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 beau matin》晨光正好,眼睛却得了病镜头深入女主生活的每一处细节:探病,带娃,工作,通勤,恋爱,聚会…琐碎的生活似乎没有对她造成什么容貌上的伤害,她脸上的笑,眼里的泪都还是那么美。
可是神态越是克制,情绪越是难以抑制,把思考当作毕生所爱的父亲再也无法思考,把书籍视作珍藏至宝的“盲人”再也无法阅读,知道父亲总有一天老去,来得竟如此难受,止不住地哭泣。
离开了看护中心生活还得继续,也只是擦干眼泪,短暂与衰老的悲伤告别。
走进了热闹公园爱情悄然而至,这一次收拾心情,决心与新生的幸福牵手。
平静如水的双线叙事,胶片质感的物景人事,生活困境似乎无解,出轨偷情避而不谈,也不影响他们在晨光下欣赏脚下的砖瓦,和远处的铁塔,称得上一句:地道的法式。
片名起的是真好,蕾老师也是真美,而全世界都在说法国人爱生活,但少见生老病死的“法式”解读,包括此片——缺乏深刻探讨让巴黎的美流于表面。
(三人同框的海报是多年后想起此片的唯一记忆点
这段感情开始激发的那一下没抓住,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
有克制,有享受,有释放。
也给予彼此选择的自由。
每一次分开,有煎熬,也有回归。
在结尾,导演似乎选择了方向,但又留了空间。
btw,女主的身材真好啊。
我都想多看几眼。
退行性,慢性病,伴随着衰老,生活质量逐步下降,直至不能自理。
亲人受累,心痛,又怜悯。
如果自己还有选择的话,会选择什么呢?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
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
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
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
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
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
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
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
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
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
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打三星是因为觉得够不上四星。
其实整体平平,说是有侯麦的风格所以好奇来看,结果感觉也并没有。
因为侯麦给我的印象是他的电影总有俏皮的闪光点,但这部并没有。
电影里这个地方和我们太不一样,我觉得我们有太深的隔阂。
老人家得病后写的日记是有震撼的,此外就是女主角面对父亲那种又心疼又想逃避的复杂心态最能动人。
就像她妈妈说的,对一个东西可以既支持又反对,这与上述心态好像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为什么觉得隔阂深,这是一个法国中年女人的生活,父亲不可避免地老去,孩子也需要陪伴,但她还能恋爱,她还有份不错的工作,她还有一个早晨可以在明媚的晨光下享受和情人与孩子一起的约会。
我觉得她痛苦,但她的痛苦在我在的地方看甚至是彩色。
即便面对父亲每况愈下的状态她难受得每次都想要逃避,但起码父亲在一个环境不错管理服务也优质的养老院,她最终不用太担心老人日常的生活无法继续。
她也可以继续自己的生活,还有童话式的暖色结局。
从来没想过拥有那么多书最后会成为别人的负担,当做宝贝收藏的物件别人却不稀罕,卖掉、扔掉、烧掉,人都是可以被遗弃的,更何况是物件。
行将就木的人,更准确地说是皮囊,毫无价值,但思想、观念、文字,会流传下去,影响一代代人。
但这些书又确实不是我们写的,我们只是它的精神传导者,甚至我们选的书也不能代表我们,而是体现出我们的向往,向往成为某个人,向往过某种生活,向往通过阅读去认识世界、理解他人…… 有限的岁月之后被遗弃在现实里的依旧是我们的生活,盲目、徒劳、消耗、腌臜,还有无法控制的疾病,如幽灵般随行。
哲学教授的晚年尚且如此……最重要的人除了自己,还有情人,却想不起或根本没有设定第三个人,让照顾他的女儿情何以堪,只能从曾经是丈夫的朋友,现在是自己的朋友那里寻求安慰,最终,在暂时休眠但依然美好的身体的指引下,将朋友化为情人。
可生活已经那么难了,为什么还要和有妇之夫搅和在一起?
也许是因为自身从未碰到无论精神还是肉体都愿意真正投入去爱的人,所以对所有出轨桥段都保持警惕,毕竟谁能保证激情褪去后、身体衰败后,又是怎样的不堪与遗弃呢?
主创是看透了这一切的吧,但还是给了个甜美的结尾,生活总是在煎熬与释然间循环往复踯躅盘桓。
何处该于安放爱意,又该如何面对年华老去?
