英语老师勒达独自一人前往海滨小镇度假,在那里她遇见了妮娜一家,好奇心驱使她在暗中观察妮娜和她的小女儿埃琳娜,这对年轻母女之间无意义的生活琐事却让勒达想起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过往故事,痛苦回忆的交织让勒达卷入了妮娜一家的风波当中。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书写了两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在意大利保守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和蜕变的故事奥斯卡影后奥利维娅·科尔曼饰演的勒达,在影片开始为观众展示了一个性格乖张、我行我素、沉浸于自己学术生活的中年教师形象。

她带了整整一个行李箱的书来海边度假,每天的度假生活就是在海滩边看书写作、远离世俗的纷扰。

勒达和过去女性电影中千篇一律的独立女性形象不同,她不艳丽、没有自信到发光的气场,看上去就只是一个普通女人。

勒达用学识将自己与外部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墙,用精神物质丰满自己,偶尔也会产生寻找刺激的念头,但又不希望他人闯入自己宁静的生活。

科尔曼演过姿色各异的自信女人,职场女性、警探、皇后……男人的自信伴随着长年累月的自我肯定,而女人的自信是一段以自我否定为起点的艰难坡道,常常跟随着她们的身份背景和年龄所改变。

勒达的自信来源于她作为一个学者所拥有的精神世界的厚度,大多数性格慢热的学者能够靠这面厚墙伪装起他们的真实情感,将他们和令人烦扰现实社会隔离,自愿在相对平静且安全的学术世界里画地为牢。

勒达很难通过寻常的方式和周遭环境相处——就像是在吃一颗鸡蛋,需要用力将外壳打破,才能接触到内部柔软脆弱的心。

她离群索居,避免和其他游客产生虚情假意的交流,在旅馆里独立住了两三天,才头一回坐到旅馆楼下的餐吧里用餐。

旅馆管理员出自善意想陪伴独自用餐的勒达聊天,却遭到了勒达直白的拒绝。

左思右想到餐完毕,勒达才开始后悔刚才自己的举动,或许出于歉意、也或许是出于“旅游在外总是要寻找刺激”的心态,勒达还是决定径直走向管理员。

管理员正背对着她打牌,勒达鼓起勇气狠狠地拉低了自己的衣领,悄悄凑近了管理员的耳朵,亲昵地说了一句挑逗的意大利语,结果把对方吓了一大跳。

影片成功地让女性观众们在勒达身上看到了自己在生活中最别扭的一面:想要假装坚强因此拒绝别人的善意、想要放手一搏却始终无法放下自己的矜持。

导演玛吉在片中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聚焦于勒达的表情变化,让观众如密友般凑近了去观察她的眼睛、她的皱纹、她的情感转变。

电影中大量的借喻手段都在进一步帮助观众理解勒达的内心世界:夜晚如警笛一样不断在空房中闪烁的远灯、天亮前死在枕头上的蝉、从内部开始腐烂的果篮……这些借喻手段一再隐晦又急切地向观众表明,勒达并不是一个看起来表面简单的中年知识分子,她的真实生活一如这场表面美好的度假胜地般虚伪。

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到中年还未向社会规则妥协的女人。

她们如果不是被家庭和朋友保护得太好,不用自己迎难而上去见识过世界的险恶;就是已然经历过大风大浪,在成为社会规则的奴隶之前首先成为了那个打破规则的人。

因此,在勒达见到妮娜和她的女儿埃琳娜以后,兴趣油然而生——妮娜和勒达自己的女儿年龄相仿,都在25岁的妙龄,而妮娜的女儿看起来已经三、四岁了。

妮娜显然是一个新手母亲,她在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好好照顾的年龄,需要照顾一个经常行为失控、玩具娃娃丢了就会大哭到发烧的女儿。

勒达显然没有准备给妮娜提供任何有效的育儿知识,她所做的只是终日观察妮娜和埃琳娜,在度假之旅的中后期,勒达作为一个度假带着一箱书的狂热书迷,再也没有好好仔细看过一本书(多么真实的阅读爱好者,虽说阅读永远是最大的兴趣,一旦有其他可以转移注意力的事情,就会把书搁置一旁)。

观众借着镜头远景,与勒达一起观察妮娜的家庭——直到小女孩埃琳娜在沙滩上失踪了。

勒达把自己对女儿的情感投射到了妮娜的身上,同时也把妮娜看作是年轻时候的自己《暗处的女儿》是玛吉的处女作,她像许多有着充沛阅片量、对电影拍摄技法和视觉感官有特殊理想化的要求的电影导演一样,在作品中使用了大量充满意象的表达方式,甚至有些堆砌过头的嫌疑。

