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一对老年拉拉背着双肩包沉默的并肩行走,前方是丘陵。
镜头一转到中秋节的早上,烧水泡茶吃早餐,早餐很丰富,期间各玩各的手机,偶尔抬头交谈。
之后坐在镜子前梳妆,Angie自然的给阿Pat涂了点面霜,收拾完两人站在阳台那里低声讨论中秋的家庭布置,携手贴窗花。
背上鹅黄色的小猫布袋出门买菜,熟稔的挽着手臂走进熟识的花店,Angie看上了有点贵但好看的花,阿Pat会给她买6朵。
转身去海鲜市场买中秋食材,阿Pat会不经意搂过Angie的肩。
只是几十年一起默契生活的日常碎片。
阿Pat甚至还在想着要做Senior beauty为老年生活多点保障,从她眼里似乎还能看到永不停息的未来。
中秋家宴温暖迷人,似乎早就融为一体的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团圆圆。
也最终崩毁在温馨的假象里。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人类是最不可信的复杂动物。
他们才是她的家人,而你不是。
你连表达悲伤都要排在他们后面,你连最后的安身之所都不配拥有。
朝夕相伴的同性伴侣,以为顽固不可磨灭的陪伴,什么也不剩下,连爱过的证据都被自己质疑。
最后坐在老家门前,往事并不如烟。
5.1百老匯一刷//9.3高先二刷。
//近四年來最好的同志題材,也是近幾年來極東亞的家庭題材。
第一次看到最後流淚了,但第二次看才察覺出這一部的電影語言是多麼的簡潔有力,含蓄雋永。
沒有一個畫面、一處細節是贅餘,如Pat&Angie,日常瑣碎,卻構成生活的全部必要,親密與理解並未宣之於口,但流露於每一個或大或小的選擇和決定中,相互魂穿,成為真正支撐人生的信條。
法律永遠充滿灰色地帶,並不總算強而有效的保障,愛才是絕然不變的溫暖羽翼,比千百份文件都來得更能撫恤心靈、呵護終身。
對於弱勢群體來說聲討個人權益何其艱難,多少人像A一樣,僅僅是求證那份愛的確扎實穩妥地存在,就已然心滿意足。
同志境況所反映出的社會問題不容忽視,然主創拋出另一種傳統東亞家庭裡的普遍現象,發問觀眾,究竟哪個更可悲?
電影中的家庭足夠群像足夠典型,胡家幾口由老到少都堪稱無能,最顯著是愛無能,完全沒有愛人的能力。
胡家人人利己偽善,Pat&Angie盡力多為親友籌謀;胡家人人不如意不安樂,Pat&Angie「要什麼有什麼」。
匱乏,豐富,拿不出手,拿得出手——兩組對比清晰傳達主創的道德觀念社會觀念:半生掙扎在溫飽線之上難稱失敗,無情無義昧盡良心做事才叫廢柴。
我猜她們還有一層希冀是,正直有愛的人怎樣也不至淪落,只會帶著更多的愛和祝福繼續好好生活,甚至向外給出更多——也正是這樣的精神意志和品行,成為人權爭取道路上最寶貴的剛需,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看見並相信。
一刷和二刷的期間我也經歷了至親離世,故而重看的感觸更深。
非常能共情這個結局,因為即便與至親之人死別的痛苦無法真正消解,A的柔和、體面、大度,以及最後含笑的那份平靜、堅定和怡然,都在告訴大家,P生前她們是如何相伴又如何相知;是如何健康美好的一段關係和愛,才能讓一個人受盡不公、委曲求全,卻依然沒有失去自己。
之前看過有人寫中國人最缺三種教育,性教育愛的教育和死亡教育,我想說,其實一切歸根結底都是愛的教育。
或說情緒的教育,情感的教育。
一個人長成什麼樣子跟ta的質地和本性自然有關,但天資不夠是要好的愛去湊的。
Love is Love 亦是很多東西,亦可造就很多東西——知識是剛需,禮儀很重要,然而只有積極健康的感情最能把個體澆灌得茁壯,只有愛給人無窮之力且本身雷霆萬鈞。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
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
