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个片子和影评之前,大家要先对制片人和导演做些功课, 罗宾·莱特/罗宾·怀特饰 Edee (自导自演)(演技高超)等等可以安利的好评。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大地》是一部离开喧嚣世界的作品,又像是一部所谓“心灵救赎”,或者它适合抑郁症患者,看看森林看看内心期待的场景和故事。
为什么叫做“大地”,而不是别的名字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站在真正孤独者身上去思考:一个人所作所为是基于什么样的想法,前提需要经历什么然后需要多少时间酝酿(内心自我挣扎),才能做出一个独断,可尝试的决定,并且放弃很多,忠于自己。
假如,你可曾有过“越不去的坎”让你产生放弃的念头,你又是经历了多少“挣扎”。
看到《大地》的宣传照我才决定付费观看,这些镜头(本身我对国家地理,星球研究所...都比较喜欢)体现的大自然,体现真正做出离开的决定,需要多少勇气(压力)。
这是自我救赎的剧情,没错。
如果有影迷像我,基本是个自我封闭又孤独的人而且还能苟活好长时间,这么长久的感受,从小到大都在沉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导致,情感迸发,然后可能突然决定干点别的。
有的人不合群是因为过度活在别人的空间里,有的人则是活在自己的空间里。
但我觉得片子在最后, 罗宾·怀特饰 Edee在前往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 住所的途中,汽车上发生的情节被删除了还有 德米安·比齐尔饰 Miguel离世和老歌没有更多的展现。
这部影片类似《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肯尼斯·罗纳根执导的剧情片 》。
我是个孤独者+自律者,但我否认“孤独者患者”这样的名词,我所做的重大决定和我所经历的后悔的事情还有每天都在询问自己的内心。
只要我遵循内心,我就能付诸实践。
主动和情感切割,能让人感到安全,这确实不“饱满”,但对自我而言,可行。
只要遵循内心,在此,祝福那些仍然在犹豫中的“生活使者”可以遵循内心。
“一直以来,我最羡慕的都是这段路上的慢行者,静止的人——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
坐对一丛花,眸子炯如虎。
换言之,做一个自由的人,心不为形役,形也不为心役,坐拥一整块无人的疆域。
” 人的内心,都需要自然。
巨大的失去,随之而来的疼痛,任何人都会奔溃。
女主不例外,抛却一切,回归山林,连基本的生存都顾不上考虑,只想逃避。
是个人,都无法承受的疼痛,瞬间而来的那一刻,你会,想离开吗?
我想,会的。
首先是过冬,物资不足,熊的突然袭击,暴风雪肆虐。
女主即将死亡,却被山林中的男人救治,奄奄一息。
再逐渐,时间、四季的变换,重获新生。
教她狩猎的男人迟迟未归,她背上包,一人一狗徒步在下山的路上。
跋涉,重新回到热闹的人世,他患了癌症。
最后,是告别。
这一路,都在失去,也在拥有。
回见!