在勒达居住的海边旅店中,玛吉模仿了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拍摄上海窄楼里人物的手法,与勒达脸部特写的镜头交接,让观众始终处于一种“偷窥”与“直视”的视线交替感。

在旅店户外,勒达作为一名外来游客,不自在地与当地家族接触,半推半就地卷入了他们的风波;旅店室内,是勒达封闭内心、自我救赎的空间,她可以毫不掩饰自己的罪恶、抱着妮娜一家苦苦找寻的洋娃娃睡觉。

“《暗处的女儿/失踪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从标题上就为观众解释了这部电影中会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

如果观众抱着“女儿什么时候失踪”的心情来看这部影片,就会掉入导演和编剧的圈套,就像看将近四个小时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经过三个多小时的猜测和等待,杀人情节只发生在影片的结尾一样。

“暗处的女儿”是剧情多处转折的关键,它预示了妮娜的女儿埃琳娜走失、埃丽娜的玩具洋娃娃丢失、以及勒达在早年抛弃自己两个女儿的经历。

“女儿”同时也指代了影片中所有的女性角色,勒达眼中的妮娜,有着过去自己的影子、又承载着她对与妮娜同龄的女儿们的思念。

她也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小女孩,拿走了埃琳娜的洋娃娃以后,将这个洋娃娃当作是她的母亲送给她的玩具,悉心照顾,像成年人照顾女儿一样照顾无声无魂的娃娃,为它沐浴更衣。

可惜勒达在过去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称职的母亲。

电影不断穿插的回忆片段,展示出勒达过去拥有的一对可爱的女儿:她们刚刚学会说话、喜欢牙牙学语模仿大人说话的语气、在行动上已经能够构成一定的破坏力、情感上却还未够到懂事的阶段。

勒达在照顾女儿们的同时,依然在坚持自己的翻译研究,与年轻的丈夫约法三章,照着日历轮流带孩子。

“称职的母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对有些母亲来说,能忍住不揍孩子就是称职的表现;主流社会大多都要求一个母亲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在孩子身上,用育儿的琐碎事物填补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而一个白天上班,晚上回家躺在床上陪孩子玩一会的父亲,也能被称为是一位“称职的父亲”,从根本上来说,社会墨守成规的道德规则实际上是在为父亲应尽的育儿责任开脱。

勒达在家里需要专注于做听译,无暇理会女儿们的尖叫声,丈夫在家里想打电话,就要求勒达停下手中的工作,安抚女儿们的情绪。

勒达与女儿们偶尔有快乐的瞬间,但回忆碎片中更多的是女儿们对她无尽的烦扰,尖叫声、哭喊声伴随着欢笑声如影随形。

近几年来的女性主义影视作品都喜欢在海滨拍摄,用大海的浪涛声掩盖一个女人的烦躁心情。

古早的文艺作品喜欢把女人比作水——温柔、清澈、润物细无声。

女人实际上是千万注水化作为大海的整合,暗潮汹涌的内心始终在为下一次爆发做准备,海面上低矮的浪花随波由远及近袭来以后,也能把人狠拌一跤。

最终在两个女儿五六岁的时候,勒达离家出走了。

她把女儿们留给了丈夫,只身走进了学术的世界。

在她离开女儿们的三年时间里,她潜心投入学术,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学术圈子凭借自己的才能受到了肯定,风头甚至盖过了自己的前辈;她出入学术讲座、与那些和自己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的人共事、肆无忌惮地买醉、与学术新星恋爱,再抛弃他——一切都像是她在拥有孩子之前所能想象到的完美人生。

但女儿们始终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存在,并且在一个她看不到的地方慢慢成长,和她的罪恶感一起。

勒达告诉妮娜:“我太爱她们了,在我看来,这种对她们的爱阻止了我成为我自己。

”无私的母爱注定意味着母亲需要消耗自己原本的人格去陪伴孩子们的成长,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许多现实家庭中,父亲仍然会保留着“孩子气”的那一面,而母亲身上作为“小女孩”的情感特征已经消失不见了。

任何一个母亲都会面临割舍“自我”与“孩子”之间的矛盾情绪,勒达选择了极少数人走的那条路。

《暗处的女儿》挑战了大众对母性的认知,揭开女性作为母亲的角色时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尖锐又诚实地指出了传统社会对母亲这一角色的道德绑架。