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
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
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特别好,有了张叔平的剪辑指导,影片的镜头语音更好了。
上一部《叔叔》探讨的是生前,这部探讨的是死后。
在这部电影里有许多的镜头都是对人物有困住,框住的表现。
比如大哥住的房子是公屋
这组镜头语音的组合,就是大哥看到小孩,想到自己居住的环境,对PAT的房子产生了要夺取的想法。
环境造就了内心的这种想法,同时旧时的观念也在产生作用,大哥的老婆正好在问师傅风水的事情。
双重镜头语音。
特别棒同样Angie的镜头语音也是充满了荆棘
之前和之后的两组语言对比,发现她们两人都是在困难重重的荆棘中相爱的。
孤身一人长路漫漫的感觉,不仅Pat家人不理解,自己的父母也不理解。
就这样一个人在这条路上孤独的走着,也能看出她们的关系是不被社会所接纳的孤独。
这种恰到好处符合人物心境的镜头语言是非常不错的,又符合剧情,又不会显得突兀。
同样是落叶在《从今以后》中,在《叔叔》中都有不同的含义
茂盛的树叶,枯萎后无法落叶归根,最终被扫地出门。
虽然结局有些找补,但导演的意图还是相对想说这结局对她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是悲剧的。
但世上哪有样样事情都称心如意,能幸福相爱大半生已然是一种幸运了。
在《叔叔》中的落叶
《叔叔》中的落叶就是一种不被社会所认同,内心的取向,无法回归到最终的自己。
无法落叶归根,就是老去,也只能在社会的偏见上存活,水泥地板就是社会的偏见,让他们两人隔绝自己的内心世界。
同样的镜头在两个不同的电影当中有不一样的表达。
两个同样的题材,除了在同性关系的表达上,还有同样对社会现状的一种表达。
年轻一代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同样要靠老一辈的滋养。
表达了香港一直在吃老本。
还有一点,这次《从今以后》在法律上的表达有了新的挑战。
从法律上去反映同性恋无法受到保护,成为了一个隐形的受害者,都不能称为弱势,比弱势更惨,直接隐形了。
0话语权。
先说这部电影令我最为不解之处,就是为什么Pat和Angie并不选择以“长命契”来持有窩打老道的物业,以下是地产中介有关“长命契”的科普。
Pat的离去留下了很多在遗产分配上的瑕疵,她甚至在相熟律师的多次催促下,仍然未能完成已草拟好的遗嘱;两人甚至一早就知道她们的关系在当地无法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却未考虑在其他认可其关系的国家/地区领取结婚证书;甚至针对是共同购入的房屋其楼契(房产证),亦未及时添加Angie的名称及列明所持有的份额。
基本上要同时避开做这三样的任何一样,才能顺理成章地导致Pat所拥有的资产,最后全权交由其亲属(她的亲哥哥)作为法定执行人进行处理,这种近乎离谱的结果。
(《被拒人生》截图)Pat本人可能不愿假设,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在没有她这个实体后,她所能提供给Angie的爱和照顾,只会变得非常稀薄。
尽管财产方面是两人共同奋斗所得,就如到底阿Pat是需要海葬还是要入龛位为安,光依靠Angie的个人声称的效果一样,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处境当中,只会沦为彻底的无力与无用。
(《被拒人生》截图)为什么说不要挑战人性,就在于人性在楼价高昂生活入息有限,但生活仍要继续的情况下,在疑似天降横财时,人都会近乎自然地,认真考虑应要如何把握眼前的一切。
