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惩罚

El Castigo,The Punishment

主演:安东尼娅·塞赫尔斯,内斯托尔·坎蒂利亚纳,雅伊尔·尤里,卡塔利娜·萨韦德拉,圣地亚哥·乌尔维纳

类型:电影地区:阿根廷,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22

《惩罚》剧照

惩罚 剧照 NO.1惩罚 剧照 NO.2惩罚 剧照 NO.3惩罚 剧照 NO.4惩罚 剧照 NO.5惩罚 剧照 NO.6惩罚 剧照 NO.13惩罚 剧照 NO.14惩罚 剧照 NO.15惩罚 剧照 NO.16惩罚 剧照 NO.17惩罚 剧照 NO.18惩罚 剧照 NO.19惩罚 剧照 NO.20

《惩罚》长篇影评

 1 ) 女性拧巴半辈子的母亲角色,谁在遭受惩罚

观众看到的时候,母亲已经驾车走入丛林中,他们的儿子在其中失踪了。

本片并不是一个家长找孩子的悬疑片。

丈夫指责妻子不该惩罚孩子,妻子日常照顾孩子,为家庭中付出劳务的角色,此时孩子因她而失踪,她在母亲责任上也处于被指责的道德低位。

通过外婆/奶奶的电话,观众知道女主的焦躁、控制欲和她的女性长辈教育方式有关。

外婆象征性地询问晚餐是否吃披萨,女主拒绝后,奶奶/外婆仍是固执地做披萨,尽管女儿不是第一次强调自己会过敏。

其实做披萨是为了给孙子吃,小孩爱吃这一外来快餐。

外婆对女主没那么尽心,对孙子隔代亲。

控制狂、情绪不稳定的母亲角色,隔一代人,才会展现出其过分的关心和亲昵。

而这样性格的母亲除个人经历的塑造,源于父权社会压抑女性侵略性一面的“合理”展现,而异化为暴力与控制欲,尤其对儿童(当然,本片中没有家暴,只是在东亚家庭不值一提的语言暴力、命令,哪怕寻找孩子时也呼喊着威胁话术:再也不准玩平板)。

相较于父亲坦荡地在树林中奔跑、向警方表达急切心情,双手捂着嘴四处徘徊。

母亲却在克制自己的担忧、自责,表情变化小,身子更多的僵在原地。

甚至会某一瞬间显得更为冷静、冷漠。

直到控制不住眼泪,红了鼻子,也努力在吸回鼻涕。

这可不是近景更多的母亲表情、动作没父亲花样多,而是演员、导演衡量过的设计,走位、走动量、身姿状态、表情、台词多少、语气,同为丢了亲生孩子的家长,都在展现父亲母亲角色的差异。

此时公路上异常的克制和刚开始找孩子的怒气不冲突,之后女主再一次冲进森林疯了似的喊卢卡斯。

母亲始终不能像父亲一样,自如地展现出和内心底相匹配的情绪。

而丈夫呢?

他就是个好爸爸吗?

他尽情表达指责、担忧、焦急,他清晰地向警方交代事件来龙去脉、线索。

他指责妻子,首先强调会跟警方说一切事实,哪怕判妻子虐待罪,并不关心妻子两分钟的惩罚和孩子做了什么过分的事,由此看来平日他也很少付出精力与时间在抚养孩子和培养家庭关系上。

丈夫后又强调同事、领导、邻居、亲戚得知了,名誉何存,如果被指责虐待儿童,这项罪名得你安娜(母亲)来背锅。

他是个失责、冷漠、自私的男人,但他潜藏的问题可以在社会眼光中逃之夭夭。

如果不是这部电影,谁会去指责这样的父亲?

谁会指责这样的丈夫?