在威尼斯首映之后,针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始终处于两极化,而这两极化的评价无外乎归结于对“母性”的争端。

就连电影里勒达的心情都是复杂极端的:她一方面满足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另一方面又怪罪于自己离开女儿们三年;她想用自己的经历劝解妮娜追求自我,但妮娜看到的只有勒达痛苦之下表现出来的病态举止。

影片的最后,勒达倒在海边,海浪一层又一层地拍打在她的身体上,一个母亲在与自己内心的责问和辩解之中湿透了。

 7 ) 一些感受

我看到了一个蹩脚的人的生活,虽然蹩脚,但她的生活确遵从内心。

生活就是一团糟,活着就像是在乱成一锅粥的生活里找自在。

影片看完,坐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干,只是默默的盯着电视,心里只有茫然。

不知道是自己没看懂这部电影,还是这部电影就是在讲这种混沌的生活。

影片讲述的两对母女的生活,在现实和回忆中切换,一边是海边的母亲挣扎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另一边是回忆中的自己和女儿相处的时光。

两个母亲都在挣扎,都感受到抑郁,都想逃离。

在这种生活中艰辛地活着,不是易事。

疲惫感和无力感是我看完影片的感受。

所以到底要怎样生活呢。

//太不敏感了,这部电影讲的是女性啊

 8 ) 费兰特访谈:玛吉·吉伦哈尔拍出了真正的电影,她相信影像(译文)

一位母亲所能做出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问题萦绕着埃琳娜·费兰特的所有小说,在她的第三部小说《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中,它成了压倒性的核心主题。

48岁的比较文学教授勒达·卡鲁索在海边租了一套公寓过暑假,在那里她努力工作,并反思自己与两个女儿的关系。

她有没有辜负她们?

她在乎吗?(本文译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在演员玛吉·吉伦哈尔的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勒达由奥利维娅·科尔曼和杰西·巴克利(在闪回中)饰演,两人共同捕捉到了书中的一些怪异和暴力:母性的粗糙边缘,以及其中残酷和愤怒的时刻。

这是费兰特的第一部英语改编电影,吉伦哈尔的剧本惊人地忠实于原著,结构上更像惊悚片,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本奖。

导演的选角安排更加不拘一格,其明星阵容还包括达科塔·约翰逊、因《正常人》而崭露头角的保罗·麦斯卡、艾德·哈里斯和彼得·萨斯加德(吉伦哈尔的丈夫)。

要将一本充满隐喻、讲述不可靠叙述者狂热梦想的书变成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吉伦哈尔曾说,她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时,她想,这“多么令人兴奋和危险啊”,于是开始给费兰特写一封长信。

人届中年的勒达被在同一海滩度假的一个年轻女人(约翰逊饰)迷住了:一个坏妈妈注视着一个好妈妈,好妈妈宠爱着她的女儿,而女儿宠爱着她的洋娃娃。

小女孩短暂失踪后,勒达偷走了洋娃娃,给它买了新衣服,从它嘴里抽出一肚子海水和一条虫子。

洋娃娃是费兰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隐喻——堕落的孩子,失踪的女儿。

这本书只有140页,具有费兰特后期作品中较少出现的清晰和克制的特点。

它也可以很有趣,吉伦哈尔和科尔曼倾向于这样做。

勒达屈服于她最离经叛道的冲动:她抛弃了她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欺骗了她的丈夫,偷了一个孩子的东西。