就好像我们不能从道德和人性的角度,强求一个拾获了一张命中大奖却不记名之彩票的人,仍然懂得并践行拾金不昧的善行。
如果Pat仍然希望这套房子和她身后所拥有的一切,可以在她猝然离世时同时关顾到自己的家人,那么只需要提前完成财产的分割便可实现。
而保险柜采用联名的方式,也应该考虑身故后关系的另一方是否可以自动获得法定的管理权。
假如不能这样保证,或者一开始就得明确哪些应是对方单独保有,哪些则作为共同联名管理的,如果在保险柜的费用上也有考虑,实际上也得“算到尽”,不应该在订立遗嘱时感到膈应。
(《被拒人生》截图)生前避免膈应只能制造一种延迟了的报应,而这报应则是落在自己希望提供保障的人身上。
这种涉事另一方在法律上完全不占理的情况下,只依靠所谓“一家人”的情分来期望执行人会有处事公道且富有同情心,让已达退休年龄的Angie能够在房子里住够这一辈子,实属是一种可笑的奢望。
哪怕Angie有着在灵堂前,上第一柱香的执着和行动力,也不足以改变她在利益分割时的艰难处境。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这部电影虽然主要是在探讨同性伴侣的处境和会遇到的困难,但作为异性恋的我,观看的过程也是各种感同身受的揪心。
其中一点,就在于对方家人时常挂在嘴边的“我们一直当你是一家人”。
在影片的短评中有网友提及,相对男男伴侣,女女的伴侣更容易以“姐妹”或者“好友”的身份而被家人所接受。
但就跟所谓“媳妇”会遭遇的困境一样,同性的伴侣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等于就是“一家人”的认知,便会就极其容易忽略“当/认为”本来就等于“从来都不是”的道理。
如果你确实是一家人,又何须被“当作/认为”是一家人,当作是一家人,就是留了一条“从来不是一家人”的后路,涉及一些利益分割时,那些被当作的就可以被不当作,理所当然地被不认可与不接受。
而一旦接受了“当你是一家人”这个认知,并自作多情地将“当”去掉,相当于是自愿服下那包着糖衣的毒药,糖衣褪去了,便会慢慢地显现毒性。
反而是不被认同的伴侣,才会一早知道要小心提防,事前各方面都会做好准备:该订立协议订立协议,该划分财产先分割好。
确信自己背后的人不会保护自己所爱的人,才不会在自己有机会在猝然离世时,彻底失去对爱人的照顾。
更何况,Angie所面对的这个异性恋大家庭,本身就是四处漏风存在各种问题,只不过是有伴侣Pat的情况下,还能够假装岁月静好,还能略有余力拉他们一把。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但很显然从Pat的哥哥,到她的侄子侄女,他们各种关于人生的决定都是轻率和有重大失误的,枉顾前途就早早与初恋情人结婚生子,明明未解决经济及就业问题就令女友怀孕,Pat的哥哥更是失业又找一份以身体健康为代价的夜班且无劳工保险保障的保安工作,其中最正常的或许是那个在酒店内做保洁工作的Pat的大嫂。
然而,大嫂却是一个完全不理性地笃信风水算命的人。
但更有意思的是,相比容易以利先行的年长一辈,年青一代似乎更善于说一些仁义道德的“大话”。
用嘴巴说时都是追求公平和合情合理,到涉及自身利益时,就要么顺应父母的认知(不如卖掉分钱),或宁愿当个缩头乌龟由父母作主(不敢上楼只能让父亲去要求Angie姨搬走),在看到他们原本的生活状态便会明白,这种空口说大话的行事作风,也是造成他们原本生活困境的元凶。
从婚姻承诺时那句“我一定会努力工作要跟你过好日子”到“我们一定要为我们的孩子制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从来都只是一句纵情而发的虚言。