肉眼可见的老龄化社会里,衰老、疾病伴随着的失忆、生活能力的丧失,都成为了人生潜在的某种可预见性的危机。
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徘徊游走于被施加的多重天然或社会性的身份之间,女儿、母亲、翻译员…当这种routine成为了某种习惯,隐隐之中还是一次次被意义的终极命题叩问,并导向一个万能的答案——爱。
所谓“知识会褪去,爱会延续”。
女儿抓住在病痛中溺沉的父亲是爱,父亲对于爱人的惦念是爱,一家人奔走将父亲合理安置也是爱,很大团圆式的温情呈现。
内里却也有极致的绝望,曾经满腹经纶、逻辑清晰的哲学教授在丧失了思想和阅读能力之后,他的绝望的一个具象表现无疑是女主对身后事的安排:在病魔降临之前,她希望能够被有尊严地安乐死。
看似合理化或是最优的解法,可是生者的爱与不舍又该于何处安放?
重压的生活之下,她似乎抓住了克莱蒙递来的爱情浮木,可那又未尝不会是另一个深渊。
从婚外情到相守,老一辈的爱情也带着类似的展开维度,其实如果不涉及婚姻的契约,但论爱情的自由开展也没什么问题。
电影所能截取到的一个法国女性的生活片段必然也会取舍其中的“可见”与“不可见”。
只是最后三人站在观景台上的“晨光正好”,可能也会是另一个女性的“至暗时刻”。
当然了,“爱”可以解释一切嘛,如果不涉及伦理。
蕾雅赛杜真的优雅!
翻译工作,看望老年帕金森症的父亲,照顾女儿,全然接受游走于两个家庭间的多年朋友变情人(性伴侣)的“宇宙化学家”。
构成了女主生活的全部。
她总是背着那个象征负累的大大的双肩背,带着幽怨哀伤的眼神。
欧洲和日本的片子很爱探讨关于衰老与死亡的话题,并且从不去掩饰它的不堪与残酷。
相比国内的题材,比如《妈妈》总是透着维和与虚假。
帕斯卡尔扮演的父亲受病症折磨失去了视觉反映,思维,记忆,行动能力,虽然不能再写作和阅读,但还好可以听自己正常时喜欢的古典音乐(并没有象常见的帕金森症老人浑身不停颤抖的方式去展现)。
女儿们为啥没有想过把父亲的藏书去捐给图书馆而且去散给他的学生和读者。
当她们给父亲整理房间的时候,从某个角度来说,老人已经相当于去世了。
女主把自己丧夫后的情感孤独与肉体欲望寄托在一个游走于两家一制“渣男”老友身上,从而使自己在感情中处于从属地位,并且去全然接受这种身份。
(为什么总是男性可以这样占尽优势地位,什么时候可以换过来拍呀?
)但其实能发展和保持这种关系也是得益于她还年轻,并且拥有着姣好的容颜和婀娜的体态。
(什么时候可以去刻画和展现像《致敬》那样普通再普通的女性的情感与生活,大部分片子的女主总是多少顶着明星光环)时间从春天到圣诞节,再但夏天,生活就这样延续……最后用那本父亲想写没写出来的自传“晨光正好”的书名来扣题。
关于家,关于自我救赎,在世界上会有阳光灿烂,也会有阴冷潮湿的阴暗角落,小伙子摒弃了被现实反复捶打的懵懂天真,依然向上勇敢探寻,他不断调整路径,千方百计想要达到目标,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一次又一次的挣扎。
在无聊的苦闷的现实生活后,能在影院看到孩童式的天真,看见他们的青春和精彩,还好吧,这莫名其妙的我啊!
机场的夜晚非常冷,等看完这部电影眼泪涌上来的时候,发现候机的人们都已缩成一团沉沉睡去,蜷着抱住自己,是所有人在这里休息取暖的方式,也包括我。
耳机里还是片尾曲的声音。
电影的后半段声音很满,但并不觉得吵,我听到万物在交响。
深爱哲学,深爱阅读,深爱思考的人,晚年衰弱时,会很痛苦的。
惊慌,深渊,如这位父亲所说,变成了什么都没有的电影。
想到了爷爷,想到了最后和他一起度过的夏日。
死亡是凉爽的夜晚。
去年夏天,我们一起在老房子里听到过那个凉爽的夜雨,如今只有我自己知道了。
那时候的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是以何种心情等待迫近的死亡呢?
我还是想象不到。
你的后代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我会怎么度过人生最后的这一段呢?
也会像这个父亲一样,卑微地求着只想睡一个短片的时间吗?