但她并不后悔。

“多可怕啊,这是为什么?”当勒达说她离开了她的女儿们时,一个女人问道。

她回答说:“我很累。

”吉伦哈尔在2018年获得了改编权,费兰特当时表示,她会让吉伦哈尔自由发挥:“我们在男性的笼子里待得太久了——现在这个笼子正在坍塌,女性艺术家必须完全自主。

”她补充说,她不会给男性导演同样的自由。

所以我开始问她和吉伦哈尔的关系是如何发展的。

《暗处的女儿》2018年,你写道“玛吉·吉伦哈尔是我喜爱的演员”。

你对她的作品了解多少,你们是如何合作的?埃琳娜·费兰特:在电影《秘书》之后,我想我几乎看了她在意大利上映的所有作品,包括电影和电视剧。

玛吉·吉伦哈尔很棒,她有一种独特的美,在银幕上的表现充满了智慧的能量。

当我得知她对《暗处的女儿》感兴趣时,我立刻认为她会做得很好。

我对此很确信,读了她的剧本后,我给她唯一的建议就是不要让自己被类型片(危机中的情侣、惊悚片、恐怖片)的规则所束缚,要坚持一种“略微狡猾的现实主义”。

遗憾的是,我们的来往太少了,不足以开始一段更复杂的关系,即使只是书信来往。

你还写道,吉伦哈尔可以自由地把《暗处的女儿》拍成她自己的——“即使她只是想把它当作自己创作冲动的跳板”。

她有多忠实于原著,或者说她的创造性如何?埃琳娜·费兰特:我通常避免根据电影对书的忠实度来称赞它。

一部好的小说是难以捉摸的,作为电影制作人,你不可能真正拥有它,你只是对它有了一个想法,然后你把这个想法付诸实践。

当然,这丝毫不能证明那些电影制作者是对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把一本书想拍成什么样就拍成什么样。

草率地低估小说的策略往往会导致混乱,结果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在叙事方面。

那么,怎么样才称得上是一部根据好书改编的好电影?

它捕捉到了写作的每一个冲动,并找到了方法将其转化为影像。

这种努力需要的不是忠实,而是创造,而且往往是背叛。

我们的目标是抓住这本书的核心,或者至少是编剧和导演对它形成的想法。

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么最不忠实的电影可能会神秘地接近原著。

吉伦哈尔就是这样。

她的电影看起来非常接近小说,正是因为它对背叛忠贞不渝:这是最有成效、最令人惊叹、最难以做到的一种忠诚,在生活中也是如此。

你最喜欢这部电影的哪一点?

在这个你自己的故事中,有没有什么地方给你不一样的印象?埃琳娜·费兰特:说实话,我喜欢整部电影。

吉伦哈尔拍出了真正的电影:她相信影像;没有画外音来帮助故事发展;对话是暗示性的;手势饱含感情,即使只是暗示;过去在此刻的闪现是令人信服的;一些小事件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种越来越紧张的氛围。

而且,她能将书中意象转化为有着自己风格的影像,这一点非常奇妙:闪烁的灯塔光束、一碗美丽却已经腐烂的水果、枕头上的蝉、削成蛇形的橙子皮、藏在洋娃娃肚子里的虫子,等等。

人物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模棱两可的,揭开又藏起来,藏起来又揭开。

因此故事流畅,却又沉入其黑暗面,在内部挖掘。

是的,这是项了不起的工作。

片中有一个时刻——确切地说,有两个时刻——在我看来有一种罕见的强度。

在第一个时刻,年轻的勒达——杰西·巴克利饰演,我们不应该错过她的表情——向她困惑、惊慌的情人承认,她和女儿们的电话让她厌烦,也让她们厌烦。

第二个时刻,也是最可怕的时刻,由无与伦比的奥利维娅·科尔曼扮演的勒达,控制不住地哭泣着承认,当她离开孩子们时,她真的感觉很好。

这是这本书的核心,在银幕上,它以一种令人痛苦的力量冲击着我。

你说过这部小说比你的其他小说更冒险——你是在“没有救生衣的情况下冒险进入危险的水域”。

为什么这么说?

你重读过它吗?埃琳娜·费兰特:没有,自2006年这本书在意大利出版后,我就没有重读过它。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初稿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末。

但从2003年开始,我重写了很多次,我似乎不知道如何结束它。

长久以来,我一直觉得有必要讲述一个女人如何在巨大的痛苦中放弃自己的孩子,感到的不是内疚,却是轻松、全然的快乐。

我想描述那种喜悦感并没有消失,即使这个女人回到家,被她自己的矛盾打败,并在母职和工作之间寻求艰难的平衡。

但荒谬的是,作为叙述者,我自己却感到内疚。

我很不安,因为我在钻研那些素材,但我越想停下来,就越高兴地继续钻研下去。

这本书是以意大利南部为背景,而电影是在希腊拍摄的,由美国人执导,英国人主演,还有一个国际演员阵容。

你觉得改编过程中有什么得失吗?埃琳娜·费兰特:我刚提到的背叛就包括这些以及其他一些方面。

有些对我这个作者来说是痛苦的,它们可能导致叙述机制的严重简化,更糟糕的是,导致角色缺乏可信性,但这并没有发生。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有一种力量,与地点变化以及“意大利风情”和“南方风情”的丧失截然不同。