电影看完后我跟我妈讨论这个情况,我妈的反馈比较真情实感,她觉得这种算是“抢”了Angie的房子,住在这种房子里迟早会有报应的,而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过于相信“报应”,却在生前订立遗嘱时感觉“膈应”,最后得到的结论就是等你无力控制局面时,你想要保护的人只会“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被拒人生》截图)而所谓的后面这一大家子会得到报应,也不过是我们这些看客良善的期望而已。
要知道在他们得到所谓的“报应”前,先承受惩罚的是Angie,就算他们得到了传说中的“报应”,本质上也是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一大家子,如何再次在生活中作死罢了,跟因果报应实质并无太大关系。
而惦念人与人之间的情分,太相信人会忌惮所谓因果报应,在利益面前实属天真。
他们得到了这一套房子,纵使没有怨灵作恶,贪念和错误的决断,以后还会变成代价要其偿还,反而是“妹妹”的这套被他们夺走的“房产”,抵了他们或许两三年的苦难。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不过,所谓天命之不可违,作死之人难救,这家人注定不会因此逆天改命。
而最惨的,可能是两三年后这家人又遭遇困难了,便会再次惦记着由法院裁判得出的判予Angie的生活费,所谓吃干抹尽大概如此。
电影甚至没有说明那保险箱里的财物最后如何分配,想必那也是一笔糊涂烂账。
一直到电影看到最后,才能回过头来意识到:在中秋那顿最后的聚餐上,一家人其实是如何面和心不和。
故事在一开始的这一段,其实令人难以入戏,因为这家人的相处感觉本应该是亲密的,但实际竟又显得有点奇怪地见外和疏离,有一种似是演技差的状态,容易让人怪罪是不是演员本身的问题。
(《从今以后》官方截图)电影看完后才会发现,这种演技上看似有瑕疵的呈现,更像是一种表面平静下的暗涌,在剧情推进期间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算盘敲得啪啪响,什么是明面上是安慰,实际上都是算计。
所以,还是俗语说得好:“数还数路还路(亲兄弟明算账)”,不要指望人性会照顾弱小,假如人性天然就会保护弱小,也就不需要法律出台各种保护弱小的法律条款,去捍卫弱者的权益了。
被纵容至可以自由发挥的人性,只会欺善怕恶,毕竟物种的进化(并不只是人类)结果就已经清楚说明,基因靠着“自私”而非“无私”才能延续下去,“无私”的抉择通常只会导向“自我牺牲”,敢问还如何能得到传递?
(《被拒人生》截图)在我们反反复复讨论有问题的原生家庭时,要明白的真相是我们永远没有办法将我们遇见的人和希望持续的关系,从原生家庭中剥离,然后活在一个彻底安全的空间。
而在这种不够理想的处境中,我们所做到的或所能提供的爱,便是用自己去抵挡,或以法律等成熟且制度化的保障,去将另一半与人性里最丑陋但真实的部分作有效的阻隔。
人如果希望可以体面地活下去,无需靠撕破脸皮来求施舍的话,就是得靠法律和制度性的保障,而不应是靠 “大家是一家人”的天真假设。
有效的阻隔,就是能令对方最大可能地,维持在这个家庭中原本那个岁月静好的形象。
她不需要过度为任何事情作出声明与主张,她仍然可以继续担任,那个充满关怀和慷慨的家庭角色,她永远不需要意外揭穿自己并不是跟他们是一家人的真相,她可以微笑着直到入土为安。
(《被拒人生》截图)只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像《被拒人生》那段真人故事一样,作为警员的另一半,能够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前站出来,为自己的另一半伸张正义。
很多时候,生命的消散就一个瞬间的事情,不管是自愿或是不情愿。
但就是这样突然的消散,可能会带来无尽的麻烦。
(《天鹅挽歌》截图)而Pat的看似轻忽的态度,实际早就替她的另一半,作出了最残忍的选择。
推荐影视:1.《被拒人生》2.《天鹅挽歌》无引用但依然推荐的书目:1.《自私的基因》