他安慰情绪崩溃的妻子,再一次展现他的贴心爱护、沉着踏实的大丈夫风范。

之后,安慰“失控”妻子的丈夫变成了下位者,通过树林中夫妻敞开的对峙这场戏。

创作者的矛头指向到这里直接摊明白了。

母亲软被迫辞职、不开心、围绕孩子和家庭事务打转,失去经济独立依靠、兴趣和自我。

她一桩桩列出自己为孩子做的事,丈夫说自己也给卢卡斯读睡前故事啊。

他成为了心虚的被质问者,两性权力的跷跷板在此发生了不同。

本片更多地站在女主的视角,细微地考察父权社会下的母权之于女人的影响。

母亲给下的惩罚,从给出的那瞬间便在反噬她。

丈夫是得益者,也未尝不是双目蒙蔽的缺失者。

这是几千年的父权社会对我们双方的惩罚,影片告诉观众,这样的夫妻关系、家庭模式也不仅在东亚,不过东亚基于文化传统、社会模式更疯狂罢了!!

看似温和、波澜不惊的一部影片吧,也很适合改编上戏剧舞台。

 2 ) 真的乐意成为父母还是仅仅因为世俗的绑架

一镜到底,85分钟的比较短的电影。

对卢卡斯来说是惩罚,对两位父母来说也是,也让女主意识到了很多内心的想法。

男女主的家庭模式,女主是强势严厉的妈妈,男主是唱红脸做老好人的爸爸。

但是虽然一直说着疼爱孩子要给孩子更多关注,事实上却并没有做出很多实际的行动。

比如即使认为需要说出真相但是实际上还是过了很久才选择坦白。

女主的的妈妈对待她和她对待自己的小孩感觉存在一定的类似,她的妈妈忽视她的声音和需求,比如她不能吃披萨对麦麸过敏,但是她的妈妈却坚持,“是的妈妈你是对的,你比医生更懂”。

世俗里面去认定你是否是一个好妈妈的评判标准,是你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但这只是一种道德绑架。

男主虽然一直在强调他爱孩子,他没有逼迫女主辞去工作,但是实际上其实女主看似有选择实际没有选择,她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方方面面。

对于女性来说,生育就像是选择了一份无法再更改的工作跳槽,即使这个工作再烂,原来的工作再好,她都无法把这个孩子塞回肚子里面去,她只能继续去做妈妈这个选择。

有些女性可能跳槽后发现,孩子带给她的成就感更深,她更喜欢这个,那是很好的决定;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女性来说,生育并不能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

男主所做的一切只是在带着孩子去做他原本就喜欢的事情,孩子只是顺便带着。

这种往往就是现实生活里面的一部分会说着自己也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了很多的人。

男女主的情绪控制也能窥见平时里面他们对孩子会是什么状态。

男主看似温和但是实际上在疯狂按喇叭,女主的崩溃需要一定程度的稻草。

而且其实本质上双方的焦急,感觉更多来源于外界会对他们的评价,认为他们不再是好父母,让他们抬不起头来。

你是否真的想做父母还是在有了孩子以后的别无选择,同时因为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所以不得已而的呢。

一个比较小的短片,还是可以看看的。

高潮在于最后两个人的争吵吧。

 3 ) 对女性困境的一次重新理解和定义

以这样题材的形式让女性敢于在那样的,已然陷入在一个危机关头的时分说出,一个势必会成为一个颇富社会争议的观点,这真的需要勇气。

而这样的勇气是具有时代性的。

因为这样的声音从来都仅限于在私密空间。

因为这是一种不会被承认和认可的发声。

因为谁如此公开发声谁就会被道德讨伐。

但凡看过剧的人,尤其是女性,都应该有理由相信,这在我们生活中是有发声过的,只是从未被公开地进入过公众视线。

说结尾结的不好,结的很弱的,在我看来却不尽然的正是因为这样的结尾才能更好的诠释,女性长期以来所遭遇的一个共同困境。

即即便是爆发,它也只是一次在沉默中的爆发,并不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

而剧中的女性也犹如生活的某些女性一样,只能在这样的一次危机失控中才能将自己爆发出来,过了这个时机,连她们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还有没有这样的勇气。

so,有时事件的失控并非全是危机和绝境。

我们都可以通过这部短剧(一个困境中的绝境)去重新理解,这样的困境对于每个女性的而言,是不是可以是非统一性的唯一标准?