你怎么看待奥利维娅·科尔曼对勒达·卡鲁索的诠释?埃琳娜·费兰特:你知道,当你写作的时候,人物的身体特征是确定的,但又是可变的。

词语可以界定某个东西,但也会使之模糊不清,这就是每个读者都把这本书当成自己的私人书籍的原因之一,甚至作者心中也有一个与出版版本仅有少部分重合的文本。

一旦把它拍成电影,事情就明显变得复杂起来。

电影是用身体制作的,而这些身体的特征不可避免地被明确界定。

另一方面,写作和阅读则跳过一些内容,明确另一些内容,并为不确定的内容留出广阔的空间。

吉伦哈尔打算拍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得承认,我当时想的是:她本人演勒达会非常合适。

后来我得知饰演勒达的是我非常喜爱的奥利维亚·科尔曼,我高兴极了,于是我逐渐摆脱了对吉伦哈尔版勒达的想像,谨慎地靠近科尔曼版勒达。

我时不时把它当做一项试验,等待电影的上映。

今天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科尔曼是这个用影像讲述的故事的真正力量。

如果说闪回部分是如此自然地流动,这不仅因为巴克利很出色,也因为科尔曼赋予了勒达复杂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想法、感觉或记忆不会在她的脸上、在她的眼睛里、在她的手势上闪烁,哪怕只有一瞬间。

是的,她是一个非凡的勒达。

还有没有其他表演让你印象深刻,或者让你感到惊讶的?

埃琳娜·费兰特:杰西·巴克利,她和科尔曼融为一体,跟两个孩子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时刻——更不用说非常艰难的时刻了。

但说真的,我对他们所有人都很满意。

达科塔·约翰逊和奥利维娅·科尔曼在勒达给尼娜别针的那场戏中尤其感人。

你有没有和别人一起在电影院观看过你的作品?

你有没有过冲动,想要公开说:“那是我的作品!

”就像你的某个角色可能会违背他们更好的判断那样?埃琳娜·费兰特:这种经历反复出现过。

第一次发生在25年前,当时我看了马里奥·马托内(Mario Martone)根据我的小说《讨厌的爱》改编的电影。

看到它极其感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电影界——我非常高兴,并为这个成果感到骄傲。

我喜欢这点,即这部电影源于我的作品,我经常向朋友和家人夸耀它。

但仅此而已。

《讨厌的爱》海报电影《暗处的女儿》与小说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在闪回中勒达的母亲缺席了,艰难的母女关系也没有出现。

你觉得遗憾吗?埃琳娜·费兰特:在吉伦哈尔选择的含蓄节制风格中,对母亲有短暂提及,还有母亲送给勒达的洋娃娃,在我看来已经足够了。

然而,我的确为这些缺失感到遗憾:勒达两次怀孕的差别,一次容易,一次困难;重点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还有那个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个完美妈妈的家族友人,羞辱了勒达;以及我故事结尾那句简短的话:“我死了,但我很好。

”不过,这部电影已经时长两个小时了,而且它本身就很好。

母性的黑暗、暴力背景仍然有力地浮现出现。

这个故事围绕一个失踪的洋娃娃展开,这也是“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这个意象是从哪里来的?埃琳娜·费兰特:我想我玩娃娃玩得太久了。

甚至到了13岁左右,我还总是觉得它们是有生命的,很难与它们分开。

它们的象征意义是复杂的,可能在我写作时也在起作用,我不知道。

但在我的故事里,娃娃确实是我小时候的样子:不是玩具,而是我的女儿、我的朋友、我的敌人,有时是我的母亲,全都沦落到服从我的地步。

Netflix也在改编你的最新小说《成年人的谎言生活》(The Lying Life of Adults),将在那不勒斯拍成八集连续剧。

你会参与吗?

埃琳娜·费兰特:我的角色是阅读剧本,如果我觉得有必要的话,就会介入。

对几乎所有由我的书改编的电影作品,我都是这样做的,这是很费心费力的。

有时我对别人的作品很满意,有时我想自己从头写到尾,再重写。

但是,我想强调一点,我并不看守我的小说,我自己也经常提出书中没有的场景。

事实上,我希望有更多的创造。

我不能接受的是,在没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我的文本被颠倒过来,因此我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主要是因为我担心影视化的版本能否取得成功。