《大地》,一部细腻温暖的自我救赎的治愈系电影,无论是壮丽的大自然风光,还是充满哲学的人生意境。
律师Edee Mathis意外失去至亲,万念俱焚,满怀悲伤,决定让自己的痕迹从社会中抹去。
咨询了网络上的求生专家后,她“消失”去了美国最人迹罕至的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
Mathis住在木屋里,学习自己打猎、捕鱼、种植,对抗当地严寒冬天和残酷地貌,以及凶残的野兽。
但是,大自然并非如此大方地赐予,就在山穷水尽、弹尽粮绝,濒临死亡之际,她遇到了印第安人Joseph,从此,这个Edee生命中的贵人,让她开始直面内心的恶魔,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意志其实比想象的强烈。
电影里最令我难以忘怀的,除了动人心魄的大自然的壮丽,还有那把Joseph喜欢坐的木椅,它就是一种象征,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心理依存互相思念的象征。
我以为电影会有一个温暖甜蜜的结尾,结果却让我潸然泪下。
人生,处处相遇,却又处处别离。
很喜欢这类的电影,因为骨子里有种孤绝的情愫。
这个世界需要孤独,只有尊重孤独,才会更加珍惜身边人。
最近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事实上每天纷繁的信息已经让我很难安静地看完一整部电影了,但是这部片子好像有魔力,看似剧情推进的很和缓,穿插着大量无言却壮丽的自然景色,却少有地能一直吸引着我。
情感的铺垫是如此的顺其自然,没有太多剧烈的对峙,但观众的感情始终在跟着主角走。
我想尤其是多年前失去过至亲的人感受最深,曾经浓度非常高非常窒息的痛苦好像被时间的河流稀释了,存积在每一日平淡的生活里,而我们面对这些痛苦的方式,也从一丝一毫不能共存变得大部分时间可以共存。
我曾经在研二某天放学的路上突然想起来了去世的家人,在冬天的户外一直撑着直到回到家开始崩溃大哭,因为我发现我突然记不起来他的样子了。
在他离开我的十年后,我终于可以再次和熟人开启关于他的玩笑,我可以兼容他在世时带给我的关爱和他离世带给我的苦痛,并且可以接受带着这些情绪一起生活。
我想,如同电影中一般,最好的缓解亲友离开的方式,就是我们重新回归到独自一人的生活中去,重新去感受空气、风和一寸寸的时钟。
对,必须深山老林,必须风景好的深山老林。
故事讲:主角遇到些事,不想见人,躲到深山老林,本想清静一下,结果不熟悉原始生活,没得吃的了,狩猎未成,暴风雪耗尽精力六神无主,一头栽倒地板上,死了。
所以到此小结一下,如果心头过不去某些坎,必须死一回。
当然,电影嘛,主角不能死,就来了两个人,活转来了。
这一活转来,坎有没有过不晓得,反正画风不一样了,风景老好了,暴风雪也没有了,慢慢也学会了原始生活。
所以再总结,关键是风景好,天天发神看风景还是要得,让电影也看得。
所以,一个人要想活起走,关键是,风景要好。
完
无法承载失去丈夫与爱子的痛,抑郁的、绝望的伊迪不再想与周遭发生任何联系,她查阅生存指南,一个人躲到山林。
他住进一个老人留下的破旧木屋里,东西都很陈旧。
山林的独自生活绝非易事,劈柴的时候斧头不光没把柴劈好,反而扎进下面的木桩里;去河边打水的时候,装水的容器一不小心就掉进水里。
糟糕的生活似乎更让人灰心了。
从城市突然闯入山林的伊迪,依然在夜晚失眠,依然在很多时刻,在山林走时,在眼镜闭上时,眼前会浮现爱人和孩子的身影。
极度悲痛的她,甚至想饮弹自尽。
但在即将抠动扳机的时候,她脑海里响起亲人对她的临别叮嘱:“不要伤害自己。
”或许是出于恐惧,或是对世间仍有留恋吧,伊迪还是选择里继续。
缺乏野外生存技能的伊迪差点在风雪天死在小木屋里,这时候他遇到了米格尔。
米格尔救了伊迪,也救赎了伊迪。
他教她打猎、种植;他哼唱八十年代的歌曲。
他希望伊迪在这里疗愈以后,仍能回归社会。
故事的末尾才知,米格尔曾经是个酗酒的混蛋,因为酒驾而导致妻儿丧命。
他于是开始做一些善事,为山里缺乏活水的人挖井,引进太阳能。
而在他心深处,一定有着很深的愧疚吧。
这就是影片《大地》的故事。
两个悲伤的灵魂互相救赎了。
整个电影有许多风景画面都很美,简直可以当旅游宣传片了。
这部电影的野外生存部分,其实跟另一部电影《在西伯利亚森林中》有些类似。
两部都是值得一看的。
我很佩服这种说走就走,一个人挑战艰难环境独自生存的勇气。
每一个人,天生对大自然会有亲近和喜爱吧。
是一部很好的影片。
这部影片动人之处,一部分人可以触达。
更想说这是一场疗愈,有时候逃避只是想救救自己。
能遇到出手相助的人,更是幸运。
故事的主线算不上显而易见的,但很多细节在串,喜欢的自己找吧,不剧透。
像海底的汹涌,并不一定时刻有浪。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姐!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2部:《大地》/《land》
很多人都有“深山老林”梦,我也不例外!