 4 ) 她不爱孩子,但她依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看前十分钟以为她是个不负责任,遇事只知道发脾气的强势母亲,看到中间她对孩子走丢后无所谓的态度,让我对她这个角色非常反感,而当她注意到有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我又觉得后面对这个母亲的描写应该会有反转,抱着期待看到最后,这个世界对女性,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连我这个女性本身都在用男权视角观察女性,电影里的父亲爱孩子,愿意花时间陪孩子,就是100%好父亲,而母亲把自己整个世界都给了孩子,仅仅没能从心底里爱上孩子,却时刻担心自己会不会不是个好妈妈,好像有了孩子还想要自我就是自私....

 5 ) 就冲妻子最后说的那段话,就值得五星

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厚的影片,被评选为天坛奖最佳影片,可见北影节的与时俱进。

本以为是通过一个悬疑性质的孩子走失案,探讨家庭教育问题,没想到影片是有更深远的主题表达。

剧情大概是,孩子丢了,丈夫责怪妻子对孩子管束太严厉,才导致孩子走丢。

前半段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乎孩子的好父亲,和心思敏感怕担责的母亲。

但结局才发现,孩子的一切都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妻子在负责,丈夫因为忙事业,只会偶尔陪孩子玩耍,却因此成了孩子心里对他最好的人。

最费心力照顾他的妈妈,却被孩子厌弃、敌对。

妻子的人生已经被孩子填满了,为了孩子,她放弃了热爱的事业,放弃了自我。

她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跟其他妈妈社交,会在“多动症”孩子被老师批评时去学校道歉,会频繁带孩子看医院看病……所以,当孩子丢了时,她甚至想过,找不到也很好。

她其实并不想怀孕生子,她做这一切只是因为,丈夫想拥有一个孩子。

并且,丈夫不会娶一个不生孩子的女人。

结尾是最讽刺的,当妻子坦白自己的想法给丈夫,孩子却回来了,此时丈夫急忙奔向孩子嘘寒问暖,压根没有care妻子的感受。

他认为刚才妻子的倾诉,只是一时情急的胡说八道,想敷衍过去。

至于归来的孩子有没有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到底他是走失的,还是逃走的,都是影片的留白。

我当然希望孩子听见了母亲的剖白,能稍微理解一点母亲的难处……但如果这样,他也许会因此发现母亲并不想生下他……总的来说,片子对“母职”议题的关注,让人眼前一亮,很具社会意义。

北影节评选其为最佳影片,让人深感欣慰。

最后,影片最出彩之处:一镜到底。

真的非常牛逼,全程85分钟,没有剪接,需要团队紧密的配合,对演员演技的要求也很高。

女主角的演技催人泪下,神经质演得极好,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被评为影后当之无愧。

 6 ) 《惩罚》

整部电影86分钟,却只有一个镜头,演员导演真的都太牛了。

电影名叫《惩罚》,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更是孩子消失对父亲迫切找到孩子的绝望无助以及知晓母亲内心秘密沉重悲痛的惩罚,对母亲被迫说出自己秘密,可能面临与丈夫离婚,家庭破碎,内心煎熬的惩罚。

观众对母亲的情感变化由疑惑到讨厌,再由震惊到理解。

父亲全然为儿子着想,却同时也忽略了母亲的感受。

电影中母亲两次提到了“这是惩罚,他对我们做得出来的”,毫无疑问,母亲对她的孩子失望透了,但不仅仅于此,她所失望的是制度,是夫妻结了婚就要用孩子来维持感情的无理要求。

最后的对白更是将整部电影推向了最高潮,这是天下所有母亲的诉说,所有家庭的难处。

“你是说你不爱你的儿子吗?