总的来说,我的建议是一丝不苟、非常坦率的,这与其说是由于我的性格,不如说是由于我缺乏安全感。

参与剧本不是我的工作,我同意做这个是因为我很好奇,也因为我一直对电影充满热情。

我很快就意识到,也许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把你的期望建立在剧本上是有风险的,你必须等着看电影。

看初次剪辑版的那一刻是我最害怕的,是我最沮丧的时候,也是我最兴奋的时候。

但我想说的是,即使我在合作剧本时是个大麻烦,如果有什么东西能让我这个观众着迷,我就会被迷住,我对缺点是宽容的。

迄今为止,与我合作过的导演都知道这一点:马里奥·马托内、萨维里奥·科斯坦佐、爱丽丝·洛瓦赫、丹尼尔·卢切蒂。

我最喜爱的时刻——可惜很少——是电影将书籍从我心中抹去的时刻,那一刻我成为了观众,被银幕上的画面所吸引,爱上了电影,就像我一生中所不断经历的那样。

本文译自《新政治家》的文章“True cinema trusts in images: Elena Ferrante on Maggie Gyllenhaal’s The Lost Daughter",发表于公众号“界面文化”。

原文链接:https://www.newstatesman.com/culture/books/2021/12/true-cinema-trusts-in-images-elena-ferrante-on-maggie-gyllenhaals-the-lost-daughter

 9 ) 离家出走的母亲和离家出走的父亲

还有几个小时,2022年奥斯卡就要拉开帷幕了,玛吉·吉伦哈尔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暗处的女儿》在拿下包括威尼斯、金球等多项提名及荣誉后,又获得奥斯卡三项提名:最佳改编剧本(玛吉)、最佳女主角(奥利维娅·科尔曼)、最佳女配角(杰西·巴克利)。

首次执导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说不定以后大家提起吉伦哈尔,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脸庞是玛吉而不是杰克了。

《暗处的女儿》讲述了大学教授Leda(奥利维娅·科尔曼饰)在海边度假,目睹一个年轻母亲(达科塔·约翰逊)带着女儿和一家人度假的情景,使她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候被家庭所累离开两个女儿的往事....奥利维娅·科尔曼将一个母亲的愧疚、矛盾与不安演绎地丝丝入扣,当Nina问起她女儿小时候是什么样子时,Leda竟想不起来,“没有一个母亲不会记得自己的小孩。

”面对他人的道德指责,Leda只能选择逃避。

这种荒诞感让我想起《局外人》,儿子因记不得母亲去世的时间等“荒诞”行为被判有罪,成为了与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影片里Leda抛下女儿追求精神和肉体的自由,她的举动有悖于当下世俗道德标准,因此同样被人所不解,她自己也因缺席女儿的童年时光而难以释怀。

虽然现在男女平等的呼声很大,但是女性因拥有生育能力,从古至今在家庭生活中都被认为应当承担更多抚养责任,人们对一个离家出走的母亲的谴责比父亲要多,单亲父亲也比单亲母亲更让人同情。

娜拉的出走之所以被人赞美是因为她有一个不幸的家庭,而Leda的出走则完全从自身角度出发,她是为了专心做学术,为了追求爱情而离开。

就算后来Leda取得了再高的成就,她也很难接纳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说完了离家出走的母亲,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个离家出走的父亲。

这部小说很短,我用午休时间翻完的。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季,一对老年夫妻度假回到家,发现家里被翻了个底朝天,丈夫私藏的情人照片也不翼而飞,到底是谁干的?

这个家庭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小说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书信体,写信时间为多年前,妻子控诉了离家出走的无情丈夫;第二部分是丈夫的自白,叙述顺序为正述+回忆,丈夫讲述了他和妻子的晚年生活,以及年轻时候的出轨原因;第三部分则从女儿角度阐述,时间线回到现在进行时,揭秘了原来家里没有遭遇抢劫,这一切都是儿女为报复貌合神离、相互欺瞒的父母的“恶作剧”。

小说的结构很精巧,画面感十足,读者们就像法庭上的八卦记者一样先把话筒交给原告,再听被告怎么为自己辨护,最后两个证人意外出场,讲述了这场案件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精彩的结尾让这篇小说变得不落俗套。

我看书看电影一般不做计划,全屏直觉,读完《鞋带》这本小说的之后一天突然很想看文艺点的电影,就看了《暗处的女儿》,观影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两个故事的内核惊人的相似!