一个女人,在失去了老公和孩子后,悲伤绝望的她只身一人来到了这里,而女主所处环境就是真正的深山老林。
有人说这是一部“荒野生存”+“小森林”的片子;也有人说这是女版瓦尔登湖,景色真的很美。
这是由罗宾·怀特自导自演的一部孤独治愈系影片。
有时候,真的想去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呆着,把手机扔掉,与世隔绝,自己劈柴捕鱼,种菜打猎。
有足够的食物就不出门,可以拿一张椅子放在屋子前晒太阳,喝茶,看着满山的风景,什么也不想。
女主伊迪失去亲人之后,无时无刻不在悲痛之中,她决定逃离之前的生活环境,斩断与原来世界的一切联系,独自承受失去的痛苦和绝望。
她突然”消失“了。
她去了美国人迹罕至的地带之一,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
深山的野兽、风雪、食物的缺少差点让伊迪丢了性命。
后来是猎人米格尔救了她,还教会了她捕猎、种植蔬菜、野外生存等技能。
是米格尔带着伊迪走出了绝望,但也不只如此,同时,伊迪也救赎了米格尔。
伊迪曾经问米格尔为什么要救她,米格尔说:接受别人的帮助,某种情况下,也帮助了别人。
每天繁杂的信息,琐碎的事情种种,能静下心来看完这部电影,也是一种缘分。
很多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过去,顺其自然吧!
痛苦也是顺其自然的一种。
两个伤心的人互相治愈、互相救赎!
我对类似这样题材的影片真的拒绝不了,还有之前推荐的《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看完有一样的心境。
如果工作不顺心、生活不顺心,可以看看这部电影,应该会治愈你。
电影:《大地》豆瓣评分:7.7分导演:罗宾·怀特上映时间:2021年主演:罗宾·怀特、德米安·比齐尔
影片基本破除了很多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在森林木屋生活并不等同于在精品民宿度假,它是生存技能挑战。
因为木屋人迹罕至,所以没有电,没有水,厕所是室外的茅坑。
屋顶漏雨要自己修,喝水要自己去河边打,做饭要先自己劈柴,吃肉要去打猎布陷阱,要吃蔬菜要自己种,一开始女主还没有经验,导致种下的种子都被动物刨掉了。
现代人看多了诗和远方的旅游宣传,好像对山中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想象,就跟一些慢生活综艺呈现的那样:远离世俗纷扰,饮酒聊天好不快活。
可那个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都过着“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的生活啊, 到了冬天没有酒,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和柴火,更没有厚衣服穿冷得不行。
因为我们只要想活着,就无论如何都需要付出劳动去得到衣食和住所,只是想要的多就得付出多,想要的少就付出的罢了。
当前生活的诸多不易,让人一心想去远方寻找心灵的栖息地。
这当然也是一种选择,只是既然都愿意抛弃一切了,在离开之前,可以先试着减少一些物欲,让生活尽量变得简单点,然后量出为入地去劳动,说不定也能收获心灵治疗奇效,毕竟我们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东西。
虽然影片的后半段,个人不是那么喜欢,一来觉得为了治愈而安排的情节多少有些轻巧和刻意,而来影片叫大地,然而女主并不是真正从大地中汲取救赎的力量也让我觉得有些遗憾,但总体还是很值得一看的,尤其影片还是女主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很厉害了。
一个因意外失去丈夫和爱子的女性Edee,心灰意冷,离群索居,去了北方远离人迹的山区一个人生活。
有次病苦交加之际,偶遇一位猎人搭救。
后来猎人常来看望Edee,教她打猎钓鱼设套捕捉小动物,重新点燃了Edee的生活勇气。
过了一段时间,猎人突然告别离开,很长时间不再露面,Edee挂念,到山区小镇寻找,原来猎人因癌症已卧床多时,猎人弥留之际,感谢Edee让他优雅死去。
原来猎人以前常酗酒,有次醉驾出车祸,家人身亡,猎人万念俱灰之际,遇到Edee,帮助Edee的日子,让猎人也走出了心结。
电影末尾,两个天涯沦落人最后得以心灵契合!