”“不,我爱他,我只是讨厌做他的母亲。

”“你难道不愿意做我的妻子吗?

”“我已经没做你妻子很久了,我做的只是你孩子的母亲。

”这简单的两句对白是多么深沉无力,也许到电影最后观众也不知道当母亲看见孩子回来了内心是高兴还是悲哀,丧子之痛还是丧子之乐。

诚心建议天底下所有新婚且准备要孩子的夫妻都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7 ) 一位母亲的告白

一上来就被这位母亲的焦虑所吞噬,虽然她表面上看上去冷静,但有些反常。

她在否认现实,否认儿子可能遇到的危险,最终是否认自己会对儿子带来的伤害,以避免感到内疚和罪恶感,这样,就不用感觉自己是个坏妈妈了。

直到后来,我们才听到她对儿子的恨,她并不想做母亲,她怕失去丈夫。

有一个细节也许可以提供一些参考,她和母亲的对话,让人感觉她被母亲忽略了,母女关系可能紧张。

这让人猜测她可能没有一个好母亲的榜样,这让她不认可自己,没有信心做一个好母亲,也可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自己有同样的经历。

这些她可能意识到了,也可能没有。

所以,她对自己是否好、是否好母亲非常敏感。

她觉得别人都在批评她,眼光里都是审判。

也因此她无法忍受儿子不喜欢她买的书,把这当成儿子不爱她的证明。

越是不相信自己是个好妈妈,越努力证明自己是个好妈妈,然后她为儿子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有些安慰,少些内疚。

但是,也因此她做得越多,就越恨儿子。

孩子和母亲一样敏感,他是能感觉到母亲的这种情感的,虽然他未必能表达出来。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母子之间充满了潜意识的相爱相杀:母亲没有说出的不想要这个儿子,儿子蒙住开车的母亲的眼睛,母亲没有说出的抛弃儿子的愿望。。。

实际上,她做了那么多,说自己感到空虚,感到被儿子占据,是因为她无法感觉到满足。

这和很多母亲累并快乐着是完全不同的。

根本原因并不在于母亲的辛苦,而是她不相信自己会是个好母亲,这让她无法从爱的关系里得到回报。

因为在她心里,有一个忽视她的,批评她的母亲,她会把这个批评的母亲投射到丈夫、儿子、女警身上。

她觉得委屈,害怕被抛弃,生儿子只是怕失去丈夫。

她觉得自己是被迫的,丈夫成了加害者。

实际上这都是她的内心戏,一些潜意识的内心冲突。

这惩罚着她自己,也投射出来,惩罚儿子、丈夫。。。

很多父母都在养育孩子时遇到很多困难,做了很多努力,学习很多知识,却还是无能为力。

他们可能都像这位母亲一样,无力的根源就在自己内心深处,就在他们自己曾经的经历。

他们非常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害怕不被认可,所以特别渴望被认可,尤其需要孩子来证明自己是个好父母。

越是这样,现实越像不容质疑的证据,狠狠地打在脸上。

转折在于她终于可以承认自己内心对儿子的敌意,这让她放下了端着的好母亲形象。

从这个时候开始,她开始整合心中爱与恨的两部分,她慢慢变得真实,脸上有了光泽,让人感觉不再那么焦虑。

这种变化,丈夫和儿子都能感觉得到,这个家庭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最后儿子的回归,夫妻的和好,像一个隐喻,真正充满爱的家,需要父母能爱自己,当她爱自己,接纳自己,丈夫和儿子就真正地回归了。

结尾,她看着拥抱在一起的丈夫和儿子,她会迎上去和他们拥抱在一起吗?

还是会被动地等待儿子来拥抱她?

我相信她会更主动的。

 8 )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智利/阿根廷影片《惩罚》,荣获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由本届“天坛奖”评委会主席张艺谋和演员葛优揭晓。

张艺谋认为,好电影需要在情感表达、价值传递、内容叙事、艺术呈现上相得益彰。

一镜到底,是摄影炫技还是叙事必须?