一个讲述离开的父亲一个讲述离开的母亲,且故事都发生在那不勒斯,《鞋带》这部小说里用“系鞋带”这个意向象征父亲与儿女的羁绊,《暗处的女儿》则用削橘子皮来代表母亲对女儿的爱。

电影里的众多闪回镜头和小说结构很相似,对女性的心理刻画也和小说一样细腻。

于是,我查了一下《暗处的女儿》的主创信息,才发现编剧之一是埃莱娜·费兰特,她就是写了著名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神秘作家,至今身份都是谜,有学者认为她是安妮塔·拉哈,也有最新研究认为很可能就是多梅尼科·斯塔尔诺内!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下最新的研究报告《埃莱娜·费兰特是谁?

这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文学谜面》)。

在这之前我完全想象不到随手看的小说和电影竟然能产生这种联系,这种发现真让人愉快!

 10 ) 感觉这是一部有些难度的电影

没看过原著小说,但感觉这是一部有些难度的电影,难度在于要以什么来支撑这么弱的一个故事。

开头即结尾,48岁患有脑癌的女教师来到一片谈不上怡人的海滩度假,她观察游客,帮忙找孩子、偷玩偶,与不礼貌的一家人发生小摩擦……若把这些作为故事的主体肯定是不行,即便加上女二号与虚伪男教授的戏、妮娜出轨的戏、女主逃离家庭责任的爽与悔(暗线)、女主与房东的暧昧……也还是弱。

但贯穿始末的那种紧张气氛很吊人,而这种气氛就是女主在最后时光的心理,恰到好处地填满了故事的间隙。

女主的结局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无情:你若强行挣脱家庭对你的束缚去追求自由人生,你的命运也许就是这样。

此外,尽管女二与教授的那场戏意在隐喻女主离家出走前的处境,但毕竟完全脱离了女主的内视角而又无处可借,处理得不够专业。

总体还比较喜欢。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杂鱼们胸怀大志!》短评

最不喜欢的一类片子,片中主角是我最讨厌的一类人。自作自受,无病呻吟。

8分钟前
  • 沙子
  • 较差

有很多隐喻但是不生硬炫技,很回味的电影。快结尾的地方很有意思:莱达看到妮娜与自己相似的纠结和共鸣,终于把惴惴不安的秘密直接告诉了妮娜:自己拿走了娃娃,结果妮娜扎伤莱达,担心违背预期落了地,很无奈也很现实

9分钟前
  • 汤头精灵
  • 推荐

飞机上看的,好像和原著有出入,落地从晴天步入阴霾似乎正好对应了结局。在电影院大吵大闹的人真该死。

12分钟前
  • 小飞侠
  • 还行

很惊艳但也缺了点什么。回忆中那些育儿片段呈现出的压抑和窒息,应该只有一个母亲能拍的出,女主笑中带着泪说出的那句抛弃女儿让她感到快乐时,我由衷的理解,那是长久压抑后终于释放带来的快乐,但这份快乐的背后需要多少年的愧疚来偿还。

17分钟前
  • 迷失东京
  • 推荐

(8.0/10)相当惊艳的处女作了,金球导演提名看来确实。女主的一生本身就有问题,对旁人的刻意疏离。对背包客的担忧、对老教授的恶意揣测、对自己母亲的回避、对当地家族的恶意、偷窃娃娃后时刻以为总有奸臣要害朕的联想,这些行为的极端结果也意味着抛弃家庭尤其是孩子的必然。而这次度假中从妮娜母女身上看到的自己的过往却恰恰治好了心结。这是一条可能不大会被凸显的暗线。而最明显的区别是,吉伦哈尔搭配科尔曼让我们看到了几乎所有男性导演电影中无法出现的女性视角,主要是那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的处理。你也可以说吉伦哈尔是在用情绪替代行动来表现这位女性,但男性导演们使用情绪时会明显不同。以及,这个意义上,我一直觉得毕格罗是生物性别为女的“男导演”,而不是“女性主义导演”。

19分钟前
  • cliosong
  • 推荐

Shows accurately the "crushing responsibility". However the doll in the plot confuses me.