他一遍一遍呼唤着自己的劳拉,那是他最爱的人。
第二是自己,想不到第三个人。
但人生单有一个劳拉能支撑一个人有存活欲,就够让人羡慕了。
女主步履沉重,负重前行,被磨着割除了情绪,只剩下疲惫麻木,似乎已感受不到爱与被爱。
但好在她也等到了晨光降临,没有轰轰烈烈光芒万丈,但带来了真正的新生。
很多片刻,我觉得我好像她,我好希望我也会如此。
但似乎始终在女主最开始的那个阶段。
不必强行生出期待来,无言是最持久的姿态。
无法改变的现在还要持续不知道多久,那就继续保持着“无”吧,别无他路。
正在写完这篇影评时,看到一个男人起身给自己的孩子小心翼翼盖上了外套。
当一切都沉默熄灭,爱拯救之。
作为早期菲利普·洛瑞家族作品之一,《晨光正好》充满了极其特殊的版本风格、浪漫诗意的画面与穿插在故事中的忧郁情绪,充分体现了法国电影的浪漫主义特点。
电影的情节以蒙特拉尔出生的莱蒙为中心,讲述了他从一个无家可归的破碎男孩走向成长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莱蒙发展上演了一出充满爱与勇气的世纪之剧,既有了一段生命的追求,也有母性的呼唤。
一段困难的家庭小说,记载了蒙特拉尔小伙子摒弃被现实足够考验的懵懂、天真,向着拥抱的未来勇敢的探寻,发现了也许不断重新调整路程,但还是能够达成终极目标的道路,充满哲理的影片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昨日被现实扼杀的孩子们真实精彩的青春,被心灵曲折考验着!
《晨光正好》赋予观众以畅快的情绪,耐人寻味的浪漫清新的影像,被友情及爱情交织的温馨美好的温度所笼拥,这种精神使电影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一窗迷人的风景,让那原先的灰暗中放射出一股理想的青春光芒,从而得以从街头的贫困中解脱出来,实现升华的人生,这充满力量的梦想,正是每一个期望熟悉而又被现实所夺走的人才能在心中坚定不移持有的信仰。
看的太憋屈了
卡罗维发利-科特布斯-柏林这条东欧青年导演出头的经典路线上的作品,科索沃和移民(难民)题材恐怕是最大亮点吧。片子质量大概也就是勉强及格。儿童视角可以说是白白浪费了,而故意不谈战争背景及政治经济背景乃至宗教问题,只去诉诸于父子情感(父亲写得又不好),让这部影片显得格外单薄(哪怕你甜腻到[世界转角遇到爱]那个程度呢……)。所幸大家族打招呼啰里巴嗦的方式还是蛮有趣,勉强搬回点分数吧。
只看了半小时就没继续看
剧本做得很段落化,故事虽然断断续续但情感共鸣得以始终,细节设计连同情感表达都非常充沛,令人难忘的细节非常多。且多种情绪并行,这对父与子的情感状态模棱两可,这让人物更立体更具魅力了。以及我居然看了一部科索沃的电影,活久见系列。
只有我想給這個小兔崽子兩巴掌麼。你可以當被寵壞當孩子但請不要拖累傷害他人,也不要抱怨自己咎由自取的慘況。整部片沒有一個真正善良的人又為什麼存在。
琐碎却老套,移民主题并没有处理好。情感动人。
科索沃去年的申奥片
看的好难受,孩子演技赞,撑起了整部剧。世界那么大,哪里才是家,对于孩子来说,有爸爸的地方就是家。
难民身份、被父亲抛弃的不安全感,让他成了为目的不择手段的小混球。结尾钉箱子渗出血那个镜头印象深刻。
表面上是父子之间感情的博弈,却带上了难民偷渡,和国家政治问题,这种热点近年也是越看越无聊。
小男孩侧脸不好看,正脸真的很惊艳
嘘寒问暖的善意浮于表面,自身利益面前终究暴露出人性中的自私
用最平凡的结构用小男孩的视觉来表达目前德国最棘手的政治问题,就是感觉缺个张力
这个小孩生存能力太强大了,长大了一定能成事儿。
算是蹭热点之作吧,让观众看到另外一条难民之路。不过,影片中的主角小男孩真难让人心怀同情之心,只让人倍觉讨厌。剧中男孩伯父说得好,对于小孩,你得从小让他明白,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其实,对于很多家长来说,总是在极度的溺爱与冷漠之间徘徊。
孩子以自己的天真与执着追寻一种他以为的安全感 在尔虞我诈的成人世界迅速熟悉规则但拒绝成长 难民身份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整个国家甚至世界 在无序混乱中生长的孩子也难以要求他愿意完全遵守规则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他在生存中有且仅有能学到的 敢于创作这样让人喜欢不起来的主角形象也是非常勇敢
小朋友撑起一部戏。
现实题材难民电影。有种莫名的烦躁感。
emm…
1.没有强大的祖国做背书,人民何谈尊严;2.上梁不正下梁歪,偷东西打老爹,老爹软弱无能没出息,儿子长大成人也会是个祸害;3.穷生奸计,富养良心,瞧瞧除了那个胖叔叔一家子还凑合,剩下的哪儿有一个可以称为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