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片看得我有点浑浑噩噩。
王志文一贯的儒雅风度,然而如果要表现旧社会的风流,似乎还差得远些。
我只能一边面无表情地看着他在屏幕上把两朵姐妹花迷得神魂颠倒,一边对着他不太合体的粗制西装心中长叹。
导演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个昏暗而绮靡的背景下的爱情故事?
似乎又想与革命与时代有所关联,可是关联得又好像并不是很明显,于是我的心情被夹在中间十分尴尬。
戴在女人们鬓角上的花朵,是一瓣没有说出口的台词。
只可惜我认不全那些品类,所以这些“潜旁白”也只好被我眼睁睁地忽略过去。
迅哥儿的妆有一种自成体系的渐变。
由最开始,乱蓬蓬的一头短碎发,怯生生的一件校服,到初领风情的眼角眉稍,再到颊上自信甚至张扬的一片绯云,直至最后那绝望的,脏的,堕落的阴影。
她像一只未长成的孔雀,却努力拔下姐姐的羽毛来装点自己的屏尾。
除了她,我也不知道还能说什么了。
镜头旖旎,周迅漂亮,故事却是罕见的恶劣。
旁白极端松散,思路六神无主,晃晃悠悠,前言不搭后语,像初中生的日记,像方文山的歌词,像梦游。
我怀疑导演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不知道是不是广电总局的剪刀手们下的毒手。
原本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大雪封山,我的窗外是乡村的雪景,房子又仿佛空中楼阁,王志文和周迅站在面朝大海的阳台上看邬君梅的时候,我的房门被敲响,她披挂着一身的风尘出现了。
我一时分不出是在戏里还是戏外,混沌的感觉非常美好,所以给四颗星。
因為世間的愛情太多輕薄,太多變數。
新人舊人的交替,像走馬觀花一樣。
女子的愛情也如花一樣開了又敗。
在舊公館的大廳里,那樣空曠,姐妹兩個一起跳舞,一起歡笑的樣子,讓我覺得心酸,讓我覺得感動。
心裡疼疼的。
唯有親情才是永恒的。
兩個渴望愛的孩子,只有在姐姐妹妹身上才能找得到。
那是永恒的,讓我來溫暖你,讓你感覺安全。
一直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于是又再看了一遍很爱这种电影《花样年华》有点过于成熟了,张曼玉的一颦一笑风情万种都需要一个成熟的男人去解读去疼惜,而《美人依旧》显然更年轻一些,并且更轻松,她们的美,让人有种希望感。
花样年华,有种绝望的美感。
美人依旧,则在剧情的辗转曲折中看到了希望。
她们和好如初,她们都是这么的美丽,年轻的身体,如一片诱人的风景线。
我更喜欢姐姐,她的美式骨子里的。
丰满,而低调,有着某种香气萦绕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觉得,张曼玉演的太骨感了,而且她的眼睛的忧伤没有诱人之处。
当然,那时候的香港,就是这样的绝望,有种彷徨的沧桑。
而美人依旧,更简单,更清醇,更香气袅袅。
影片给人陈腐而奢华的感觉,乱世中的没落家族上演的不伦之恋。
周迅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非常模糊,经常在抗争和妥协,理性和感性之间摇摆不定。
而片中王志文和邬君梅风度尽失,演技尽失,只会用别扭的台词互相谩骂,说对方是“腐朽、愚昧、俗气的女人(男人)”,而我想借用一下这句台词来评价这部电影,这是一部腐朽、愚昧、俗气的电影。
美人依旧,是挺久以前看的电影了.在自己的本本上看的,当时窗外阴云密布,不一会儿就下了大雨,一片雾霭弥漫.这种气氛倒蛮适合电影里阴阴郁郁,愁云残淡的.看到介绍时不感兴趣的,因为这种两女争夫,旧上海的洋派,暧暧昧昧又不知所云的情节向来为我所不耻.然而,可是,我还是看了,缘于周讯这丫头:古灵精怪又单纯清澈.我还是很喜欢她,很给她面子的,虽然我没有惠顾电影院,没有买正版碟,而是DOWN下来看的.我花了时间看她的作品,又透支精力写影评,就已经是对这部并不出色的电影最大的鼓励了.嗯,只能说这些了.我又不是吹鼓手.当时间流逝,我们不再年轻,不再美丽,我们还有回忆,还有涵意.