本来以为是一部都市白领作死的荒野生存,却发现是两个茕茕孑立的幸存者的相互救赎。
‘’与其在无休止的痛苦中沉沦,不如带着悲伤负重前’‘
12.26 三星半 风景迷人 节奏缓慢
大美
纯粹的大地,纯粹的逃离,到重新拥抱生命。
最初选择在隔绝与封闭情感,接着拒绝定义自己的悲伤;到最后,山、河、这片鲜有人烟的土地,最终化为她前进与继续下去的力量,作结这场温柔却又刻骨铭心的疗愈。Robin纯熟的角色人设“坚毅”让故事自然成立,不掺杂任何滤镜的风光亦是观影时的良好加成;只是主角的背景故事以及如鸡汤式的剧情导向很难再有更大层面的力量。不禁想到如若有《涉足荒野》那样强劲的原文本加持故事,大概有更好的完成;但她值得继续拍下去,身份解锁得迷人。
当你一个人已经拼尽全力试着从过去走出来却还是徒劳时,真的希望也能有个人伸出手来,虽然这种情况有时未必能等得到。是不是因为越来越老的缘故,像这样淡如白开水却温暖治愈的主题,才真的深深体会到了温暖的力量,《无依之地》后又一收藏佳作。
演得很好,但电影确实不咋地
无论冻死前刹那、学会捕猎生存技巧、重回人间的决定,以上远离尘世的行动只在为故事片中的自我救赎服务,这种个体的“心伤”并非承载于性别、社区、族裔的的整体痛苦,也就有别于断背山、无依之地中寄情于景的寄托,成为并非出于情、对于景的爱的虚假的自然主义
循序渐进 虽无波澜起伏 但平静中亦有力量 唯有羡慕那种荒无人烟的生活
比豆瓣搜不到词条的那部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单独从剧情来说,“女主的创伤”和“从人际关系中抽离”两件事不知道怎么沾边的,然后以为会是个寻找自我内心力量的故事,却直接又回到人际关系中去,给人一种脱离了社会就要死的困惑。如果因为刚认识的朋友的死亡,就能获得再次面对社会的力量,那你拿你本来那些关心你的朋友亲人当什么?
一般,风景很美但没有好的故事支撑显得空洞。
挺通俗的治愈故事
2.8/10 Sundance2021Virtual 虚假的自然主义在近年甚嚣尘上,口口声声的避世最后所展现的是将自然作为另一种困难去征服,从这层目的性之上与城市生活的艰辛似乎并无区别。那些偶有魅力的自然空镜也只是沦为了一种被“胜利者”重新撷取的图景,毫无动感与魅力。镜头调度和结构的组织也全然暴露了生涩和僵硬,对于伤痕记忆的处理也无法唤起共情,开头的一种将观众也拒之门外的冷淡和中段开始突然恢复的生气使得人物干瘪,在这层早被预期的转变之外似乎毫无厚度。
前半段惊艳,后半段落入俗套,总的来说相当不错的处女作,关于心灵症结、关于孤独的表现特别戳我。主人公从影片伊始积极虚无主义的尝试,到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式人物的逆来顺受的转变,这一过程建立在荒诞的形而上孤独中,也许是源自不自知,但总归是精神层面的反抗。
人不是害怕孤独,只是害怕没有人可以共度孤独
无病呻吟
唯见死,方知生
人内心有痛苦,外在是一定会以肉体的、现实的痛表现出来的,不然不足以消除。这是一部只有经历过“失去”的人才能明白的片子:放手,向痛苦臣服,才能真的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