不关注也可以,随你
四月初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要看,点映和正式上映之间还跑空了一次,今天终于心平气和地看完了《从今以后》。
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设想老年生活和离开世界的方式,自然会被相关的影视讨论吸引。
愿望能健康、自理、独立的生活,又能体面、有尊严、有计划地离开。
电影比我预想做得更好的是 Pat 的家人不是脸谱化的“坏人”,他们困乏、努力、隐忍,是活生生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贪婪的,他们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真实世界的 Angie 如果遇到这样的家庭都是值得谢天谢地的。
还是想高亮两条建议,一是生前遗嘱和各种文书格外重要,并且要行动起来;二是 Angie 的朋友们非常重要,这种相互的社会支持可以稳定价值观和调节身心状态。
没有多少困境是性少数群体特有的,把 Pat 换成我爸,Angie 所经历的,就是十几年前我妈和我经历的事情。
支持性少数就是支持性多数,保护多元化就是保护每个人。
整部電影如同最後汪小姐及二人先前的朋友們從花籃裏灑到海裏的花瓣一般細細流淌。
細水長流的愛情隨著pat的去世戛然而止,和睦粉飾下的矛盾如是遁形。
(ps:實則我對影片撒花瓣這一幕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想象,在花瓣出現都前一刻我都還在懷疑,Angie姨妥協讓出房子,那麽是不是胡家也當妥協海葬……不過,這撒出去的一把把花瓣我寧願相信符號學上是象徵了Pat姨:)
Angie海邊灑花瓣pat的家人說到底是為了利益:大哥為代表的一家未尊重逝者意願放棄海葬無非是為了好兆頭旺家人後代;對於房子一直美其名曰『再說吧』實則從頭到尾都在算計怎麼合理地把pat和汪小姐合買的房子據為己有;侄女假裝好意幫忙去銀行處理遺產,實則不過是為了贏得好感之後拋出那句“不如咱把房子賣了,錢款分成四份”(我說這誰不氣啊,,,學民法都說了,,你要分也是pat那二分之一份分四份。。。
)不曉得多少家庭是這樣,家族核心人物存在,一家和和睦睦笑口常開,,其一旦去世,粉飾下的和平露出獠牙,遺產問題把“家”鬧得支離破碎。
影片最后一吻,无疑是在强调二人的伴侣关系說回看完此片的第一直觀感受:新穎的視角闡述著絕望的上層建築;LGBTQ的未來何去何從(?
)是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通過斗爭將它們掃清?
還是暗潮洶湧地沉默反抗?
我們不得而知,好像虛無縹緲的……得到的直觀啓發即是:步入中年各位LGBTQ couple,抓緊去辦理意定監護以及遺產公證(,,•́ . •̀,,)
在开场之前,我非常担忧,因为zff没有英语字幕,而这部电影是粤语,我完全听不懂,最终凭借着我半吊子的粤语听懂了50%,关键的信息都没有错过,也深刻地被感动了。
作为同性伴侣,明明是最亲的人,但是葬礼上要站在伴侣家属身后,共同的保险箱再也取不出,还丧失了遗产分配优先权——明明是自己一起买的房,却被要求搬出去。
整个电影就是Angie一点一点被退让的过程,她逐渐失声、沉默、被排挤出这个家庭概念之外。
在得知pat的侄子要结婚把这个房子占有后,年轻的孩子曾经信誓旦旦的承诺变得微不足道土崩瓦解,她终于开始对pat感到愤怒——尤其那句如果pat还活着也会这么说。
其实大家都知道pat不会这么说,Angie也知道,但是那一瞬间,她的无处发泄的无助和愤怒只能发泄到pat身上(因为pat的家人也确实都活得很艰难) 。
她愤怒她生气她怨恨。
这一切在她看到pat的遗嘱时犹如原子弹爆炸,遥远的心底的荒漠天地震动,留在脸上的绿洲的,只有一滴清泪。
感动?
释然?
后悔?