24分钟前
  • DY
  • 较差

本可以成为一部隐秘微凉又掷地有声的凯莉·雷查德电影。所有闪回都是多余的,应该通过破碎的当下揣测过去(哪怕是恶意的),而非目睹完整的过去反过来证实当下。科尔曼这个表演啊,拳打梅姨剑指科恩嫂了。

2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生活灾难片 为什么女人一定要被规训成母亲

28分钟前
  • X
  • 力荐

m2201:开始以旁观者观望别人的幸福,挺感触。希腊线偏弱。奥利维亚和杰西演技赞。插曲《Let Me Tell You All About It》、《livin on a prayer》、《Stala》/Monika

30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为玛吉.吉伦哈尔点一个大大的赞!拍得太好了,完全看不出新手的样子。虽然是一个跟当年的“自己”相遇这样不怎么新鲜的框架,但依然可以借着一个略带悬疑的主线故事被讲述得细腻至极。奥利维亚.科尔曼值得另一个奥斯卡提名,全片的大近景完全没有妨碍她的表现,反而更让人看到她在细微表情处理上的高超。

33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明明可以讲更多,却陷于情绪的表达,很浪费题材诶

36分钟前
  • 王二德
  • 较差

Olivia Coleman精湛的演技让整个故事的矫揉造作感达到了巅峰。一个中产白女一边写作一边丧偶式带娃,看似讨论了gendered labor,其实一直在motherhood、无病呻吟、戏谑的drama间来回蜻蜓点水、隔靴搔痒。女主对玩偶的obsession和海滩上的来客对女主的莫名敌意只是对气氛营造suspension,却对剧情毫无作用。真的想问一句:你在嘎哈?

37分钟前
  • Héloïse
  • 较差

窒息

39分钟前
  • 罌至
  • 较差

作为新手导演,玛吉的这部电影创作很成熟,主演科尔曼也是选对了人,难以想象换一个女主演会不会把角色演砸。故事虽然以回忆和现实两条线同时展开,但是说真的,并没有拍出作为母亲那一刻真正摧毁她决绝母子情分的焦虑,我想尤其对那些没有做母亲的经历的人来说,更有此感,好电影的共情处在于全人类共情,如果没有拍出来,那说明导演还需要好好打磨剧情。

40分钟前
  • 深秋小屋dongdong
  • 还行

奧莉薇婭·科曼和潔希·巴克利就是適合演這種個性卓絕的角色,再加上全身本就帶著怪異特質的梅姬·葛倫霍來導演,如此風格迴異的電影就順勢而生了。全片埋在無法預料的懸疑氣氛中,就連真相披露以後也還是令人不安,不是個愉快的觀影過程。

44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还行

女性题材刚好赶上了这两年的影展红利,女性导演处理女性角色也远比男性导演做的更狠,很少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母亲形象。女演员转去做导演,果然在演员表演的状态上很出色,连来客串的阿尔芭·罗尔瓦赫尔都异常迷人,三位女演员的表演给这部电影加了不少分。导演的层面上其实就是行活,在剪辑的加持下,完成了一个节奏上很工整的作品,同时也带着不那么欧洲艺术电影的好莱坞独立电影套路。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D】既封闭又自我的电影,很不喜欢,能把手持特写电影拍的这么无法靠近人物,导演水平也是够差的。

50分钟前
  • Cardinal
  • 较差

私以为 Maggie Gyllenhaal 的导演首秀表现很好啊 her intellectual ambitions and visions really paid off 把费兰特笔下人物的神经质 角色之间那些奇奇怪怪的 dynamics 还有 boiling female rage 展现得非常好 / 三位女主的表演也都很出色 Jessie Buckley 和 Olivia Coleman 眉眼间竟真的很像 穿豹纹白得发光的达妹太美啦 / Paul mescal in short shorts is delicious *chef kiss* / 就连观影时发放的 screener brochure 设计也非常喜欢

52分钟前
  • 小捌
  • 力荐

别别扭扭的女主,别别扭扭的人生态度,看得我也跟着难受。看不下去就缓一会,隔了好几天,再看一点,最后受不了就倍速看完了。

55分钟前
  • 姒曾
  • 较差

妮娜以为女儿丢了的时候女主对她说:“这太吓人了。”妮娜像被击中一样,说,我快被吓死了。她听到女主的话,表情很错愕,像是讶异于一个陌生人能如此与她感同身受。这片里,女性带孩子,什么也不是,心力交瘁的痛苦,很具象。不单单是累,还有不见价值 停滞生长 完全依赖丈夫的惶恐 女主抛下女儿 妮娜问她 什么感受她涌着喷薄而出的泪 说的是“太美妙了。”养育孩子责任重大 当你偶尔想撂下责任并真的这么做了 余生 悔恨就像削橘皮时,那条不会断掉的小蛇一样 就那样时常出现 缠绕你 永远抹不去 断不了

58分钟前
  • 硬质合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