《惩罚》,正片85分钟,一镜到底是最醒目的视听语言。

一镜到底,似乎是电影人的执念。

从1948年希区柯克的《夺魂索》开始探索,到2002年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2019年萨姆·门德斯的《1917》,时有令人惊叹之作面世。

据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也想玩一镜到底,最后不得不放弃。

在映后交流环节,《惩罚》的制片人阿德里安·索拉尔说,和导演马蒂亚斯·比塞7年前合作拍摄影片《战争的回忆》时就用了一镜到底。

《惩罚》排练了5周,拍了7遍,用的是第6遍拍摄的版本。

索拉尔说一镜到底,是为了“真实感”。

《惩罚》故事极简,一对夫妻在森林里寻找丢失的七岁儿子;人物极简,只有两个男女主、三个配角;场景极简,全部故事发生在一座幽深冷清的大森林里。

“三一律”的舞台剧风格,很适合一镜到底。

镜头始终追踪男女主的身影动作,直怼男女主的脸部情绪,警察搜救等有动作感和推进叙事的场景都没有呈现。

车内的冲突和森林里的寻找,使用了大量摇晃着的手持镜头,增加了真实的现场感和观众的代入感。

整个影片有一气呵成的流畅感,时空完整一致的连续感,情绪起伏变化的丝滑感。

但是,故事情节在真实时空中的缓慢推进,不断重复的呼喊(语言)和寻找(动作)导致无法避免的冗长多余,缺乏张弛有度的节奏变化。

一镜到底营造的完整时空,使向晚的幽暗森林拉满了令人窒息的氛围感。

如果没有一镜到底,这个极简的平常故事和靠台词推进情节的影片不必登上大银幕。

葛优在揭晓最佳影片时开玩笑说,好电影要比中场休息,观众上厕所喝水之后还能一个也不少都回来。

看《惩罚》,中场10分钟回来,夫妻俩还在森林里喊“卢卡斯”。

价值传递:是生命至上还是女性独立?

《惩罚》的叙事遵循经典的三段式结构。

建置部分,母亲惩罚淘气任性的儿子,把儿子扔下车,2分钟后儿子消失不见。

对抗部分,夫妻二人寻找未果,母亲恳求儿子不要躲藏起来。

父亲不顾后果报警,警察前来救援。

结尾部分,母亲崩溃哭诉,期望不要找到儿子。

因为母亲本不想生孩子,为了保有丈夫的爱而生育,后来为了孩子辞职在家,并没有享受到平常妈妈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的快乐和幸福,在婚姻中牺牲了事业和自我。

丢失的儿子是个不在场的麦格芬,影片旨在表达女性在家庭中的困境和独立意识的觉醒。

情节最后的反转,确实出乎意料,但也切中了当今世界普遍的女性主义议题,使得影片跳出寻亲戏的伦理窠臼,有了新的哲理深度和话题度。

影片以母亲惩罚儿子的事件开始,以母亲控诉育子过程中满腔怨恨的心理结束,实则受惩罚的是女性,身为人母在受到社会制度和父权话语的惩罚。

这样一部恐育大作,击中了当下职场女性的痛点。

不过,作为老母亲的职场女性,我无法接受一个母亲在儿子丢失、生死未卜之际,说出其实希望不要找到儿子这样残忍自私的话来。

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和生命的价值,哪个更值得尊重和选择呢?

影片并没有给出答案。

故事是个开放性的大结局,警察终于找到了儿子,父亲喜极而泣地迎上去,母亲却停留在原地,一脸茫然地看着这一切。

这场短暂的寻子过程,暴露出原有家庭多年来隐藏极深的矛盾,使得一个看似美满的家庭在瞬间分崩离析。

当丢失的儿子找到了,这个家庭还能恢复如初吗?