我在影片结尾后询问了导演这个地方是否有后悔这个感情,导演没有正面回答我,而是问我有没有注意到全片都没有音乐,因为他们不想用任何有导向性的东西去引导观众的感受和想法。
你感受到了,那就是她表达的情绪。
我听了无言良久。
这样的回答太东亚了。
含蓄,平静,复杂,又多情。
导演同样提到,其实最后的那个亲吻,最初是放在中段,最后他们认为这会打破影片的节奏,应该在结尾给一个强烈的结束。
真的很好。
非常漂亮的结束。
(导演说他这个电影用的是王家卫的剪辑 其实我看演艺人员表的时候注意到了hhh)
从主创到宣传,包括导演本人从前作《叔·叔》延续至今的创作理念,《从今以后》都是一部以“香港中老年女同”如此一种具体身份为叙事核心的电影。
而在这样一种具体的表征面前,即便不直接沿用political identity的理论,光剖析叙事核心本身——香港地域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年龄所带来的代际差异,以及最显而易见的性少数群体的遭遇——仅仅是这些也足以说明这种身份特质理应得到强调的必要性。
然而《从今以后》却在这种捕捉上产生了严重偏移,在片方试图代表或者“揭露”所谓香港女同性恋群体之uniqueness的论调面前,对身份的聚焦之偏移比起《叔·叔》甚至是种退步。
当我们仔细剖析每一幕叙事中的困境便会发现,片中的所有身份都具备可替代性:长兄如父权力结构家庭中的女性或者晚辈、因不敢向长辈出柜而以“兄弟姐妹”称呼伴侣的性少数群体、亲人离世后因分家产而分崩离析的家族、拥有别人羡慕的亲密关系但自知华美袍下虱子的(不分性取向)情侣……把区嘉雯饰演的女主角换成以上任何一种身份,片中的矛盾都任然成立。
当然可以说女同是所有这些不平等权力结构中下位者的集合,但这也未尝不是一种失焦。
(或者说,这其中掩藏着一种杂糅带来的不可靠,比如一个东亚中老年女性真的可能会因其女同性恋身份而突然变得纯爱更“进步”而在相同价值观下的同辈人都笃信的风水的同时对抗这保守的一切吗?
我对这种反差是存疑的。
)导演杨曜恺在映后交流中提及,自己在创作前期做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涉及了几个很具体的样本,但也正是这种样本量的单一,让叙述不再具备普适性,也就是上文所述“身份失焦”的源头。
于是一切就离创作本意的所谓女同性恋生存境遇越来越远,而更像一种对于特殊个体如何在一个多重权力结构交杂的境遇中找到自己位置和处境的对于具体个人的自我探索。
更因如此,主题中最想被讨论或者说整部剧作本应被摆在最核心最根源位置的“对于同性婚姻的法律保障”便显得想支离破碎的闲笔,在片中某些段落生硬地穿插。
相比之下,我个人会觉得杨曜恺做得最好的反而是开篇对于香港市井生活的呈现以及中间穿插的对于郊野公园风景的描绘。
配合上摄影和声音,那些街市里砍价的、城门水塘边散布的画面足够真实也足够美。
这种生活的质感在多年以来的港产片里几乎是稀缺的,在老一辈的尽皆过火面前是它被鬼马癫狂的光芒和野心所忽略的,而在新一代四字帮鲜浪潮那里则是被柔光滤镜或者为了成本而搭建的小巧精美室内镜所美化的。
因此,若未来不再强求要以同性题材作为自己的创作脉络,或是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议题上确实难以捕捉到那些普适的境遇,我倒觉得导演可以考虑拍摄关于的风光片或者纪录片。
毕竟这片土地上流失中的、不曾被记录的风景还有太多。
这是一篇类似游记之类的东西。
第一次去那么远的地方看电影,和K一拍即合。
她先告诉我有一部女同片要上映,我说不可能是在大陆上吧。
一查,电影是《叔叔》的导演导的,那是一部很好的影片,也果然只在香港上映。