片子差是差了点,不过我也正无聊着,将就看看拉。
其实看的过程中我就有些感叹于周小姐的能耐了。
她在镜头里就是女王。
片子里其他的似乎难以阻挡她的魅力,让人漠视了导演想表达的东西。
周小姐的任性,我是这么叫的,也可称之为个性,让人心生妒嫉。
“你是我的姐姐。
你什么都有,我要让你尝试失去的滋味。
我知道他对你很重要,我要得到他。
我不惜牺牲自己,我要把他从你身边夺走。
这个男人,你的男人,让我感觉到温暖。
我甚至迷恋上了他。
可是我亲爱的姐姐。
虽然我让你受伤,但是我仍然是需要你的。
你是我唯一的亲人。
唯一的。
”男人不是东西,他独自离开了。
他也带走了她的年华。
但或许他的离开是好的,他的离开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他让我们重新站起来,让我们真切地牵起彼此的手。
让我们如此美丽地坐在一起。
或许该谢谢他。
在撕裂的青春画卷之后仍然会有你舒心的笑容。
这就足够了。
青涩的有些让人心疼的菲,眼神固执,表情苍白,单薄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看到她身上的锋芒。
黑色旗袍压抑的姐姐,精致的妆容,透出那一个年代的深闺小姐的寂寞。
无从生厌。
也许从一开始就是,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都让我觉得,女人的一生,都让人心疼。
旗袍是神奇的,中国女人是属于旗袍的。
曲线,玲珑,婀娜,以及浮想联翩。
“这是规矩”眼泪可以纵容女人女人所有的自私和妒忌,到底来自哪里?
可怕的爱情。
两个女人的空荡荡的大厅,有极明媚的阳光。
辛酸的笑
看这部电影的初衷是想听周迅的声音。
我非常喜欢周迅的声音,让人心静,特别是从那种古老的画面安静的缓缓进入你的耳朵里再流进心里的感觉,更让人喜欢。
瘦弱的身子不禁想让人搂在怀里,那种民国时期上海女人穿旗袍的独有的气质与美在她身上像熏香一样萦绕。
周迅站在镜子之前,渴望亲情,渴望爱情,感觉自己得到的时候发现原来最终还是要被抛弃。
她缓缓拿起那朵红色的花别在头上,对自己说:我姓李。
所以当她和黄先生见面的那一瞬间我就仿佛看见了她后来向他靠近的脚步。
周迅的旁白贯穿电影的始终,音乐缓缓从心上淌过,不知不觉间,电影就结束了我不喜欢多情的男人,尤其是有魅力的多情的男人,这种人最伤女人心我周围就有这样的男人,他们会对你好,像爱上你了一样,可是当你觉得已经爱上他的时候又发现自己可笑的是一厢情愿。
让你不知到底是他多情还是你自己多情。
这好像与电影中的黄先生不太一样了,因为他对这两个女人好,徘徊其中是因为他爱,爱她们之中的每一个。
一个美丽多情,一个年轻善良,一个红玫瑰,一个白玫瑰。
幸亏谁也没有和他在一起,如同一句话说的: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玫瑰就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而白玫瑰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久而久之,白玫瑰就成了衬衣上的一颗纽扣,而红玫瑰却是心头的一颗朱砂。
可能她们都没有成为黄先生身边女人中的最后一个,可是却最深刻,我喜欢这个结局,美人依旧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emm…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看的太憋屈了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