恐怕受伤最深、最受惩罚的,还是儿子吧。

一个不愿意被母亲带到世间来的孩子,一个被母亲惩罚走丢了还不被母亲愿意找回来的孩子,何以生而为人?

《惩罚》:一镜到底与身为母亲

一个聚焦丝路电影的新公号,主打短视频影评。

 9 ) “我不是你的妻子,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还好天坛“最佳影片”还是有些硬通傍身的,哪怕只有85分钟。

“我不是你妻子,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 “...我其实希望孩子找不回来了”,一对路边弄丢了孩子满脸疲惫的中年夫妇在怨怼中妻子最终吐露出公序良俗不允许一个母亲拥有但可能却是最真实的心声。

片名“惩罚”,伊始是母亲终于忍受不了熊孩子半路给扔在了偏僻公路边以示惩戒;其二,两分钟后夫妻调头回去找孩子结果孩子不见了,妻子认为孩子是故意躲起来在惩罚自己的严厉;最后妻子终于在崩溃中向丈夫剖白了真实自我的时候,孩子像个“图腾”般的被警察找到出现在了父母面前影片在母亲复杂的表情中戛然而止。

一个孩子从诞生开始的存在,某种意义上便是一个母亲余生“惩罚”的开始至死方休。

影片短小精悍,在最简易单一的环境下一镜到底剖析出最隐秘的人性角落... 就像影UU所言,放之四海而皆准。

曾经知乎有过一个高赞帖,“我是妈妈,我非常讨厌自己的孩子”。

一个女性,在成为一位母亲时那个正真的自己便开始死亡... 有些甚至自愿认领,从此她的微信名称就只是“XX妈”。

 10 ) 《惩罚》:爱,可以狰狞

尽管获得了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和最佳女主角两大奖项,《惩罚》得到的关注依然微弱。

这是一部四两拨千斤的杰作,两名主角,三名配角,85分钟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把女性在婚姻和生育中不被人察觉或不以为然的被压抑与被损害,轻轻掀开一角。

爱也可以狰狞。

虽然全片是一个完整的长镜头,但剧情其实是工整的三幕剧。

电影的前三十分钟是第一幕,安娜不顾丈夫马特奥反对,把儿子卢卡斯单独留在森林道路中两分钟,回来后却发现卢卡斯不见了。

他们开始自行寻找,安娜感觉儿子就是在恶作剧,丈夫显然更焦虑。

妻子觉得儿子需要教育,要明事理,懂分寸,守规矩,丈夫认为孩子才七岁,不应该对孩子太苛刻。

两个人的教育观完全不同,安娜直接指出,面对孩子的时候,她总是扮演“坏人”,丈夫总是扮演“好人”,孩子和丈夫的关系显然更为亲密,安娜坚持不把事情搞大,母亲打来电话询问路程时选择隐瞒。

寻找无果,20分钟时,马特奥选择报警。

当马特奥再次表达对安娜教育方式不满时,安娜则显得冷静又坚定:“儿子不出来就是要给我们一个惩罚,那是他能干得出来的事。

”一个严母,一个慈父,对孩子应该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也许永远没有最佳答案。

30分钟警察到来,进入第二幕。

在安娜坚持下,他们起初隐瞒了真相,根据目前线索,一名警察继续在林中搜索,另一名女警留下与后方沟通,同时继续搜集信息。

从警察处得知附近可能有美洲狮出没,丈夫更加紧张。

一本书让安娜破防,她送儿子一本书,但儿子不喜欢,这次出门他也带上了,原以为是默默认可,没想到书里已经被涂抹撕扯地一团糟。

安娜说,他就是在惩罚我。

她再次提起显然他们已经争论多次的话题,儿子在言行上有很多不正常,他们早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