于是我随口一说要不去香港看吧,她居然很爽快地答应了。
两周后,我们到了香港。
香港的电影票和其他东西一样,都很贵,一张票要一百多。
走进时代广场,乘电梯上楼,旁边有一个看上去还算年轻的女孩非常亲昵地搂着一位中年女人。
取票的时候,由于不确定香港看电影的步骤,我们站在路中看手机,转身准备看取票机时撞到了她们。
后来进影厅坐下,发现她们坐在我们旁边。
这时,我才反应过来,她们大概是情侣。
第一次在公众场合看这种题材的电影。
相关的经历还是大学时北京电影节和一大群人看放映片《女孩》,讲的是跳芭蕾的男孩想要变性成女孩的故事,影片和性少数人群相关,有性场景,但整个观影过程并未给我带来太大的满足感。
一是观影人数太多,密密麻麻坐在石梯一样的地方,可能有几百上千人。
二是来电影节的基本是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并不一定是对电影的题材本身感兴趣,有可能是买不到别场的票了,将就来看的。
但我清楚地知道来看《从今以后》的人不是。
不一定像我们一样远道而来,但至少他们是自己选择的,并且是花了大钱的。
这也不是什么影展电影,只是一部普通的上映电影。
所以,我想每位观众都带着欲求,那种感觉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感觉当然也和电影本身有关,所有来看电影的人都希望自己看的是一部好电影,更别说稀缺的女同电影。
这是个被忽视的题材,可以被利用的题材,也是个很难拍好的题材。
故事本身很简单:一对相处多年的伴侣,一方在未立遗嘱的情况下突然离世,另一方本来和对方的家人相处得很好,到了分割家产的时候,关系大冷,对方家人要你搬出你住了一辈子的家,而你对此无可奈何。
导演杨曜恺原本学的是法律,对法律方面的陈述非常清晰,既不玩文字游戏,也不装高深,专注于表现现实。
这也要得益于他为此做的田野调查,剧情许多来源于调查中接触的真实案例,这也使得电影更具现实意义。
对于熟悉LGBTQ相关话题的人来说,同性恋伴侣的权益并不是个陌生的话题,在西方许多的电视剧和电影中都有涉及。
但这对香港,乃至于整个中国都是很少见的。
坐在电影院,看着演员们生动的表演。
更确切地说,那不是完全的表演,导演为了追求真实性,给演员时间和人物相处,要求他们放弃技巧,一半是角色,另一半是他们自己。
这点也让我听了之后更加敢于追求生活,因为技艺不是最重要的。
区嘉雯饰演的Angie一个表情就让人想落泪,她失去伴侣后的悲痛,面对不公时的愤怒。
是的,女性不是软弱的,女同性恋也并不低人一等,她们甚至比周围的人都过得好。
她们也并不任人宰割,但当Angie想要站起来反抗的时候,却发现没有一条路可以走。
法律阻挡了所有的道路,法律允许有人无耻地侵占别人的财产。
每当这个时候,周围的人都会发出和我们同样质疑的声音。
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是碾压性的,公众的忽视是根深蒂固的,但不是没有人在乎。
凡是将自己的生命系在这种生活方式上的人,都不能不在乎。
《从今以后》并不是《叔叔》的女版,这两部电影没有任何的关系,但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状。
老年男同性恋的困境是,他们都肩负了传宗接代的责任,过了那个年纪也无法从中解脱出来,家庭和爱情互不相容。
老年女同性恋的困境是一方遇到大事儿后才浮现出来的,因为女性本就边缘,一反就反叛得彻底。
只要她们接受了自己要和同性生活的事实,那就没人可以阻止。
只有其中一方无法做决定,需要亲属签字时,另一方才会被孤立。
这时,导演提出第二个点,到底什么是家庭?
一对异性在一起久了自然就是家人,一对同性感情在怎么好也成不了家人。
一个天天守护在身边的人,在法律上不如一群根本不关心你的只有血缘的亲戚。
影片的结尾,Angie和一群同性恋好友在船上向大海洒下黄色的花瓣,因为骨灰被Pat的家人侵占,无法实现Pat海葬的愿望。
这点和上野千鹤子提出的晚年和女性好友同居共度晚年的想法不谋而合,在父权制社会,男性可以归属于公司,女性被驱逐出有价值的劳动中心,只能凭自己的力量组建自己的生活圈子。
如果你的家人也是父权制的帮凶,无法理解你的困境,那拥有同样困境的人就更要互相帮助。
这和《寅次郎的故事》的导演山田洋次的想法也有相同之处,寅次郎和樱花同生活在一起的叔叔婶婶并不是直系亲属,甚至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感情深厚,相依为命。
导演说,他想强调的是,血缘并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高低次序,长幼分明的东亚国家,在日本,越是被宗族观念束缚得紧,社会就越会生出与之抗衡的更加柔和的东西,在《从今以后》中,这个东西是同性恋朋友。
幕落,看见戏院里只有二十几个人,几对头发花白的老太,我们是最年轻的。
不知她们是朋友,或是电影中那样相伴几十年的伴侣。
或许也只是图个新鲜,看看这稀少的老年女同性恋电影。
K在一旁拍照,被工作人员提醒要把照片删掉。
我只觉得好冷,因为香港商场里的冷气开得实在是太足了。
松散凌乱的剧本,配不上这么好的演员。直到最后都是笨拙地推进故事,反派的复仇过程甚至连次序都是存在问题的,按这个故事的核心来看,甚至里头至少有一大半都是废戏,尤其猫头鹰的歌手小女儿那个部分,完全是独立于这个剧之外的。
刷了五集,沉闷无聊,弃了。
好无聊的剧情,本来应该紧张刺激环环相扣但是一点看下去的欲望都没有,整部剧都拍的很平。新田真剑佑也发腮了要不要考虑一下削骨🫠
虽然老套,但也比现在小日子那些本土电视台的烂剧强太多了
啧
就看看好玩 新田还是很帅
第一集看来剪辑好碎,虽然能感觉出来想把氛围和画面都整成美剧内味,但是只感觉眼累。而且这种类型的黑帮悬疑剧其实没什么心意,从小道消息知道的现实新田更是和此角色割裂感十足。
分数低了,节奏不错的剧,可看。 另外这片子画面黑色主调,考验播放和显示设备的素质,不好的设备就会没有暗部细节了。
被隔壁命运衬托的没那么难看了,全靠同行
坐等下一季了。这剧里的男的,除了田中泯和新田真剑佑都是愚蠢化身。生动诠释了什么叫德不配位,超出自己能力的欲望是很可怕的东西。不过世界上还是这样愚蠢的人占多数啊。安藤政信演这种窝囊角色已经轻车熟路了,大神家的女人们和原田総理发挥都很好。剧本太稀碎了,人物形象也很迷,只有老人家这个角色写得尚可,当然也唯他能演出那种丰富的质感了。“越是高瞻远瞩之人,越会死于非命。”只要干上这行,平安就是奢求。
还行
D+ 三段式日程腹泻释出 努力的安安 最后一集见证田中泯老师老当益壮 给你们一点点小小的震撼(说实话真是蚌埠住了 第一次看到有人被吊起来这样解脱的 虽然留了伏笔 但是不要再拍了 太枯燥了
迪士尼Plus出品的岛國政治惊悚剧,流水线品质不及网飞,甚至还不如本土窝窝台👀
微博已出5集了,好快啊
两星半,跟fixer比差太多,本来家族问题是条很好的线,但没有好好用反而全篇毫无重点
此剧甚好!
看了第一集,不是太适应这个角色,似乎无所不能。#20240718
看了5集看不下去了,无聊且琐碎混乱。本来是来看新田真剑佑的颜的,但感觉残了,行吧那听听英语吧。片头曲确实好听的
所以大儿子,和女婿上的不是同一个女人? 有点脸盲…..
感觉日本每年不出几部关于影子内阁的电视剧,就对不起国家一样