马特奥依然认为他没问题,他只是需要一个“不那么严厉,不总是批评他”的妈妈。

警察发现两条刹车印,马特奥不得已开始解释事情经过。

当他们开车行驶到此处,卢卡斯想拍森林照片,但父母着急赶路不能停车,卢卡斯开始吵闹,踢座椅,甚至遮挡母亲的视线,他们只好急刹车。

警察开始考虑更多可能性,他也有可能上了另一辆车,安娜回忆起确实有一辆红色车子超车。

警察一来就不让他们继续搜索,待在原地,配合询问,等待消息。

此时的等待已经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夫妻二人站在路边,沉默片刻。

安娜说,急刹车时,她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出事,意外可能再次发生。

马特奥并没有接话,他的注意力在孩子身上,儿子独自徘徊在一个陌生的有狮子出没的森林里。

眼泪从安娜脸颊流下来,马特奥回车上鸣笛宣泄,警察及时劝阻,担心鸣笛会让孩子觉得是一种威胁。

安娜和马特奥在儿子失踪后的情绪和状态已经逐渐区分开来。

安娜对儿子有许多不满,儿子已经在她心里造成一些伤害,而且儿子可能带来更多的威胁。

他希望丈夫能懂得她的紧张,焦虑,忧惧。

马特奥唯一关心的就是儿子能不能平安回来,他可能觉得儿子的走失就是因为妻子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他也无心与妻子谈论这些,这不是合适的时机。

他们大概是第一次正式面对儿子的出现给夫妻和这个家庭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妻子已经开始觉醒,丈夫依然不明所以。

第60分钟,奶奶打来第二次电话,安娜继续隐瞒,电影进入第三幕。

两人在车里抽了烟,安娜再次道歉,马特奥也安慰着妻子。

短暂的温情因为奶奶的电话再次破裂。

安娜还是企图控制事件影响,马特奥非常不满,他觉得很快所有人都会知道这件事,甚至警方也会介入调查给他们扣上虐待的罪名。

马特奥的“想象”有现实合理性,但也许这就是压倒安娜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70分钟到80分钟,是安娜和马特奥长达十分钟对话,是电影的高潮段落,将电影铺垫已久的情绪和思考和盘端出。

安娜承认:“我内心有一部分不想找到他,永远都不想。

”儿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她需要把全部经历投入到对儿子的照顾和教育中,衣食住行,学习社交,为此她甚至辞了职,告别了她最喜欢的工作。

马特奥扛起工作养家的责任,也会利用周末最“方便”的时候陪儿子玩乐,他们家也雇佣了阿姨,但这一切都取代不了母亲的使命,为了孩子的健康顺利成长,家长需要做的很多很多,安娜做了这些,而且她也可以骄傲地说出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她做到了母亲该做的。

安娜听到很多母亲都会说,虽然付出了牺牲了,但是看到孩子成长,她们感到快乐和幸福。

但安娜从没有这种感觉,儿子让她感到空虚,儿子让她看到她放弃的一切:“我说的不只是工作,我说的是我自己,他的需求如此之大,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

我甚至不再有欲望,对任何事情,永远。

当你不再有欲望时,就好像你已经不存在了。

”如果一个新生命的成长是以另一个生命的萎靡为代价,还可以堂皇地称之为“爱的奉献”吗?

安娜和马特奥的交流几乎一直是错位的,安娜一直在倾诉她内心的感受,马特奥或者无动于衷,或者觉得这些都是“胡说八道”。

安娜做这些主要的原因就是马特奥期待她成为一个好的母亲,而马特奥就代表着社会对女性在婚姻中职责的期待和要求。

安娜的“牺牲”都是理所应当,没有讨论必要;马特奥的不满也是顺理成章,心安理得。

我不觉得这仅仅是女性主义的视角,背后更深切的关注是个体的价值、存在的意义,每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应得的权利和自由,传统和道德则会无视权利,绑架自由,并上升为不言自明的社会规则。

但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承受这些牺牲的绝大部分依然是女性。

“你是说你不爱你儿子了吗?

”“不,我爱他,我讨厌的只是做他的妈妈。

”“你讨厌做我的妻子吗?

”“我很久没做你妻子了,马特奥,我只是你孩子的妈妈。

”她可以是妻子,也可以是妈妈,但唯独不是她自己。

电影中的儿子只是最后露面,打断了父母的争执,好容易开始的深层交流又戛然而止。

儿子找到了,父亲喜极而泣,母亲面无表情。

从父母的口中我们其实无法客观认识卢卡斯,他的淘气,他的可怕,难判定有几分真假。

但换个角度说,正常的乖巧的老实的孩子也需要父母付出同样的代价。

无论价值判断如何,新陈代谢是最大的“正义”。

看完电影会觉得《惩罚》的片名非常准确且包罗了电影想表达的不同方向。

父母用冷落惩罚儿子,儿子用“失踪”惩罚父母,男权社会用生育惩罚女性,因果循环用破碎惩罚家庭。

一旦天平失衡,覆巢之下无完卵。

《惩罚》短评

#2509 1.//烂片,就很混乱,即使表明了第几篇章,但根本没啥实质的剧情设计,完全跟着感觉走,看到最后我都要睡着了,那段sm也是好无趣和好无聊,真的很浪费别人的时间。

8分钟前
  • 宇宙未曷
  • 很差

…非常烂 男主说的最多的台词是yeah 和男友的之间的感情戏莫名其妙 男主的心理活动也拍的莫名其妙 同时剪辑非常混乱 导致这部电影整体故事让人摸不着头脑 大家别浪费时间看这个了

12分钟前
  • Simon
  • 较差

打着SM的头衔的伪色情片,这资源真难找,找了两天才找到

16分钟前
  • 难评
  • 还行

只有诱惑,没有肉,让人痒的难受

20分钟前
  • Kern
  • 较差

搜诱种搜到了这部育种哈哈哈哈哈哈,然后就看完了,感觉有点云里雾里的,讲了艾斯爱慕,一个黑人渴望被白人征服?尺度还可以,主角倒是漏了个蛋蛋,其他的就是网聊发来的dio图了。

22分钟前
  • 大大大大大聪明
  • 力荐

荒淫无度、无职业、以画同志画度日、有个黑人男朋友的黑人,终于在一次约炮中被囚禁,电击,沦为性奴。

23分钟前
  • hayden
  • 很差

感觉不是一部电影~

24分钟前
  • 你好我是勺子柄
  • 较差

TM网络高清版 虽然只有80多分钟 但还是让人无聊到觉得过了800分钟 拖沓无聊 一到男男戏就上音乐 最后草草结尾 电影不如男主的现实有意思

26分钟前
  • 木易
  • 很差

有点好笑

31分钟前
  • 420

伪GV剧情片吧,啥都没漏!差评!就是有点刺激

34分钟前
  • b站阿威Ave
  • 还行

从小都是优,要怎么从良

36分钟前
  • 每天都生日快乐
  • 还行

0 只是找不到从良的理由罢了

41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很差

里面的黑人挺帅的,至于剧情就……

46分钟前
  • 魔尊
  • 还行

口味过重……

49分钟前
  • akaknvb
  • 很差

禁室培欲失败案例,从小都是优,要怎么从良

54分钟前
  • 峰峰峰峰

“Is Rachel be there?” And portable knife 给小帅黑整出ptsd了 感觉他的鸟还挺大的呢

59分钟前
  • Francis Chiang
  • 推荐

还行吧,主角很倒霉,被qjf囚禁了,然后他把人杀了也没有警察找结局好像是他接受了自己的性欲,不算太保还讨论一点race play和种族歧视

1小时前
  • 一头孤魂野鬼
  • 推荐

不知所云

1小时前
  • Oopsnonickname
  • 很差

成性奴之后哼音乐那段还是拍的很不错的,很有dom. sub的氛围不过其他部分就比较无聊了。

1小时前
  • Agitation
  • 推荐

?????

1小时前
  • CatC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